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的毡房有着怎样的历史来源呢?

作者&投稿:向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有没有与新疆哈萨克族毡房有关的故事、神话传说、典故什么的?介绍下,谢谢……~

哈萨克族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游牧民族之一,从事畜牧业有着悠久历史,为了适应游牧生活,他们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发明了毡房,毡房结构简单,牢固,易于拆装,不但可以随意搬动,而且携带方便,
哈萨克族毡房坚固耐用,居住舒适,具有防寒,防雨,防震,毡房内空气流通,阳光充足,多数毡房用白色毛毡制成的。毡房主要由《栅栏,房墙,围墙》《房杆,撑杆》《顶圈》《门》《房毡》五部分组成

1、毡房的门一般朝东开。毡房的前半部分放物品、用具,后半部分住人、待客。有时三代人要住在一个毡房里,他们也会安排得很好。进门左上方是儿子和儿媳妇的床位,床前挂有缎幔;正中上方摆被、褥、衣、箱等物;右上方是主人的床位,有的还设有特制的床,一般不允许晚辈在上面坐卧,正中的衣物箱子前,铺有华丽的毡子和地毯,是客人坐的席位;右下方摆有食物和饮具;左下方放置牲畜用具和猎具;正中央的天窗下放铁皮炉。
2、伊斯兰教信仰对哈萨克族起居有较大影响:伊斯兰教禁止任何偶像崇拜,所以毡房间内的西墙上不能挂人头像;麦加的方向在西方,所以睡觉时不能头东脚西。哈萨克族还保存着对火的崇拜,他们赞扬道:“我们的火的母亲,使挨冻的人得到温暖,使挨饿的人吃饱。”火对他们而言是神圣的,火炉不能随便移动,否则便认为冒犯了火神,家中的牲畜会受惩罚而丢失。
3、 一、不吃未经宰杀的动物(鱼除外);二、不吃猪肉和一切动物的血;三、不能把骒马(雌性马)给客人骑;四、吃馕时要掰开,不要整个拿在手里用嘴啃;五、在毡房里不要坐床上,最好坐毯上,两腿不要伸直,要盘腿而坐;六、在交谈和吃饭时,不要吐痰、擤鼻子、放屁等;七、青年人不许用木棍和脚踢打牲畜的头部;九、不要骑马冲进羊群里,遇到羊群要绕道而行;十、不要打主人的狗;十一、归还乘马时,不要卸下马鞍;十二、不要当主人的面赞美他们的孩子,特别不要用“胖、美”之类的词句;十三、牧民在做“乃玛孜”(礼拜)时,要注意保持肃静,不要从他们面前通过;十四、不要在毡房前下马,要在毡房跟前的栓马桩那里下马。
4、哈萨克人以纯朴、诚实、直爽、热情好客而闻名。这是因为牧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行旅不便,外出时,凡有毡房的地方,自然就成了休憩和投宿之处,行人就可免受饥寒之苦。哈萨克人对待客人恭敬备至,礼节周到,他们认为客人是安拉赐予的,不可稍有怠慢。而且,哈萨克人认为,宰羊待客是光荣体面的事情,也是应尽的义务。客人临走时,如属贵客,主人就要问贵客:“毡房内是否有你需要的东西?”如果客人看中了某件东西就要奉送。如没有,就按一般惯例给贵客送礼。经济条件好的,送元宝、马、骆驼、猎枪和鹰,次者送皮大农、袷袢及狐皮、狼皮等珍贵的兽皮衣服。

新疆哈萨克族的毡房历史比较悠久。汉武帝时嫁给哈萨克族祖先乌孙王的江都公主刘细君在《黄鹤》歌中唱到:“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食兮酪为浆……”这首诗中就描写了毡房。看来,哈萨克的毡房最少也有最少两千年的历史了。

毡房高一般在三米左右,占地面积二三十平方米,四周是环形的毡墙,上面是圆形的屋顶。毡房的骨架是戈壁滩上的红柳木做的;外围的墙篱是用芨芨草编的;横竖交错成菱形的围墙也是用细红柳木做的;连接的材料是牛皮绳和牛筋;门框和门用松木制作。除此之外,要用大量的毡子和毛绳,整个毡房不用一枚钉子。牧区的哈萨克族一年要搬十几次家,除冬季外,一年三季都要住这种毡房。这种毡房不仅具有便于携带、坚固和轻便等优点,而且,拆卸和安装也很容易,一般两个多小时即可“盖”起来,所以很受牧民的欢迎。



哈萨克族长期以来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很早就发明创造了适合游牧生活便于搬迁近似于蒙古包式的流动房屋——毡房。哈萨克的民居很有特点。在人们的印象中,哈萨克的毡房与蒙古包没有什么区别,其实它们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一般讲,蒙古族建造的才叫蒙古包;而在新疆哈萨克族的游牧民族建造的,名为“哈萨克白宫”,俗称“哈萨克毡房”,不叫蒙古包。两者之间最重要的差别有两点:首先哈萨克的毡房是有天窗的,而蒙古包是没有天窗的;另外据说由于信仰的原因,毡房的门一般都向东开,而蒙古包的门一般都向南开。哈萨克传统民居是便于拆卸和携带的毡房,这是承载着他们两千多年历史的“活化石”。哈萨克族的毡房主要由骨架、围墙、房顶、房毡、门5个部分组成,其中毡房的骨架是由柳木做成的圆栅和顶圈构成。围墙用横竖交错相连的柳木栏杆构成,可以自由拆合,圆形顶圈既是屋顶又是窗户,外观与蒙古包相似,白天揭开用来通风透光,夜间盖上以防风寒,房门通常都面朝东南。毡房里布置有一定特色,中间是火塘,右半部摆放食物、炊具,右上方是床铺,毡墙上有各种图案的挂毯,地上铺着地毯,毡房正上方摆放箱子等,左侧毡墙处放置垫桌,垫桌上放被褥、枕头。城镇居民都喜欢在卧室或客厅墙上布置挂毯,喜欢色彩鲜艳的饰物,在享受现代化生活同时,仍保留着哈萨克族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毡房门多为东朝向,高约1.5米左右,为雕花双扇木板门。毡房中间是火塘,右后方存放食物、炊具,后半部分住人待客。伊斯兰教信仰对哈萨克族起居有较大影响:伊斯兰教禁止任何偶像崇拜,所以毡房间内的西墙上不能挂人头像;麦加的方向在西方,所以睡觉时不能头东脚西。哈萨克族还保存着对火的崇拜,他们赞扬道:“我们的火的母亲,使挨冻的人得到温暖,使挨饿的人吃饱。”火对他们而言是神圣的,火炉不能随便移动,否则便认为冒犯了火神,家中的牲畜会受惩罚而丢失。

哈萨克族牧民冬季所住的房屋用木头、土坯和石块构筑,房屋外形为四方平顶。还有一种圆顶房,围墙用土坯和石块砌成,房顶呈穹庐形。哈萨克族房屋四周有篱笆或土墙相围,用以圈放牲畜。



哈萨克族住的房子叫什么
答:哈萨克族毡房是哈萨克族人居住的毡房。哈萨克族毡房是哈萨克族人居住的毡房,易于支撑和拆卸,一般在春、夏、秋三季居住。毡房上部 为穹形,下部为圆柱形,四壁有网状的木杆搭成整个毡房的骨架,再用芨芨草制成的席子围住,外包白毡。毡房介绍:它融入了哈萨克人独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艺术气质、审美...

哈萨克族有哪些传统文化与习俗
答:在历史上,哈萨克族绝大多数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因而其服饰带有浓郁的草原畜牧生活的特征。牧民主要用牲畜的皮毛作衣服的原料。哈萨克族男子喜欢穿棉毛衣裤,喜欢以条绒、华达呢等作衣料。颜色上多选用黑色、咖啡色等深色。冬季主要穿皮大衣、皮裤。选材以羊皮为主,也用狼皮、狐狸皮或其他珍贵兽皮。为了便于...

到哈萨克族毡房要注意哪些细节
答:2、伊斯兰教信仰对哈萨克族起居有较大影响:伊斯兰教禁止任何偶像崇拜,所以毡房间内的西墙上不能挂人头像;麦加的方向在西方,所以睡觉时不能头东脚西。哈萨克族还保存着对火的崇拜,他们赞扬道:“我们的火的母亲,使挨冻的人得到温暖,使挨饿的人吃饱。”火对他们而言是神圣的,火炉不能随便移动,...

新疆非物质文化有哪些
答:新疆哈萨克族的传统毡房是其游牧生活的产物,不仅具有防风保暖的功能,还体现了哈萨克族的智慧和工艺。马背文化则是哈萨克族的重要组成部分,马是他们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狩猎、游牧、娱乐等多种用途的工具。这些文化元素共同构成了哈萨克族独特的非物质文化。三、新疆的民间手工艺 新疆的民间手工艺历史悠久...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答:卡拉角勒哈既可以在欢乐的大型集会中,也可以在小小的毡房里进行表演。可以由一人单独跳,也可以双人对跳或多人集体表演。舞法亦可以因人、因地而异。视当时的气氛和环境,有轻松愉快的表演,有刚强有力的表演,也有幽默滑稽的表演,从而得到各种不同的艺术效果。哈萨克族人在放牧、劳动之余,常常伴着...

哈萨克族分布在哪个省
答:从13世纪初蒙古民族强大,到15世纪哈萨克王朝的建立,前述有关哈萨克族源的一些部落和氏族加快了联合的步伐,而哈萨克民族共同体的最终形成与历史上的“白帐”汗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哈萨克族的建筑 哈萨克人居住的地方,按一年四季分为冬窝子、春窝子、夏窝子、秋窝子,一般春秋两季为一处。冬季,...

哈萨克族毡房和蒙古族蒙古包,两者之间究竟有何异同?
答:哈萨克族和蒙古族都是新疆地区的游牧民族,因为要饲养很多的牛羊所以通常会到牧草、水源较多的地方居住,所以这就意味着他们并不能像其他的民族一样有固定的房屋可以居住,因为牛羊群需要迁徙所以他们也要跟着一起搬家,这个时候蒙古族就发明了蒙古包,而哈萨克族就发明了毡房,而且这两种“建筑”...

牧民为什么要住蒙古包
答:在内蒙古大草原,牧民大多住在 蒙古包(哈萨克族称毡房)中。这是因为牧民为了适应游牧生活而建造的。蒙古包是用250根2米长的木杆 作支架、外面罩有白色羊毛毡的一种圆形帐篷。包内面积大约有15平方米 左右。一般能住七八个人,大一些的 可住十几个人。蒙古包有一扇门、一扇窗,顶部 可以打开,以便...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是什么?
答:从13世纪初蒙古民族强大,到15世纪哈萨克王朝的建立,前述有关哈萨克族源的一些部落和氏族加快了联合的步伐,而哈萨克民族共同体的最终形成与历史上的白帐汗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13世纪初,成吉思汗西征,乌孙、克烈、乃蛮等部落也被迫西迁。蒙古帝国的金帐汗国、察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各有部分地区是...

哈萨克部落的文化是怎样的?
答:孩子们骑着没有马鞍的两岁左右的小马驹,比赛速度和骑术。当他们成年后,马背追逐就具有了另一种含义,这就是哈萨克族著名的“克孜库瓦尔”风俗,汉语称之为“姑娘追”。二、独特的居住形式 为了适应随着水草而动的游牧生活,哈萨克族的祖先发明了独特的居住形式——毡房。这种房屋结构轻便,拆卸后只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