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疑问

作者&投稿:大恒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话题,关于三国时期的疑问。~

1,诸葛亮没称过王,只有刘备在219年称过汉中王,221年称帝
2,曹操没称过帝,称帝的是他儿子曹丕
3,曹丕称帝是220年,不是221年
4,地图上标赤壁的地方是南京(那时候好像是叫金陵?),赤壁不在那个地方
5,长安也不在那,地图上标长安的地方应该是许昌
6,孙权称帝是229年,222年他只称王
貌似不止5个地方出错,你整合一下变5处吧,汗

当然会,1.在三国志上有提到曹操在官渡时曾经因为军粮缺乏 数次想从官渡退军,但是许都的荀彧以一信令曹操下定决心,最终击败袁绍。如果打持久战以曹操的军队在缺粮的情况下必定被袁绍拖垮(没有许攸,曹操军就很难知道袁绍的粮食的所在地)曹操也对部下说1个月后,从官渡撤退。
2.何况在兵力上曹军实力较弱(大将虽多,但是不能一挑几百),在其它的地区也要防止江东孙策,荆州刘表等偷袭(可能性不大,但必备的兵力要部署),实在抽不出多余的兵力支援,
3.而袁绍战士10万,骑万匹。只要在官渡击败曹操,徐州之地地势平坦容易被骑兵快速占领,曹操的地盘兖州 豫州都为大多狭小(自己找找地图)关中之地还没有完全控制,早先淮南之地袁术的统治横征暴敛,军士去捞河蚌吃,人口密度不大。总之,后备兵员不足,军粮问题会成为曹操的大问题。
4.袁绍拥4州之地,修养生息比曹操久只要他不傻,在兵力优势下,官渡赢后,可以顺利击败曹操。再加上在社会上声望很高,更容易获得士族的支持。而曹操是走寒族路线的。虽然内斗会拖后腿。延缓进攻进程。但是在最终击败曹操前,不会有太大问题。
下面是地图,只是表示地盘大小,并不能反映实际控制情况(如人口密度,生产力等)。

1、简单的说曹操没有篡汉,因为始终他都没有代汉自立当皇帝。他有机会有足够的条件推翻汉王朝自己当皇帝,这是事实,这难道还不足够?曹操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肯定是汉朝的功臣,前期刺杀董卓,不遗余力地讨伐董卓,后来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挟天子”也好“奉天子”也罢,都使汉朝朝廷稳定下来,延长了汉朝的国祚。随着实力的增强,威望的增加,曹操的野心也一步步的变大,可是到最后他都没有迈出那一步,当然谈不上篡汉。历史上独掌大权的权臣多了去了,也不是所有都是奸臣吧。
2、荀彧作为当时最牛的谋士之一,当然有慧眼识人的本事。当时群雄逐鹿的局面,要保住汉王朝就得选一个好东家帮忙,他选择了实力不强的曹操做主公,最后也是曹操胜出,就足以说明荀彧的眼光。当然因为荀彧是真正意义上的汉朝忠臣,所以他的命运也是可悲的,当意识到曹操的野心越来越大,封魏王,加九锡,最后离那皇位只有一步了,荀彧嗅到了危险,所以他不顾一切的站出来反对...荀彧为了他的理想倾力付出,并且有了一番作为,为了汉王朝也做了他最大的努力,不枉此生。
3、隆中对的核心就是联吴抗曹,夺取荆州益州成鼎立之势后在图中原,恢复汉室。诸葛亮也一直延续着这个战略方针,联吴抗曹不用说,这是蜀国的基本国策了。可是由于丢了荆州后蜀国面临的局势就相当严峻了,可以说完全失去了完成统一的机会。蜀国在三国中是人口最少,土地最少,经济实力最弱的一个,90万人口常年养着10万的兵力自保尚且不足。无论是出于政治目的(自诩为延续汉朝国祚的蜀汉当然不能与篡汉的曹魏并存)还是为了保住蜀汉的一隅江山,诸葛亮选择了在曹魏立足未稳,实力尚未恢复的时候出兵北伐。一方面可以和东吴东西两个方向牵制魏国,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国内的矛盾引向国外,保证了国内的稳定。这个策略无疑是正确的,要是一味的自守,蜀汉恐怕灭亡得更快。战略目标不比得现在的公司业绩指标,计划是怎么样就必须一板一眼的实施,而是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

曹操想辅汉还是篡汉其实已经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了,他手下那么多人,你想想,自己的主公当了皇帝,而你就是 劝他当皇帝的人,这可是从龙之功。就算曹操不答应,他手下也会不停地劝他答应。其实曹操一开始肯定是想辅汉的,从他冒死行刺董卓就可以看出,不过到了后期,汉庭已经实际上被他掌控了,人的欲念是不断的,也许随着权力的扩大,慢慢的,他就改变了初衷。
荀彧也不算有眼无珠,毕竟曹操当时一开始的确是为了扶汉,只是到了后来,一个团体越来越大,别说荀彧,连曹操自己都身不由己了。
《出师表》的时候,经过吴蜀之战,蜀国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了,隆中对的理想状态,是先取荆州,再取益州,结好东吴,先北伐灭掉北魏,最后东征南伐并进灭掉东吴统一全国。可惜吴蜀一战彻底打乱了这个步骤,蜀国实力大减,实际上已经不具备吞并北魏的条件了。诸葛亮其实心里也清楚这一点,但为了当初的理想和诺言,他不得不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出师表写出来的时候,诸葛亮刚刚平定了南蛮,而且发展了军事实力,连吴伐魏,一直是隆中对的基本方针,所以出师表并不违背隆中对

曹操有生之年是辅汉的。至于忠奸,那要看标准了。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谁到了曹操当时的境地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荀彧无太多选择,毕竟当时曹操已经是最理想的君主。

诸葛亮的出师表是无奈之举,因为当时已经无法按照原来的设定(隆中对)实施。

曹操是辅汉,忠奸难评,原因是他的坚持是结束战乱,对一些人而言他是奸,对一些人而言他是忠的,他的儿子篡汉,但曹操只是做了汉帝的丞相。
荀彧一家人没有瞎眼的,至少在汉末他们算是跟对了人,没有湮没在汉末的政治和战乱里面。说他助纣为虐是过了,荀家并没有做什么太过天怒人怨的事情,而曹操说实话也并没有做特别大的罪过,说实话曹操的罪过比黄巾搞的还少多了。
诸葛亮的出师表是真的,隆中对是演义里面的,没有违背不违背之说。

从上面的问题基本可以看出,你把演义当成历史了,所以说有这样的疑问,呵呵。

1.曹操在当时是扮演的忠臣角色无疑,虽然有点犯上的意思但是他没像袁术那样称帝,而是一直为汉王朝征战四方平顶叛乱。
2.荀彧正是因为这一点才给曹操出谋划策。荀彧官至尚书令,他主要是服务于皇帝并不是听命于曹操,所以荀彧是跟着汉献帝的,曹操当时是为汉王朝征战四方,曹操遇到麻烦,荀彧当然要给他出谋划策解决困境。所以他不是有眼无珠,也不是助纣为虐。
3.诸葛亮的出师表也并没有违背隆中对,刘备夺荆州、取益州也是隆中对的规划,只是后来丢了荆州,孙刘结盟,诸葛亮北伐并不是蜀国一国北伐它基本知会过东吴共同北伐,只是东吴为保存实力每次受挫就收兵所以并没在战略上制住魏国,反而是一心北伐的蜀国受到较大的损失。所以诸葛亮北伐也没有违背隆中对。

关于三国的一些疑问
答:先声明:下文皆以正史(而不是演义)为准。1、曹操实质上没有没有亲征,他本人至摩坡就已经停下。依照《三国志》和《资治通鉴》所载,最终救援曹仁的部队包括徐晃的宛城驻军和曹操的十二“营”亲军(一万两千人)。至于汉中方面,夏侯渊、张颌与徐晃似是各领一“军”共三万七千五百人,而坐镇长安的...

新三国演义给我留下几个谜团,希望高人指点.
答:这些谜团都已然成为了历史,不管我们怎么翻阅史书,都不可能找到正确的、统一的答案。翻阅野史虽然可以找到许多惊爆的消息,但是其正确性到底怎么样就不知道了。高希希的这部《新三国》自上映以来就是骂声不断,知道这是为什么么?因为他既不尊重历史,也不肯踏踏实实按《演义》来拍,自己瞎加了许多虚构的...

一个关于三国的疑问
答:一方面:史界观点基本统一,蜀国火烧连营的所谓75万大军仅为虚张声势,对应的是曹操的80万大军,这种方法可以稳定军心,如果两方差距太大的话蜀国军人早就先放弃了;同时试图不战而屈人之兵,实际数字约在20-50万间,而实际交战的兵力可能更少。另一方面:所谓蜀国总人口94万也不准确,①在秦汉时期,...

很喜欢三国的故事,看了也有很多疑问。比如:东吴袭取荆州的得失。。_百...
答:文化历史 时尚美容 情感心理 汽车 生活 职业 母婴 三农 互联网 生产制造 其他 日报 日报精选 日报广场 用户 认证用户 视频作者 日报作者 知道团队 认证团队 合伙人 企业 媒体 政府 其他组织 商城 手机答题 我的 很喜欢三国的故事,看了也有很多疑问。比如:东吴袭取荆州的得...

三国里面的一些疑问
答:曹丕33岁(公元220年)即位,曹植31岁(公元223年)写洛神赋,甄宓长子为魏明帝曹叡生于公元204年,死于239年,甄宓长女为东乡公主 有资料称生于建安十三年(208年),二十一年(217年),太祖东征,武宣皇后、文帝及明帝、东乡公主皆从,时后以病留邺;郭女王郭女王出生于汉中平元年三月初十(公元...

关于三国演义的疑问
答:其他的都做了司马懿的棋子,其他的都灰飞烟灭了。至此中国进入了西晋,然后东晋。司马懿和他的司马家族,运用一种谋略,算计出了天下,同时又不象三国那么短命,而且开创了后世300年的历史,相对于诸葛亮,仲达是很成功的!!! 答案补充 所以 司马懿在军政方面要远胜于诸葛亮 ...

历史话题,关于三国时期的疑问。
答:1,诸葛亮没称过王,只有刘备在219年称过汉中王,221年称帝 2,曹操没称过帝,称帝的是他儿子曹丕 3,曹丕称帝是220年,不是221年 4,地图上标赤壁的地方是南京(那时候好像是叫金陵?),赤壁不在那个地方 5,长安也不在那,地图上标长安的地方应该是许昌 6,孙权称帝是229年,222年他只称王 貌...

你对《三国演义》有什么疑问?
答:对三国演义没有什么太多的疑问吧,因为这是中国的四大名著嘛,都是抱着一些欣赏的角度去看的,并不是说一条瑕疵为主,所以我觉得这一步去做是可圈可点的,没有什么让我疑惑的地方。

对于三国演义中的疑问
答:第一个问题我不知道,因为我对三国也只是一知半解,但第二个问题我觉得倒可以谈谈我自己的看法.诸葛亮是个出色的政治家,在一个优秀的政治家眼里,应该是只有利益没有什么人情也没有什么道义的,诸葛亮杀魏延是三国演义里最不知所云的情节,仅仅摸出他有反骨就要杀了他,其实说什么反骨,还不是骗骗小孩子...

三国演义疑问(高分)
答:曹操了解倒徐庶为人至孝,把他的母亲带到许都并模仿了徐母的字迹,将徐庶骗到了许都,结果徐庶的母亲自杀身亡,徐庶从此也情绪低落,一蹶不振,满身才气不得施展,湮没在人才辈出的三国历史中。徐庶的结果是令人惋惜的,曹操是真的求贤若渴。令人痛心的是,他在这之后没有任何的作为,仿佛远离了三国时代,违背了曹操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