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用字有哪些?

作者&投稿:白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文里有哪些常用字啊,求解~

长、民、鼠、瓦、艮、良、衣、顿、浪、顷、表、以、比、农、丧、氏、氐、毕、即、切、钩等。
基本字义:
1、长
长(拼音:cháng,zhǎng),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此字本义是指空间或时间的距离大,读作cháng,引申为空间或时间两点距离大,又引申指深远。

2、民
民(拼音:mí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一只被刺伤的眼睛,表示由刺瞎一只眼睛的战俘充当奴隶,后指平民、百姓。

3、瓦
瓦(拼音:wǎ、wà)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始见于战国文字。本义是瓦器,后又用作动词,铺瓦。

4、表
表(biǎo):汉语汉字,含义有:外表(如仪表);地名(如张表);计时工具(如手表、钟表);古代的一种文体会意。从毛,从衣,“毛”又兼作声符。小篆字形,衣字中间加个毛字。

5、氏
氏(拼音:shì,zhī),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为根柢,后引申为古代贵族表示宗族系统的称号。

扩展资料:
组词解释:
1、人氏
[rén shì]
人(指籍贯说,多见于早期白话)
2、名氏
[míng shì]
姓名。
3、西氏
[xī shì]
西施的别称。
4、龢氏
[hé shì]
即和氏。
5、异氏
[yì shì]
指佛教。

一、子
1、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女。~孙。~嗣。~弟(后辈人,年轻人)。

2、植物的果实、种子:菜~。瓜~儿。~实。

3、动物的卵:鱼~。蚕~。

4、幼小的,小的:~鸡。~畜。~城。

5、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弹(dàn)。棋~儿。

6、与“母”相对:~金(利息)。~母扣。~音(辅音)。

7、对人的称呼:男~。妻~。士~(读书人)。舟~(船夫)。才~。

8、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

9、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

10、用于计时:~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夜(深夜)。

11、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

12、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乱~。胖~。

13、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门。

14、姓。
二、尤
1、特异的;突出的:择~。拔其~。无耻之~。

2、更;尤其:~甚。~妙。此地盛产水果,~以梨桃著称。

3、姓。

4、过失:效~。

5、怨恨;归咎:怨天~人。

三、也
1、表示判断或解释的语气:孔子,鲁人~。非不能~,是不为~。

2、表示疑问或反诘的语气:何~?。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3、表示句中的停顿: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地之相去~,千有余里。

4、姓。

5、表示同样:水库可以灌溉、发电,~可以养鱼。

6、单用或叠用,强调两事并列或对待:他会英语,~会法语。游客里面~有坐车的,~有步行的。

7、叠用,表示无论这样或那样,结果都相同:你去我~去,你不去我~去。他左想~不是,右想~不是。

8、用在转折或让步的句子里(常跟上文的“虽然、即使”等呼应),隐含结果相同的意思:虽然雨下得很大,他~来了。即使你不说,我~知道(你说了,我知道;你不说,我也同样知道)。

9、表示委婉:你~得对人宽容点儿嘛。这事儿~只好如此了。

10、表示强调(有时跟上文的“连”字呼应):七八岁的孩子~学会电脑了。连爷爷~乐得合不拢嘴。
四、之
1、往:由京~沪。君将何~?

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不得。取~不尽。操~过急。言~成理。取而代~。有过~无不及。反其道而行~。

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不觉手之舞~,足之蹈~。

4、指示代词。这;那:~二虫。~子于钓。

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心。钟鼓~声。以子~矛,攻子~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家。无价~宝。缓兵~计。千里~外。意料~中。十分~九。

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大。战斗~激烈。大道~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就下,极为自然。
五、曰
1、说:故~:“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2、叫做:哲学上名之~同一性(哲学上给它一个名称叫做同一性)。

初中常用文言虚词(25个)\x0d\x0a(一)之\x0d\x0a1.用作代词\x0d\x0a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x0d\x0a2.用作助词\x0d\x0a(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x0d\x0a(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x0d\x0a(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x0d\x0a(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x0d\x0a3.用作动词\x0d\x0a可译为“去、往、到”。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x0d\x0a\x0d\x0a(二)其\x0d\x0a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妻跪问其故。(《乐阳子妻》)\x0d\x0a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x0d\x0a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x0d\x0a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x0d\x0a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x0d\x0a\x0d\x0a(三)以\x0d\x0a1.用作介词\x0d\x0a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x0d\x0a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策之不以其道。(《马说》)\x0d\x0a2.用作连词\x0d\x0a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x0d\x0a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x0d\x0a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x0d\x0a3.用作副词\x0d\x0a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x0d\x0a\x0d\x0a(四)于\x0d\x0a1.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x0d\x0a2.表示处所,译为“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x0d\x0a3.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x0d\x0a4.表示处所,译为“到”。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x0d\x0a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x0d\x0a\x0d\x0a(五)而\x0d\x0a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x0d\x0a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x0d\x0a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x0d\x0a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x0d\x0a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坚还亡友财》)\x0d\x0a\x0d\x0a(六)则\x0d\x0a1.连词\x0d\x0a(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x0d\x0a(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x0d\x0a(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x0d\x0a2.表示判断\x0d\x0a可译为“就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x0d\x0a\x0d\x0a(七)者\x0d\x0a1.代词\x0d\x0a(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等。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可爱者甚蕃。(的花)(《爱莲说》)\x0d\x0a(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样”、“项”。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x0d\x0a(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x0d\x0a2.助词\x0d\x0a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例:吴广者,阳夏人也。(“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愚公移山》)\x0d\x0a\x0d\x0a(八)也\x0d\x0a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x0d\x0a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x0d\x0a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x0d\x0a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x0d\x0a5.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例:余闻之也久。(《伤仲永》)\x0d\x0a\x0d\x0a(九)焉\x0d\x0a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x0d\x0a2.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x0d\x0a\x0d\x0a(十)因\x0d\x0a1.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x0d\x0a2.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x0d\x0a3.介词,可译为“根据”、“依照”。例: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x0d\x0a4.副词,可译为“因此”。例: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而因以及乎其迹。(《墨池记》)\x0d\x0a\x0d\x0a(十一)且\x0d\x0a1.副词\x0d\x0a(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x0d\x0a(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x0d\x0a2.连词\x0d\x0a(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x0d\x0a(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x0d\x0a(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x0d\x0a\x0d\x0a(十二)乃\x0d\x0a1.副词\x0d\x0a(1)可译为“竟然”。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x0d\x0a(2)可译为“于是”、“才”、“就”。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狼》)\x0d\x0a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x0d\x0a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x0d\x0a\x0d\x0a(十三)矣\x0d\x0a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啊)(《岳阳楼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了)(《论语》十则)\x0d\x0a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x0d\x0a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曹刿论战》)\x0d\x0a\x0d\x0a(十四)乎\x0d\x0a1.语气助词\x0d\x0a(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x0d\x0a(2)表反问,可译为“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x0d\x0a(3)表推测,可译为“吧”。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x0d\x0a(4)表感叹,可译为“啊”。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x0d\x0a2.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出的处所,相当于“于”。例:醉翁至于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x0d\x0a\x0d\x0a(十五)所\x0d\x0a1.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x0d\x0a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x0d\x0a2.“所”和“以”连用。\x0d\x0a(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x0d\x0a(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例: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x0d\x0a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例: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可译为“被??吞掉”)(《童趣》)\x0d\x0a4.用作名词,意思是“地方”、“处所”。例: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x0d\x0a\x0d\x0a(十六)哉\x0d\x0a1.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x0d\x0a2.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x0d\x0a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x0d\x0a\x0d\x0a(十七)夫\x0d\x0a1.指示代词,译为“那”。例: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x0d\x0a2.fú,句首发语词。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x0d\x0a3.丈夫。例:夫_声起。(《口技》)\x0d\x0a4.成年男子的通称,可译为“人”。例: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x0d\x0a\x0d\x0a(十八)遂\x0d\x0a1.副词,可译为“就”、“于是”。例:遂逐其师。(《曹刿论战》)\x0d\x0a2.副词,表原因可译为“因而”。例:恐遂汩没。(《上枢密韩太尉书》)\x0d\x0a\x0d\x0a(十九)虽\x0d\x0a连词,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x0d\x0a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x0d\x0a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x0d\x0a\x0d\x0a(二十)然\x0d\x0a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x0d\x0a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x0d\x0a3.助词,分两种情况:\x0d\x0a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x0d\x0a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x0d\x0a\x0d\x0a(二十一)故\x0d\x0a1.旧的,原来的。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两狼之并驱如故。《狼》)\x0d\x0a2.特意。例: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x0d\x0a3.原因,缘故。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x0d\x0a4.所以,因此。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x0d\x0a\x0d\x0a(二十二)苟\x0d\x0a1.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例:苟富贵勿相忘。(《陈涉世家》)/苟慕义强仁(《送董邵南游河北序》)\x0d\x0a2.副词,可译为“苟且”。例: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x0d\x0a3.副词,表希望,可译为“且,或许”。例:苟无饥渴。(《君子于役》)\x0d\x0a\x0d\x0a(二十三)会\x0d\x0a1.副词\x0d\x0a(1)适逢,恰巧。例:会宾客大宴。(《口技》)\x0d\x0a(2)一定。例: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x0d\x0a(3)定将。例:会挽雕弓如满月。(《密州出猎》)\x0d\x0a2.动词\x0d\x0a(1)回合,聚会。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x0d\x0a(2)体会,领会。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送东阳马生序》)\x0d\x0a\x0d\x0a(二十四)或\x0d\x0a1.无指不定代词,可译为“有的人”,“有人”。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x0d\x0a2.副词\x0d\x0a(1)有时。例:或王命急宣。(《三峡》)\x0d\x0a(2)或许。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x0d\x0a\x0d\x0a(二十五)诸\x0d\x0a1.兼词,“之于”的合音合义。例: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x0d\x0a2.众。例:其西南诸峰。(《醉翁亭记》)\x0d\x0a3.各位,众位。例: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文言文常用字有哪些?
答:文言文常用字有哪些?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鹤岗爆火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乾莱信息咨询 2022-11-15 · 百度认证:内蒙古乾莱科技官方帐号 乾莱信息咨询 向TA提问 关注 展开全部 初中常用文言虚词(25个)\x0d\x0a(一)之\x0d\x0a1.用作代词\x0d\x0a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文言文大全及注释
答:译文:有一个楚国商人在郑国卖珍珠,做了一个木兰的匣子,这匣子用桂、椒熏过,用珠子和宝玉点缀,用红色的美玉装饰,用翠鸟的羽毛连缀。 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却还给他珍珠。这个楚国。 3. 求短篇文言文带译文要求原文60字左右译文100字左右准确说字越少越 海之鱼, 有乌贼其名者, 响水而水乌.戏於岸间, 惧物之...

古文 比较常见字词
答:背这些常见的字词是不是对做一般古文有帮助.把这些字词的意思列出来... 背这些常见的字词是不是对做一般古文有帮助.把这些字词的意思列出来 展开 分享 复制链接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4128631 新浪微博 微信扫一扫 举报 3个回答 #热议# 国际油价闪崩,大幅度下跌是何缘故?定兴达人 2008-05-19 · ...

文言文常用字字典
答:1.古文中可能有些字并不是很常用,在常用字字典上查不到,这时,选用《古代汉语词典》比较方便;2.商务版的《古代汉语词典》不但收了1万左右单音词,还收了24000余条复音词,学古文恐怕更有实用价值;3.本词典收词的范围,是古代以 正统书面语言写作的有代表性的古籍,其中又以先秦两汉的古籍为主。

文言文里有哪些通用的字
答:1. 文言文跟现代汉语通用的字 通用字 通用字指在使用中可相通换用的汉字,包括同音通用、同义通用和古今通用。 同音通用指用一个同音字(或音近字)去替代另一个字,这种替代具有一定的常用性。典籍同义通用指同义字之间的通用。 例如"才"、"材"二字,在一般情况下,不可混用,但在指"有才能的人"这个意义上是同...

文言文中的一些常见字,不同用法,及用处
答: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如“妻子”一词在现代文中是一个双音词,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则是两个单音词,是指老婆和孩子。②古今异义。包括同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改变和名称说法改变等。③一词多义。如“引”字,本义为开弓,引申义有五种之多:延长、伸长;...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150个加点字
答: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3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3.4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1. 求中考文言文必考150个常用加点字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积累、掌握150个左右常用文言实词,能结合具体语境说出它们的意思。综合上海目前正在使用的三套教材,笔者觉得下列实词值得大家在学习课内文言...

文言文里的生字
答:1. 文言文中的字词辨析 至(象形。 从一,一犹地,指事,不去而下来。古文从土,上亦象飞下之形。 尾上首下。本义:到来,到达)同本义(上古时期多用“至”,中古时期多用“到”) [arrive;reach]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 ――《说文》凤鸟不至。――《论语》至,到也。 ――《字林》至,到也。――《广韵...

初中文言文常用字“语”“与”“狱“缘”“阅”,都出现在哪些地方,越...
答:“语”字《桃花源记》:此中人语云。“与”字《记承天寺夜游》:相与步于中庭。“缘”字《桃花源记》:缘溪行。“阅”字《河中石兽》:阅十余岁。

文言文用字
答:1个回答 #热议# 哪些癌症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新科技17 2022-10-17 · TA获得超过162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3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4.3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1. 文言文常用字 初中常用文言虚词(25个) (一)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