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重点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成果

作者&投稿:冶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馆藏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概况~

庞振山 颜世强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 100037;全国地质资料馆 北京 100037)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部地区,面积257.24万平方千米,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26.8%,是全球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地壳最厚、地层最新的大陆高原。青藏高原具有壮丽的自然地理景观、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征,长期以来一直为世人所瞩目,是研究地球奥秘的天然野外实验室。青藏高原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为充分利用青藏高原地区地质资料数据,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中国地质调查局设立了“青藏高原地质资料开发利用与服务”项目。项目组对保存在全国地质资料馆和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甘肃6省(自治区)地质资料馆的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进行了集成,建立了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信息数据库,开发编研了系列成果。本文从馆藏青藏高原地区地质资料入手,对其馆藏单位分布、地质资料类别、形成时间、形成单位等进行了分析,以期对青藏高原地质资料服务的集群化和产业化起到引领作用。
1 馆藏成果地质资料数量
青藏高原的地质调查研究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外地质学家开展了大量的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特别是西藏和平解放以来,我国政府在青藏高原地区进行了系统的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和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地质成果,编制了大量的地质报告及论文,形成了海量的地质资料数据。
截至2008年12月底,全国地质资料馆及西藏、青海、新疆、云南、四川、甘肃6省(自治区)地质资料馆共有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17777种。
2 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的地区分布
青藏高原在行政区划上,涉及6省(自治区)、201县(市),即西藏自治区大部分地区、青海省大部分地区、云南省西北部地区、四川省西部地区、甘肃省大部分地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地区,其地质资料已遍布各个地区。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的地区分布见表1。其中青海省最多,共有5616种,占总量的31.59%,其次为四川省、甘肃省和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较少。
表1 青藏高原地区馆藏成果地质资料地区分布


3 成果地质资料形成时间
青藏高原的地质调查研究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全国地质资料馆及西藏等6省(自治区)馆藏成果地质资料的形成时间分布于20世纪初期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见表2。由表可见,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绝大部分是1949年以后形成的,并且各年代形成的地质资料数量相对均衡。
表2 馆藏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的形成时间


4 成果地质资料类别
从全国地质资料馆及西藏等6省(自治区)地质资料馆馆藏资料来看,青藏高原地区的地质工作涉及地质学的各个领域。其中,矿产勘查类资料最多,共8814种,占总量的49.58%;科研类资料次之,共3380种,占总量的19.01%,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物化遥勘查成果资料、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成果资料、水文地质勘查成果资料、物化探异常查证成果地质资料(表3)。
表3 馆藏青藏高原地区地质资料类别统计表


4.1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资料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类资料按比例尺统计,以1:5万最多,共计561种,约占40%;其次为1:20万,共518种,约占37%;1:2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类资料,共83种,约占6%;1:100万、1:50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类资料较少(表4,图1)。
表4 馆藏青藏高原地区基础地质调查成果地质资料


4.2 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类资料
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类资料按比例尺统计,以1:20万最多,共计152种,约占65%;其次为1:5万,共60种,约占26%;1:50万、1:10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类资料较少(表4,图2)。

图1 不同比例尺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成果地质资料构成


图2 不同比例尺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地质资料构成

4.3 区域地球物理调查类资料
区域地球物理调查类资料按比例尺统计,以1:20万最多,共计29种,约占64%;其次为1:5万,共9种,约占20%;1:100万共7种,约占16%(表4,图3)。
4.4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资料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类资料按比例尺统计,1:20万最多,共计107种,占该类资料总量的55%;其余各种比例尺该类资料数量较少,为5~16种(表4,图4)。

图3 不同比例尺区域地球物理调查成果地质资料构成


图4 不同比例尺区域水工环调查成果地质资料构成

4.5 矿产勘查类成果地质资料
馆藏矿产勘查类成果地质资料共8814种(图5),按矿产类型分:能源矿产共1614种,占矿产勘查类资料总量的18%;贵金属矿产1384种,占15.70%;非金属矿产1379种、占15.65%;有色金属类1217种,占12.67%;黑色金属类1117种,占12.67%;水气矿产、稀有稀土及分散金属类矿产较少。
需说明的是共有1924种成果地质资料为综合勘查,包含多个矿产类型。
按工作程度分,普查类成果地质资料共3799种,占矿产勘查类总量的43.10%;其次为预查,共2977种,占总量的33.78%,详查、勘探、开发勘探及钻井地质资料相对较少(图6)。

图5 不同矿产类型成果地质资料构成


图6 不同工作程度矿产类型成果地质资料构成

4.6 地质科学研究资料
青藏高原是地质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在基础地质研究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原地矿部、中国科学院及中法、中美等多个合作项目在青藏高原地区开展了大地电磁测深、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深地震反射和GPS地壳形变测量等一系列的地球物理综合探测工作,以及地质结构和上地幔演化的研究工作。在矿产研究方面,原地矿部开展了青藏高原重要矿产成矿规律以及盐湖矿产研究等。在生态环境研究方面,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先后在西藏、喀喇昆仑、昆仑山及可可西里地区开展综合科学考察。
全国地质资料馆和西藏等6省(自治区)地质资料馆馆藏科研成果地质资料3380种,占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总量的19.01%。
5 报告提交单位
青藏高原地域辽阔,地质构造丰富,在地质工作的历史中,除了当地地质队伍投入大量工作外,内地的许多优秀的地勘队伍也在青藏高原地区投入大量的工作。全国地质资料馆及西藏等6省(自治区)馆藏成果地质资料的提交单位涉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20个行业和部门。
按报告提交单位所在省(市、自治区)统计,青海省提交成果地质资料最多,共4932种、占总量的27.74%;其次为四川省、甘肃省,提交成果地质资料分别为3777种、3522种,占总量的比例分别为21.25%、19.81%;提交成果地质资料较多的(超过300种)还有西藏自治区、北京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省和陕西省,其余省(市、自治区)较少。
共有20个行业(部门)提交成果地质资料(表5),其中地矿部门共提交11814种,占总量的66.46%,提交成果地质资料较多的行业(部门)还有院校、石油、科研、冶金、有色、建材等。需说明的是,1949年前形成的成果地质资料未统计。
表5 成果地质资料提交单位的行业分布


6 部分具历史意义的成果地质资料介绍
全国地质资料馆和西藏等6省(自治区)地质资料馆保存有许多具历史意义的成果地质资料,主要有下列各种。
6.1 形成时间最早的成果地质资料
馆藏形成时间最早的成果地质资料为日本人嘱托、涩谷、长之助编写的《黄河上游测量调查报告书》(日文),形成时间为1918年3月1日,现保存于青海省国土资源博物馆,档号:0258。报告由北支那开发株式会社调查局完成,工作地区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地区黄河上游地段内,对研究该地区水文地质有一定参考价值。
6.2 馆藏形成时间最早的由中国人编写的地质报告
馆藏形成时间最早的由中国人编写的地质报告为翁文灏编写的《甘肃省地震考》,形成时间为1921年1月1日,现保存于甘肃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档号:0589。报告详细列表记载了从公元前780年到公元1909年甘肃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及人员、财产损失情况。同时还简单地列表记载了公元前30年到公元1907年甘肃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情况。该地震考中的法文文字中,也记载了甘肃省地震发生的时间,并统计了从14世纪到19世纪,即1301~1900年每10年甘肃省发生地震的次数。
6.3 温家宝总理主持编写的地质报告
甘肃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资料馆保存有一份由温家宝总理主持编写完成的地质报告,为《祁连山幅10-47-(9)矿产图及说明书》,档号:5479。该报告形成时间为1974年12月1日,为1:20万区域矿产调查报告。工作区位于祁连山中段包括青海省祁连县、天峻县、甘肃省肃南县。在6411平方千米范围内,开展了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完成实测剖面186.5千米、金属量样1185个、岩石光谱样3136个、自然重砂2121个、化学样1128个、探槽710.6立方米、人工重砂37个。通过工作,建立了测区地层层序,对岩石的化学成分及矿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对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区域矿产调查,新发现矿点30余处,对本区分布较广的铁、铬矿产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在震旦纪地层中发现了含钾岩系,并进行了初步普查评价;圈定了普查找矿远景区。
6.4 著名地质学家编写的地质报告
全国地质资料馆及西藏等6省(自治区)地质资料馆保存有我国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谭锡畴、李春昱、叶连俊、关士聪、徐克勤、孙菽青、王曰伦、郭令智、袁见齐、李承三、冯景兰、孙健初、程裕祺、侯德封、杨敬之、丁毅、薄绍宗、崔克信、谷正伦、孙云铸、王钰、黄汲清、郭文魁、罗文柏、曾鼎乾、朱夏、朱森、郑绵平、杨钟健、张炳熹、涂光炽、盛莘夫等人编写完成的地质报告近百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参考价值。

通过15a的工作,水文地质调查在地下水资源评价、重点地区水文地质调查、严重缺水区与劣质水地区地下水勘查、地下水污染调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完成了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北方平原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2000~2002年,以省级行政区为单元完成了全国新一轮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查明了自1984年以来全国地下水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时空变化、开采潜力等总体状况,编制了《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图集》,包括序图组、全国性图组、地区性图组和分省图组共126幅图,为国家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2003~2013年,以平原盆地为单元,开展了区域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完成了北方11个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总结了主要平原盆地区域水文地质规律或特征,评价了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资源量、调蓄能力、环境与生态功能;完成了河套平原、江汉-洞庭平原、共和盆地等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工作,掌握了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水量与水质状况。编制完成了亚洲水文地质图、地下水资源图与地下水环境背景图(1∶800万)。开展了华北平原、松嫩平原、银川平原、河西走廊、鄂尔多斯盆地、准噶尔盆地地下水动态调查,运行完善了华北平原地下水动态评价数值模型,对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进行了再评价。
持续推进西南岩溶地区、重要能源基地等重点地区水文地质调查。2003~2013年,开展了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在西南岩溶干旱缺水和石漠化重点地区,以岩溶流域为单元,开展了1∶5万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通过调查,掌握了西南岩溶区主要水资源环境问题,调查了岩溶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潜力,查清了调查区岩溶石漠化的分布状况及其发展趋势;查清了典型岩溶流域水文地质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针对不同类型区开发条件,建立了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近年来,在宁东、准东、东胜、青海、冀中等重要能源基地开展了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工作,通过重点区1∶10万和1∶5万水文地质调查,提高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精度,进一步查明了能源基地主要区域含水系统、含水层结构、地下水动力场演化,深化了能源基地水文地质结构认识。2011年以来,开展了鄂尔多斯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等西北大型盆地水文地质调查,探索推进重点地段1∶5万水文地质调查,加深对大型盆地水文地质条件的认识。以青藏铁路沿线为重点,开展了青藏高原重点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通过填补区域1∶25万水环地质调查空白区和重点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选择适宜地段进行地下水探采结合井开展了地下水供水示范。
严重缺水区与劣质水地区地下水勘查推动了大量居民用水困难的解决。在西南红层地区、黄土高原、西北内陆盆地、山地高原缺水区、北方饮水型地方病区以及四川大骨节病区等典型地区,开展了以解决人畜缺水困难为目标的地下水勘查与示范工程。通过10多年的工作摸清了我国西北、东北、华北、西南15个省(市、区)的缺水区背景条件,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工作方法,总结出西北干旱区一系列地下水富集模式,深化了对区域规律的认识,探索出西南红层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新模式,研究了高砷高氟地下水分布与形成规律,总结了地下水赋存模式,建立了不同缺水区地下水勘查技术方法体系,开发出一批新仪器、新材料和新技术,形成地调投入勘查示范为主,多渠道投资地下水勘查的新机制。2011年以来,在宁夏中南部地区、陕甘宁革命老区、太行山集中扶贫区等严重缺水地区和西藏大骨节病地区、四川阿坝州等地方病区开展了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勘查,完成了一批1∶5万水文地质调查图幅,结合地方需求,实施探采结合孔和供水示范井,推动了贫困地区饮水困难的解决。2010年和2011年为应对极端干旱气候,分别组织实施了滇黔桂地区和华北地区抗旱找水打井工作,有力地支持了当地抗旱工作。
地下水污染调查获得了我国地下水污染状况基础数据。2005年启动了我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首先对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淮河流域平原、华北平原进行了调查,然后又依次对东北下辽河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中西部主要城市、东南地区等开展了调查,预计到2015年可完成全国首轮地下水污染调查。通过1∶25万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构建了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测试分析技术体系,取得了海量地下水质量与污染的调查数据,基本查明了区域地下水水质和污染状况,初步掌握全国重点地区地下水污染程度,构建了地下水污染信息系统,编制了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了大量区域地下水质量、地下水污染等基础资料。地下水污染调查表明有很多地区地下水水质严重恶化,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促进了《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的出台。

一、内容概述

主要包括青藏铁路沿线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和青藏高原重点地区水工环地质调查两个方面,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组织实施,青海省水工环调查院、西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四家单位共同承担完成,项目起止2008~2012年。

1.青藏铁路沿线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1)基本查清了工作区段的水文地质条件和环境地质特征,填补了青藏高原铁路沿线1∶10万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的空白。

(2)在沿线缺水地区开展了找水工作,解决了数千多人的饮水困难;规划多处远景水源地;通过探采结合方式,解决了拉日铁路沿线车站的供水问题,为扩大对青藏铁路辐射带动作用起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对青藏工程走廊线性工程进行了详细调查,分析了青藏铁路、青藏公路、格拉输油管线等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的形成机理;对羊八井热田、羌塘高原湖泊等重点地区地质环境进行了详细调查研究;对各类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如土地沙化、冻融危害分析了其形成机理,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对青藏铁路沿线村镇、居民点进行了走访调查,对当地的小城镇规划和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相应的设想和建议。

(3)对重点调查区利用地球物理勘探、遥感解译、水化学分析、地面调查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分析了当地的地质环境演化机理和发展趋势。遥感地质解译在地质调查中得到了很好应用,特别是在人迹罕至的可可西里保护区和西藏“一江两河”流域,效果作用突出;重点地段物探勘查起到了重要作用,多种勘查方法展开对比研究,效果显著。

(4)研发了针对高海拔冻土区的地下水监测仪器;并在青海境内设置地下水自动监测点,初步建成了自动监测体系,取得了一批的监测数据,计划2012~2013年建成青藏铁路全线地下水自动监测网。

(5)翻译著作《俄罗斯自然危险》和冻土专刊,编制了《青藏铁路沿线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技术要求》,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推动了高原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的理论研究水平。

2.青藏高原重点地区1∶5万水工环地质调查

调查区分布在青海和西藏干旱缺水的19个县(市),截至2012年投入的实物工作量,水环地质调查面积6776km2,遥感解译面积2500km2,地质钻探13471m,物探点940个水土样品测试769组。主要成果如下。

(1)查明了调查区地质和水文地质基本条件,总结了地下水赋存规律。查明了工作区主要含水层的空间分布、埋藏条件,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富水性、渗透性,地下水的水位、水质和动态变化特征;查明了基岩山区地层的时代、岩性和构造特征,基本查明了基岩裂隙水的分布规律与赋存条件;在基本查明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和边界条件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试验、地下水动态监测所获得的基础资料计算水文地质参数和评价地下水资源。

(2)开展玉树地震灾区工程地质调查,查明了工作区内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对调查区区域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对调查区斜坡岩体稳定性进行初步评价,提出调查区内地基基础设计方案评价及建议,初步查明区内天然建筑材料的类型、分布位置、特征、储量、开采条件、运输条件及其开采利用的现状,为灾后重建规划提供一定的地质依据。

(3)查明了工作区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防治措施建议。查明了工作区的冻土、土地沙化、地下水污染等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问题,其中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泥石流、滑坡,并评价其危害性,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建议。查明了区内地下水的污染现状、污染源及污染途径。基本查明了区内冻土的发育分布特征及其危害,针对不同的冻土类型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查明了区内活动断裂的分布特征及规模,调查活动断裂对工程建设及城镇的影响。在综合分析区内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工作区进行地质环境评价。

(4)结合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资源特征、时空分布特征和国民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提出了26处后备水源地拟选方案和供水靶区2处,曲麻莱提交可供开发矿泉水1处,治多县温泉1处。并对后备水源地的地下水资源进行评价。其中拟选后备水源地西藏有昌都县、尼玛县、改则县、错那县、芒康县、措美县、洛隆县各1处,那曲县、定结县、日喀则市各2处,噶尔县、聂荣县、萨迦县各3处。

二、应用范围及实例

1.青藏铁路沿线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项目成果可服务于青藏铁路沿线生态环境保护和解决沿线车站、村镇供水问题。

结合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实施探采结合,解决了西藏境内沿线4个车站的供水水源问题,在拉萨市、日喀则市、聂荣县、仁布县、贡嘎县、尼木县实施了多眼探采结合供水井,解决了区内上万人畜的饮水困难,受到当地各级政府的赞扬和藏族同胞的热烈欢迎。在那曲县罗马镇、唐古拉兵站等地施工3 口地热井,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在调查评价工作基础上,提出了青藏铁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和环境地质保护的合理建议,得到拉日铁路建设总指挥部的肯定和赞许。

2.青藏高原重点地区1∶5万水工环地质调查

项目成果可为青海和西藏重点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解决饮水困难、防治地质灾害、保护生态环境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支撑。

通过实施缺水地区找水工作,在日喀则市郊荒滩上打出2 井口,出水量分别为1920m3/d和1000m3/d,水质达《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为实施确布雄乡顶村南侧3万余亩荒地的开发利用问题奠定了基础。

通过开展玉树地震灾区1∶5万水工环地质调查,基本查明了玉树县、治多县、曲麻莱县和称多县主要城镇和重点地区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及人类活动对环境地质条件的影响,评价了工程地质条件和岩土体类型,圈定砂砾石料资源5处,为两县灾后重建和制定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地质依据。

二、推广转化方式

媒体宣传、会议交流、项目合作、咨询服务等。

技术依托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联系人:魏玉梅 佟元清

通讯地址:河北省保定市七一中路1305号

邮政编码:071051

联系电话:0312-5908510

电子邮件:weiyumei@chegs.cn,tongyuanqing@chegs.cn



青藏高原重点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成果
答:主要包括青藏铁路沿线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和青藏高原重点地区水工环地质调查两个方面,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组织实施,青海省水工环调查院、西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四家单位共同承担完成,项目起止2008~2012年。1.青藏铁路沿线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

青藏高原地质条件
答:11. (一)青藏高原、祁连山山地多年冻土地质环境亚区 12. 本亚区包括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西部环抱的青藏高原和祁连山山地,为多年冻土发育区。13. 西北部和北部为高原冻土最发育的地区。14. 本区边缘发育冰川-暴雨型泥石流。15. (二)柴达木-共和盆地地质环境亚区 16. 本亚区包括柴达木盆地和...

青藏高原地质环境区
答:(一)青藏高原、祁连山山地多年冻土地质环境亚区 本亚区包括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西部环抱的青藏高原和祁连山山地,为多年冻土发育区。西北部和北部为高原冻土最发育的地区。随着地势向周围地区倾斜,冻土发育程度相应变差。本区边缘发育冰川-暴雨型泥石流。(二)柴达木-共和盆地地质环境亚区 本亚区包括...

青藏地区的水系和水文
答:青藏高原因为水的源头,所以有水量小,流速快,含沙量小,有夏讯,夏季冰川融水。青藏高原的河流可以分成两大部分:内流区和外流区。高原东部、南部和东南部河流属外流区。高原内流与外流河之间,有的地方并无明显的分水岭相隔,分水线在平面上呈犬牙交错,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晚近地质时期高原强烈隆起的结...

说出青藏高原湖区湖泊的水文特征
答:该区域湖泊特点为:1 青藏高原湖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湖区; 2 湖泊补水以冰雪融水为主; 3 以咸水湖和盐湖为主,淡水湖泊较少; 4 湖水入不敷出,干化现象显著,近期多处于萎缩状态。虽然青藏高原的地质隆起,青藏高原湖泊由封闭-外流-封闭,湖泊水体出现盐湖-咸水湖-淡水湖-咸水湖-盐湖的变化...

冻结环境水文地质特征
答:在这样的高寒气候条件下,地下水类型和水文地质结构发生了变化,与非冻结区有显著差异,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冻结水环境下的水文地质区——冻土水文地质区。多年冻土分布有三个区域:1. 藏北高原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羌塘高原及周边地区。多年冻土下界受纬度、海拔高度和坡向控制,沿昆仑山北麓...

青藏高原的特点
答:1、地质环境:青藏高原由北向南包括祁连柴达木、昆仑、巴颜喀拉、冈底斯、喜马拉雅、羌塘-昌都等6个构造带。2、地貌特征:青藏高原高山大川密布,地势险峻多变,地形复杂,其平均海拔远远超过同纬度周边地区。青藏高原各处高山参差不齐,落差极大。3、地壳结构: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介质在纵向与横向上均...

青藏高原的特点
答:1、地质环境 青藏高原由北向南包括祁连-柴达木、昆仑、巴颜喀拉、冈底斯、喜马拉雅、羌塘-昌都等6个构造带,各构造带之间为蛇绿混杂岩所代表的缝合带隔开,大致以龙木错-金沙江缝合带为界。2、地貌特征 青藏高原高山大川密布,地势险峻多变,地形复杂,其平均海拔远远超过同纬度周边地区。青藏高原各处...

青藏高原水文特征对气候的影响
答:1、青藏高原地区形成寒冷、缺氧、大风、低压的环境特征;2、青藏高原阻挡了印度洋水汽北上,使高原北部地区降水减少,并导致中亚及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更加干旱;3、青藏高原还影响东亚和南亚地区的大气环流,加大了季风的影响范围;4、青藏高原是亚洲不少大河的发源地,称为亚洲水塔,使亚洲河流呈现放射状水系...

青藏高原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
答:对我国生态环境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些年,由于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原因,西藏地区的生态环境出现恶化的趋势.一、水土流失青藏高原的土壤侵蚀主要包括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三种类型,此外,在一些地区重力侵蚀和泥石流也很发育.二、草地退化草地退化是当前草原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全区退化草原面积已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