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什么时候达到耳顺的境界?

作者&投稿:太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六十而耳顺。

出自于《论语·为政》,原文如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

①有:同“又”。

②立:站得住的意思。

③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④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⑥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扩展资料: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在《论语.为政第二》里有一段孔子的自述:“六十而耳顺”,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耳顺”这个词,听起来总觉得很别扭,那么不顺耳。我们的耳朵分别能力很强,大家都喜欢听顺耳的东西,歌曲了,音乐了,好听的话,赞美的话等等;如果是不喜欢听的,忠言逆耳,那就听不进去了,越听越难受,越听越烦。
不过人要是想做到事事顺耳,真的很难,就连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如愿。自古以来,皇帝身边都会有那么几个不懂事的臣子,总是直言劝谏,哪壶不开提哪壶,惹皇帝不高兴,我们普通人要想做到顺耳,就更难了。
那孔老夫子说的“耳顺”是什么意思呢?跟“顺耳”的意思正好相反。“顺耳”是要外来的音声,都顺着我的耳朵,是被动的;“耳顺”则是我们的耳朵可以顺应任何外来的音声,是主动的。“顺耳”是凡夫的境界;“耳顺”是圣贤的境界,这个我们得好好聊聊。
孔子从五十五岁到六十八岁,历经十几年,带着他的亲近弟子在鲁国周边国家游历,希望得到某个国家的重用,推行他的儒家政治主张,可是一直都是在碰钉子,估计听到的话,大多也都是不顺耳的。尤其在到了郑国以后,还被人形容为丧家之犬。孔子时年五十八岁,虽然还没有达到“耳顺”的境界,但是也快差不多了,没有那么多执着和分别了。所以他听到后,还是坦然一笑,并说人家形容的确实很准确,很幽默。
那到了六十岁,“耳顺”究竟是什么境界呢?
有人可能说了,就是听逆耳的话听太多了,听疲了,没感觉了吧。这绝对是大大的误会。孔子在经过这么多年的历事练心后,他已经把人生的真相看破了,他的耳朵和身心,已经像河流一样,通畅无阻,不管是好听的难听的,他都能听的进去了,没有一点障碍了,这就是“耳顺”,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心顺”了。
怎么叫“心顺”呢?就是不但他的耳朵和自己的心灵相通,和别人的心灵也相通了,他一听别人的话,就能理解别人的意思,知道人家心里怎么想的,和别人心心相通,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叫“理解万岁”,他已经没有什么逆耳的话了,所以这个“耳顺”的根本原因,还是“心顺”,用佛教的话讲,就是清净心、平等心、觉悟的心。

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30而立,40而不惑,50知天命,60而耳顺,70而...
答:正确句子: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

孔子认为人的思想境界提高可分为哪三个阶段孔子通过自身经历告诉我们一...
答:分为三个阶段。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

孔子在论语中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其中第一阶段是学习领会阶段就是...
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篇二》)【评析】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 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孔子的论语译文:“吾十五而志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天命,六十...
答: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能够自立于道;四十岁能不受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皇邢二《疏》皆说,此章是孔子隐...

耳顺之年指的是多少岁?
答:耳顺之年指六十岁,也为花甲之年。意思: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通常还有一种意思是指,到了六十这个年纪,是听得进逆耳之言的,指人生修行所能达到的一种高度。出处: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三十而立,四十而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答: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论语·为政》第4章。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什么意思?
答:“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自己到了七十岁的时候随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规矩了。【原文】出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能够自立...

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耳顺,七十是什么
答:意思是: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一、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二、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

孔子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什么意思
答:“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自己到了七十岁的时候随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规矩了。【原文】出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能够自立...

孔子几岁有志于学
答: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