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几岁有志于学

作者&投稿:费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几岁开始博览群书,为什么15才“有志于学”?~

孔子自称“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为什么是十有五呢?《辟雍篇》有“古者所以年十五而入大学何?以为八岁毁齿,始有识知,入学学书计,七八十五阴阳备,故十五成童志明,入大学,学经术”的说法,《论语正义》据此认为孔子称“十有五而有志于学”正是指得其入大学学经术之时。

意思是: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出自:《论语十二章》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释义: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子:先生,指孔子。吾:人称代词,我。

扩展资料《论语十二章》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作者成就: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到其影响。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15岁有志于学。
孔子自称“十有五而有志于学”。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词解
有:通“又”。
立:指立身行事。做事合乎礼法。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为政》。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原文和翻译。
答:一、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二、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岁能成为知者,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

子曰: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答:孔子说:“我15岁就立志于学习,30岁可以独立做事情,40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50岁得知天命,60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了70岁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这句话出自孔子的《论语》。原文如下: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专耳顺,七十而...

论语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答: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通译】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能立足于世;四十岁能不被迷惑;五十能懂得天命;六十岁能冷静听取各种言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又不越出规矩。【解义】其一...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下句是...
答:六十而耳顺。原文: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 大学之道 ;三十岁能够自立于道;四十岁能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全文翻译
答: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出自《论语·为政》,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

孔子的关于学习的名句
答:一、春秋 孔子《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问,到三十岁,知书识理,能够做事合于礼,到四十岁,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到五十岁,懂得世事发展的自然规律,到六十岁,已能理解和...

"孔子说吾十五有志于学
答: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宏观视角上孔子思想生成轨迹透析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解读 江苏省仪征...

孔子在多少岁立志做学?
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三十而立:三十岁时,人当自立,这个立,原意是立身的意思,所谓立身,就是丈夫有栖身之所,有所业。而不是立志的意思!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岁,应该业有所成,不会因为无业尔所困惑,并对...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逾矩”什么意思?
答:出自:《论语 为政》原文选段: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释义:孔子说:“...

十有五而有志于学
答:      “十有五而有志于学。”这句话中“志”与“学”最重要。        “志”从何而来?每个人都要谋一份好工作,都要让自己的名字永垂青史。孔子面对母亲兄残家道中落的处境以及先祖的辉煌,“志”油然而生。十五岁正是一个人生关键时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