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间的较量:司马光、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故事

作者&投稿:漕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君子和君子,君子和小人,小人和小人之间的交往各不相同,他们之间的友情和纷争也大相径庭。 然而最令我感动的,当是司马光、苏东坡等与王安石之间的恩怨是非与大义之争,是的,他们曾经势不两立,然而最终,他们无不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征服了世人,受人景仰与崇拜。不管谁对谁错,他们所能保持的、常人难以做到的便是自始至终都以国家民族的社稷为重,而从不涉及个人恩怨。 是的,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争斗,是世人所景仰的君子之斗。 司马光 司马光比王安石长两岁,都曾在包拯手下为官。两人才华横溢,且相互仰慕,一度时期是互相倾慕的好友。然而后来,由于不少人对历史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而简单地把司马光当成让人沉默的「 ”保守派”,把王安石当成改革的先锋,大加赞叹。 就象我,一直以来,简单地把司马光当成老顽固而从不对他的历史加以研究甚至光顾,以至于他在我的心中,始终是一片空白。可是后来,我终于对这位天才的大文人肃然起敬,对王安石大刀阔斧的改革也进行了重新审视。 司马光与王安石两个人同升翰林学士的时候,同样受到了宋神宗的赏识,然而也就在这个时候,这一对好朋友却开始因政见不同而渐渐开始争吵疏远甚至决裂。由于当时官吏过多,俸禄颇高,整个大宋的国家财政已经入不敷出,出于对国家财政的考虑,宋神宗大胆起用一直以来在地方上享有声誉、干脆果断且深知百姓疾苦的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让他主管变革事宜。 王安石一上任,立即显出了他非凡的行政才能和魄力,对旧有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出台了青苗法,规定在每年青黄不接之时由 *** 贷款给农民,让他们购买棉粮种子,待秋后丰收再行偿还。现在看来,王安石当时的青苗法的确有他超前并相当现实的作用。一千年后,如今的农民享受的「 ”贴息贷款”制度的出台,是否受到了王的启发,我当然不清楚,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王的改革内容相当程度上是符合「 ” *** ”的。 可是这些制度一出台,立即受到以司马光、文彦博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正直文人的强烈反对。其实历史的模糊就模糊在,司马光反对的并不是王安石变法,而是他急功近利的改革方式。司马光认为所有这些,都必须循序渐进,稳妥进行,而不可能立杆见影,不然会发生好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青苗法,他认为这样一来必然会给地方官吏带来更大的腐败空间,他们会借机不断提高贷款利息,从而进一步加重农民的负担,而且后来的好多事实证明,由于王用人上的不当,导致的结果也被司马光不幸言重,这不得不说是王安石变法中让人不得不遗憾的一面。 君子的伟大就伟大在,在和对方的争斗中不能得胜时,便选择了回避和退让,而不是伺机报复和恶意中伤。 曾有人劝司马光弹劾王安石,然而我们的司马大文人却一口回绝了他们: 王安石没有任何私利,为什么要这样做?面对身为副宰相的王安石的如日中天,司马光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退让,回家开始了那场令世人惊叹的浩瀚之举,历经十几二十年之光阴,终于写出了惶惶巨制《资治通鉴》。 从某种意义上说,王安石政治上的得势无疑给了司马光一个传世著说的机会。历史总是让人有意想不到的精彩之处,中国历史上两部最伟大的史实巨制,既然都出之司马家之手,尽管本人从未考察过司马迁和司马光是不是本家,但光是两部巨著和两个同姓文人,在表面上看来就足以使人荡气回肠。 多年后,王安石宰相之职被免,告老还乡。一向支持王安石的神宗皇帝在继续施行了近十年的新法之后驾崩,十岁的哲宗即位,由太后垂帘,时年66岁的司马光被召回开封,出任宰相,开始大刀阔斧地起用旧臣,恢复原有制度。 尽管司马光在政治上全盘否定了王,可在生活上,在王安石死后,他仍然吩咐手下要善待王安石的安葬事宜,由此足见其作为君子的坦荡之处。而且他在所著的《资治通鉴》中对社会对王安石的偏颇之言给予了斧正,他说世人都说安石奸诈,其实这对安石来讲实在太过分了。 君子的优点就在于,不管对方能不能成为朋友,他总是能客观地对其作出评价,并且从不避乎自己对对方人格魅力和才华的欣赏和仰慕。 王安石死后不久,司马光也因积劳成疾,长眠于黄土之下。这一对伟大的君子,从好友到政敌,不管有多么大的纷争和不平,最终双双成为世人的楷模,将伟人的形象和光辉流传于世。 王安石 司马光死后,长街陋巷被自发赶来的民众堵得水泻不通,其盛况甚至超过了千年后发生在首都北京的「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个宰相,一个总理,身份相当的两位伟人,在历史的不同阶段为人们留下了难忘的瞬间,他们的光辉典范和人格,将是我们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 而王安石呢?当年追随他实行变法的那些「 ”改革者”经过历史的筛选,终于逃脱不了历史的审判,纷纷被划归为「 ”奸佞”的行列,而他,也只有他,千年来扛着「 ”改革”的大旗一路走来,无人能够将他「 ”改革先锋”的冠冕摘下,这一切,非是君子,非是极其正直无私之人,谁又能够成为历史的护冕者呢? 北宋的历史颇为短暂,疆地和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相比,可能都无法相提并论吧。加上连绵不绝的战乱,宋代的历史,似乎很不愿意让人光顾。然而就是这个寿命不长,疆域狭小的朝代,却出了那么多令世人震惊的伟大的人物。 是的,他们当中,甚至比欧阳修、司马光和王安石还要辉煌的文人,当要数留下无数绝篇的苏东坡了吧。 作为后起之秀,苏轼一开始便成为颇受赏识的人物,顽固派赞赏,改革派也羡慕。当时,年轻的苏轼受司马光等的影响,也一度对王安石的变法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神宗赏识苏轼,想提拨他,不想王宰相一句话便断送了他升迁的机会。实在应付不了朝廷里复杂的政治斗争,苏轼终于请求到地方做官,神宗说好了让他去杭州,可到王宰相那儿却成了安徽。 苏轼也曾常常嘲笑王安石,而今在民间还流传着好多笑话。按理说,这样势不两立的人,一定会斗得你死我活吧?然而错了,当苏轼因「 ”乌台诗案”招来灭门之祸时,确因王安石一句话而保住了他的性命。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王安石赏识他,爱护他,喜欢他,所以关键时候就会保护他,尽管他们是水火不容的政敌,可是他们「 ”敌”的是政见,而不是人格和才华,最主要的,他们都是君子! 苏轼 王安石退下来后,苏轼曾经去拜访了他,这一拜不要紧,两个人才发现他们之间有太多的东西要交流。他们 重新认识了对方,相互对对方的才华和人品有了真正的了解。 王安石曾慨叹说,不知道从此几百年后才会再出苏这样的人才。当然苏轼也从此认为世上真正有才华的人是王。因为他的一首藏有两个典故的小诗从来无人能够识透,而王安石,这位曾经在政治上呼风唤雨却经常让他嘲笑的前辈,竟然一眼就看出了其中奥妙,从此苏轼,再无异议。 君子相斗几十年,转头还是真君子,他们之间的纷争和大义,将是我们在君子和小人学术研究上难得的史料。 君子坦荡荡,争吵又何如?争的时候是君子,争完了还是一个大写的「 ”人”字,不管是改革派还是保守派,他们的人格魅力和才华,将引导我们在看问题时不再那么简单地对立和对等,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之上,而是用更加理性的方式去挖掘人性中最为光辉的一面。 是的,君子,他们总是让人无法不去长时间地感动和缅怀甚至效仿!



谁有王安石资料
答:赵顼远小人奸佞(王安市)亲正人君子(他与司马光)就会使天下太平。我们真搞不明白一个爱国者为何用这样的措辞。文彦博,这个人没有民本思想,赵顼曾经对他说“小民们支持变法”。文彦博说“陛下是靠小民治国还是靠士大夫治国“。目光短浅之本质暴露无遗,我们真搞不明白为什末一位孔孟之道的坚持者为什末会如此反对...

你怎样看待王安石?苏轼、范仲淹、司马光都有对他进行抨击诬陷,你怎么看...
答:赵顼远小人奸佞(王安市)亲正人君子(他与司马光)就会使天下太平。我们真搞不明白一个爱国者为何用这样的措辞。文彦博,这个人没有民本思想,赵顼曾经对他说“小民们支持变法”。文彦博说“陛下是靠小民治国还是靠士大夫治国“。目光短浅之本质暴露无遗,我们真搞不明白为什末一位孔孟之道的坚持者...

懂王安石变法的进来~~
答:赵顼远小人奸佞(王安市)亲正人君子(他与司马光)就会使天下太平。我们真搞不明白一个爱国者为何用这样的措辞。文彦博,这个人没有民本思想,赵顼曾经对他说“小民们支持变法”。文彦博说“陛下是靠小民治国还是靠士大夫治国“。目光短浅之本质暴露无遗,我们真搞不明白为什末一位孔孟之道的坚持者为什末会如此反对...

王安石资料
答: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答司马谏议书》,以数百字的篇幅,针对司马光指责新法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事,严加剖驳,

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
答: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之争本质上并不是权力之争,而是政策性的争议;并不是要不要改革的争论,而是怎样改革的争论。保守派人才济济,如司马光、韩维、文彦博、欧阳修、富弼、韩琦、范缜、苏轼等。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初,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宰相,新...

王安石任过几任宰相?
答:安石果用,天下必困扰。[75]曾巩:巩之友有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称其文。[76]司马光: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77]黄庭坚:余尝熟观其(王安石)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78]杨时:今日之祸(金人围京城,勤王之兵四集),实安石有以启之。[79]朱熹:以文...

哪位有司马光的《与王介甫书》(急!)
答:不谓介甫乃赐之诲笔,存慰温厚,虽未肯信用其言,亦不辱而绝之,足见君子宽大之德过人远甚也。光虽未尽晓孟子,至于义利之说,殊为明白,介甫或更有他解,亦恐似用心太过也。传曰:“作法于凉,其弊犹贪;作法于贪,弊将若何?”今四方丰稔,县官复散钱与之,安有父子不相见,兄弟离散之事...

请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宰相?
答:元□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 石忧愤病死。王安石事迹,见《宋史》本传、《续资治 通鉴长编》、《宋诗纪事》、《宋人轶事汇编》、《宋 稗类钞》等。 文学主张与创作 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 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早在庆历三年(1043),他就 抨击西昆派的代表人物杨亿、刘筠“以其文词染当...

王安石的政治理念是什么?
答:“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意思就是,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以下是网上找的,你自己看吧:王安石认为,要发展生产,首先是“去(劳动者)疾苦、抑兼并、便趣农”,把劳动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那些游手好闲者也回到生产第一线,收成好坏就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