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用的字

作者&投稿:茅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文言文中常用的字

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勉励,奖励) 2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劝说) 63-却 1相如因持壁却立(退,退回)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击退) 3却之为不恭(拒绝,推却)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 6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 64-如 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 ---去,往)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象,如同)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5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 6其如土石何(如----何,对 ---怎么办) 65-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似,像) 2若入前为寿(你,你的,你们)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假如,如果) 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5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 66-善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为) 2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擅长,善于) 5先主曰"善" (好,对) 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优点、长处)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 、处理好) 9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欢、羡慕) 66-少 1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数量小,不多。

这里为少数人。)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不足,缺少)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少年,青年;年轻) 5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减、减少) 6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瞧不起、轻视) 67-涉 1楚人有涉江者(渡过) 2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进入,到) 4涉猎:泛览群书而不一定求其精 68-胜 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 2刑人如恐不胜(尽) 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胜利,战胜,取胜) 4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胜过,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好的) 69-识 1相逢何必曾相识(懂得,认识) 2鄙夫寡识(知识,见识) 3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记住) 70-使 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派遣,命令)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使,让) 3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 4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5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使者) 6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使命) 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71-是 1觉今是而昨非(正确,认为正确) 2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个,这样,这些) 3自信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表示肯定判断)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是以:因此) 5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是以:因此) 72-适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去)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顺从,适合) 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恰好) 5适为虞人逐(刚才) 6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同“谪”,被流放) 73-书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记下)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 4家贫,无以致书以观(书籍,书) 5拜送书于庭(国书) 74-孰 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谁,哪个)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哪一个更……) 75-属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接,连缀) 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6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 7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 76-数 1众数虽多,甚未足畏(数目,数量) 2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几,几个)。

2. 文言文中最常用的是哪几个字

常用文言文字词(25个) (一)之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 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3. 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二)其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 (三)以1. 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2. 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3. 用作副词 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四)于1. 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为学》)2. 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3. 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隆中对》)4. 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5.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五)而1.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2.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3.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4.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六)则1.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 (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2.表示判断 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七)者1.代词 (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等。

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 / 可爱者甚蕃。

(的花)(《爱莲说》) (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样”、“项”。

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

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2.助词 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

例:吴广者,阳夏人也。(“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愚公移山》) (八)也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若。

3. 文言文中最常用的是哪几个字

一、理解词语和句式——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级) [知识要点] 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所谓“浅易”文言文,大致可以用以下几个标准来衡量。 第一,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非常用词出现的机会极少。

此外,名物典章制度等专门术语也很少运用。第二,从文章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以及一般性的词类活用。

文言虚词的运用也以常见的典型的用法为主。第 三,从文章的体裁上看,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一般说理等形式,而不是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之类的作品(如《文心雕龙》)。

第四,从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第五,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如先秦两汉散文与唐宋八大家之类后世古文家(不是骈体文作家)的作品。

不过由于高考这一选拔性考试自身的要求,并非所有浅易文言文均可用作考试的材料。大致说来,文言文阅读的命题在选取文段时常有这样一些考虑:语言规范标准,却又不刻板雷同;内容深浅适中,但又含有较深的意蕴;文笔流畅多彩,决不晦涩单调;风格雅正典范,却又不千篇一律;设题之点较多,而又能分出深浅层面;总体难易适度,无过难或过易的地方。

此外,选段还应和学生应该具备的文言知识有一定的联系。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量大的是词汇。

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

要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必须做到能够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实词的词义。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又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2.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 3.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宇; 4.理解和掌握实词活用的多种形式。

【知识点解说】 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古今汉语的同形词语,只有一些基本词(“天”、“地”、“山”、“水”等)和一些专有名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大多数都有了变化。或词义扩大,或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或感 *** 彩不同。

有的变得完全不同,如“汤”、“烈士”、“爪牙”(古代指武臣,无贬义);大多数情况则是,一些多义词语,只是其中一两个义项古今相同,其他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比如“伐”古今都有“砍伐”、“讨伐”的意义,但古代还有“功业”、“自我夸耀”的意义。

另外,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词,古代都是一个词组,意义自然也就相差很大。如“祖父”、“形容”等。

阅读文言文,如果不注意古今意义的差别,以今度古,望文生义,就很易出错。下面将常见的古今异义词语,按单音和双音两类分列于后,括弧内注明古义或古代才有的意义。

对古代是词组现代是双音词的不再加以说明。 单音词 被(遭受,覆,盖,通“披”) 兵(武器,军事) 除(建筑物台阶,任命官职) 床(一种坐具) 存(思念、爱抚) 党(古代居民组织,偏袒) 豆(古食器) 多(称赞) 伐(功业,自夸) 访(咨询) 坟(土堆,高大,古代名著) 讽(背诵,委婉劝告) 封(疆界,筑土为坛祭山神,分 封) 国(国都,城邑,封地,地方) 购(悬赏捉拿) 河 (专指黄河) 恨(遗憾) 集(栖止) 几(希望) 假(借 给,借助,宽容) 江(专指长江) 揭(高举) 就(靠近, 完成) 窃(表自谦) 穷(困窘,竭尽) 劝(勉励) 却 (退,推辞,回头) 去(离开,相距) 让(礼让,责备) 稍(渐渐) 少(稍微) 身(自身) 是(这) 适(前往) 树(种植,培养) 速(招来,邀请) 汤(热水,开水) 涕(眼泪) 偷(得过且过) 臭(气味) 厌(满足,吃饱) 再(两次,第二次) 造(到……去,成就) 贼(祸害,残害) 遮(拦住) 走(快行) 双音词 百姓(百官) 卑鄙(地位低微、见识鄙俗) 处分 (处置,安排) 从容(语言得体) 聪明(听力好与眼力好) 大块(自然界) 地方(土地的纵横) 独立(单独或孤独站立,超群不凡) 反复(改变以往局面,书信来往) 放心(散失了的志意) 非常(意外情况) 风流(有功绩而又有文采,流风余韵) 逢迎(迎接) 感激(感动奋发) 光景(光阴) 故事(往昔的事,旧例) 横 行(纵横于四方而无所阻挡) 交通(勾结,彼此相通) 结束(整装,装束) 经济(治理国家) 舅姑(公公与婆婆) 具体(具备形体) 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可怜(可爱,可惜) 烈士(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 美人(妃嫔) 莫非(没有……不是) 南面(登上帝王之位) 便宜(因利乘便) 其实(它的果实,他[或它]的实际) 妻子(妻子和儿女) 亲戚(父母家人,族内外亲属) 秋天(秋季的天空) 青春(春天) 人民(百姓) 三尺 (指剑,指法律条文) 山东(崤山以东,太行山以东,华山以东) 身体(亲自实行) 首领(头和脖子) 书记 (主管文书的官员) 虽然(虽然这样,即使这样) 提纲 (抓住纲领) 同志(志向情趣相同) 突出(突然出现) 文法(法令或法令条文) 文章(法律条文,文彩) 无 赖(无所依恃,无聊) 无论(不要说) 无日(没多少日子)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家畜) 县官(指天子,指朝廷。

4. 谁有文言文常见的字,字+意思+解释+例句

实词1、安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衣食所安。

(养)2、卑非天质之卑( 低下 ) 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3、备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具备)犹得备晨炊( 准备)4、被被于来世( 影响)皆被绮绣( 通“披”,穿)5、鄙蜀之鄙有二僧( 边境)肉食者鄙( 目光短浅)6、毕毕力平险( 尽)群响毕绝( 全部)7、薄薄暮冥冥( 迫近,接近)不宜妄自菲薄( 轻视)狐裘不暧锦衾薄( 厚度小)8、策执策而临之( 马鞭)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驱使)策勋十二传( 记录)束手无策( 计谋)9、长cháng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北市买长鞭( 与“短”相对)但愿人长久( 长久,健康)死者长已矣( 长远)Zhàng木兰无长兄( 排行最大)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头领)10、称称其气之小大( 相当,配合)chèn不能称前时之闻( 相当,配合)先帝称之曰能chēng(称赞)11、诚帝感其诚(诚心)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的确、实在)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12、惩惩山北之塞也(苦于)惩善扬恶(惩罚)13、驰愿驰千里足(骑)公将驰之(驱车追赶)14、出皆出酒食(拿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来到)计将安出(产生)15、辞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未尝稍降辞色(语言)16、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又间令之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17、箪百姓谁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用箪装着)一箪食,一豆羹(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18、当当之无愧(承当、承受)当奖率三军(应当)今当远离(将要)木兰当户织(对着,向着)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值,正在)19、道会在大雨,道不通(道路)伐无道,诸暴秦(道义)策之不以其道(方法)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讲)20、得二者不可得兼(能够)故不为苟得也(得到,获得)所识贫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21、等等死,死国可乎(同样)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同样)公等遇雨(诸位,表多数)22、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人)23、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凭吊)人皆吊之(慰问)24、度孤不度德量力(duó估计,推测)关山度若飞(过,越过)25、端左手执卷端(画幅的右端)其人视端容寂(正,端正)26、恶恶能无纪(怎么)所恶有甚于死者(厌恶)27、发有时朝发白帝(出发)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发射)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征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fà头发)28、凡则凡是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凡是)凡三往(总共)29、方方七百里(见方)有朋自远方来(地方)长方形(方正)30、分今天下三分(划分,分开)必以分人(分配,分给)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单位)忠陛下之职分也(职分,本分)31、奉为妻妾之奉(通“俸”,侍俸)奉命于危难之间(接受,奉行)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供奉)32、否尚能饭否(fòu用在句末表询问,相当于“不”“没有”“吗”)陟罚臧否(恶、坏pǐ)33、夫予观夫巴陵胜状(fú,发语词,那)夫环而攻之(fú,发语词,那)夫鼾声起(丈夫)罗敷自有夫(丈夫)荷担者三夫(成年男子的通称)34、扶便扶向路(沿着,顺着)出郭相扶将(挽扶)35、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阻碍)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bì辅佐)以手拂之(轻轻擦过)36、福神弗福也(赐福,保佑)此何遽不为福乎(好事、有福之事)37、富与仓禀府库池苑囿之富且大(富丽)家富良马(富有,充足,有许多)38、更即更刮目相待(重新)醉则更相枕以卧(进而)更相庆(互相)更上一层楼(再、又)举杯消愁愁更愁(更加)39、苟苟富贵(如果)故不为苟得(苟且)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苟无饥渴(且,或许,希望)40、固固以怪之矣(本来)当汝心之固(顽固,固执)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一定,必定)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君子固穷(安守,固守)41、故温故而知新(旧有的,原来的)两狼之并驱如故(旧有的,原来的)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故余虽愚(所以,因此)42、顾顾野有麦场(回头看)无方入门不顾(回头看)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看望,拜访)43、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景象)44、冠以才略冠天下(居第一位)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帽子)既加冠(男子成人礼)45、光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仿佛若有光(光线)46、归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47、过过秦汉之故都(经过)及鲁肃过寻阳(到)人恒过(犯过失)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超过)48、好秦氏有好女(美)好鸟相鸣(美)好收吾骨瘴江边(以便,能够)好为梁父呤(喜欢)好读书,不求甚解(喜欢)49、号阴风怒号(háo大叫,呼啸)故自号曰醉翁也(hào别号)号为张楚(国号)号令召三老(号令)50、还飞鸟相与还(回家)扁鹊望桓公而还走(同“旋”,xuán回转,掉转)51、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忧虑)无冻馁之患(忧患)为乡人所患(当作祝害,认为是……祸害)。

5. 常见的文言文的几个字的意思``

1.于 .引出动作的时间等 2.表示比较 3.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4.动词词头,无义. 于 於 yú 〔介〕 (1)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捐金于野。

——《后汉书·列女传》 (2) 又 成于机杼。 射于家圃。

——宋·欧阳修《归田录》 (3) 又 葫芦置于地。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于:介词,到。)——清·姚鼐《登泰山记》 (4) 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于以(在何处);于兹(在此);于时(在此) (5)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告之于帝。

——《列子·汤问》 何有于我。——《论语》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唐·韩愈《师说》 言于李愬。——《资治通鉴·唐纪》 语于富者。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6) 又如: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 (7) 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 。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8) 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不拘于时。

——唐·韩愈《师说》 苦于多疾。——宋·苏轼《教战守》 伤于缚者。

——清·方苞《狱中杂记》 择于自然。——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9) 又如:我限于水平,未能对这篇文章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10) 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 甚于妇人。

——《战国策·赵策》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同于真。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11) 又 同于幻。 近于自然。

——蔡元培《图画》 (12) 又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13) 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 。如:荣誉归于教练 (14) 表示相对的位置 。

如:垂直于肋板的脊柱 (15) 姓 于 2.为读二声时,1.为是动词,解释为:以为、认为……2.用在句末时,是语气词3.表被动时,是介词。 读四声时,是介词,当“替”讲3.以1.用. 屈原《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2.率领 《左传》”宫之奇其以其族行” 3.认为,以为 。

4.原因《列子》 “宋人执而问其以” 5.介词。在……时候;凭借……身份;因为(“孙膑已此名显天下”)。

6.连词。用法相当于“而” 7.和“上”“下”等词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

如“以上”;“以东”。 11.通假字,“已”,已经。

《史记》“固以怪之以” 以 1.作介词 则以铁范置铁板上 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用.拿 凭 因为 2.作连词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可译为“来” 3.作动词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认为4.其第三人物代词,相当于“他(她)”、“他们(她们)”、“它(它们)”;“他(她)的”、“他们(她们)的”、“它(们)的”:各得~所。莫名~妙。

三缄~口。独行~是。

自食~果。 ◎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他。

~余。~次。

文如~人。名副~实。

言过~实。 ◎ 那里面的:~中。

只知~一,不知~二。 ◎ 连词,相当于“如果”、“假使”:“~如是,熟能御之?” ◎ 助词,表示揣测、反诘、命令、劝勉:“~如土石何?” ◎ 词尾,在副词后:极~快乐。

大概~。5.而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⑹通“如”:好像,如同。

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

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而已)罢了。

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

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⑤假诸人而后见也。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6.然然 rán ㄖㄢˊ 对,是:~否。不~。

不以为~。 以为对,答应,信守:~纳(以为对而采纳)。

~诺。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考的字
答:这里是150个实词,另外有18个虚词在后面我个人认为,虚词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大,属高频词汇,应该比较重要和关键。1、爱 2、安 3、伯 4、被 5、倍 6、本 7、鄙 8、兵 9、病 10、察 11、长 12、朝 13、池 14、曾 15、乘 16、城 17、诚 18、除 19、传 20、辞 21、从 22、达 ...

初中常用的文言文词,您只用把字告诉我就行了。谢谢!真的有急用!!!
答:菲薄、间隔(一)常见实词:比、鄙、兵、病、察、彻、乘、从、当、道、得、定、伐、犯、方、赋、更、顾、故、观、归、好、号、还、会、惠、及、极、计、济、加、假、间、简、见、竭、尽、进、居、举、具、聚、俱、决、类、临、虑、论、漫、灭、明、名、命、谋、难、平、戚、启...

求文言文中常出现的"关键字".
答:这里是150个实词,另外有18个虚词在后面我个人认为,虚词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大,属高频词汇,应该比较重要和关键。1、爱 2、安 3、伯 4、被 5、倍 6、本 7、鄙 8、兵 9、病 10、察 11、长 12、朝 13、池 14、曾 15、乘 16、城 17、诚 18、除 19、传 20、辞 21、从 22、达 ...

文言文用字
答:1. 文言文常用字 初中常用文言虚词(25个) (一)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 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

300个文言文常用字
答:暑假是高二、高三学生提升自我、抢占先机的黄金时刻,切勿虚度光阴。抓住每一分每一秒,你就能走在知识的前沿,领先于他人。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如同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掌握它们,将让你的语言表达更具古韵与深度。以下是300个精选的常用字,助你快速入门:1. 安:既可以是代词,表示安稳或心安,也可以...

高中文言文常见字词翻译
答:文言文300个常见文言实词(高中1-160)1、哀 ①伤心,悲痛,哀叹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前赤壁赋》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并序》②同情,怜悯 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③伤悼(为……哀叹)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 《秦晋崤之战》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古代文言文常用词汇
答:古代文言文常用词汇  我来答 首页 在问 全部问题 娱乐休闲 游戏 旅游 教育培训 金融财经 医疗健康 科技 家电数码 政策法规 文化历史 时尚美容 情感心理 汽车 生活 职业 母婴 三农 互联网 生产制造 其他 日报 日报精选 日报广场 用户 认证用户 视频作者 日报作者 ...

文言文常用字字典
答:2.商务版的《古代汉语词典》不但收了1万左右单音词,还收了24000余条复音词,学古文恐怕更有实用价值;3.本词典收词的范围,是古代以 正统书面语言写作的有代表性的古籍,其中又以先秦两汉的古籍为主。本词典收单字约10000个,还兼收了一些难字,包括用于人名地名的难字。常见的异体字也予以收录。第2...

除了120个文言实词外,纪传体文言文其他常用字归类
答:纪传体文言文常用字归类 原文地址:纪传体文言文常用字归类作者:北雁南飞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1.诣:到,去。2.劝:①鼓励,奖励;②...

文言文大概的字
答:1. 常见的文言文的几个字的意思`` 1.于 .引出动作的时间等 2.表示比较 3.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4.动词词头,无义. 于於 yú 〔介〕 (1)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捐金于野。 ——《后汉书·列女传》 (2) 又 成于机杼。 射于家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