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钦此,都是什么意思喃?

作者&投稿:戎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中圣旨中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什么意思?~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起源,要从秦汉说起,秦始皇一统天下,不满足于王的称号,于是定名号为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其玉玺上就铭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以昭示其合法性。汉承秦制,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完备的皇帝制度。东汉蔡邕在《独断》中有这么一段论述:“秦承周末,为汉驱除,自以德兼三皇,功包五帝,故并以为号。汉高祖受命,功德宜之,因而不改也……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其言曰制诏,史官记事曰上。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所在曰行在,所居曰禁中,后曰省中。印曰玺。所至曰幸,所进曰御。其命令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而其中策书等诏旨的写作格式,据范晔在《后汉书.光武帝记第一》“九月,赤眉入长安,更始奔高陵。辛未,诏曰:“更始破败,弃城逃走,妻子裸袒,流冗道路。”文下引汉制度注曰:“帝之下书有四: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诫敕。 策书者,编简也,其制长二尺,短者半之,篆书,起年月日,称皇帝,以命诸侯王。三公以罪免亦赐策,而以隶书,用尺一木,两行,唯此为异也。制书者,帝者制度之命,其文曰制诏三公,皆玺封,尚书令印重封,露布州郡也。诏书者,诏,告也,其文曰告某官云[云],如故事。诫敕者,谓敕刺史、太守,其文曰有诏敕某官。它皆仿此。”从中我们可以推知汉代最为重要的一类诏书的开头应是某年某月某日,某某皇帝……魏晋南北朝时的诏令与汉代相仿,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现存这一时期的皇帝即位诏书中多有“应天顺时,受兹明命。”一语,如《晋书》帝纪三晋武帝即位诏,帝纪六东晋元帝即位诏都写有上述文字。此中的重要原因大概是当时朝代更替频繁,做上皇帝的都十分注意强调其统治乃天命所归,他人不得窃夺。
唐代诏令分为册书,制书,慰劳制书,发日敕,敕旨,论事敕书,敕牒七种形式,一般由中书省(多为中书舍人)起草,门下省审核颁行,门下省的审核颁行有严格的规定,“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复奏而施行之。小事则署而颁之。”(《唐六典》卷8门下省“给事中”条)故而其所颁行的制书之首往往是“门下”两字,如《肃宗命皇太子监国制》开头就是“门下,天下之本……”而天命所归的话往往见于皇帝的即位诏令中,如德宗即位册文有“昊天有命,皇王受之。” 肃宗即位赦称:“朕闻圣人畏天命,帝者奉天时……” 顺宗即位赦称:“朕纂承天序……”
宋代的诏令继承唐代又有所变化。与唐代相似,宋代皇帝的诏令,不论事情大小,“非经二府者,不得施行”(《国朝诸臣奏议》卷47蔡承禧:《上神宗论除授不经二府》,此处二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诏令起草工作都是由中书门下议,而后命学士为之。故许多重要诏令开头与唐代一样,都是门下二字。如《宋大诏令集》所载从宋太祖到宋徽宗八位皇帝的即位赦文均以门下置于篇首,同时,《宋大诏令集》中所存的诏令中,以“朕绍膺骏命”或“朕膺昊天之眷命”开头的亦占有相当比例,此类诏令,多见于真宗以后诸帝,承平日久,日益觉得自己的伟大与光荣,于是忍不住要宣谕一番。
元代以蒙古语为国语,故以“国语训敕者曰圣旨,史臣代言者曰诏书,”(《经世大典序录.帝制》)蒙文圣旨和汉文诏书开头都使用“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的套语,其实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是蒙古文,意为“上天眷命”。不过当时不少蒙文圣旨多被机械翻译为汉文,故而汉文诏书中亦有不少以“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开头。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广泛使用应该是在明代,明太祖于加强中央集权不遗余力,自然少不了这受命于天,君临天下的气势。太祖以为自己的统治出至天意,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一记载太祖尝言:“见人言动皆奉天而行,非敢自专也。”因而其诏书的开头就是奉天承运,明代礼仪明文规定,亲王,群臣上表笺,都得有“皇天眷命,统驭万方”,“承天受命,君师宇内”等字样,节日朝贺须用“奉天永昌”,皇帝郊祀称自己为“嗣天子臣”,其使用的音乐头一句就是“荷蒙天地兮,君主华夷。” 皇帝结婚的纳采制词首句也是“朕承天序”,皇帝的宝玺则有皇帝奉天之宝,奉天承运大明天子宝”等等。而对于民间的祭拜天地行为严加管制。明会典卷165“亵渎神明”条目规定,如果民间私下告天拜斗,则为亵渎神明,须杖70。清承明制,其诏书多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中间诏示内容,最后一般以“布告天下咸使闻知”或“布告中外咸使闻知”结尾。诏书以外,清代还有制辞(即制书)其开头一般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云云。到了1912年,随着宣统皇帝发布退位诏书,“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也终于终结了,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一诏书套语始自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自然少不了借用天命,其一举一动都说成是“奉天而行”,因此,他自称为“奉天承运皇帝”,其诏书大多也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其后,这个诏书套语沿用至清朝灭亡。明清两代的诏书并不是都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也有相当一部分诏书开头真接用“皇帝诏书”或“诏曰”。另据考证,“奉天承运皇帝”之称最早出现在唐代的后期,《唐会要》卷十九“让黄帝庙”条记载:文敬太子李塬等人死后追封“奉天承运皇帝”之号,唐太宗开成四年(839),停废此制。这句话正确的说法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逗号应删)先来说说“奉天承运”的意思。奉:遵照;奉天:遵从天意,指皇帝受命于天;承运:继承新生的气运。它是封建帝王诏书开头的套语,“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奉上天之命而承世运之道的皇帝下诏书说”。对于天,所有的人都要尊奉、崇拜、敬畏,人类在祭祀活动中首先要祭天。中国古代天命论认为,不仅个人的生死祸福取决于天命,王朝及天子权力的获得,也来自上天的册命,臣属的官职俸禄又得自君主代表上天所作的册命。历代皇帝都以“天子”自居,就是天之子,认为自己是天命的承担者和执行者。

奉天承运的意思是皇帝受命于天,君权神授。奉:遵照,遵从天意,指皇帝受命于天。承运:继承新生的气运;指君权神授。是中国古代封建帝王诏书开头的套语,源于秦朝,从明朝开始正式使用。

皇帝诏曰实乃皇帝,诏曰,皇帝是与奉天承运连一起的,是诏书的套话,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内容。秦王政统一六国,建立君主制的国家后,自以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号称皇帝,自称曰朕。并改命为制,令为诏,从此诏书便成为皇帝布告臣民的专用文书。

钦此一词象征皇帝到此亲自颁布诏书(亲临此地),古代诏书下达一般都是太监或者钦差大臣代为传诏,但接诏书如面君,需要下跪等,就像皇帝亲临,拜见皇帝一样。

扩展资料: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考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并非有诏书之日起就有的,自西周开始到明朝以前,各朝诏书制式各有不同,“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真正开始使用起源于明朝,清承明制。

明代加强中央集权,对于“天命”之说亦广加利用。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一记载,太祖尝言:“见人言动皆奉天而行,非敢自专也。”因而其诏书的开头就是奉天承运。

清承明制,其诏书多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中间为主文,结尾则以“布告天下,咸使闻知”、“布告中外,咸使闻知”为多。诏书以外,清代还有制辞(即制书)。其开头一般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云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诏书



【解释】:奉:遵照;奉天:遵从天意,指皇帝受命于天;承运:继承新生的气运。指君权神授。封建帝王诏书开头的套语。 皇帝诏曰------- 皇帝的旨意,说:............... 钦此------ 到这里结束 封建时代皇帝诏书结尾的套语。
明 张居正 《谢西宫遣使郊劳疏》:“奉圣旨:‘览卿奏谢,圣母知道了,礼部知道。钦此。’”《儒林外史》第三五回:“过了三日,又送了一个抄的上谕来:‘ 庄尚志 著于十一日便殿朝见,特赐禁中乘马。钦此。

意思就是百度百科的意思,但读法绝对不是。
按照明太祖朱元璋颁布《谕西番罕东毕里等诏》的记载,和各类明史记载,朱元璋是自称奉天承运皇帝的,没错是朱元璋亲笔书写的白纸黑字的文字记载。
至于为啥都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那是因为圣旨的书写格式,但书写格式不代表读法,因为古代和现代不一样,也不可能一样。
皇 天 奉
帝 成
诏 运

上面就是圣旨的书写格式。
按照现代人断句习惯肯定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但我们已知史料都证明朱元璋自称奉天承运皇帝。
那么圣旨就不该这么解读。
古代对于尊贵的名字和称谓,一定要另起一行来书写。
所以奉字就只能单独写,不能在天字的上面,这是对上天的尊敬,所以就成了奉,天承运。
同理,皇帝也是尊称,所以同样需要另起一行,不能在天承运的下面,所以最终书写后就变成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但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断句,也没有另起一行的断句法,所以我们读起来要么不断句,直接就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如果断句,那么就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汉朝以后,董仲舒将儒家文化和天人感应变为正统思想和自己的学说,于是‘奉天承运’便由来了‘皇帝诏曰’是在秦朝时期出现的,嬴政是我国第一个皇帝‘钦此’是对皇帝的话的尊称

顺从天.皇帝乃天子也!

皇上给王爷赐婚的圣旨
答:首先七王爷是俗称,应该有正式王爷名号,是亲王还是郡王?比如慕亲王。如果是皇子,就直接称七皇子慕寒。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慕亲王人品贵重,秉正纯孝,文武并重。今有穆氏(女方父亲职位名讳)之嫡女,值及笄之年,婉顺贤明,誉名闺闱,故朕钦定为慕王妃,择吉日大婚,钦此。天顺九年九月初九 ...

求古代皇帝任命大臣 封爵 颁布诏令 的圣旨原文,以清朝以前的为主,多...
答:毕諴 唐宣宗翰林院学士 唐宣宗的节度使 唐懿宗朝的宰相 唐朝的毕诚封“宁节度使 ”妻侯氏封夫人的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朕惟治世以文,戡乱以武。而军帅戎将实朝廷之砥柱,国家之干城也。乃能文武兼全,出力报效讵可泯其绩而不嘉之以宠命乎。尔翰林院学士毕諴,燃薪达旦,破卷通经,授以...

圣旨开头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有什么由来?
答:相信经常看古装剧的小伙伴们会发现,每当太监在宣读圣旨的时候,就会念到“奉天承运皇帝昭曰”。这句话的意思是,尊奉天子的命令来宣读这篇通知。那么,这样的开头到底有什么历史背景,是从哪个朝代开始一直沿用的?答案是这句开头是帝王为了彰显自己身份的,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准确说法明朝时期...

古代传圣旨的时候,说了圣旨到后面一句是什么>
答: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古代皇帝封太子时候的诏书是怎么写的?
答: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自朕奉太上皇遗诏登基以来,凡军国重务,用人行政大端,未至倦勤,不敢自逸。绪应鸿续,夙夜兢兢,仰为祖宗谟烈昭缶,付托至重,承祧行庆,端在元良。太上皇长子朱见淩,为宗室首嗣,天意所属,兹恪遵初诏,载稽典礼,俯顺舆情,谨告天地,宗庙,社稷,授以册宝,立为皇太子...

圣旨前为什么要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答:在中国古代封建皇帝诏书中的套语,其实,在,每个朝代所指的也不相同,秦朝奉天是说,奉天命,承运是承五德的运行,五德乃是金,木,水,火,土五德的运行。在唐朝,昊天有命,皇帝受之。元朝时用的诏书使用上天眷命皇帝圣旨。在明朝时奉天承运,这一词真正用于皇帝诏书之上。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也就此...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正确断句
答:正确的断句方法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后面是诏书的内容。我们在看古装影视剧时,经常能看到一个太监装模作样地展开圣旨,扯着嗓子喊: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其实,这是一个笑话,因为编剧导演不太懂如何正确断句。很多人并不知道古代的文字资料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如果你能接触原版古籍就...

“奉天承运,帝王诏曰”的古代圣旨,是什么样子吗?
答:奉天成运皇帝,诏曰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奉上天之命而承世运之道的皇帝下诏书说"。钦此就是皇家专用名词,就是到这里结束的意思。其实真实的皇帝圣旨并没有奉天成运,皇帝诏曰和钦此的这些套话,这主要是古代戏文中是这么唱的,电视也这么演。一般古代圣旨分两种:圣旨开头是昭曰,是由皇帝口述旁人代写...

“奉天承运,皇帝昭曰”的谬误
答:          “奉天承运,皇帝昭曰”的谬误                               韦谋       电视中经常有这样的错误镜头,太监上来就尖...

圣旨怎么写?
答:古代女子当以德行为重,无论你容貌才能有多出众,都不能书写于圣旨之上,那样显得轻佻不庄重。问题四:搞笑圣旨怎么写 圣旨:奉天承运,皇帝召曰:由于你不爱我,罚你三天不准拉屎,拉屎不准带纸,带纸不过三尺,直到浮死为止!钦此,领纸!问题五:表白的圣旨怎么写 奉天承运,孤王诏曰:今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