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 的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通假字、 古今异义 是什么?

作者&投稿:尾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愚公移山 的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详细的~

一、一词多义
1、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2、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二、词类活用
1、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活用作动词,用箕畚装石土。)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面:名词活用作状语,面向着。)
三、通假字
1、“指”通“直”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四、古今异义
1、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2、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扩展资料《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全文叙次井然,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对话生动,毕肖声口,符合个性的对白极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创作背景: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武器。
《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讲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亦说明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一: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
陇通垄,高山
6、指通豫南
指通直,一直
二:词类活用
1、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2、箕畚:名词活用为状语,用箕畚。

3、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4、聚:使动用法,使...
...聚,相当于:“把...
...召集在一起”。
三:通假字
1、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


2、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5、通豫南,达于汉阴。
“指”通“直”,一直

6、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四:古今异义词
1、河阳之北
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2、达于汉阴
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3、指通豫南
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古义:乃,并
今义: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
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8、北山愚公长息曰
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9、虽我之死
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
10、惧其不已也
已:古义:止,今义:已经
11、无陇断焉
陇断:古义:山川阻隔,今义:把持独占
12、何苦而不平
何苦:古义:怎么会,哪怕
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

一、一词多意  

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  

其:其土石如何(加强反问语气那么多)惧其不已(代词,他)  

之:跳往助之(代词,他)虽我之死(的)以君之力(助词,的)  

焉:且焉之土石(哪里)始反一焉(语气助词)  

固:汝心之固(顽固)吾义固不杀人(本来)  

亡:今亡亦死(逃走)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而:面山而居(表修饰)聚室而谋(表承接)  

二、词类活用  

面山而居:一般“面”是名词,在此用作动词。意为:面向着。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一般“箕畚”是名词,在此作状语。意为:用箕畚。  

吾与汝毕力平险:一般“险”是形容词,在此用作名词。意为:险阻。  

三、通假字  

“指”通“直”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反”通“返”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惠”通“慧”甚矣,汝之不惠

“亡”通“无”河曲智叟亡以应

“厝”通“措”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四、古今异义词  

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达于汉阴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指通豫南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乃,并今义:曾经  

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虽我之死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  

惧其不已也已:古义:止,今义:已经  

无陇断焉陇断:古义:山川阻隔,今义:把持独占  

何苦而不平何苦:古义:怎么会,哪怕,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  

扩展资料:

《愚公移山》的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武器。

《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讲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亦说明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同时,本文通过神话的形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愚公移山



一: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 陇通垄,高山

6、指通豫南 指通直,一直

二:词类活用

1、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2、箕畚:名词活用为状语,用箕畚。   

3、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4、聚:使动用法,使... ...聚,相当于:“把... ...召集在一起”。

三:通假字

1、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    

2、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5、通豫南,达于汉阴。 “指”通“直”,一直   

6、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四:古今异义词

1、河阳之北 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2、达于汉阴 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3、指通豫南 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古义:乃,并 今义: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 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8、北山愚公长息曰 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9、虽我之死 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

10、惧其不已也 已:古义:止,今义:已经

11、无陇断焉 陇断:古义:山川阻隔,今义:把持独占

12、何苦而不平 何苦:古义:怎么会,哪怕 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



1、古今异义:

(1)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2)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3)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

(4)曾。古义:乃,并;今义:曾经。

(5)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6)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

(7)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8)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9)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10)已。古义:止;今义:已经。

2、词类活用:

(1)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2)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3)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3、一词多义:

(1)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

4、通假字:

(1)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3)河曲智臾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4)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

汝心之固(顽固)吾义固不杀人(本来)
亡:今亡亦死(逃走

很简单的故事 没那么复杂 没有通假字 就是一个民间故事 没什么大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