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有一个喝早茶赛广东,逛茶馆胜成都的千年古镇,你知道吗?

作者&投稿:汝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正月初五,迎财纳福的日子,也是年味正浓走亲串户的时刻,而我已经拉着腊肉香肠和家人的牵挂启程。

从险峻魔幻的重庆巫山赶往诗画江南的浙江金华。感谢祖国的繁荣,一千四百多公里长路用车轮来丈量也不过是数十小时。我虽然在一路上走走停停,但仍然在初六就进入了浙江地界,因为车流过大,初六下午二点,因为东向上海、杭州的车流过大,我在兰溪被分流到了国道。

初六的兰溪,天气晴朗,秋冬那层遮住天幕的铅灰被春风掀开,露出了久违的湛蓝,金色阳光从高空洒向地面,让山川的绿,河流的清,花朵的娇更显生动。

打开车窗,微凉的风从窗口灌入,头脑不由为之一清。于是打开音响,把音量放大一路东行。

驱车行走在浙江的乡村,你更能感觉到这个地方的富庶。公路旁一栋栋精致缤纷的小洋楼像是在绿意盎然的田野上盛开的花朵。我本就是随意的性子,想着初七的下午才开会,于是也是调慢了车速,慢慢的向公司赶去。

人生本就不容易,过于紧凑的生活会错过很多风景。哪怕你只是一上无意的停顿,都会遇到不一样的风景。这个初六我便感受到了这种惊喜。因为我发现在国道走了一个小时后,居然无意的走到了游埠古镇这个去年我几次计划却未成行的目的地,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于是我欣欣然的将已然放慢的脚步停下,在这个初六的午后,开启了牛年的第二场旅行。(第一场是驱车路过湖北宜昌的时候遇见三线工厂,专门下高速进行了参观,游记准备中)

游埠,因其为龙游县下游商埠而得名,为钱塘江水系十大古商埠之首,与桐乡乌镇,湖州南浔,义乌佛堂并称浙江省四大千年古镇。

据出土文物及古遗址考证,游埠成为埠头,至迟当在东晋,自唐宋以来,它就是重要的水陆码头和物资集散地。唐初时,游埠就建有码头,有“钱江上游第一埠”之誉。明清时期,当地人烟稠密,商业繁华。清代时,此处油料作物丰富,榨油作坊遍布,故又称油埠。

彼时游埠商业繁华,商贾云集,繁荣的经济总能催生繁荣的文化,富贵千年的游埠陆续诞生了李渔、郎静山、贯休……等文化名流。

到江南,言必称水乡,河与桥、船或舟总是绕不过去的风景。据说游埠镇上的桥,有“五马归槽”的说法。原来,穿过镇中的游埠溪上,依次排列着潦溪桥、太平桥、永济桥、永福桥和永安桥五座桥。五桥横跨东西,相隔很近,都以黛青色的青石砌成,拱桥,横桥、造型各异。

河面并不宽,只有十余米,小船也不大类似于周作人笔下的乌篷船,古朴的石桥下,清波荡漾。船头的梢弓用力一撑,小小的乌篷船便载着几张笑脸窜出一截,哗哗的水声,清脆的笑声都是幸福的音符。桥上的人或背手看江,或低头漫步,暖暖的阳光下面,富足的生活让我们各自悠闲。

游埠虽是千年古镇,但街道并不长,前后两条街道,呈H形分布,人流则以靠近河边的更有人气。漫步街头,我没有见到它的繁华,却喜欢上了它的祥和。

虽然是正月初六,这里却并不显冷清,反而是人流如梭。

和这个时代不同的是这里虽然人流如潮却并不显得拥挤和匆忙。街上的熙熙攘攘,却又慢慢吞吞,好像记忆里那些逝去的时光。

街道上的两边放满了桌椅,只留下约一米的空间供人通行,头顶是塑胶薄膜拉起的雨篷,这种风格与这个精致的时代格格不入,却恰恰打到了我的内心,看着露天长椅上挥筷如雨的食客,我想起了大学时代光着膀子和宿舍兄弟们在大排档撸串的日子,嘴里口水已经流了出来。

天上仙神风,人间烟火气。

对于 美食 我是没有任何抵抗力的,在锅边排了两分钟队后,果断地点了一份鸡蛋裸子(鸡蛋韭菜饼)和一碗小云吞。

蛋饼金黄,外酥内嫩,云吞清爽,一清二白,我捧起碗,三下五除二飞快的就扫了个精光,非文化遗产的名头确实没有白叫,味道真的巴适。

15元,吃得心满意足,唇齿留香,真的是值了。

除了蛋饼,这里还有黄灿灿的酥饼,尖尖的汤圆,劲道的牛肉面……行走游埠,我感觉仿佛回到了重庆,一样的市井舒心,一样的 美食 暖胃,一样的悠闲待人……,让我这个离家的游子在千里之外有了熟悉而又亲切的感觉。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里居然和我们四川人一样喜欢喝茶。虽然早茶文化广东、潮汕一代也很盛行,但他们的茶文化与西式的茶餐厅更为接近,显得精致正式。四川(含重庆)的茶文化更为市井,表现为江湖随意,游埠的茶文化则更接近四川。

我到去的时候已经下午四点多了,街边的小店几乎每家都有三五桌茶友,喝着茶,吹着牛,打着牌,如果不看地图,我还以为走到了成都的宽窄巷子。

茶水也不贵,大都2元、5元的,在这个路边白菜都三块钱一斤的年代,在这个富足的江南腹地,在正月初六这个时间,真的只能叹一句业办良心。

据说游埠过去商户云集,来往客人很多,经常天不亮就拉着货来到古镇交易。生意上的“情报”交流和生活上的友情闲聊,都需要一个歇脚的地方,茶馆于是就慢慢地盛行开来。从早到晚,伴随着这个古镇作息。千百年过去了,尽管古埠繁华不再,但这个习惯却留在了游埠人的血液里,一直保留了下来。倘有闲时,约三五知己好友,坐在街边的木桌旁,一边品茶,一边畅谈东西南北,其乐融融,岂不快哉。

古街上除了茶食,卖的最多的就是各种传统物品了,有酱料,酒坊、还有手工的竹篾制品。

据当地人介绍,游埠溪两岸,汇集着酱、酒、染三缸和豆腐、糖、油、炒、磨五坊。“三缸五坊”,一直是当地最为兴盛的生意。

春风微凉,行走于游埠的青石板上,古桥、石阶、花灯、牌坊、都在诉说着它的 历史 ,斑驳的砖瓦中斑驳了岁月,流淌的溪水里流淌的时光。

行走在游埠,石凳上独坐的老人,竹篓系着的绳索、夜色里斑驳的房屋都是历练;

锅炉里冒着的热气,巷子里飞奔的少年,河中远去的小船都是希望。

我从一家又一家店门口走过,和一张又一张笑脸遇见……我飞快地按动的快门,贪婪地想把游埠带走,但时间走得太快,我还意犹未尽,街上却是天色已黑,想着明天还要上班,我只好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古镇。

李煜说,太匆匆,林花谢了春红。

我想说,太匆匆,别了游埠东风。

2021年,我肯定还会来一次,从早到晚,喝一壶茶,听几个故事,吃几张饼,想一想人生。

你呢?要一起来吗?

喝早茶的来历是什么,喝早茶是哪里的文化(广东特有饮食文化)
答:喝早茶的来历是什么 喝早茶源于广东人特有的饮食文化,其产生年限最早可追溯至清朝的咸丰同治年间,在当时的广东地区,有一种名为一厘馆的店铺,这类店铺的门口均带有茶话二字,表示本店供应茶水点心,以便路人歇脚玩乐,注意当时仅有几个板凳,设备极为简陋。后来一厘馆的规模慢慢变大,逐渐出现了茶居、...

聊聊,为什么广东人有喝早茶的习惯?
答:有的喝完早茶即去上班,有的则以此消闲。消闲族大多为街坊退休老人,他们一般来得最早,离去最迟,从早上茶馆开门可以一直坐到早茶“收档”。这类茶客不去豪华酒家、高档茶楼或宾馆,而到就近街边经济实惠的小茶馆。如去高档茶楼,人均消费可以和酒宴差不多。“请早茶”也是广东人一种通常的社交方式。

广东人的早茶文化有多讲究?对此你有了解多少?
答:广东饮早茶的经营方式由于知名度高,不少城市也仿照这一方式建立了不少茶楼饭馆,专门开放早茶市。但由于没有早茶的文化土壤,其结果不是走味变调,就是不满周岁夭折。这说明,早茶这种社会生态。早茶是广东人对茶道的一个独特诠释,别具特色且独树一帜,有很深的饮食文化内涵和养生之道。因此广东人早晨...

为什么广东喝早茶的很少看到年轻人?答案其实很简单
答:喝早茶在广东叫“叹早茶”,起先一直没有搞明白,后来才知道,敢情“叹”在广东话中,是享受的意思。不得不感叹,中国文字内涵的博大精深。如此说来,对于广东人来说,喝早茶就是一种享受了。不过也发现了一个现象,在广东,喝早茶的基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年轻人比较少。这是为什么呢?后来才慢慢...

广东的早茶,吃的不仅是茶点,更是一份温良从容的情怀
答:广东位于岭南地区,所以文化风俗有着鲜明的岭南特色,早茶就是经典的岭南风俗。提起广东的美食,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早茶,但具体了解的人并不多,尤其是北方人。很多北方人都以为广东的早茶文化就和泡茶馆一样,只是在一个茶桌旁慢慢喝茶。其实早茶没有这么简单,除了喝茶之外,用来佐茶的点心也是无比丰盛...

广东人吃早茶的习惯,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答:当时,它被称为Chaliao。虽然环境简单,只是一个木头棚子,有几张桌子和凳子,但它很便宜。广东自古以来有很多港口,商业氛围浓厚。茶馆作为一个公共交流平台,对人们交流信息、联络感情非常方便。自清代以来,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每天都会在开市前到茶馆喝早茶,交流行业信息,了解市场,洽谈业务。这些茶叶...

叫醒我的“一盅两件”——广东早茶
答:广东人会吃,这确实是被大家公认的。早茶,也称之为“叹茶”,每一份早茶都是一种态度和享受。“得闲饮茶”, 广东人 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水滚茶靓,一盅两件里,蕴含着的是日常的人情与通透。广东人喝早茶并不只在早上和中午,晚上也可以喝“夜茶”,同样的模式不过换了个名字。喝早茶不仅是...

广东早茶的十大传统点心,你知道几个?
答:广东的早茶文化非常浓,从小到大已经形成习惯了;而广东的点心品种非常丰富,随便一家酒楼都会超过100种,而且会经常更换点心,推陈出新,但是有几款传统点心是无论怎么变菜单都会保留下来的,你知道是哪几款吗?传统的广式茶文化讲究的是“一盅两件,三包五点”;一盅两件大家都比较理解,那么“三包...

广州早茶几点开始广州早茶吃一顿多少钱
答:多少钱饮早茶可以说是广东人的一种传统习惯喇,一般都会叫几笼包点,粥,泡壶茶,一些肠粉,凤爪,排骨之类的,价钱相对讲究比较贵咯,比如一笼包点就三个包,9元左右,要看多少人吃,如果5个人左右,一餐下来都要80多。有哪些规矩1.选茶 老广非常喜欢喝茶,茶的种类很多,一般就是常见的红茶、...

广东人为什么那么喜欢饮早茶呢?有什么历史渊源??
答:广东人喝早茶特别出名,这和乾隆皇帝颁布的“一口通商”政策有关。这道圣旨下来,除了广州,其他地方禁止对外贸易。由此,广州成了当时最大的物流中转站。许多货物在此中转,带动了广州的经济发展。最明显的就是留下的茶叶,成了普通百姓都喝得起的东西。咸丰和同治年间,广州开始流行了一种叫“一厘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