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的古义是么?

作者&投稿:吉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以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

1、用;使用。
战国屈原《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忠心的人啊,不被重用,贤明的人求进身也难成功。
2、做。
先秦《《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3、认为。
战国时代《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4、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
西汉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邑请求交换和氏璧。
5、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西汉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秦国也没有把城邑给赵国,赵国也始终没有把璧给秦国。
6、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
西汉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而且在强大的秦国的缘故触犯强大秦国的欢心,不可。
7、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
东汉班固《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以武始元六年春到京城。
8、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西汉《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天下有变,王割让汉中一带和楚求和。
9、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
北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平坦而又近,那游泳的人很多;危险远去,那么来的少。
10、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
北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进去。
11、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
西汉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12、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
北宋陶渊明《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树木蓬勃而像先前一样茂盛,泉小而像当初一样流着。
13、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
唐代韩愈《师说》:“作《师说》以贻之。”
作《师说》来赠给他。
14、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
东汉范晔《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从王侯以下,没有不超过奢侈。
15、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
《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然而,从约他心的,表达你的冤屈,我没有想到的。以说千万不要互相躲避的,是偶然的原因罢了,难道有意义吗!
16、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座买鱼煮食,吃到鱼肚子中的字条,本来已经感到这事奇怪了。
17、通“已”。停止。
《齐桓晋文之事》:“无以,则王乎?”
不停止,那您呢?
18、只是。
《冯谖客孟尝君》:“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
你家中所缺少的,只是义罢了。
【以往】以后。
【以为】认为。使……成为。把……当作。作为;用作。
扩展资料“以”今义:
1、用,拿,把,将:以一当十。以苦为乐。以身作则。
2、依然,顺,按照:以时启闭。物以类聚。
3、因为:勿以善小而不为。译:不因为善事小而不作为
4、在,于(指时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译: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龄仅四十七岁。
5、目的在于:以待时机。以儆效尤。
6、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以求。
7、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以前。以内。
8、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以。得以。
9、古同“已”,已经。
10、太,甚:不以急乎?译:不太急了吗?
11、及,连及:富以其邻。译:连及邻居都富裕起来。

古义:动词,让,使用的意思
今义:介词,基本不单独使用,一般组成“以为”“用以”等词语

以的古义有:凭借、因为、而、认为、令、用等,根据句子的实际情况理解。举例如:

1、作“凭借”之意:

先秦歌谣佚名《貍首诗》:大夫君子,凡以庶士,小大莫处。御于君所。

译文:大夫君子,凡凭借庶士(身份),小大无别,可驾车于君所。

2、作“因为、因”之意:

春秋时期孔子《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君子,不因好其言而举其人,不因人恶其人而废其言。

3、作“而”之意:

西汉礼学家戴圣《礼记·乐记》: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

译文:所以世道太平时的音乐中充满安适与欢乐。注:安以乐=以安而乐=因安而乐。

4、作“认为”之意:

战国时期刘向等人《战国策·齐策一》:皆以美于徐公。

译文:皆以为(某人)美于徐公。

5、作“使、令”之意:

战国时期刘向等人《战国策》:向欲以齐事王攻宋也。

译文:我(泠向)想利用齐国替大王做事,使其攻宋。

6、作“用”之意:

先秦列御寇《列子·汤问·愚公移山》: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译文:就用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以



1、因为;由于。

出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白话释义: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2、用。

出处:“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白话释义:嘱咐我写一篇文章用来纪念这件事。

3、以便。

出处:“ 吾骑马挟矢以助战。”——清·魏禧《大铁椎传》

白话释义:我骑战马带弓箭以便你助战。

4、而,表修饰。

出处:“ 遂自投汨罗以死。”——汉·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白话释义:因此自己跳到汨罗江中而死。

5、以为;认为。

出处:“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战国《战国策·触詟说太后》

白话释义:老臣认为太后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

6、按照;根据。

出处:“ 何必更以多寡为差?”——清·方苞《狱中杂记》

白话释义:又何必还要按出钱多少来分别对待呢

7、作语助。

出处:“ 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三国·诸葛亮《前出师表》

白话释义:临危授命以来,我白天黑夜的忧愁哀叹,就怕担当不起重任,伤害了先前皇帝的在天之灵。

8、止。

出处:“ 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上》。

白话释义: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于:①<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子鱼论战》:“宋公子及楚人战~泓。”《出师表》:“受任~败军之际。”
②<介>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进学解》:“业精~勤,荒~嬉。”
③<介>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师说》:“~其身也,则耻师焉。”《捕蛇者说》:“余将告~莅事者。”
④<介>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伶官传序》:“而智勇多困~所溺。”《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⑤<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⑥<词缀>用在动词前,无义。《诗经?葛覃》:“黄鸟~飞。”【注】“于”和“於”二字是同义词。《诗经》《尚书》《周易》多用“于”,其他书多作“於”;有些书(如《左传》)“于”“於”并用,“于”常用于地名前,其余写作“於”。但是,古书中用作人名和语气词的“於”不能写作“于”,参看“於(wū)”。用作人名和词缀的“于”不能写作“於”。此外,其他场合两者可互换,汉字简化后都写作“于”。
于:1.介词
2.后缀(1)任用;使用;运用。
以:1)任用;使用;运用。
(2)使。
(3)认为。
(4)及,连及。
(5)缘故;原因;道理。
(6)即,立即。详“以时”。
(7)代词。何,何处。
(8)代词。此,这。
(9)介词。拿;用。
(10)介词。表示处置或主使。犹言带着、率领。
(11)介词。介绍论事的标准。犹言“以……论”;“论……”。
(12)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犹言凭、根据。
(13)介词。介绍具有的身份或资格。
(14)介词。为。
(15)介词。在;于。
(16)介词。自;从。
(17)介词。与;同。
(18)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和”。
(19)连词。表承接,相当于“而”。
(20)连词。表承接,相当于“则”。
(21)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
(22)连词。因为,由于。
(23)连词。因而;因此。
(24)连词。如,如果。
(25)助词。在句中的作用相当于一个音节,不表义。
(26)助词。表语气,用于句末,相当于“矣”。
(27)助词。用在单纯方位词前,组成合成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
(28)通“已”。已经。
(29)通“已”。太;甚。
(30)通“已”。止。
(31)通“已”。谓不许,不同意。
(32)通“有”。
(33)通“又”。
以:①<动>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
②<动>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哉?”
③<动>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美于徐公。”
④<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十五城请易璧。”
⑤<介>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⑥<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⑦<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⑧<介>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⑨<连>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近,则游者众;险~远,则至者少。”
⑩<连>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入。”
⑾<连>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⑿<连>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⒀<连>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贻之。”
⒁<连>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下,莫不逾侈。”
⒂<连>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⒃<副>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

〔古文〕㠯《韵会》《正韵》养里切,怡上声。为也。《论语》视其所以。 
又因也。《诗·邶风》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左传·昭十三年》我之不共,鲁故之以。《注》以鲁故也。《列子·周穆王篇》宋人执而问其以。 
又用也。《论语》不使大臣怨乎不以。又《左传·僖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易·师卦》能以众正。又《诗·周颂》侯彊侯以。《注》彊民有余力来助者,以闲民转移执事者。
 又同已。《孟子》无以,则王乎。 
又古以与声相通。《礼·燕礼》君曰:以我安。《注》犹与也。《魏书·李顺传》此年行师,当克以不。《韩愈·剥啄行》凡今之人,急名以官。《注》韩文与多作以。 
又《集韵》与似同。《易·明夷》箕子以之。郑氏,荀氏皆作似。



“何以战”的“以”是什么意思?
答:①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例①“开张圣听”的目的是“光先帝遗德”。“以”可作“来”;例②“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的结果是“塞忠谏之路”,“以”译为“以至”。三、作副词,同“己”。例如:卒买鱼烹食...

扁鹊见蔡桓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等
答:一、通假字 1、“汤”通“烫”:用热水捂 。2、“还”通“旋”:回转、掉转。3、“齐”通“剂”:药剂。二、一词多义 1、之:(1):(代词,带他跑的原因)(2):(结构助词,无意义)(3):(的)2、以:(1):(把)(2):(因为,由于)三、古今异义 1、居:(1)古:...

古汉语以是什么意思?
答:“以是”在句子中的位置通常在前面,常与“故而”、“因此”、“所以”等衔接词语一同使用,用以引出原因或结果。因为在古汉语中,重要的意思通常会放在句首。例如《论语》中孔子说过:“以是我黄老之孝弟也,恶乎不能坚事父母?”这里的“以是”即为“因为”,表明他的孝顺从黄老开始,成为他的一...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是什么?
答:在文言文里,“以”起初是个实词,多属动词;后来演化成虚词,多属介词。由此可见,文言文“以”既可充当实词,也可充当虚词,其主要用法如下:一、当“以”是实词时 1、可以充当动词 1)本义:用。例如:《说文》:以,用也。又如:《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再如:《论语》...

孙权劝学的一词多义
答:宋·司马光《孙权劝学》一词多义如下:一、以:1、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白话释义: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2、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白话释义:自己认为获益很多。二、当:1、但当涉猎。(应当)白话释义:你应当粗略地阅读。2、卿今当涂掌事。(掌管)白话释义: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

五柳先生传的古今义、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答:2、旧 古:旧交,旧友 今:过去的,过时的 3、解 古: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今: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贬义)4、造 古:到,往 今:制造 5、或 古:有时 今:或者 二、通假字,只有一个 “恡”通“吝”挂心,在意。三、一词多义 1、以:介词,把、...

以在古代文言文的用法
答:9. 古同“已”,已经。 10. 太,甚:不~急乎? 11. 及,连及:富~其邻。 3. 以 在古文中的所有用法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中的‘以’是什么意思?
答:以:把。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把你的车赶来,把我的嫁妆运回去。出自:《氓》先秦·佚名 节选: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晏子使楚中的“何以”的古今意义是
答:“何以”是古文中的宾语倒置情况,按现代的说法是“以何”,“以”的意思是“凭借”,“何”的意思是“什么”;“何以”的意思可以翻译为“凭借什么,用什么”今义:为什么

“可以无悔矣”的“以”是什么意思呢。?
答:“以”在故汉语中最基本的用法是介词,作“用、来、用来、把、依照、因为”等。并且有时会把它后面的宾语省略(常常是“之”,多见于上古汉语)。具体到“可以”这个词,分两种情况:“可以”是两个单音词,这时“可以”要分开讲,意思是“可以以(之)——可以用它来;双音合成词,这时“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