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的古今义、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作者&投稿:宏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五柳先生传》中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1.每有会意
 古: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今: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确指出的意思
  2.亲旧知其如此
  古:旧交,旧友
  今:过去的,过时的
  3.好读书,不求甚解
  古: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今: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贬义)
  4.造饮辄尽
  古:到,往
  今:制造
  5.或置酒而招之
  古:有时
  今:或者
  6. 因以为号焉
  古: 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认为
  7.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
  古: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传主的评论.
  今:夸奖,夸赞
  一词多义:
  以:1、因以为号焉 【介词,把、用 】
  2、以此自终 【凭借 或连词,不翻译】
  之:1、或置酒而招之 【代词,他】
  2、葛天氏之民欤 【助词,的】
  言:1、闲静少言 【说,说话】
  2、黔娄之妻有言 【言语,话】
  如:1、晏如也 【.的样子】
  2、亲旧知其如此 【像】
  许: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处所、地方】
  2、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表示估计、左右】
  其:1、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这,代词】
  2、亲旧知其如此【代词,他】
  词类活用:
  1.亦不详其姓字:形容词用作动词,知道.
  2.亲旧知其如此: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3.以乐其志: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快乐
  4.性嗜酒: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1.每有会意:古: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今: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确指出的意思。  2.亲旧知其如:古:旧交,旧友 。今:过去的,过时的。  3.不求甚解:古: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今: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4.或置酒而招之 :古:有时。 今:或者。  5.赞曰:古: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今:称赞,赞美。[2]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古:处所。今:允许,许可。造饮辄尽:古:往,到。今:制造。颇示己志:古:稍微。今:很; 相当地。

一、古今异义

1、会

古: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今: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确指出的意思

2、旧

古:旧交,旧友

今:过去的,过时的

3、解

古: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今: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贬义)

4、造

古:到,往

今:制造

5、或

古:有时

今:或者

二、通假字,只有一个

“恡”通“吝”挂心,在意。

三、一词多义

1、以:

介词,把、用 。

凭借 或连词,不翻译。

2、之:

代词,他。

助词,的。

3、言:

说,说话。

言语,话。

4、如:

......的样子。

像。

5、许:

处所、地方。

表示估计、左右。

四、词类活用

1、详:形容词用作动词,知道。

2、亲: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3、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快乐。

4、酒: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五柳先生传》出自晋·陶渊明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五柳先生传》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自传文(存争议)。在文中作者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个性之美。

文章立意新奇,剪裁得当;采用白描手法,塑造了生动的艺术形象;行文简洁,绝无虚词矜誉。对于《五柳先生传》的写作年份一般有作于少年和作于晚年两种说法。王瑶根据萧统的《陶渊明传》的叙述认为,《五柳先生传》作于太元十七年(392年)陶渊明为江州祭酒以前。

魏正申在《陶渊明探稿》中曾提到:“他在二十八写下的《五柳先生传》中,表示了自己的从文志愿。”如果这说少年时所作的话,那么这便不是自传了,有可能是陶渊明在年少时对生活的构想,表明志向,规划未来。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义熙二年(406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



 古今异义:
  1.每有会意
 古: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今: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确指出的意思
  2.亲旧知其如此
  古:旧交,旧友
  今:过去的,过时的
  3.好读书,不求甚解
  古: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今: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贬义)
  4.造饮辄尽
  古:到,往
  今:制造
  5.或置酒而招之
  古:有时
  今:或者
  6. 因以为号焉
  古: 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认为
  7.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
  古: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传主的评论。
  今:夸奖,夸赞
  一词多义:
  以:1、因以为号焉 【介词,把、用 】
  2、以此自终 【凭借 或连词,不翻译】
  之:1、或置酒而招之 【代词,他】
  2、葛天氏之民欤 【助词,的】
  言:1、闲静少言 【说,说话】
  2、黔娄之妻有言 【言语,话】
  如:1、晏如也 【......的样子】
  2、亲旧知其如此 【像】
  许: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处所、地方】
  2、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表示估计、左右】
  其:1、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这,代词】
  2、亲旧知其如此【代词,他】
  词类活用:
  1.亦不详其姓字:形容词用作动词,知道。
  2.亲旧知其如此: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3.以乐其志: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快乐
  4.性嗜酒: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古今异义
  1.每有会意
  古: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今: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白的意思
  2.亲旧知其如此
  古:旧交,旧友
  今:过去的,过时的
  3.好读书,不求甚解
  古: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今: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贬义)
  4.造饮辄尽
  古:到,往
  今:制造
  5.或置酒而招之
  古:有时 ; 有的人
  今:或者
  6. 因以为号焉
  古: 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认为,作为
  7.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
  古: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传主的评论。
  今:夸奖,夸赞
  8.颇示己志:
  古:略微
  今:很
一词多义
  1.以:1、因以为号焉 【介词,把、用 】
  2、以此自终 【凭借 或连词,不翻译】
  2.之:1、或置酒而招之 【代词,他】
  2、葛天氏之民欤 【助词,的】
  3.言:1、闲静少言 【说,说话】
  2、黔娄之妻有言 【言语,话】
  4.如:1、晏如也 【......的样子】
  2、亲旧知其如此 【像】
  5.许: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处所、地方】
  2、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表示约数,左右】
  6.其:1、其言兹若人之俦乎【句首语气词,表推测】
  2、亲旧知其如此【代词,他】
  7.志:1、以乐其志 【志趣,志向】
  2、处处志之【标记】
重点虚词
  1 以 因以为号焉 "用",助词
  2 因 因以为号焉 表顺承,"就"
  3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也字表判断 翻译成 是
词类活用
  1.亦不详其姓字: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的知道。
  2.亲旧知其如此: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3.以乐其志:为动用法,为……感到快乐.
  4.性嗜酒: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好读书,不求甚解。(省略主语,应为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译文:先生喜欢读书,但不刻意追求字句的解释。
  因以为号焉。(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应为:因以之为号焉)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缺少主语,应为“(先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译文: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家中贫穷不能经常有酒喝。 )
  缺少主语: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因以为号。(省略“之”字,应为“因以(之)为号”。译文:于是就把“五柳”作为号了。)
  2、倒装句: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状语“于贫贱”“于富贵”后置,应是:不于贫贱戚戚,不于富贵汲汲)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应为“不知先生何许人也”译文: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3、疑问句:
  无怀氏之民欤?(一般疑问式)
  4、判断句式: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也”表判断。意思是: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5、流传下来的成语: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古今异义:
  1.每有会意
 古: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今: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确指出的意思
  2.亲旧知其如此
  古:旧交,旧友
  今:过去的,过时的
  3.好读书,不求甚解
  古: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今: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贬义)
  4.造饮辄尽
  古:到,往
  今:制造
  5.或置酒而招之
  古:有时
  今:或者
  6. 因以为号焉
  古: 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认为
  7.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
  古: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传主的评论。
  今:夸奖,夸赞
  一词多义:
  以:1、因以为号焉 【介词,把、用 】
  2、以此自终 【凭借 或连词,不翻译】
  之:1、或置酒而招之 【代词,他】
  2、葛天氏之民欤 【助词,的】
  言:1、闲静少言 【说,说话】
  2、黔娄之妻有言 【言语,话】
  如:1、晏如也 【......的样子】
  2、亲旧知其如此 【像】
  许: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处所、地方】
  2、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表示估计、左右】
  其:1、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这,代词】
  2、亲旧知其如此【代词,他】
  词类活用:
  1.亦不详其姓字:形容词用作动词,知道。
  2.亲旧知其如此: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3.以乐其志: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快乐
  4.性嗜酒: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中考文言文考点
答:《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2)顺序:时间先后 3、重点字词、(1)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议:交通,交错相通。 无论:不要说,要不必说。 妻子:妻子和儿女。 绝境:与...

高一必修一语文字词
答: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 ——《大铁椎传》⑤相去复几许(约计的数量) ——《孔雀东南飞》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

八年级下文言文
答:12.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对他这样的读书态度和方法你有什么看法?(2分) [答] 13.用原文回答。(4分) “赞语”中“ , ”这两句体现了五柳先生的品德;“传文”中的“ ,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 ”,“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生活爱好,“ , ”体现了五柳先生居室的...

五柳先生传血案及答案
答:《五柳先生传》的作者是___,他是___代大诗人,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___》,其中描绘了一个自由、和平、生活幸福的理想境界。有关他不阿谀权贵的“___”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3、翻译下列短语或句子: ⑴ 曾不吝情去留 译文: ⑵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译文: 4、选段中的一个成语是___。 5、文中“不...

统计通假字“之”和“而”的用法
答:如: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副词,用法如下: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如: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夫子何哂由也。《论语·侍坐章》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

八年级下册所有文言文词类活用
答:八年级下册语文古文中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通假字窥谷忘反(通“返”,返回,回去)2、古今异义词一百许里(古义为“左右”,表示约数;今常指“应允”,“许多”,“或者”等.) 鸢飞戾天者(古义为“到,到达”,今常指“罪过”或“乖张”.)经纶世务者(古义为为“筹划,...

文言文归纳
答:134、因:1、于是、就(如: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2、凭借、依靠(如: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3、根据、依照(如: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4、因此(如: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135、引:1、拉,表示好感(如: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2、拿起(如:丁壮者引弦而战《塞翁失马》)136...

初二文言文《核舟记》知识点整理
答:(《五柳先生传》) 表示“句读”(即不足一句,读时须稍有停顿)的意思时,读du.例: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泛在表示“漂浮”“广泛”“浮行”等意思时,读fàn.例: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而在表示“覆”“翻”等意时,读fěng.例:大命将泛,莫...

人教版语文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答:1. 人教版七年级文言文整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 1、通假字而置之其坐(坐: )反归取之(反:)略无阙处(阙: )土人谓之“傍不肯”(傍: )人皆伏其精练(伏: )2、古今异义至之市,而忘操之(操: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及: )是吾剑之所从坠(是:指示代词,这儿,今是判断动词)从其...

...烛之武退秦师和荆轲刺秦王这两课的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 词类活用...
答:四、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秦伯说(通“悦”,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 (通“智”,明智)五、古今异义1.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包裹”)2.共其乏困(古义:“缺乏的东西”。今义:“乏力困倦”)2. 若舍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