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民间艺术都有什么

作者&投稿:蔡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哈萨克族都有哪些传统的手工工艺~

民间手工艺品
民间手工艺品是指民间的劳动人民为适应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就地取材,以手工生产为主的一种工艺美术品。手工艺品的品种非常繁多,如宋锦、竹编、草编、手工刺绣、蓝印花布、蜡染、手工木雕、泥塑、剪纸、民间玩具等。由于各地区、各民族的社会历史、风俗习尚、地理环境、审美观点的不同,各地的手工艺品具有不同的风格特色,充分的展示了中国手工艺术的风采。
手工制作工艺在我国民间有着悠久的制作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她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丰富的门类、传世佳作蜚声海内外,几千年来,传统手工艺产品始终是代表中华民族的一大特色产业。传统的工艺品既是文化艺术品,又是日常生活用品,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时尚手工在现代都市如此红火并流行,确实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有人说这是因为怀旧,是一种对往昔手工岁月的追忆;
在追求个性化的今天,手工制作工艺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装饰和实用的性能、手工随心所欲的乐趣,已经不可抗拒的在我们身边流行起来,她像风一样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巨大的市场前景。
当今科技不断发展,机器作为生产工具,已日益减少了人们的手工劳动;日益发展的电子计算机,不但准确无误地进行数学运算,还能把一种语言文字译成另一种语言文字,代替着人们的脑力劳动。现代机器人的出现,不仅可以代替人类双手去操作危险的工作或试验,且还在利用它从事艺术创作。如用它写字、绘画、绣花……推想不久的将来,人类手工创造的一切艺术品,渐渐就会被电子计算机之类的科技产品所代替。那么,过去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陶艺、编织、纸扎、玩具……手工制作之技艺,慢慢就无人详知了。现代化的冲击,使传统的手艺正从我们身边悄然逝去。随之消逝的,还有人与物的沟通,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当今,日用品、工艺品琳琅满目,但却没有了制作人留下的体温和感情……”
手工制作工艺美术是生产者的艺术,它出自民间,服务于民众始终把实用和审美融合于一体,带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性,非为纯艺术现象。民间工艺美术植根社会最基层,在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域生生不息,构筑了基础雄厚的大众文化底蕴,并对其他文化艺术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代表中国特色的,中国结、风筝、泥人、剪纸、刺绣、面人等等。而最具中国特色应该是
风筝、剪纸、兔儿爷

有:纳吾日子节,冬不拉,阿肯弹唱,吐马克,巴塔。
一、节日:纳吾日子节
纳吾日子节,又称粥日,即以大麦为主的粥,要加七种材料。这个节日在哈萨克斯坦将非常隆重。一般来说,它需要休息一周,在那里也被视为情人节。
二、乐器:冬不拉
冬不拉,又名东不拉、东布拉,北亚和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族的传统弹拨乐器,在哈萨克斯坦、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以及中国新疆、中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的哈萨克族、鄂伦春族中尤其流行。
音域范围宽广,适合弹奏一些节奏快速、奔放的曲子。冬不拉琴杆细长,音箱有瓢形和扁平的两种。一般用松木或桦木制作,琴颈即指板,过去多用整木斫成。音箱上有发音小孔,张羊肠弦两根,琴身有羊肠弦品位。冬不拉是哈萨克人的传统乐器。

三、传统娱乐:阿肯弹唱
阿肯弹唱是哈萨克族人民悠久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每逢阿肯弹唱会,远近的人们身着盛装,骑着骏马,弹着冬不拉载歌载舞来到鲜花盛开的的草原上,各路歌手登场献艺,听众们喝彩助威,经常是通宵达旦一连数日地尽兴。

四、服饰:吐马克
吐马克是哈萨克族男子冬季戴的帽子,带有两个耳扇,后面有能够遮风雪、避寒气的长尾扇。帽子里层一般用黑羊羔皮或狐狸皮,面子用色彩鲜艳的绸缎。

五、礼节:巴塔
在哈萨克人的日常生活里,“巴塔”(即祝福词)无处不在,无 时不说。如从婴儿降生、取名到婚嫁,从宰畜、用饭到出外办事、搬迁异地,从过生日到节庆等,人们都很自然地把致“巴塔”作为重要的礼仪,以此表达对人、对事物的良好祝愿。
针对不同的对象,“巴塔”的祝福内容也不同,如到别人家做客,饭前饭后致“巴塔”,内容是:“愿你的锅里油水不断,求你的餐布(餐桌)美食常在,祝你的全家幸福美满”。
哈萨克人坚信“巴塔”的力量是神秘而强大的,有谚语这样说道:“雨水染绿大地,巴塔成就英雄”、“美好的巴塔能让一个人走好运,没有了巴塔却使一个人遭厄运”。
扩展资料:
哈萨克族族称的由来:
1、认为“哈萨克”这一名称出现于15世纪。当时,锡尔河下游的部分牧民在克烈汗和加尼别克汗的率领下迁到巴尔喀什湖以南的楚河流域。由于他们是为反抗和摆脱阿布尔海尔汗的统治压迫而东走,因此得名“哈萨克”,意为“避难者”或“脱离者”。
2、认为“乌孙”即“哈萨克”的对音。
3、认为“哈萨克”即《唐书》所载之可萨、曷萨的对音。早在5—6世纪,蒙古高原的一些高车部落越过阿尔泰山和额尔齐斯河西迁,游牧于咸海和里海以北的草原,后来成为拂林(东罗马帝国)以东、阿得水一带的恩屈、曷 、诃 、也末(咽)等铁勒部落。
4、按11世纪的著名语言学家穆罕默德·喀什噶里在《突厥语词典》中说:突厥人形容刀剑等武器的锋利称“哈萨克”(KAZAK)。
南北朝时期,从蒙古高原到东罗马帝国之间,有铁勒族的曷嶻、曷萨等部落,隋唐时期在中亚的西部形成了可萨突厥国,西突厥泥撅处罗可汗投归隋朝,跟从隋炀帝东征高丽有功,被封为“曷萨那可汗”,意为“勇健可汗”。
5、哈萨克族的祖先是公元前7世纪至4世纪居住在中亚的塞种人。部分学者认为“哈萨克”一词就是居住在中亚的古代“哈斯比”(Kaspey)人和居住在伊犁河流域的古代“塞种”(Sak)人的两个部落名称结合而成的。“塞”字古音为“Sak”,以此来译塞种人很贴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音乐很有特色,乐器种类和乐曲形式也相当丰富。“冬不拉”为弹奏乐器,是哈萨克族民间最流行的传统乐器,分为高、中、低等十几种。冬不拉易学易带,深受哈萨克族喜爱。拉奏乐器以“库布孜”为代表,演奏起来声音类似小提琴,但形状比小提琴复杂,上端向里弯,琴腹如勺,腹面张开,背面蒙有羊皮,琴弦用马尾或牛筋制成。吹奏乐器主要有“思布孜可”,民间艺人最善使用此物,被誉为“心笛”。这种乐器形似竖箫,吹奏起来音色悠扬柔和。哈萨克族的打击乐器也有很多,极有特色的是“阿迪托亚克”。这种击奏乐器由两个组成一对,演奏时互相击打,外形类似马蹄,加之所奏出的效果,哈萨克族称之为“马蹄音”。
哈萨克族民间乐曲大都雄浑古朴,富有强烈的民族气质和草原风格。如《欢乐的草原》、《骏马奔腾》、《阿克萨卡库兰术赤汗》等。
哈萨克族舞蹈以“动肩”和跳“马步”见长,动律感极强,表现风格粗犷剽悍。
每一个哈萨克人都是很好的骑手,所以他们的舞蹈以骑马为题材的较多。如《走马舞》,这是根据名曲《黑走马》创作的舞蹈。舞蹈主要表现的是骏马在草原上奔驰的各种骄健姿态。这个舞蹈主要流行在巴里坤县哈萨克族牧区,舞蹈乐曲简捷欢快、节奏明显、跳动幅度较大,旋律悦耳动听。
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生产、劳动等各种活动都在舞蹈艺术中得到体现。《擀毡舞》就是按民间艺人擀毡工序,把打毛、铺毛、洒水、捆绳、拴绳、晒毡等整个擀毡过程,用舞蹈体现出来的。相应的还有《挤奶舞》、《剪毛舞》等。相似的还有《劳动舞》,哈萨克语称“也翁别克比”,是一个集体舞蹈,表现出忙碌而欢快的劳动场面。
狩猎也是哈萨克人重要的传统生产活动,在长期的狩猎过程中,他们细致观察各种动物,掌握了动物的各种特性,并积累了丰富的狩猎经验。这些都被哈萨克人民编成了舞蹈,丰富了哈萨克人民的舞蹈艺术。如《熊舞》、《斗熊舞》、《瘸熊舞》等舞蹈都表现了哈萨克猎人们猎熊时的情景,惟妙惟肖地模仿出狗熊的各种动作。类似的还有《孤雁舞》、《瘸鸭子舞》等,这些舞蹈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
哈萨克族的《鹰舞》,对鹰的刻画非常真实感人。舞蹈把鹰在空中翱翔、在暴风雨中搏击、捕获猎物的动作刻画得十分逼真。从这个舞蹈中使人感受到雄鹰就是这个民族的象征。
萨克族的工艺是构成其游牧文化的重要方面,形式主要有雕刻、刺绣和手工艺品。其中雕刻艺术相当精湛,哈萨克族在木床、摇篮、木箱、柜子、桌子、木门和马具,乃至乐器上无不施以雕刻,作为装饰。这些雕刻有的线条豪放,造型优美,有的工艺细致,剔透玲珑。哈萨克族的衣、食、住、行中处处可见到刺绣工艺。毡房的顶部和边缘装饰,以及门帘都用贴花刺绣来装饰。民间刺绣种类很多,绣花一般是在绸、布上绣花卉和各种图案,贴花是将布料剪成各式纹样贴上缝缀、锁边而成刺绣装饰。贴绣在哈萨克族中是很普遍的。大块的贴花显得单调,再加绣花,即贴花和绣花结合,色彩鲜明。姑娘和少妇个个都是刺绣能手,很多妇女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民间刺绣艺术家。
哈萨克族金银匠手艺也相当精巧。他们常常用金、银、铜和宝石、玛瑙装嵌在马鞍、马衔、马镫带上,设计出各种赏心悦目的图案。
哈萨克族人尤其对马鞍特别重视。马鞍男女有别,大致可分为三类:木制雕刻漆画鞍、木制包皮铆钉鞍和木制包皮烤花鞍。不论哪种马鞍,上面都布满了线条优美、色彩艳丽的装饰图案。用铜钉排列组成的图案花纹,闪闪发光,光彩夺目。马褡子则用自制的毛线手工编织而成,上面用不同的色线编织着各种各样的图案,朴素大方,结构严谨,丝条均匀,大都是几何纹样,配以色彩协调的粗犷线条。在色彩处理上,往往使用强烈的对比色,以鲜明地体现哈萨克牧民的艺术爱好和审美情趣。

哈萨克族有代表性的事物
答:音域范围宽广,适合弹奏一些节奏快速、奔放的曲子。冬不拉琴杆细长,音箱有瓢形和扁平的两种。一般用松木或桦木制作,琴颈即指板,过去多用整木斫成。音箱上有发音小孔,张羊肠弦两根,琴身有羊肠弦品位。冬不拉是哈萨克人的传统乐器。三、传统娱乐:阿肯弹唱 阿肯弹唱是哈萨克族人民悠久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

新疆有哪些民间艺术
答:三、新疆刺绣 刺绣是新疆民间传统的手工艺之一。无论是哈萨克族的布绣、柯尔克孜族的马海刺绣还是维吾尔族的民间刺绣,都以精美的图案和细腻的技艺展现了新疆民间艺术的风采。这些刺绣作品既具有装饰性,又体现了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四、新疆剪纸 剪纸艺术在新疆也有深厚的传统。剪纸作品多以动物、花卉和吉祥...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库布孜,以及古尔邦节
答:库布孜是同冬不拉齐名的哈萨克民族乐器。它同宗教关系密切,是哈萨克族巫师为人占卜和治病的器具,相传由萨满巫师库尔库特于八世纪末期创造。金帐汗国(1219年-1502年)后期,萨满信仰在哈萨克族文化中逐步淡出,这一乐器也日渐式微。到了20世纪50年代,库布孜重新复兴,民间出现了很多新的改良版本。传统库...

哈萨克族民歌的艺术特色
答:哈萨克族民间音乐按照传统可分为“奎衣”和“安”两大类,所谓“奎衣”就是器乐曲,“安”就是歌曲。“奎衣”主要是用冬不拉演奏,一般说这些乐曲都是单个的小型乐曲,也有由若干个乐曲联结演奏的套曲。“安”(歌曲)又可以根据内容和演唱场合而分成若干类。从音乐上讲,“安”一般都比较短小,曲调...

哈萨克族舞蹈有那些特点
答:2、以动物为原型,反映狩猎生活。哈萨克族人民细致观察各种动物,掌握了动物的各种特性,这些被哈萨克人民编成了舞蹈,丰富了哈萨克人民的舞蹈艺术;3、讲述古老故事,传承族历史。哈萨克民族历史悠久,民族文化深入哈萨克族人的内心,反映到舞蹈上,就是舞蹈背后经常有着传奇且生动的故事民;4、舞蹈律动感强,...

哈萨克民族舞蹈的特点及人口在新疆的分布?乐器的种类?
答:哈萨克族的分布 哈萨克族是一个跨境民族,在全世界有近1500万人口,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国、土耳其、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44国,中国的哈萨克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伊犁、塔城、阿勒泰三个地区和吉木萨尔、木垒、巴里坤草原,有少量居住在青海省的格尔木和甘肃省的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有哪些传统文化与习俗
答:伊犁马和巴里坤马早已是闻名全国的马种,这两种马都是哈萨克族及其先民饲养的。由于长期从事游牧畜牧业,需要不断移动,马就成了乘骑的主要交通工具。哈萨克牧民离不开马,无论是走亲访友,还是游动迁移、从事狩猎,都需要骑马,他们有句谚语说:“马是哈萨克人的翅膀”。哈萨克牧民运输则主要靠牛车和骆驼。牛善于负重。

新疆传统文化有哪些?如摔跤等、 请详细说明,
答:凝结着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情感与理想,也是新疆各族人民智慧的体现。至今还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道德和情操,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宝库和民族凝聚力的象征。古代岩画 民间绘画 民间剪纸 维吾尔族刺绣 哈萨克族刺绣 蒙古族刺绣 柯尔克孜族刺绣 生活器具 民间雕塑 草原石人 民间木雕 砖雕装饰 釉面砖装饰艺术 膜鸣...

哈萨克族的民风民俗
答:哈萨克人对待客人恭敬备至,礼节周到,他们认为客人是 *** 赐予的,不可稍有怠慢。由于这样的好习惯,哈萨克族中一直没有乞丐。 在哈萨克族中有一句古老的谚语,“如果在太阳下山时放走了客人,就是跳到水里也洗不清这个耻辱”。还有民...>> 哈萨克族民风民俗 新疆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的服饰别具一格。男子冬季一般...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答: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玛纳斯、江格尔、格萨(斯)尔、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十二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塔吉克族鹰舞、新疆曲子、哈萨克族阿依特斯、维吾尔族达瓦孜、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维吾尔族花毡、印花布织染技艺、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锡伯族西迁节、塔吉克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