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毡房和蒙古族蒙古包,两者之间究竟有何异同?

作者&投稿:饶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哈萨克族的毡房和蒙古包的区别在哪里?~

蒙古族和哈萨克族都是我国古老的游牧民族,他们逐水草而居,游牧到哪里,家就搬到哪里,由于需要频繁迁徙,住房就必须能够随意移动,蒙古包就是这种活动房屋的一个代表,而哈萨克族人住的毡房(又称哈萨包),因为外形近似,不了解的人往往容易将它与蒙古包混淆。
蒙古包和哈萨克毡房最直观的区别,就是看建筑是圆形顶还是尖锥形顶,如果圆球形顶的就是蒙古包,而类似尖锥形的则是哈萨克毡房。整体来看,哈萨克毡房比蒙古包显得要小巧,顶部要尖一些,而蒙古包下部是规整的圆柱型,上部是三角型。另外,哈萨克族人搭建毡房用的支杆是一头弯的穹窿状,他们将此弯头绑在毡房的墙架上;而蒙古族人在搭建蒙古包时,用来支撑蒙古包圆形顶部的杆子两头都是直的,直接就搭架在墙架上,并且杆子数目要比哈萨克毡房用得多一些。此外,哈萨克毡房的门一般都向东开,而蒙古包的门一般都向南开。
蒙古包这样的建筑形式,易搭易卸易移动,适于牧民轮牧走场居住,其制作技艺体现了蒙古民族独特的审美观与高超的技能;而哈萨克毡房不仅携带方便,而且坚固耐用,住居舒适,并具有防寒、防雨、防地震的特点。房内空气流通,光线充足,深受哈萨克牧民喜爱,是哈萨克先民在早期艰苦游牧生活中经济实用的重要创造,二者都凝聚了先人高度的生活智慧。

蒙古包建筑为了适应游牧生活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分为移动的(春季、夏季、秋季住的蒙古包)和固定的(冬天住的)两种建造方式。

移动式蒙古包(春季、夏季、秋季住的蒙古包):以游牧生活为主的蒙古民族牧民,居住点需要根据牧场而定,必须有易于拆卸、携带的房屋,才能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当地建筑材料缺乏,牧区可利用的为羊毛毡,因此发展了用木条做骨架,羊毛毡为覆盖的蒙古包。

固定式蒙古包(冬天住的):草原上的另一部分牧民过着定居的生活,蒙古包改为固定式。其建筑方式多样,有以柳条编制的墙体骨架两面墁灰泥,顶上以柳条为骨,上面铺羊毛做成三段式的屋顶;在高寒地区,固定式的蒙古包还有用土坯或草垛为墙,草泥顶。

哈萨克族的住房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春季、夏季、秋季住的毡房,另一类是冬天住的土房或木房(俗称“冬窝子”)。毡房高一般在三米左右,占地面积二三十平方米。四周是环形的毡墙,上面是圆形的屋顶。由于春、夏、秋三季牧场的经常迁徙,因此牧区的哈萨克牧民一年要搬十几次家,必须有易于拆卸、携带的房屋,才能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毡房的特点就是携带方便,易于搭卸。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整个毡房和生活用具,用毛绳绑扎停当。几乎每户牧民都练就了一手“绑驮子”的绝技,在崎岖山路的长途颠簸中,也毫不松散。到了目的地两个小时左右就可搭起来。如果毡房选择的地方不太合适,只要几个人抬起来,摆到合适的地方就行了,因而毡房可以十分恰当地称之为哈萨克牧民的活动房屋。毡房的大小决定于房墙块数的多少,一般分为四种:简易小毡房,4块、6块、8块房墙的毡房。简易小毡房,哈萨克语称“阔斯”(kos),这种小毡房为圆锥形,没有房墙,房杆是直的,用数十根木杆斜撑而成骨架,木圈顶一般是正方形或圆形,房杆直接插入木圈顶的洞眼内,房杆周围不围芨芨草墙篱,只围帡(ping,二声)毡。这种小毡房轻便,易于拆卸、安装和携带,只是里面空间太窄,住人不多。多用于转场途中的临时住房,特别适用于野牧骆驼、远征、打猎和游览等。

哈萨克族毡房和蒙古包之间最明显的一个差别应该就是顶部的形状了,蒙古族所居住的蒙古包上面为圆形的屋顶,而哈萨克族的毡房房顶通常为“尖锥”形状,而从两种“建筑”的外形大小上来看蒙古包的大小会稍大一些,而且蒙古包的下半部分是一个十分规整的圆柱形。

哈萨克族和蒙古族都是新疆地区的游牧民族,因为要饲养很多的牛羊所以通常会到牧草、水源较多的地方居住,所以这就意味着他们并不能像其他的民族一样有固定的房屋可以居住,因为牛羊群需要迁徙所以他们也要跟着一起搬家,这个时候蒙古族就发明了蒙古包,而哈萨克族就发明了毡房,而且这两种“建筑”的形状和风格十分的相似。

蒙古包的高度一般在三米到五米之间,主要的形状分为两个部分,一个就是下面的圆柱形,而上面则类似于圆台的形状。建造蒙古包的时候首先就是要在地上画一个圆圈,然后在按照圆圈把支撑房子的支架插在地下,然后再安装屋顶的“伞状支架”,所有的支架都完成之后再用厚厚的羊毛毡覆盖住支架的四周和房顶,这样就可以做到密不透风。

哈萨克族的毡房高度没有蒙古包那么的高,一般只有三米左右,而毡房的面积大概也只有二十五平方米左右。虽然规模没有蒙古包大但是毡房的制作工序要比蒙古包复杂很多,毡房的组成部分除了基本的支架、羊毛毡之外,还有围墙用来抵御大风,而且毛毡的支架制作的时候要比蒙古包更加的复杂。

其实两者的差别并不是特别的明显,所以很多人看到的时候否分辨不出到底哪个是蒙古包,哪个是毡房。但是细细的比较还是有一些差别的,就比如说房顶的形状不同,蒙古包相对来说更加的“圆”,而在面积上也是蒙古包稍大一些,除此之外两种建筑门的朝向也是不同的,毡房的门一般是朝东,而蒙古包的门一般是朝南。



哈萨克族的毡房和蒙古包比起来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的房顶,蒙古族是圆形的房顶,而毡房一般是尖顶的,这是不同的方面。

两者主要的区别为顶部的形状,蒙古包上面为圆形的屋顶,毡房房顶为“尖锥”形状,蒙古包会稍大一些,毡房工序比较复杂。

相同点是两者都是临时搭建的一种居住形式,不同点是蒙古族的可以随时迁移。

毡房和蒙古包怎么区别啊
答:毡房一般用于夏季居住,因为毡子可以防止阳光和雨水的侵入,但冬季会比较寒冷。蒙古包则适合四季居住,因为木架和帆布可以隔绝外界的寒冷和风雪。总的来说,毡房和蒙古包都是蒙古族的传统居住形式,但在结构、形状和使用上有一些不同点。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环境选择适合的居住方式。

毡房和蒙古包有什么区别
答:1、外观不同:毡房外形为圆形,由羊毛毡做成,四周有门,内部空间较大可住2-3人,蒙古包外形为方形或长方形(圆型较少),用木杆支撑而成,内部空间较小,只能住1-2人,有的蒙古包顶部还装有天窗以采光通风,有些还有烟筒用于取暖和做饭等用途。2、功能不同:毡房是牧民冬天居住的场所,蒙古族人民...

什么是蒙古包?什么是毡房?
答:蒙古包(Mongolian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呈圆锥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纳20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蒙古包的大小先画一个圆,然后便可以开始按照圆的大小搭建。蒙古包看起来...

毡房和蒙古包有什么区别
答:以下是详细介绍:1、顶部结构和形状。毡房的顶部通常是尖锥形,而蒙古包的顶部是圆形的。这种形状差异反映了它们在结构上的不同,毡房的顶部由多个弯曲的杆子连接,而蒙古包的顶部则由一圈直杆支撑。2、建筑的用途和材料。毡房和蒙古包都是草原游牧民族的住所,但毡房通常由毛毡制成,具有较好的隔热性和...

牧民为什么要住蒙古包
答:01、这是因为牧民为了适应游牧生活而建造的,最早蒙古人是属于游牧民族,蒙古包在拆装和运输,保暖等方面的作用都是很好的,所以牧民居住在蒙古包里,这也是蒙古民族文化的一大代表。在内蒙古大草原,牧民大多住在 蒙古包(哈萨克族称毡房)中。这是因为牧民为了适应游牧生活而建造的。蒙古包是用250根2米...

毡房与蒙古包的区别
答: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种呈圆形尖顶的天穹式住屋,由木栅 撑杆 包门 顶圈 衬毡 套毡及皮绳,鬃绳等部件构成。木栅蒙语称“哈纳”,是用长约2米的细木杆相互交叉编扎而成的网片,可以伸缩,几张网片和包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圆形的墙架,大约60根被称作“乌尼”的撑杆和顶圈插结则构成了蒙古包顶部的...

蒙古包的简介
答: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蒙古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便可以开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

蒙古包是哪的一种居住形式呢?
答:“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描写了内蒙古蒙古族和新疆哈萨克族等民族聚居地区的草原风光,在绿色的大草原上散布着许多白色的毡包,这就是适应他们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而产生的别具一格的居住形式——蒙古包(或称毡房)。蒙古包是一种圆形的活动房屋,由于它外形隆起,所以古人称...

牧民为什么要住蒙古包?
答:1、这是因为牧民为了适应游牧生活而建造的,最早蒙古人是属于游牧民族,蒙古包在拆装和运输,保暖等方面的作用都是很好的,所以牧民居住在蒙古包里,这也是蒙古民族文化的一大代表。在内蒙古大草原,牧民大多住在 蒙古包(哈萨克族称毡房)中。这是因为牧民为了适应游牧生活而建造的。蒙古包是用250根2米长...

牧民为什么要住蒙古包?
答:蒙古包有一扇门、一扇窗,顶部可以打开,以便透光、透空气,遇雨、遇寒便遮盖起来。地上放有铁架板床,上面铺着一方方小地毯。左侧是衣柜,衣柜两边放着叠置整齐的被、褥和毛毯。按照蒙古族的习惯,主人要请客人坐在面对门口的地方,这是招待贵客和长者的上座。其他客人依次沿左侧落座。右方是主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