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哈萨克族牧民的记忆印象

作者&投稿:崇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去年秋天回阿勒泰了几天,弟弟用越野车拉着我们在阿勒泰山脉捡野蘑菇。他带我们走的道路是哈萨克牧民转场时的土路。我记得老俞(著名摄影师)在送我的摄影集里就有跟拍牧民转场途中浩浩荡荡的场景特写,尘土飞扬拥抱着一支羊群,牧民手中的马鞭、凌空飞跃的骏马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我们一边沿着蜿蜒盘旋的山道上升一边感受着车体剧烈的颠簸,弟弟一边抓稳方向盘一边绘声绘色地讲他驻乡时与哈萨克牧民同吃同住的生活场景以岔开我们紧张的神情,他说到马和牛见到狼和熊时的反应,还讲到哈萨克族人的朴实以及饮食习惯……这令我听起来无比有趣和新鲜。

我在生活和工作中也前后经历过几个哈萨克族同事,但因为他们都生活在城市,极少接触游牧这块,所以也就很少提及转场的事了!不过我是知道的,城里的哈萨克族在乡下有亲戚的会买上一些羊让乡下亲戚代放,这样他们在几个重要的节日时不会为肉发愁。

不过我还真是对游牧民的转场很感兴趣,甚至我坐在弟弟的车上告诉他,如果有哈萨克牧民愿意收留我,我自费跟着他们来一场真正的转场生活体验。弟弟轻描淡写地说我吃不了那苦。

我还清楚地记得在我极小时,那时的家附近可以经常看到一些场景,骆驼身上绑满了哈萨克族牧民的毡房设备,马儿牛儿身上也是驮着锅碗灶具等生活用品,男牧民骑枣红马儿,手上拿着皮鞭,羊群前后都有跟着的狗儿绕着羊群维护秩序。

那神情严肃的哈萨克老人端坐在马上气质如山,眼神如鹰般锐利明亮。他们头上的帽子才是最引人注目的,一般都是鲜艳的绿蓝或红绸缎面缝制包裹在狐狸皮上,两边的帽耳很厚一直长到肩膀处,脖子后面还有一扇很长的面,帽里完全是长长厚厚的狐狸毛厚实地护在他们黝黑泛紫的脸颊上,靠着嘴部的帽子上全是白霜把狐狸毛也冻得硬咋起来,眉毛和睫毛上也覆着一层白霜,这帽子上的艳丽色彩在雪地的映照下闪闪发亮,绚丽地令人完全忽略了他们是在寒冬里前行。小时候我第一次见到那样的帽子时觉得极其好笑,但再大了才反应过来那款式完全是为了抵挡严寒设计的。这种帽子在不太冷的天就用带子绑在头顶,长长的狐狸皮毛露出来被束在一起,如一朵含苞待放的巨大棉桃顶在头上。

女牧民们也是浑身上下穿得厚厚实实,头上和面部绑着黑底绿花的围巾,只露出一双同样带着白霜的睫子。有时候怀里还抱着个小小的孩子,孩子被大人裹在同一件皮大衣里只露出个小脑袋。她们一边骑着骆驼或马,手上还拖拽着驮行李的马牛、羊群拥拥挤挤着“咩咩咩”地推着向前。我往往很奇怪地看着他们,不知道他们到底要去哪里。

冬季的大严寒天,还会经常看到骑马的哈萨克族男子一边手举着酒瓶喝着,一边都感觉随时会从马上掉落下来,他们醉着,马也缓缓走着,小心伺候着不敢摔下主人。第二天听说有哈萨克牧民被冻死在马下,马就在主人旁边一直立着等待主人再次上马。在那么冷的冬季,唉!我就怕是不是我昨天看到的那个人。我原以为那一定是无所事事爱酗酒的牧民,后来才知道在零下30-40℃的冬天外出,酒可以用来取暖。

后来大了,知道了“转场”这个词汇。听得最多的都是夏牧场和冬牧场,牧民在夏牧场放羊,冬天把羊圈在羊圈里,饲料都是一些秋季打来晾干的草。后来我知道除了这两季牧场外,其实还有春秋牧场的。后来我又知道国家实行补贴政策,给牧民们发放物资,盖定居点,不仅提高了他们生活的质量,关键是再也不用过居无定所的日子了。我所知道和了解的都很肤浅,连实际深度的1/10都达不到。

我想象的冬牧场的定居点是这样的,牧民家的院子里堆着厚厚的牲畜草料饲料。所有的骆驼、马、牛、羊都在温室一般的圈子里……春天来了,山上的青草飘着香吸引着牲畜们迫不及待地催促主人赶紧带它们上山,然后夏季草木繁盛,牧民们所有带上山的骆驼、马、牛、羊都吃的肥肥壮壮,羊群开始繁衍生息壮大队伍,牧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这个季节是加快致富的季节。

在我们的眼里,牧民们看起来只是生活简单娱乐条件差而已,但比农民可是要富裕得多。一个夏天育肥的羊足足有十几二十公斤,卖掉纯肉还有羊皮,而一家普通的牧民家里都有着几百只羊和若干匹的马牛和骆驼。所以这一切好像都不需要购买,因为他们的祖上的祖上就有,就这么沿袭传承下来,只需要带上简单的生活必需品和他们的牲畜逐水而居,靠着大自然洁净融化的雪水滋养的青草就可以收获财富。哈萨克游牧民族是靠老天爷赏饭吃的民族。他们选择居住和游牧的区域都是风光最美丽的地方。比如:.新疆的伊犁草原,还有阿勒泰地区的大片草场。

冬天来了,新疆的严寒随之降临。我心里突然有了特别的牵挂,天气预报对城市人可有可无,而对这些牧民们的指引却非同小可。

想想那些羊儿,它们在春夏秋冬四季牧场里永远被牧民们驱赶着,为了吃到更肥美的青草,春夏秋三季在山上条件要好些,而冬季的定居点并不如我完全所述说的那样,很多的哈萨克牧民为了冬季也能让羊们吃上草,它们不得不又把羊赶到冬牧场去,因为那里有缓坡地带,地面上有着草根可以让羊啃食。这样的转场少则三四天,多则要有半个月左右才能到达冬牧场。

牧民们带着简单的食品和可以烧水的壶,一家分两拨前行,前面的部队负责挖地窝子搭房,围牲畜的圈,还得注意牲畜走丢后在慢无天际的戈壁滩上顶着风雪去寻找。晚上支个简单的帐篷过夜,男人们为了防止牲畜走丢只能轮流合眼休息片刻。女人们负责所有转场途中事无巨细的所有准备和落地工作、与世隔绝几个月的生活用品计划,还有搭建毡房前在冻硬降温的隔壁沙漠边缘挖土盖房,在风雪不定与世隔绝的遥远之地手动挖掘地窝子,这要居住到来年春天。这样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转场。羊们天天被驱赶着进行着长途跋涉,无论是否怀孕或染病,偶尔爆发一次瘟疫或雪灾,可怜的不仅仅是牲畜本身,还有绝望的牧民们,因为哈萨克人是不食死畜的。

冬季牧场里,无雪等待的日子里,不要说洗澡洗头洗脸的事,衣服脏到变硬的程度都是很正常的事。有雪的日子对于要啃食草的羊们又变成了考验,牧民一天不知道要带羊儿跑多远我是不清楚的,但我可以想到遇到风暴雪天的情景。

据说转场途中的牧民平均两天就得换个地方,那毡房选择的地方,怎么能抗风雨,怎么能抗暴雪,都是有一定讲究的。这样四季的游牧生活突然让我意识到,那所有显化的美丽其实都是负重的托举。

而他们,似乎毫不在乎但又无比认真地接受着这一切,生活中该有的仪式和美来的自然优雅和得体。他们勤劳勇敢、善良热情,纯朴简单,有着良好的口碑。

哈萨克族人有个习惯,那就是只要出门做客,一定会把自己最隆重漂亮的衣服和首饰戴上,这就是“喝茶服”,然后带上礼物(牧区一般是自制的食品)前往客家(这客家可以是认识很久的,也可以是才搬来的邻居)。

哈萨克人还有一个习惯,那就是会把自家制作的酸奶端给每一个路过他家门口的转场队伍(无论认识还是陌生),所以说,每个哈萨克人都是亲人。你会饿不着渴不着。他们是高调向天下宣布没有乞丐的民族。

路过歇脚的异乡人只要走进哈萨克人的毡房,他们就会把自家最好的食物递给你,一碗热乎乎的香浓奶茶一定是少不了的,似乎每一个路过他们毡房的陌生人都会得到如亲戚般礼遇。

婚礼上的来客们通宵达旦地唱跳吃喝,祝福声不断,热闹无比!在他们美丽的毡房里,壁上地下都铺着用羊毛擀制的毡子,上面是心灵手巧的女孩们绣的草原上生长的花朵和动物图案。戴在头上的花帽里插着鹰羽毛象征着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鹰也是哈萨克族人的图腾。悠长旋律的阿肯弹唱里述说着对英雄的赞歌和生活中诙谐智慧的故事。在他们的晶莹透亮的碗碟里永远都盛放着最香浓的奶茶和专为客人准备的特色面食包尔萨克、沙琪玛、不同口味的奶酪等琳琅满目的小零食。还有刚从锅里捞出的抓肉和热乎乎的大碗羊肉汤……

我真的还想了解更多哈萨克族人的故事。

哈萨克族、蒙古族、苗族、回族的民风民俗,每个100字左右,急!
答: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男女都娴善骑术。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每逢节日和喜庆,牧民都要举行各种骑术表演和比赛;“姑娘追”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哈萨克族大部分从事畜牧业。在牧区,春、夏、秋三季住可以拆卸携带的圆形毡房,冬天住平顶土房。哈萨克族饮食很丰富,他们爱吃用牛、羊、山羊奶制成的...

哈萨克族牧民和哈尼族人生活在美丽的山区,他们与山为邻分别从事什么生产...
答:哈萨克族主要居住于我国新疆的北部。游牧民族。主要是以畜牧业(游牧)为其主要的生产方式 。随着时代发展,现在的哈萨克族也实现了定居、半定居生活,但是畜牧业依旧占据其主导地位。哈尼族是南方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主要从事农业,梯田稻作文化尤为发达。总的来说,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一个是游牧...

详解哈萨克族服饰特点及简介
答:冬季,他们则戴一种左、右、后三面下垂的“三叶”狐狸皮帽,帽顶略尖,并有四楞,帽里为狐狸皮,帽外用红、绿、紫、黄色的绸缎做面。戴上这种皮帽可以把脖子严严实实地围住,相当暖和。阿勒泰地区冬季时间长达半年之久,为我国高寒地区,所以这种帽子对阿勒泰地区的牧民来说非常适用。哈萨克族妇女的...

哈萨克族的民间故事
答:依彩礼的数量备服装、嫁妆五、七、九份。有些财力不及的人家之间流行相互不收彩礼的换亲或叫对亲(HARSE HUDALEH),即把女儿嫁给对方的儿子,娶对方的女儿作儿媳妇。有时穷人出不起彩礼,就由亲友和族人相助。哈萨克族婚俗中特别强调终身婚姻,因此过去哈萨克族离婚的以前几乎没有,现在也很少见。

我国新疆哈萨克牧民的生活状况是什么文化
答:哈萨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饭要先敬老人,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其他人依次围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毡子上。在用餐过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让给老人。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对登门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日常食品主要是面类食品、牛、[羊、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

哈萨克族的毡房有着怎样的历史来源呢?
答:门框和门用松木制作。除此之外,要用大量的毡子和毛绳,整个毡房不用一枚钉子。牧区的哈萨克族一年要搬十几次家,除冬季外,一年三季都要住这种毡房。这种毡房不仅具有便于携带、坚固和轻便等优点,而且,拆卸和安装也很容易,一般两个多小时即可“盖”起来,所以很受牧民的欢迎。

哈萨克的习俗
答:哈萨克族习俗 哈萨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饭要先敬老人,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其他人依次围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毡子上。在用餐过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让给老人。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对登门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贵的客人或多年未见的亲人到来,除宰羊外,还需宰马,...

哈萨克牧民的性格特征是啥
答:哈萨克人生活在天山草原和阿尔泰草原。生存环境优美,性格豪爽热情奔放。哈萨克人热爱草原,热爱生活,草原处处飘荡着他们的歌声。他们勤劳朴实、逐水草而居,歌和马是哈萨克人的两支翅膀。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阿勒泰、塔城、伊犁地区以及巴里坤、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境内。绝大多数哈萨克牧民过着随...

哈萨克人的祖先是什么人?
答:从此,甘青新边境的哈萨克人民彻底结束了长期漂泊动荡的生活,有了自己固定的居住地和放牧草场。1952年至1953年间,经新疆省人民政府批准,被乌斯满匪帮裹挟到镇西的300户哈萨克族牧民迁回阿勒泰。从此,巴里坤的哈萨克人民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从1954年至1984年,在人民政府的帮助下,一批批哈萨克族牧民由...

青海哈萨克族与蒙、藏族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对这种同情和表现,哈萨克族是非常感激的。 但是,马步芳为了达到他“分而治之”的统治目的,极力制造民族隔阂,挑拨民族关系。当时马步芳对哈萨克头人说:“海西的蒙古族、藏族不是和我们同教,他们是异教徒,我们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你们生活困难,我可以帮助你们解决。”反过来又对蒙古族、藏族头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