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四人是什么关系

作者&投稿:尾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无论在宋朝,还是在中国历史上的天空上,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四人全部都是耀眼的明星,历千年演变,依然光彩夺目!那么,这四人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一是,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四人,都是宋仁宗、宋神宗两朝最著名的文臣,他们同朝这官;

二是,这四人又都是宋朝最著名的文人,苏轼写诗词歌赋,王安石是经学大家,欧阳修和司马光,既是文学大师,又是史学大师,司马光著有《资治通鉴》,欧阳修曾主编《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

三是,这四人因为同朝为官,在工作上和生活上多有交集,一度惺惺相惜,一度反目成仇,他们的相互斗争,左右着朝局的态势,影响着时代的走向。

下面,我根据史料所载,简要地理一理他们之间的关系: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四人中,欧阳修是老一辈,当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还在科举道路上艰辛跋涉的时候,欧阳修已经是文坛的大佬、政坛的耆宿。而且,他们的人生道路上,都有欧阳修的发现、培养和提携。

一、欧阳修与苏轼的关系

欧阳修还是苏轼的老师,而且“三苏”就是欧阳修发现并大力推荐而脱颖而出的。当年,48岁的苏洵带着他的儿子苏轼、苏辙,父子三人手持文章,赶到家乡眉山200里外的成都府,以布衣之身拜访益州太守张方平,张方平读完后,觉得可荐,但向朝廷推荐自己还不够实力,建议苏洵到京去见欧阳修,因为欧阳修当时翰林学士,既有眼光,又有推荐的实力,苏洵又辗转到汴京,欧阳修读了苏洵的文章后,果然大赞,马上向宋仁宗上了一篇《荐布衣苏洵状》,使苏洵名振京师。

欧阳修发现苏轼,更是文坛佳话。1057年,朝廷举行大考,各地举子云集汴京,欧阳修作为知贡举,是当年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同时,给考生准备的试题也是他出的,第一场考试策论,他出了个《刑赏忠厚之至论》的冷僻的题目,大多数考生的文章乏善可陈,但有一篇颇具孟子之风,让欧阳修眼睛一亮。

复试时,欧阳修又读到一篇《春秋对义》,大加赞赏,立刻将此文的作者确定为第一名,也就是“会元”。揭卷(考试要糊卷,防止看到作者姓名后舞弊)后才知道,两场印象最深的文章都是出自苏轼之手,让他高兴得不得了,他在给好朋友梅尧臣的信中对苏轼高度赞扬道:“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苏轼就是在欧阳修的大力延誉下,高中进士,闻名朝野的。

就这一点来说,欧阳修不仅是苏轼的老师,更是他最大的贵人和伯乐。

二、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关系

司马光和王安石都是宋仁宗在位时举的进士,司马光是1038年,甲科;王安石是1042年,第四名。都是名列前茅的佼佼者。

二人前后为进士,都是同朝为臣,且都才华横溢,起初相互欣赏,关系不错。但这两个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政治家、经史学家最终却交恶了,原因是熙宁变法。

宋神宗上台后,看到朝中财政空虚、军备落后、士气不振,便提拔王安石为宰相,推动变法,因变法始于熙宁年间,故称“熙宁变法”。

变法实际上就是利益的调整,要壮大财力,势必削弱既得利益者的利益,特别是那些大官僚、大地主,他们购买了广阔的良田,以前不要交税,甚至别人的田借他们的名义耕种都不要交税,但变法之后,一切都变了,不但田要交税,还要抽丁为公服役,因而遭到激烈的反对,反对最力者,就是时任御史中丞的司马光。

王安石与司马光的矛盾焦点是,王安石要通过“开源”的法子,就是增加地主本来要交的税等手段来实行,而司马光主张“节流”,通过节约保存财力。不过,这是表面上的,根源上就是司马光既不愿意王安石的改革触动地主阶层的利益,也不愿意因此而损害农民的利益(青苗法因为操作不当,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故强烈反对。

熙宁变法实际上是宋神宗强力推进的,王安石是个建议者与执行者,但那些反对变法的人,没有一个敢说宋神宗的坏话,都把火气向王安石身上撒,尤其是司马光,为了反对变法,竟然朝廷提拔他当枢密副使也不当,自请离朝,挂职修史,要求到西京洛阳,当个西京留守御史台的闲职,一心修史。这当然是负气的决定,但正是这个负气的决定,司马光在洛阳十年,写成了皇皇巨著《资治通鉴》。

三、苏轼与王安石的关系

苏轼的一生,都与王安石有着莫大的关系。二人都是顶尖人才,都是百年难出一个的槃槃大才,不过二人的长处有所不同,苏轼长于文采,王安石长于务实,特别是在治国理政上,苏轼与欧阳修非常类似,有着深沉而真挚的爱民之心,有着家国责任的担当,但在实施中,王安石则更深入、科学、精准,有的放矢,且一往无前,哪怕碰得头破血流,王安石说:“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就是这种精神的反映。

所以,苏轼与欧阳修治理地方的时候,都喜欢游山玩水,而且长期如此,因而欧阳修在滁州写下了《醉翁亭记》,苏轼在黄州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王安石在任上做什么?王安石做调研。他曾经为了推动一项改革措施,经常把经验丰富的老农请到衙门来探讨,相对于苏轼和欧阳修,王安石更注重实际,更直面问题的解决,他的爱国爱民体现在具体的一件事一件事中,所以,当年宋仁宗要调他到京城工作,重用他,他却竭力推辞,原因是,他还想在基层历练,希望掌握更多的基层情况,进一步探索基础改革的经验。

苏轼是在湖州任太守时,被宋神宗安排的御史带到京城关押待罪的。宋神宗改革,运作大,动静大,一些后进便想通过观皇帝的风向得到提拔重用,他们发现苏轼平时爱对改革提意见,是有名的“反对派”,因此在苏轼的诗里找到了一些讽刺之句,还不一定是讽刺改革的,但他们就以此弹劾苏轼。宋朝的御史和谏官是最有权威的一群人,他们的意见不仅大臣,就是皇帝也经常不得不听。因此,苏轼被抓,就连皇太后说情都不行,关了108天,以贬官处理结束。

很多人都认为苏轼的贬官,是王安石使的绊子,事实并非如此,是皇帝的意见,御史“观风”的结果。从此,苏轼成了改革的反而典型,一有风吹草动,朝廷就贬苏轼的官,从湖州贬到黄州,再贬到郴州,再到广州,最后贬到茫茫海外的海南昌化,贬了一辈子,最后平反了,却死在了回家的路上。

王安石早苏轼15年去世,苏轼后来的悲惨遭遇,大都是政治斗争的结果,因为苏轼是个直性子,讲话不喜欢绕弯子,王安石变法有问题时,他批评变法;王安石去世后,司马光上台,把王安石的变法措施全部废除,苏轼又认为有些变法不错,不应该废除。所以,他两边都不讨好,结果两边都开罪了。

苏轼是敬重王安石的,他们的关系一直不错。王安石去世后,朝廷赐他太傅荣誉官衔,苏轼正好在贬官任上被召回,任中书舍人,宋哲宗命他为王安石写《王安石赠太傅制》,苏轼欣然应命,挥笔写就了这篇“制”:

“敕:朕式观古初,灼见天命。将有非常之大事,必生希世之异人。使其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用能于期岁之间,靡然变天下之俗。具官王安石,少学孔孟,晚师瞿聃。罔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陈迹,作新斯人。属熙宁之有为,冠群贤而首用……”

从这篇给皇帝代言的制书中,我们一方面可知到王安石去世时止,朝廷对他的评价是非常积极的;另一方面,苏轼虽然几度贬官,但他对王安石是敬重是一贯的,否则以苏轼“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性格,他不会违心写的,而且,这种文字是在违心状态下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的。

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王安石在变法后期遭到一些非议后,宋神宗在百般无奈之下,罢免了他的宰相一职,让他以江宁太守之职,到江宁(今江苏南京)休养。解职罢相,心里总会有些不快吧,很多政敌是非常愿意看到这一幕的,泛泛之交也想在记忆中将他抹去,这个时候,苏轼还到江宁特意看望王安石,在那住了七八天,二人天天促膝交谈,俨然莫逆。可见二人关系是非常好的。

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这些人虽然已经远去了,但他们对于中国文学、中国历史、中国政治,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我们敬佩,景仰!



王安石实行变法,为什么欧阳修,苏轼,苏辙等人都要
答:衣服虽敝,亦不换濯。”这令那些清高的士大夫所不齿。苏洵在《辨奸论》中写道:“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这就更直接的导致欧阳修他们对王安石变法的反对。第四、变法侵犯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谈谈宋朝 苏轼 王安石 以及 司马光
答:所以仕途坎坷,所幸他天生的个人魅力无可抵挡,据说还靠得皇后求情保过一命,不可否认的是他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的历史上,魅力绝对超过后面两人的;下面说王安石和司马光,王安石和司马光年龄比苏轼都大,两人貌似是同年出的进士(不记得了,反正俩人年轻的交情好像不错),俩人政治生涯都有过辉煌,至少...

王安石苏轼欧阳修司马光
答:由于王安石创立了自己的文字论,苏轼有点看不惯,认为这是一种破坏传统文化的行为。有一天苏东坡问王安石“波”字如何解释,回曰水之皮。于是东坡又问他那么“滑”字呢,难道就是水之骨了吗?欧阳修是苏轼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的监考老师,苏轼编了一个故事,是发生在尧舜时代的。但是欧阳修看到苏轼的...

王安石变法为了富国强兵,为何苏轼和司马光极力反对?
答:司马光和苏东坡反对王安石变法,虽然没有私人恩怨,但是有集团利益的考量。这种集团利益,就是“朋党之争”。朋党问题,一直是古代朝廷官员的严峻问题。宋朝的时候,从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开始,就已经有“朋党之争”了。欧阳修甚至直接为朋党辩护,认为好的朋党,对国家是有利的。(但什么朋党叫好的朋党...

北宋、南宋不同时期的著名诗人有谁
答:北宋诗人:晏殊、晏几道、张先、宋祁、梅尧臣、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晁补之、周邦彦、米芾、李之仪、贺铸、苏辙、苏洵。南宋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姜夔、汪元量、辛弃疾、叶绍翁、严蕊、李清照、韩元吉、黄公度、唐琬、周密。

司马光,苏轼,王安石三人之间有关系吗?是什么关系?
答:乌台诗案爆发后,苏轼被逮捕,与他关系密切的朋友,如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甚至已经去世的欧阳修等29位大臣名士都受到牵连。当时赋闲在家的王安石听说此事后,也连夜派人进京上书劝说宋神宗: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苏轼流放期间曾探访王安石,两个人携手同游钟山时,俨然一对相交多年的...

唐宋八大家为什么没有司马光?
答: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和宋代的苏轼、苏洵、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被尊为“司马文正公”。虽然司马光在文学、历史学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但他并不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主要是因为唐宋八大家这个称号是后人根据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

苏轼差在哪里?为何司马光和王安石都讨厌他?
答:一、苏轼和王安石司马光的政见不同。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是因为政见不同才逐渐开始了当与纷争,但是并没有什么好的结局,王安石到了老年之后,发狂而死了。而司马光呢,也好不到哪里去,政治手段比较不给力,所以走向了极端。宋神宗在位时期,王安石主张变法,而司马光和苏轼却反对,因此,因为政见上的不...

君子之间的较量:司马光、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故事
答:是的,他们当中,甚至比欧阳修、司马光和王安石还要辉煌的文人,当要数留下无数绝篇的苏东坡了吧。 作为后起之秀,苏轼一开始便成为颇受赏识的人物,顽固派赞赏,改革派也羡慕。当时,年轻的苏轼受司马光等的影响,也一度对王安石的变法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神宗赏识苏轼,想提拨他,不想王宰相一句话便断送了他升迁的机会...

苏轼在北宋王安石变法中为什么会受到两股势力的打压?
答:由于司马光、韩维、文彦博、欧阳修、富弼、韩琦、范缜、苏轼等均站在了王安石的对立面。而为了新法的持续推行,王安石等新法派无疑要对反对派大肆打压,结果就此引发新旧党争。作为反对新法的一员,苏轼在新法派占主导的朝堂上饱受排挤,自觉无法在朝堂立足的他,无奈申请调往地方,并于熙宁四年(107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