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单元说明和教材分析(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作者&投稿:况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第五单元  文字】

一、教材和丛书的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的人文主题是“文字的魅力”。编排了《画》《大小多少》《小书包》《日月明》《升国旗》5篇识字课和一个语文园地,将识字寓于生动形象、充满童趣的情境之中,内容浅显,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渗透归类识字、对比识字、反义词识字、会意字识字等多种识字方法。《画》是一首五言谜语诗,也是整个教材体系中出现的第一篇古诗课文,谜面描述了山、水、花、鸟等景物,通过远、近、来、去等方位或动作的变化,凸显“画”的形象特征。《大小多少》这首儿歌由4小节组成,每小节有两行,第一行从“大小”或“多少”的角度进行简单比较,第二行通过具体事物,感受“大小”或“多少”。配合儿歌,有4幅对比图,形象地呈现了事物间大小、多少的关系,提示学生不同大小、不同数量的事物要用恰当的量词来表示。《小书包》一课由6个词语和一首儿歌组成,儿歌节奏明快、浅显易懂,不仅展示了“小书包”里的各种文具,还告诉学生这些学习用品是读书写字的好伙伴,引导学生养成整理、爱惜文具的好习惯。《日月明》是一篇根据会意字构字规律编排的识字课文,前四句采用三字一顿的形式,揭示出会意字“合二字三字之义,以成一字之义,使人观之而自悟”的构字特点。学生在朗读中,能自然地感受到古人造字的智慧,体验识字的乐趣,从而激发自主识字热情。《升国旗》由少先队员升旗的画面引出3个词语和一首儿歌,描述了少先队员升旗的场景,简洁形象地让学生了解了基本的升旗礼仪。语文园地五安排了“识字加油站”“我的发现”“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6个板块的内容,提高学生正确认读生字、书写生字和阅读古诗、故事的能力。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根据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借助会意字识字、归类识字、反义词识字等多种方法识字,并积累反义词和量词短语。在本单元中,学生将认识会意字、进一步了解汉字偏旁表义的构字规律,同时渗透了多种识字方法,让学生在识字的同时,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使学生体会到汉字不仅有用,还很有意思,从而喜欢学习汉字。《画》中的10个生字,“远、近、还”都含有偏旁“”,“远近、有无、来去”这6个生字刚好是三对反义词,因此,本课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利用偏旁归类识字和反义词识字。《大小多少》儿歌由4小节组成,每一小节都配有相应的插图,可以根据图文对照识字,“猫、鸭、苹、杏、桃”等字的偏旁与字义有关,木字旁一般与树木、木材有关,可引导学生关注偏旁,建立形义之间的联系,并结合认识反犬旁和鸟字边。《小书包》中的生字都是学生熟悉的文具名称,可以将认字、学词和认识事物相结合进行识字。《日月明》是一篇根据会意字的构字规律编写的识字课文,学生在本课将认识会意字,并进一步了解汉字偏旁表义的构字规律。《升国旗》一课生字的学习,可以在看图揭示课题、学习词语和儿歌的过程中,采用先分散后集中的方式来识字,把象征祖国的几个词以图片加词语的形式集中呈现,再把相关字词和具体事物对应起来,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识字加油站”归类呈现了4组表示时间的词语,引导学生识记5个生字,了解时间的先后顺序;“我的发现”通过偏旁归类,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偏旁表义的构字规律,复习巩固生字。

2.丛书分析

与本组教材配套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一年级上第2册《世界真奇妙》中安排了专题阅读“趣味识字”,包括范文阅读和自由阅读两个模块,共14篇文章。范文阅读编排了《反义词儿歌》《十一月十九日折梅(其一)》《数量词儿歌》《量词歌》《我爱小书包》《书包》《会意字儿歌》《有趣的会意字》《国旗》《登上天安门》10篇文章。自由阅读编排了《祖国是大家的妈妈》《天上的画家》《花朵》《什么大》4篇文章。这些文章短小精练,与教材契合,从儿童视角出发,多方面渗透识字方法。其中《反义词儿歌》内容浅显易懂,由10对反义词组成,《十一月十九日折梅(其一)》中也藏着反义词,这与《画》中渗透的反义词识字方法相一致。《数量词儿歌》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描绘了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量词歌》将数字与量词结合,生动有趣,读起来朗朗上口,引导学生知晓不同事物要用不同的数量词表示,与《大小多少》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上相契合。《我爱小书包》以儿歌的形式、《书包》中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告诉学生,文具是他们读书写字的好伙伴,要好好爱护这些“小伙伴”,养成整理、爱护文具的好习惯,与《小书包》契合。《会意字和《有趣的会意字》都是根据会意字构字规律编排的,通过朗朗上口的短句,揭示意字的构字特点,学生在朗读中可以感受到汉字构字的乐趣,进而激发起更大的识字与《日月明》契合。《国旗》表达了我对国旗的喜爱;《登上天安门》表达出“我”天安门的自豪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升国旗》的人文主题契合。自由阅读了《祖国是大家的妈妈》《天上的画家》《花朵》《什么大》4篇文章,这4篇文章尤美,充满童趣,可以通过自由阅读课让学生阅读,增加识字量,提高阅读能力。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借助会意字识字、归类识字、反义词识字等多种方法认识“远、有”等60个生字,积累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认识“⻌、⺈”等10个偏旁,会写“水、去”等23个字和“竖折折钩、卧钩”2个笔画。

3.初步了解“个、只”等量词的正确使用。

4.进一步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了解会意字和汉字偏旁表义的构字规律,了解汉字“从”“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喜欢学习汉字。

5.辨析易混淆的音节,读准平舌音、翘舌音、鼻音和舌尖音。

6.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画》《大小多少》《升国旗》《悯农(其二)》。

7.感受古诗描绘的景象;培养学生养成爱护文具的好习惯;懂得团结协作力量大的道理。

反思:了解归类识字、对比识字、反义词识字、会意字识字等多种识字方法。了解汉字的内涵,体会汉字很有意思,从而喜欢学习汉字。

小学语文单元说明和教材分析(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答:      第七单元  奇妙的想象 一、教材和丛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想象”这一主题编排了《古诗二首》《雾在哪里》《雪孩子》3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3篇课文侧重于体现想象之美:《古诗二首》中的《夜宿山寺》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用夸张的手法、...

小学语文单元说明和教材分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答:一、教材和丛书的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万物皆有情”这个主题编排了《静夜思》《夜色》《端午粽》《彩虹》4篇课文。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体会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浓浓的亲情。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好长句子,积累语言”。学习《静夜思》,积累古诗;《夜色》中出现了较长的句子,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长...

小学语文单元说明和教材分析(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答:        第八单元    相处 一、教材和丛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相处”这个主题,编排了《狐假虎威》《狐狸分奶酪》《纸船和风筝》《风娃娃》4篇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狐假虎威》是寓言,语言内容简单,通过讲故事来传达一个道理。《狐狸分奶酪》是...

小学语文单元说明和教材分析(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答:第六单元想象 一、教材和丛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想象”为主题,安排了4篇课文《影子》《比尾巴》《青蛙写诗》《雨点儿》,1个口语交际和1个语文园地。《影子》是一首以生活现象为题材的儿歌,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充满童真童趣,写出了影子与人形影不离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影子的...

小学语文单元说明和教材分析(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答:            【第五单元  文字】一、教材和丛书的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的人文主题是“文字的魅力”。编排了《画》《大小多少》《小书包》《日月明》《升国旗》5篇识字课和一个语文园地,将识字寓于生动形象、充满童趣的情境之中,内容浅显...

小学语文单元说明和教材分析(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答:本单元还要注重积累偏正结构的短语,《我多想去看看》中“弯弯的小路”“美丽的天山”等偏正结构的短语较多,在课后题中明确要求“读一读,记一记”。2.丛书分析 与本单元教材配套的丛书是《春天的歌》中“童年的心愿”这一单元,其中安排了“酒文阅读”“组文阅读”“自由阅读”3个模块,共15篇文章...

小学语文单元说明和教材分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答:2.从书分析 与本单元教材配套的是“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四年级上册1《慧眼观天下》中的“专题阅读二——博学审问”和“整本书阅读”两个板块,“专题阅读二”共有15篇文章,即“范文阅读”8篇文章、“组文阅读”3篇文章、“自由阅读”4篇文章。这些文章,除把握主要内容外,还要结合单元目标要求,...

小学语文单元说明和教材分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答:1.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大自然的秘密”。教材围绕这个主题编排了《古诗二首》《雷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太空生活趣事多》4篇课文,其中既有描写自然景物的古诗,也有描绘自然现象、介绍自然奥秘的短文和儿童诗。这4篇课文语言生动,内容丰富有趣,展示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本单元的语文...

小学语文单元说明和教材分析(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答:          第五单元  思维方法 一、教材和丛书分析 本单元围绕“思维方法”这一主题编排了《坐井观天》《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3篇课文。3个故事内容浅显,寓意深刻。《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故事,课文通过小鸟和青蛙简短而传神的对话,讲述了一个有趣...

小学语文单元说明和教材分析(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答:                  第四单元  自然 单元说明 一、教材和丛书的分析 本单元以“自然”为主题编排了4篇课文、1个语文园地和1个口语交际。4篇课文分别是《秋天》《小小的船》《江南》《四季》。这些课文题材丰富,体裁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