孔子曰:“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夹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曰:“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是什么意思~

「六十而耳顺。」郑康成注:「耳顺,闻其言,而知微旨也。」皇《疏》:「但闻其言,即解微旨,是所闻不逆于耳,故曰耳顺也。」皇《疏》又引李充说:「心与耳相从,故曰耳顺也。」顺字,《说文》:「理也,损页川。」段注以为,自人之头顶至脚踵,如河川流通,至为通顺。顺之而后,始见天理,始着条理。由此可知,「耳顺」就是耳的功能已经通顺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闻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此是耳闻无碍之境。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的从字,作顺从讲。「矩」是端正方形的工具,《说文》作巨,引申为法度之义。孔子至七十岁时,顺从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顺心而为,自然合法,也就是动念不离乎道。

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心中不再迷惘,五十岁知道上天给我安排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岁能鲔心所欲地说话做事,又不会超越规矩。
这句话出自孔子《论语》:为政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扩展资料1、【注释】
①有(yòu):同“又”。古文中表数字时常用“有”代替“又”,表示相加的关系。
②立:站立,成立。这里指立身处世。
③耳顺.对于外界一切相反相异、五花八门的言论,能分辨真伪是非,并听之泰然。
2、【解读】
在本章中,孔子阐述了道德修养的过程在于不断地进取和完善。他在叙述自己一生的经历时,体会到了道德修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能一下子就完成,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上的融合,发自内心的自愿去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违背心意地勉强去做。另外,孔子这些做人做事的经验,也是想让后人拿来借鉴,给他们指明正确的修道之路。
“吾十有五志于学”,是说孔子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做学问了。当时,男子十五岁就属于成人了,也是人们开始懂事的开端。而且,从十五岁到三十岁之间,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黄金时段,此时立志向学,也是做好的选择。
三十而立”,经过十五年学习和磨砺,到了三十岁才算有点儿成就。在孔子眼中,自己二十岁的时候还属于“不知礼,无以立也”的阶段。直至三十岁时,才学成知礼,得以立身。这也就是说,通过十五年的学习,他才算确定了自己的人生观点,明白了做人处世的道理,以及安身立命的行为准则。不过,这时虽然得以立身,但是还存有怀疑,思想上容易出现摇摆。
在现代,此句大多被理解为开始创立自己的事业,这与孔子的意思完全是两回事情,大家应当有所区分。
“四十而不惑”,这句话是紧承上句而言的,也就是说又过了十年,到了四十岁的时候,才确定了自己坚持的观点和准则,按照既定的人生理想努力前行。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有着明确的行为准则,以及判断是非的标准和处世原理,不会再出现犹疑不定的现象了。不过,做到这一步只是对人生的一般性理解,若想做到更好,还需要继续努力才行。
“五十而知天命”,到了五十岁时,方知天命,此时他才真正了解自己到底能做些什么。在他看来,天命不仅是一种未知的存在,还有着一定的合理性,自己既然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天命,就应做好今生该做之事。“五十而知天命”属于人生思想上的理解了,要比“不惑之年”的理解深入许多。
“六十而耳顺”,到了六十岁时,才能辨明善恶是非。另外,大家应当注意,此处的耳顺并不是生理上的问题。孔子的意思是说,自己从十五岁开始学习做人处世,好话坏话都听了不少,到了六十岁的时候,才不会因为这些话而喜怒无常,真正做到明辨是非和内心的平静。到了这个境界以后,遇事才会有着镇定自如的表现。
“七十而从心而欲,不逾矩”,又经过了十年的洗礼,孔子才算如愿到达了“从心而欲”的境界。然而,“从心而欲”并不代表着自己可以随便胡来,也是有限制的,即“不逾矩”,这个规矩就是“礼”。在孔子看来,人的行为应当受到“礼”的约束,即便是自由也不能超越礼制,进而衍变成无止境的欲望。
只要自己的言行合乎礼制,看透人生世相,做到无欲无求,这种境界才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儒家士子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民“安居乐业”,世界上几乎所有优秀的政治家都为这四个字而努力过。孔子这些话,是为了告诫后学,道德修养的过程是很漫长和艰难的,只有在工作中多多体会,才能真正理解为人之道和为政之道,修成君子。

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出自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中的《为政》。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扩展资料:

赏析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全中国各地也有是孔庙祭祀孔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为政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的意思是说: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耳顺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什么话都能听得进去了。耳顺就是“心”静如止水,任凭千言万语投进来,都激不起任何波浪。通常来讲,就是任何言语都能接纳。 

从心所欲,不逾距,指孔子在七十岁前后这个阶段,达到了“从心所欲”且“不逾矩”的至高境界。俗话说,“人活七十古来希”。古代生产力低下,人的寿命相对较短,不象现在,活到八、九十岁的人也很常见。

在古代,特别是中国,“孝”的观念很强,对老人的行为极为宽容。对七十岁的老人,通常就“随他去吧”,就是“随心所欲”的意思。但孔子之言恰是到了七十古来稀之年,能够随心所欲,也要不越过该有的起码的规矩。

扩展资料:

关于孔子的《论语-为政篇》

表面上论述人一生的修养,但在本篇中,以“政”为主题,本章的宗旨亦是围绕“政”在说事。人生是一大“政”,人生每一阶段亦有每一阶段之“政”。

十五岁阶段,应以“志于学”为“政”;三十岁阶段,应以“立于道、合于道”为“政”;四十岁阶段,应以“不惑于道、见道”为“政”;五十岁阶段,应以“知天命、得道”为“政”;六十岁阶段,应以“耳顺、养道”为“政”;七十岁阶段,应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为“政”。

以上人生每一阶段之“政”亦是大原则,具体要求还需要深入辨析,反复琢磨。接下来,就是再从“学”的具体关系行为辨析“政”的内涵和要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随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译文〕
先生说:“我十五岁决心创立学说,三十岁学说创立,四十岁学说体系完整,不再变动,五十岁知道自己的最大使命,六十岁不再争强好胜,七十能随心所欲而不会超出规矩。”
〔题解〕
“志于学”是立志创立学说。“学”是“学说”,而不是“学习”。“立”是指学说“创立”,指自己的学说体系建立。“惑”,疑也。“不惑”指体系建全,不再变动。天,《说文解字》:“巅也,至高无上”。命,《说文解字》:“使也”,使命。“天命”指最大的使命,即人生目的。在《论语》中,“命”都是指使命,而不是命运。“天命”在这里指孔子知道了自己最大的使命是什么——传播自己的学说。
这一章的“十有五”、“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都是约数,即十五岁左右,三十岁左右……
孔子享年七十三岁,此章是孔子七十岁后的某天对自己一生的回顾。
传统译注一般是这样翻译的: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自立于世,四十岁没有疑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什么话都能听进去,到了七十能随心所欲而不超出规矩。”
传统译注很明显是错误的。
孔子少负盛名,决不会十五岁才立志学习。此立志,是立志创立一种学说。我们认为孔子真正立志创立自己的学说是在十七岁。《史记•孔子世家》载 “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而退。孔子年十七。”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十七岁时,鲁国的重臣季氏招待士人,孔子也去了。季氏的家臣阳虎驱赶孔子说:“季氏招待的是有名望的士人,不是招待你这种没有名气的小孩子。”孔子没能参加这次名人的聚会。这件事对孔子的刺激很大:因没有显赫的身世,想在社会拥有地位,对他来说,只拥有学识还不够,必需有自己的创见,开一派学风,才能为人赏识。
他自此勤奋好学,入宋杞,适东周,游学问礼。“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孔子家语》),转益多师,靠广博的学识和社会的实践,终于在三十左右创立了自己的学说:“克己复礼”之做人之学。
“三十而立”, 有人说是自立,孔子三岁丧父,十四丧母,十九娶妻,早已自立,何必言三十?也有人说是立业,指开办私学。既是首开私学,怎么算一业呢?“三十而立”,是指三十岁左右自己的学说体系建立。
学说创立了,但未必就完善,必时时有矛盾缺漏的地方。孔学是做人之学,如何使人自觉自愿地遵礼循礼呢?这就需要忠学――提高人的修养,自觉自愿地去做一个好人;要做一个好人,还要有好报才能使人自觉自愿地去做,如何使人做好人还能不吃亏不受骗呢?这就需要信学――提高辨别能力;自己修养高了,才能具备了,如何才能为人们赏识,为社会贡献才智呢?这就需要文学――成名学,使人们了解自己。
孔子十数年来,转益多师,终于“四十而不惑”――四十岁岁左右学说完备,不再有所惑。“惑”是想为又不想为,没有确定的原则。“不惑”,就是说自己的思想体系已完善,此体系即文学,行学,忠学,信学。文行忠信四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五十而知天命”,这里的天命,不是迷信中所说的上天决定的命运。孔子不信神,不信邪,所谓天命,就是人生目的。故孔子五十岁左右,不管是为官摄政,还是周游列国,都是为使自己的学说广布天下。孔子“知天命”,知道自己最大的人生使命就是把自己的学术思想传播出去,使更多的人接受,只是一国一君接受,是不行的。
“六十而耳顺”,指六十来岁看淡一切荣辱,坚信自己的学说。别人对自己学说的褒贬,不置可否,不辨不斥,大度能容。“用之则行,舍之则藏。”(7.11)
“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距。”指随心所欲不会违礼;这是忠学的最高修为。当一个人把修养作为自觉行为,不需任何压力约束自己,言行都可自行符合礼义。
孔子十五岁立志创立自己的学说,五十多年矢志不移,才成为一代宗师。现在,当我们立志后,又能坚持多长时间呢?
可以说,孔子一生都在为一个目标而奋斗。前半生为创立自己的学说而努力,后半生为实践自己的学说而奔波。终生追求,这需要多大的毅力!
人贵有志,有了志向以后,还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使志向变成现实。世上伟大事业的成功者,大多一生都在为一个目标而奋斗。失败的人,没有其他原因,都是不能坚持,缺乏坚韧勇毅的精神,往往半途而废。
成功人士成功的秘诀,就是不怕失败。他们在事业上竭尽全力,毫不顾及失败。即使失败也会重新再来,并立下比以前更坚韧的决心,努力奋斗直至成功。孔子在人生历程中,遭遇的艰难险阻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畏于匡,逐于宋,困于陈蔡,历经千难万险,甚至生命危险,都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终成就了完美的人生: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最成功的人生。
人们往往以追求更多的财富,和更高的地位为成功,许多人在得到名利之所谓的成功后,反而会更空虚,会发现牺牲了更多可贵的东西。这些人,受世俗成功学的影响,一开始就把成功的阶梯搭错了地方,得到的越多,损失的越大,人生的苦恼也越多。人生的成功,不唯财富地位论。强取豪夺也能积聚丰富的财富;卑鄙无耻也能窃取显赫的高位。“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4.5)
孔子创立的学说,我们叫孔学。孔学的根本是做人。成功,首先是做人的成功。无悔人生才是真正的成功。

「六十而耳顺。」郑康成注:「耳顺,闻其言,而知微旨也。」皇《疏》:「但闻其言,即解微旨,是所闻不逆于耳,故曰耳顺也。」皇《疏》又引李充说:「心与耳相从,故曰耳顺也。」顺字,《说文》:「理也,损页川。」段注以为,自人之头顶至脚踵,如河川流通,至为通顺。顺之而后,始见天理,始着条理。由此可知,「耳顺」就是耳的功能已经通顺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闻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此是耳闻无碍之境。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的从字,作顺从讲。「矩」是端正方形的工具,《说文》作巨,引申为法度之义。孔子至七十岁时,顺从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顺心而为,自然合法,也就是动念不离乎道。

60岁,一听别人言论便可以分辨真假,判明是非;到了70岁便随心所欲,做任何事都不越出规矩。

七十而什么孔子名言
答:孔子名言: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完整一句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能够自立于道,四十岁能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够...

孔子的名言和意思
答:原文如下: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但这句话有人把它到过来读也说的通,于是就变成这样:"矩逾不欲所心从而十七,顺耳而十六,命天知而十五,惑不而十四,立而十三,学于志而五有十,吾曰子。"翻译成现代文就...

孔子在什么时候达到耳顺的境界?
答:出自于《论语·为政》,原文如下: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注释】①有:同“又”。②立:站得住的意思。③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④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⑤耳顺:对此有多种...

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耄耋
答: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理想生活状态。五十知天命意思是:五十岁以后能知道并顺应天命。《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

孔子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什么意思
答:“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自己到了七十岁的时候随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规矩了。【原文】出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能够自立...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全文是什么?
答:全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出自《论语·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什么意思
答: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 全句: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释义: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是什么意思?
答: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一、出住 1、原文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释义 孔...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是什么意思
答:意思是: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出自:《论语十二章》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释义: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出自什么?
答: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论语·为政》第4章。意思是: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知道有不能由人力支配的事情。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