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可教也下一句对联

作者&投稿:大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对联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学样式~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是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看到一家家、一户户、一副副字体不一、内容丰富的对联,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淳厚的乡风民俗和浓郁的年味,感受万家团圆、和和美美、喜气洋洋的欢欣和对美好愿景、幸福生活的殷殷期盼。
  余亚飞《迎新岁》称:“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 家门口贴上春联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传统春联是由人手以毛笔书写,现在亦有机器印制的春联。春联的种类较多,有街门对、屋门对等,每幅春联都有横批。
  有些地区“春联”也是各种春贴的统称,而有些地区又把条状、不成对的春贴称为春条、春挥。朝鲜则有立春榜、立春书、立春贴等名称,简称春榜、春贴等。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即今春联)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诗仙李白出上联:欲闯诗山无便道,弟子下联反驳,李白:孺子可教。上联的寓意,教育弟子们,文学这条路不好走,如果想要走,要闯,没有捷径,脚踏实地的学习,增进文采才是真理。

“孺子可教也”具体解释如下:

意思:指小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后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拼音:daorú zǐ kě jiào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译文:老人伸出脚让张良把鞋穿上,笑着走了。张良很惊讶,用眼睛目送他离去,老人去而复返,说:年轻人有出息呀。

扩展资料

古代文人切磋文采,最常用的形式对联,对联虽然简单明了,但对文人文采的考验程度,不比做一首诗词简单。对联讲究的是对称,字里行间要对称,对联表达的意境更要遥相呼应,这才是绝对的展现形式。对联在古代,还被当成是科举考试的科目。声名远扬的诗仙李白,对对联自然是手到擒来的,强将手下无弱兵,李白的弟子,个个文采非凡不说,胆子也都很大,跟李白的洒脱有的一拼。



上联:孺子可教也
下联:顽石能雕乎

孺子可教也,朽木不可雕。

朽木可雕也

老夫欣慰之。

孺子可教也下一句怎么接?
答:孺子可教也下一句是楚庄王伐郑。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翻译: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出自:《留侯论》宋代·苏轼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

孺子可教也下一句对联
答: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良尝从容步游于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欧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

儒子可教也下一句
答:小人难养乎。孺子可教下一句是小人难养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孩子是可以教育的,但小人却很难通过教育得到改变,无论怎样培养都很难成为有用之才。表明孔子很重视后天的教化,认为人的本性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后天的教化。但这句话中的小人”并不是指成年人,而是指儿童。

“孺子可教也”下一句是什么?
答: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此文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原文: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孺子可教也下一句怎么接
答:这句话下一句可以是“以礼待人”。“孺子可教,以礼待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孺子虽然年幼,但仍然可以教育孺子学会礼貌地对待别人。这句话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无论年龄大小,都可以接受教育和培养良好的品德。这句话传达了一个信息,即通过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即使是年幼的孩子也可以学会尊重和善待...

懦子可教也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楚庄绝缨。“孺子可教也”的意思是小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后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讲的是楚庄王宽宏大量,饶恕了一位调戏爱妃的将军,后来这位将军在战争中拼死作战报答楚庄王的故事,这句话的用来形容一个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孺子可教也下一句怎么接
答:后生可畏。孺子可教也下一句接后生可畏,接这句话可以起到连贯的作用,“孺子可教也”意思是小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后生可畏”意思是青年人很容易超过他们的前辈;是可敬服的,两句话都是说可以进行教诲的,意思是一样的,所以,孺子可教也下一句接后生可畏。

孺子可教也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出自:《留侯论》宋代·苏轼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富贵人家的...

孺子可教也,其言亦自知。不如君子乐,何以古人希?的意思
答:这句话源自《论语·为政篇》中的一句话:“孔子曰,‘孺子可教也,弗得必也狂’”。这句话代表着孔子对于教育的看法,也代表着人类对于教育的理解。孔子曾经说过,“人的天性本善”,也就是说人们天生是善良的。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很多人的心理和行为也不再那么善良了。因此,如果希望...

孺子可教也下一句接什么?
答:下一句是: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孺子可教(拼音:rú zǐ kě jiào)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孺子可教”的原义是小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喻指年轻人有培养前途,在句子中可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