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主要是吃面食还是饭食?煎饼是从什么时候才发明的?

作者&投稿:啜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古代从汉朝开始就出现了面食,而水稻的发现就要更早了,大米算是人类使用最早的一批粮食了。不过在古代汉朝时期,能吃的东西依然有限,并没有很多的选择给你,不过煎饼这种食物其实和面食的材料差不多只是做法不同,那古人是什么时候开始吃煎饼的呢?如果是根据考古记载,千年以前可能就有迹象,不过并不能100%的证实。
说起煎饼来
又是源远流长,说来话长了
早在5000多年前的河南
仰韶文化的多处遗址中均出土了
疑似用来摊煎饼的——
考古人员当时没认出来
在报告中称其为干食器、平底器
后来才回过味来——
这不就是个煎饼的鏊子嘛
没错,摊煎饼馃子那个平平的圆板锅
正经名字叫作鏊(ào)
中心略鼓,形似覆盘,下附三足
《舌尖3·器》中的石板粑粑
隐约可见石器时代
先民们炮制煎饼的身影
河南焦作嘉禾屯窖藏中
发现了东汉弦纹铜鏊
魏晋墓出土侍女用鏊煎饼的壁画砖
与今天折煎饼的形样并无太大差异
由此看来,煎饼在很早的时候
就进入了古人的日常食谱
北齐高欢与臣子们宴乐
出了一个谜语——卒律葛答
在座的抓耳挠腮也猜不出来
石动筒(就叫这个名字)说:
我知道了,是煎饼
高欢表示回答正确,轮到你出谜了
石动筒便出谜卒律葛答
谜底呢?
石动筒答:还是煎饼
高欢不欢了
你这厮出跟我一样的谜语?
石动筒笑眯眯地说
我趁着您的饼铛热,又煎了一个饼呀
据南宋曾糙《类说》解释
卒律葛答是突厥语中前火食并的反字
前火与食并,合起来就是煎饼
北齐高祖尝宴近臣为乐。高祖曰:我与汝等作谜,可共射之。‘卒律葛答。’诸人皆射不得。或云,是骮子箭。高祖曰:非也。石动筒曰:臣已射得。高祖曰:是何物?动筒对曰:是煎饼。高祖笑曰:动筒射着是也。高祖又曰:汝等诸人,为我作一谜,我为汝射之。诸人未作,动筒为谜。复云卒律葛答。高祖射不得,问曰:此是何物。答曰:是煎饼。高祖曰:我始作之,何因更作。动筒曰:承大家热铛子头,更作一个。高祖大笑。
——《太平广记》
唐朝才子段维嗜吃煎饼
一次文会,段维才思敏捷
每熟一煎饼,便成一韵精彩诗
段维……而乃性嗜煎饼,尝为文会,每个煎饼才熟,而维一韵赋成。
——《唐摭言》
从晋至宋,尚有一风俗
一说熏火,一说熏天,一说熏大
总结下来,大概都指熏天
是要在人日——正月初七这天
于中庭煎饼食之,便是熏天了
人日,凡正月之日,一鸡、二狗、三豕、四羊,五马、六牛,七日为人。其占,晴为祥,阴为灾。俗煎饼食于庭中,谓之薰天。
——《辽史·礼仪志》
当时还以正月二十三为天穿节
需用红绳将煎饼挂在屋前
仿照当年女娲补天的情状
宋朝李觏作诗云此风俗:
娲皇没后几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
只有人间闲妇女,一枚煎饼补天穿。
在今天的广东惠州尚可见补天穿
但当地人早已不挂煎饼,而改做树铺粄
宋以前以正月二十三日为天穿节。相传云,女娲以是日补天,俗以煎饼置屋上,名曰补天穿,今其俗废久矣。
——《历代词话》
河南登封高村的宋代墓葬中
出土了妇人煎饼的壁画
不过她们这饼是擀出来的
所以算作烙饼图更合适
元代给煎饼填上了馅
有卷煎饼、七宝卷煎饼和金银煎饼
其中,卷煎饼算煎饼界的五仁煎饼
七宝卷煎饼是羊肉馅的
金银卷则跟现代煎饼果子一模一样
是加蛋摊的煎饼
贴心的小编附食谱如下
自己动手即可享受
元代同款煎饼卷一切
卷煎饼:摊薄煎饼。以胡桃仁松仁桃仁榛仁嫩莲肉干柿熟藕银杏熟栗芭揽仁。已上除栗黄片切。外皆细切。用蜜糖霜和。加碎羊肉姜末塩葱调和作馅。卷入煎饼油煠焦。
七宝卷煎饼:白面二斤半。冷水和成硬剂。旋旋添水调作糊。铫盘上用油摊薄。煎饼包馅子如卷饼样。再煎供。馅用羊肉炒燥子。蘑菇熟虾肉松仁胡桃仁白糖末姜米。入炒葱干姜末塩醋各少许。调和滋味得所用。
金银卷煎饼:鸭卵或鸡卵。打破清黄另放。添水调开。加豆粉再调。摊作煎饼包馅再煎。每分供一对作下饭馅炒熟。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
到了明代,每逢二月初二
各家各户要和面煎饼,号称薰虫
二月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曰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薰虫。
——《酌中志》
清代蒲松龄是煎饼的死忠粉
专门写了一篇《煎饼赋》
讲煎饼好吃到什么地步呢?
有一个老爷爷蹲在墙角啃煎饼
又是抹酱又是卷葱,啃出了铿锵气势
一路过的锦衣公子有点羡慕:
大鱼大肉换一个煎饼,可否?
老爷爷慈爱地看着公子,掉了个头
用真实行动表示——
——老汉才不跟你换
野老于此,效得酱于仲尼,仿缩葱于侯氏,朵双颐,据墙次,咤咤枨枨,鲸吞任意,左持巨卷,右拾遗坠,方且笑锅底饭之不伦,讶五侯鲭之过费。有锦衣公子,过而美之曰:愿以我鼎内之所烹,博尔手中之所遗,其可乎?野老怃然,掉头不易。
——蒲松龄《煎饼赋》
不过,一千个地方
就有一千种做煎饼的方式
你们家乡的煎饼
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中国古人的主食是什么?为什么以这些为主食?
答:这种水田的土壤粘合度要高。就是灌下水后水不渗透到下面。而我国大部分土地都不行。像北方的土地灌上水后半天就不见了。没法蓄水。所以稻谷的产量不高。另外古时候能大量种稻谷的地方的南方属于未开发地段。属于南蛮不毛之地。所以后来麦子能磨成面后直接成为老百姓吃得最多的东西 ...

古人吃饭变迁史,“一日两餐”有何来由?
答:在宋朝,人们的一天通常分为两个进食时段。"朝暮之食"是当时的生活常态。早晨,人们会在日出前后享用以面食为主的早餐,而晚餐则在日暮时分,人们结束劳作后,会进食热腾腾的饭菜,以此慰藉一天的辛劳。尽管如此,汉朝的古人实际上已经实行了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在午间,他们会吃一些点心来缓解饥饿,这...

在物质缺乏的古代,古人的主食、蔬菜、水果都吃什么?
答:每天鸡叫的时刻,百姓们就会开始起床,到田地里面劳作,中午的时候再回家吃饭,到农忙的时候,有的人家都是靠妻子、子女送饭来解决自己的午餐问题。而古代人们的主食根据地域以及饮食习惯的不同,也分为了很多的派系,一些地方的百姓爱吃大米,而另外的百姓则爱吃面食。这其实跟现在人们的饮食习惯差不了...

古代还没有发明炒锅,当时他们都是怎么吃东西的?
答:古人的习惯 一日吃几餐在早期的历史中,是一个关乎地位的问题。周朝的礼法制度相当严格,当时就规定只有天子能够享受一日三餐,其他人都是一日两餐。普通人只能一日两餐,除了是礼法的规定外,还因为当时的粮食有限。古人在9点到11点左右吃第一顿饭,称为“朝食”。下午4点左右,人们吃...

现代饮食以炒菜为主,在炒锅未出现之前,古人每天吃什么呢?
答:火锅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汉朝百姓们的饮食,涌动的火锅汤汁与食材相互间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给人带来立体的感官刺激。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胡萝卜、香菜、蚕豆、大葱黄瓜等农作物,这让火锅的食材更加丰富。时间再往前就来到了唐代,这是面食的天下。唐代人发明了面条和烧饼,大米的地位瞬间被超越了。各个地方...

古人吃饭变迁史,“一日两餐”有何来由?
答:古代人吃饭比较注重晚饭,因为劳作一天,晚上好不容易能休息了,即便再累,古人也会在晚上给自己做一顿精美可口的饭食犒劳一天的辛苦。其实,现在很多人为了减肥,一天一餐都是正常的,而且现在人为了减肥,根本不会过多的去吃主食,所以古代人一日两餐也是正常的,不过现在为了摄取平衡,营养充足,他们...

果子、饮子、点心,古人也爱吃零食,宋朝小食为何被全民喜爱?
答:如《东京梦华录》所记载的“插食”和“插盘”,在节庆日时对食物进行精美的装饰,使食物不仅美味,同时具有观赏性。点心中,馒头、包子等食品都包含在内,可见点心的种类繁多。宋人对于面食的喜爱也可见一斑,节庆日吃面成为了一种习俗。临安的面食店中,就有丝鸡面、猪羊和生面等多种面食供顾客选择...

古代怎么保存煎饼
答:山东煎饼,食时卷以大葱,有时也用肉荤,至今依然。清代陕西富平保留有历史上流传的煎饼补天的风俗,正月二十日屋宇上下都放置面饼,称为“补天地”,这是祈求风调雨顺吧。清代山西马邑一带,以二十五日为“老天仓”,吃荞面煎饼。 明代刘若愚在《酌中志》说:“二月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曰面和稀摊...

为什么古人只吃吃大米面食可以长肉
答:前段时间,国家疾控中心发布了糖尿病研究,明确的表明,中国的糖尿病病人太多事因为米饭和面条摄入过多了。事实上我们都知道,许多动物都是食草动物,它们不吃肉,但依然很健壮,比如说猪牛羊等,它们都是靠着吃植物才会长得膘肥。有养殖经验的人一定知道,吃谷物长大的动物,比纯吃草更容易长肉,从而...

现代饮食以炒菜为主,在炒锅未出现之前,古人每天吃什么呢?
答: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吃”的历史上,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众所周知,现在中国人吃饭都是可以用铁锅的,但是在宋朝之前,铁锅没有出现之前,古人的饮食是怎么办的呢?中国历史悠久,在铁锅没出现之前,古人的饮食也是分了不少的阶段。首先是原始时代,那时候火还没有被人们发现,所以人们在饮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