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文化了解(各地的风俗

作者&投稿:贲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将来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各地丧葬习俗~

各地的丧葬是不同的,这是每个地方的习俗。有些地方的丧葬方式比较奇特,但在他们眼里这是伟大神圣的,一般人死了,家人会找一块风水宝地来埋葬死者。只要丧葬没有要活人性命之类的,都是一些可以接受的文化,有时候我觉得丧葬的文化是很神秘的,每一种样式都能让人感到心灵的颤动,他们那让严格的程序,有条不乱的步骤,让我钦佩不已。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风俗习惯,每一种都有它的根源,无论过了多久,我们都应该用一颗敬仰的心去感受他的气息,用一种不含任何杂质的眼光去审视他的美,我是这样想的。

1、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2、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3、入殓仪式:入殓有大殓和小殓之分。小殓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4、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5、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所以有些地方有请人帮哭的习俗。

汉人的丧葬仪礼(一)
台湾汉人的丧葬仪礼,沿袭古代中国大陆的传统,以周朝的礼仪为根本,又混和了道教、佛教、阴阳家、风水先生等种种说法,自成一体,别具风格。丧礼的全过程是相当繁琐的。
搬铺。病人病重临危之际,须将病人移到正厅临时搭起的板床上,俗称“搬铺”,若死在卧室,据说“冥魂”会吊在床上不能“超度”。而台湾人相信正厅是家中最好的位置,若能在此瞑日,可谓光荣、幸福。男人要移到正厅的正旁(右侧),女人移到正厅的侧旁(左侧)。

烧银纸。银纸是供亡魂在阴间的旅费,称为“脚尾钱”;还要放一香炉,烧香点烛,为死者照亮赴阴间的路。

人死后,有所谓“哭路头”之俗,即父母亡故,女儿闻讯需立即返家,一边大哭一边诉说父母的养育之恩和自己的悲痛之情等等,一直要哭到有人拿茶给她喝或拿毛巾给她擦脸才能停止。但家属哭嚎,忌泪水滴在尸身上,否则据说此人会发疯。而族中人来到死者身旁,男人在死者床位的东边,女 人在床位的西边,一律去掉身上的饰品,着素服,集体号哭。

开魂路。请道士(俗称“乌头司公”)或僧侣来念经。为亡魂超度,开路,引导至阴间。

乞水沐浴。亲族穿上丧服以后,就到河边排队取水,称之为“乞水”。回来后请“好命人”用白布浸水,做为逝者擦拭身体的模样,同时口中念念有词:“你现在已经变成神明了,已能和祖先见面”等,这就是“沐浴”。

套衫。为死者准备的衣服(寿衣)有五七件之多,最多可达十一件(但必须是奇数),先由孝男套上试穿,称为“套衫”。孝男穿好寿衣后,拿一个秤子,好像要称衣服似的,这就是告诉死者寿衣是子孙买的,要他穿了去见祖先。

抽寿。“套衫”后,亲人们都要吃用面线和黑砂糖混和而成的食物,因为面线很长,象征长寿,所以称为“抽寿”。“抽寿”完后,要把笠帽和箍丢到屋顶上,表示已将死者的年龄加进了子孙寿命里,以延长子孙寿命的意思。

张穿。孝男“套衫”之后,请“好命人”为死者穿上寿衣。寿衣是于老人生前就准备好了的,有的甚至是出嫁时由别人送的,有的是做61岁大寿时别人送的生日礼物,俗称“张老衫仔裤”。另外,女子出嫁时穿的白布衫白布裙也可做日后的寿衣用。

辞生。尸体纳棺前,死者还要在阳间吃最后一餐,代表与世人告别。与“食酒婚桌”一样,有12种菜肴,依旧由“好命人”做出夹菜的动作,口中还要说些吉利的话。 入殓(纳棺)。入殓是整个葬礼的重要时刻,必须请算命先生来选择良辰吉日。之后的顺序也是非常严格的:棺材的底部放草丝;草丝上面放烧过的灰;灰上放银钱;银钱上又放库钱;放上写有七星的薄板,力“七星枋”,七星代表太极;放上桃技,用以驱逐阴间恶狗;放一块石头、一个煮熟的鸡蛋、一碗酱油曲,表示人死后不能复活;放“过山裤”;放上用红布和白布缝成的枕头,还有银纸,称为“鸡枕”;在尸体旁放上金器和宝石,为的是鼓励子孙日后能为死者拾骨再葬;放“水被”,盖在尸体上;放“掩身幡”,这是由道士做成的白布,长度和棺材一样,死者有几个子女就撕成几条,把剩下的部分放在棺材中;最后放些银钱。这些仪式统称“收乌”。

纳棺之后,还没有嫁娶的子孙要轮流在棺材旁睡觉,称之为“困棺脚”,一直到出葬为止。

出山(出葬)。出葬通常由和尚和道士来主持,日期则由择日士来决定。

送葬的队伍也很壮观。送葬时,由亲人们护送棺材前往山上安葬,并按传统习俗列队,行列中有整只猪、羊、开路神、放银钱纸、铭旗、孝灯、吉灯、吹鼓团队、五彩旗、风水先生、凉伞、花圈、歌仔戏团、二十四孝花车、掌柩旌官、道士、和尚、金童玉女、纸幡、灵柩、男性遗族队、女性遗族队、送葬亲友等,共约50种。

丧服也是非常讲究的。遗族中的亲属都要穿丧服。男子穿草鞋,女子的鞋上要缝丧布,跟随送丧行列边走边哭。一般前来送葬的亲友来宾,跟随一段路后,找个恰当的地方停下来。棺材也停下来,由丧主跪地答礼,恳辞送葬的亲友,并表示感谢,故为“谢步”。于是,送葬的亲友们便与灵柩告别,而子孙及近亲一直送到下葬为止。

台湾民间至今仍盛行土葬(大城市除外),选择墓地十分讲究“风水’”,不惜重金聘请风水先生觅寻“吉地”。台湾多雨水,墓的形状与闽粤地区相仿,多用砖石砌成“椅子形”,外包水泥或石灰。

下葬(落葬)。这是最后一关。墓地的坟墓是事先委托“土公”(从事埋葬洗骨的人)掘好的,待棺木到达时,将棺上的覆盖物取掉,男性跪在棺的左边,女性跪在棺的右边,大声哭号,以示诀别。和尚和道士念完经后,就开始“放栓”,也就是在棺材的某一部位打孔,然后打进水栓。用意是让棺材里面能通空气,以便早日物化。最后同土公等人把棺材放进墓穴,由丧主先往棺材上埋上,以示尽孝。

最后对土地公烧金纸,对坟墓烧银纸,并收回全部的牲礼,至此葬礼便告完成。

葬礼结束后,由长孙将牌位放在“魂轿”中带回家中供奉,称为“返主”。送葬本为丧事,但返主则为吉事,所以长孙要脱掉丧服,换上浅黄色的长衣。回家后,以预先准备好的菜肴款待帮助送葬者。同时,把神主牌位奉在正厅,僧道烧香、烧纸、读经,家人亦烧香、祭拜、号哭,称为“安灵”。

葬仪三至七天后,孝男及近亲要备牲礼到墓地祭拜,叫做“巡山”域“收灰”、“谢土”。以后还要选一吉日举行完坟仪式。之后,还有许多仪式,如“做旬”、“做功德”等祭礼。

做旬,就是在死者死后的每七天所做的供奉。在这些日子里,早晚要做“孝饭”供在灵桌上,遗族上香烧银纸,妇女则跪地哭嚎。如果是富人家,则请和尚和道士来“做功德”。

最后一个做旬叫做“尾旬”,这要根据丧礼时的“套衫”所穿衣服的多少而定。如果是穿了7层,就做“七旬”,七七四十九天;如果是穿11层,就做“十一旬”,长达77天。

此后还要做百日,也就是人死后百天的祭祀。有钱人家要请和尚或道士到家中,举行盛大的供养法会。而一般人家只需在灵桌上供奉,子孙们祭拜一番就可以了。

死者去世一年后,要“做对年”。这时死者出嫁的女儿,都必须回来供奉牲礼祭祀。这一天的仪式完成后,女儿及远亲就可以“脱孝”了。

之后,就是选个吉日撤掉“魂帛”和香炉,这叫“推灵”。

合炉。就是在死者的丧期届满时,把香炉灰的一部分,放进祖先牌位的香炉中,到这时死者的牌位才能和祖先牌位供在一起。也有人把死者的新牌位火化,仅在历代祖先的大牌上写进死者的名字。

新忌。合炉后的第一次忌日叫“做新忌”,从此以后每年都在这一日祭祖。

扫墓。也叫培墓、上墓,一般在清明节前后十天内。扫墓时要 铲除坟上的杂草,把墓碑上的字洗涮清晰,然后在墓前供上红龟稞、发糕、牲醴祭拜。祭拜后要在坟头及坟墓四周放上称为“墓纸”的长方形五彩纸。
汉人的丧葬仪礼(二)
台湾民间另有“捡骨”之俗。捡骨,俗称“捡风水”,又称“二次葬”,即人死后第一次葬时比较简单,埋得较浅,坟墓不包水泥和石灰,不立正式墓碑;待五至七年之后,尸体已经腐烂,择吉日挖开墓地,捡拾遗骨,经洗净、曝晒,再装入骨坛择吉地正式安葬。骨坛又称“黄金瓮”,是高约二尺,直径一尺的圆形特制陶瓮。其款式依性别不同而有所差异:男性的图案是“双龙拜塔”,女性的图案则是“双凤抢珠”,坛盖则都是“前寿后福”。在台湾西南沿海一带,“捡骨”属于专门行业。专门从事这一行业的捡骨人俗称“土公仔”,包工包料。
“捡骨”之俗原本传自闽、粤祖籍,至今在粤东客家人聚居地仍保留此俗。这与客家祖先早年流离不定的移民生活有关,因骸骨装人陶瓮便于随家搬迁,且若要送返故乡安葬也较容易,是客家人怀祖念宗、眷恋故土之情的一种表现。不过传入台湾后此俗又有了变化,变成了改葬习俗。即死者葬后,凡遇家运不济、怪事连连。无丁无财、生意失败等等,必归咎于墓地风水不好,立即择地另葬。民间有所谓“九葬九迁,十葬万年”的俗语,意思是说改葬的次数越多越好。

死亡对于人们来说是没有办法避免的,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人们在这里诞生、成长,直到最后的死亡。几千年来人们形成的丧葬礼仪,是既要让死去的人满意,也要让活着的人安宁。在整个丧葬的过程中,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这个结,表现在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实体联系中,也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精神联系之中。而这就揭示了中国人生死观的深层内涵。
停尸仪式 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报丧仪式 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招魂、送魂仪式 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做‘七’仪式 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吊唁仪式 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入敛仪式 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丧服仪式 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出丧择日仪式 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哭丧仪式 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下葬仪式 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这个只有去网上查了...反正形式就火,土,水,天几种葬法,天葬是让鹰来吃掉..

满族丧葬习俗
答:备材 备材,在老人50岁以上时,子女为老人上山砍木头,一般是果松(红松),请木匠做两口鞑子荷包(棺材)准备着,俗称“旗材”。城市里一般都不备材,人死后,直接到棺材铺购买。丧仪 丧仪,早期满人讲究丧礼。当家中死者弥留之际,便更易新衣,俗称“穿寿衣”。灵床放在南炕前,头西脚东。断气...

郑州丧葬文化,郑州丧葬风俗
答:对于我们来说死亡是没有办法避免的,茫茫人海,大千世界,浩瀚宇宙我们在这里诞生、成长,直到最后的死亡。几千年来形成了的丧葬礼仪,既要让死去的人满意,也要让活着的人安宁,下面我带你了解一下 郑州文化 的丧葬文化和丧葬风俗。郑州殡葬习俗,或称郑州丧葬风俗。大家知道,关于民间的丧葬流程和祭拜...

傈僳族的丧葬仪式和风俗
答:中国是一个相对于别的国家更迷信的国家,人们在丧葬时会格外的注意。丧葬文化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信仰和丧葬习俗。而这些丧葬习俗也都代表人们对死者的尊敬和敬畏。下面小编为你带来傈僳族丧葬习俗,一起来看看吧。一、傈僳族的丧葬风俗概况:傈僳族对死者有两种葬法,正常死亡...

白事礼仪习俗?
答:白事礼仪习俗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在丧葬仪式中遵循的一系列礼仪规定和习俗。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白事礼仪习俗:布置灵堂:在家中或殡仪馆等地,搭建临时的灵堂,供奉逝者的遗像、牌位和鲜花等。灵堂的布置通常以素净、庄重为主。出殡仪式:准备好灵车、棺材以及乘车行进的仪仗队伍。出殡时,亲友们会随...

流传千年的河南丧葬文化
答:在以礼仪着称的中国,丧葬也是格外的讲究,而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信仰和丧葬传统。百善孝为先,丧葬也能够体现出是否有着孝道。而河南的丧葬文化也体现出了河南文化的历史悠久,那么,对于河南的丧葬文化您了解多少呢?和我一起来看看吧。汉族人亡后,首先立丧主(死者的长子或长孙,无孙则以次子)、...

56个民族葬礼习俗
答:苗族是中华56个民族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赋予这个民族独特而丰富的文化;正是历史的原因,苗族的文化在外人看来有时不免显得悲壮而神秘。洞葬习俗,至今在民俗和历史学家眼中还是一个是似而非的迷。苗族最早居住富饶发达的黄河流域,因他们的祖先神农氏战争失败,被迫迁居贵州大山迷林中...

大理白族丧葬习俗走进白族风俗
答:1、白族的丧葬习俗:在历史上,白族在元代之前普遍信仰佛教密宗,这种信仰使得火葬在该地区十分流行。然而,受到汉族文化和内地的影响,白族逐渐改为土葬。尽管丧葬方式发生了变化,但丧葬仪式通常仍然十分庄重。2、装棺与守灵:当老年人去世时,白族通常会将其丧事当作喜事来办理。在选定的吉日,家人们会...

1940年时湖南永州的丧葬习俗
答:据了解,1940年代的湖南永州地区的丧葬习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葬礼仪式:在当时,永州地区的葬礼仪式通常分为三个步骤:停灵、披孝、入土。停灵是指在亲人去世后将遗体安放在家中进行守灵,家人和亲友会前来吊唁。披孝是指家属和亲友佩戴孝服,以示哀悼之意。入土则是指将亲人的遗体下葬,通常在...

客家风俗丧葬礼俗
答:互助互爱的观念,如端猪红、讲古等习俗,都体现了这种亲邻友善的精神。尽管生活条件艰苦,客家人依然重视教育,如慈母点灯,坚信读书能改变命运。他们敬神、勤劳,如戽水、养猪嫲,展现了客家人的坚韧和智慧。总的来说,客家风俗丧葬礼俗是他们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深厚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理解。

传统殡葬都有哪些习俗?
答:我介绍的是我家乡雷州半岛的习俗。建国以来,国家提倡殡葬改革,移风易俗,新的丧葬方式渐为本地人所接受。但在过去,半岛人遵循先人“入土为安”古训,对丧葬丝毫不敢马虎。其有一套繁复的仪式和诸多禁忌,让人眼花缭乱。时至今日,其中许多特色旧俗已不复见。治丧 民间认为,凡享年50岁以上,因病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