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云文化·滇云风俗·丧葬

作者&投稿:项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滇云文化·滇云风俗·丧葬

云南历史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区,各民族的发展极不平衡,到本世纪50年代以前倘处在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各个发展形态中,加之滇云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所体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各民族的丧葬习俗也是各具特色的。

(1) 葬式与葬法

云南各民族的葬式与葬法,从历史以来大体分为以下几类:

火葬 在中国历史上,西部的氐羌族群普遍采用火葬,这与他们过游牧经济生活,因而对火特别崇拜有关。到近代,云南各民族中在族源上与古羌人有关的彝、藏、纳西、哈尼、拉祜、普米、怒、独龙、景颇等民族仍保留着火葬的习俗,而其具体实施却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藏族中,由于受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火葬被认为是最高尚的葬仪,只有活佛、大喇嘛、部落头人和僧俗有产阶级才能实行;彝族则出于“火化归祖”的观念;拉祜族则出于家族传统,如果某家祖上因凶死火葬,后人也就实行火葬;纳西、哈尼、普米、怒等族则是历史上普遍实行火葬的残余;独龙、拉祜则是凶死者实行火葬。另外,由于受南传佛教文化的影响,傣、布朗族的佛爷,佤族的大头人及傣、布朗、景颇、德昂族中的凶死者实行火葬,麻栗坡、西畴、马关的瑶族也有实行火葬的。云南各民族在火葬的实施过程中,其葬式和葬法也是各不相同的,这就渗进各民族的宗教信仰、生存环境及生活习惯的影响。

土葬 土葬是世界各民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葬式,历史上我国的汉族是实行土葬的。明清以来,中原的汉族大量迁入云南各民族地区,土葬作为先进的汉文化表现之一对云南各民族产生了影响。如丽江的纳西族就是在清庭明令禁止焚尸的规定下改火葬为土葬的,白、苗、壮、傈僳、阿昌、蒙古等民族都是在汉文化的影响下,接受了汉族“入土为安”的观念,推行土葬制度。而怒江流域的怒族则是在已实行土葬的傈僳族的影响下改为土葬的。到今天,除凶死和宗教信仰外,云南所有二十四个民族都实行土葬,而城镇的各民族则又在 *** 的推行下实行火葬,文化的变迁是因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异的。云南各民族土葬的葬仪有较大的区别,有的以村寨为单位有公共墓地,有的有家族的公共墓地。埋葬时有的用棺材,有的不用,有的用竹藤蔑编成的躺笆,历史上有的民族还用陶器盛尸。坟墓有垒起的,有不垒的,有的立碑,有的无任何标志等等,真是千姿百态,各具特色。

天葬 也叫“鸟葬”,是藏族至今仍保留的一种普遍采用的一葬式。喇嘛教认为,天葬符合释迦牟尼传记中所说的“舍身喂虎”精神,人的灵魂可以随着啄尸的鹰升天,得到来世的幸福。云南藏族的人死后,就去寺庙卜卦,如果卦中决定天葬,就将死者从窗口运出,送往固定的葬场。然后由专司天葬者碎尸,并点上柏枝,烟缕升起,“通知”“神鹰”到来。藏族习惯认为群鹰将尸骨食尽为吉祥,如果有残余,送葬亲属会将其火化,骨灰洒向四方。

水葬 云南藏族、独龙族和傣族实行的一种葬式。水葬是藏族中一般俗民的葬仪,因葬区地处草原,缺乏燃料。人死后将尸体抬到江河急流处的葬场,请喇嘛念经祭奠,直系亲属将其尸体洗净,然后整尸抛入江河,任其漂流而去。有的地方是碎尸抛入江中,又有的地方是将尸体分解为八块抛入江中,俗称下八块。独龙族则是认为死于流疫和凶死者的亡魂很可怕,因此实行水葬。依江而居的傣族,对凶死者也多行水葬。

树葬 属“风葬”的一种,是以狩猎作为主要经济活动方式的民族的葬法。据传说和流传下来的歌舞唱词片断,树葬是彝族最古老的葬俗之一。据说汉代彝族先祖孟获的爱妾死了,孟获让人用帛缎裹尸,将其葬在青松的树叉上。人们围在树下唱歌、跳舞,以示哀悼。歌舞唱词称孟获为青松,其妾为仙花,仙花要葬在青松上,“树葬”就这样开始了。传说彝族还实行过“桶葬”,因为树葬后骨殖会掉下来,于是将掉下的骨殖捡起,裹以帛缎,装在桶内放在树洞或灵房里,称为“鬼桶”。

崖葬 也属风葬即露天葬的一种,是将人的遗体放在崖穴或崖上的一种葬俗,我国古代的濮、越、巴、僚、汉等民族早已盛行。近代以来,部分壮、布依、苗、瑶及仡佬族中仍实行此俗,云南的彝族历史上也有实行崖葬的。崖葬有四种类型,即崖墩葬,将葬具放入山崖层理罅隙;崖洞葬,将葬具放入天然崖穴中;崖窟葬,将葬具放在开凿的山崖窟龛中及悬棺葬。云南富民的彝族大毕摩汪家的祖先是用陶器罐装骨灰放在崖洞里的,里面设上灵牌,周围摆上木制或铁制的小型生活用具及各类家畜。平时一般人不能进去,只有做大斋和打扫灰尘时可以念着“献祖经”进去。当地彝族曾认为他们的祖先居住在崖洞里,后人为了灵魂与祖先会合,所以实行崖葬。

悬棺葬 属崖葬的一种,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葬式之一,因为是在悬崖上凿孔,打上木钉,然后将棺木放在上面,或者是将棺木的一头放在崖穴中,另一头放在绝壁上所钉的木桩上,所以名“悬棺”。五代梁朝时期我国就有关于悬棺的记载,云南省滇东北的昭通、镇雄、盐津、威信等县市及相邻的四川珙县、兴文、筠连等地是悬棺葬的主要分布区。

(2) 葬仪

如同葬式葬法各不相同,云南各民族的葬仪也是不尽一致的,但大体上可以分为报丧、对尸体的处理、装殓、停灵祭奠、出殡、埋葬(或火化)、超度等几个部分。由于云南各民族丧葬礼俗的核心是灵魂不死观念,它的实质是一切为了生者,因此,其葬仪活动表面对象是死者尸体,实际却是死者的灵魂,一切活动都服从于为生者造福的目的。当有人去世时,各民族都要鸣枪(或大吼)报丧,然后派人通知直系亲属,家人将死者尸体洗净,为其换上新衣,回族则裹上白布,景颇、普米、阿昌、基诺等族则在死者口里含上碎银。各民族大都要为死者准备随葬品,行土葬的要准备棺材,将其入殓,这一切都是为死者在另一世界的生活作下较好的安排。停灵祭奠则是生者与死者灵魂的对话,各民族人民大多认为人死是灵魂回到祖先身边生活,因此要为其唱指路经,纳西族还要为死者洗马,以便起行。一切让死者满意,盼其魂安,祈求赐福与生者。出殡和埋葬则是基于入土为安的观念,墓地的选择更体现了一切为了生者的功利目的,得福祉,则子孙必大发,否则就是死者灵魂不满意,降祸病于家人,必须实行二次葬。云南各民族对于非正常死亡者的灵魂是心怀恐惧的,必须对其进行超度,使亡灵回到他该去的地方,如纳西族举行的“大祭风仪式”,彝族举行的“诅咒凶死鬼,切断凶性路”大法事等。

云南各民族针对死者灵魂的葬仪将人们的感情趋向和功利要求融合在一起,达到了祖魂归宗,增强血缘家族和民族内聚力的理想目的。他们在对待死亡时,也有自己的一套辨证的观念。怒族的祭词说:“一代死了一代生,一辈老了一辈青,不死没有再生呀,不老没有再青呀。”哈尼族的祭词说:“大树死了一棵,许多小树长出来;世间的老人少了一个,留下一大群子孙。”积极地对待生与死,因此彝族将死亡称为“白喜事”,纳西族的丧礼“以醉为哀”,哈尼族、傈僳族举行葬礼时跳舞为乐。

云南各民族的丧葬礼俗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如汉民族土葬及葬仪在各民族中所取得的统治地位;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在藏族、傣族、布朗、德昂等族中的影响,这是滇云文化的特色。



请大家帮忙搜集一下云南的风俗人情、艺术文化
答:鲜红牙白,色彩诱人,香味扑鼻,食之回味。荞坨 用面粉为主,加入荞面制成面皮、色入馅心,烘烤而成。成品色泽金黄,椭圆形,酥软细腻,人口即化,甜润可口。鲜菊酥 在传统滇式糕点的基础上,用菊花汁和鲜菊花配合调味,造型似菊花而成。成品,形似盛开的黄菊花,清凉适口微甜,菊花清香味浓郁。

苗族有什么习俗?
答:苗族的风俗习惯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时令习俗、婚姻习俗、生育习俗、丧葬习俗等内容。苗族的风俗习惯实际上是以物质文化为载体的、依附于物质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体现为物化的文化,有的体现为非物化的文化现象。一、生产习俗 农业种植业是境内苗族为提供物质生活资料的最主要的生产行业,集中地...

云南傩戏种类及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
答:傩戏,是由驱鬼避疫的祭仪舞蹈发展而来的一种剧种。明代时,由于大批汉族入滇,带来了“军傩”和“乡傩”,到清代,滇云傩戏十分活跃,并产生了不同剧种。如澄江的关索戏、昭通的端公戏、保山的香通戏和文山的梓潼戏。云南傩戏是长期历史的积淀,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它是多种文化的载体,...

白族的风俗习惯
答:古典戏曲"吹吹腔"发展起来的"白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白族的文化水准较高,各种人才辈出。古代白族有音乐舞蹈相结合的踏歌。南诏白族诗人杨奇鲲的《途中》、杨义宗的《题大慈寺芍药》、《洞云歌》等诗被称为“高手”佳作,收入《全唐诗》中。《望夫云》、《蛇骨塔》、《杀州官》、《钩曰头》等...

滇云文化·史学·明代云南史学的发展
答:滇云文化·史学·明代云南史学的发展 (1) 明代云南地方志的修纂与明初省志 自从云南设立省后,儒学文化在云南得到广泛传播,云南文化和史学进入了一个与中原内地同步发展的新阶段。明清时期,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兴修地方志的 *** ,云南地方志的编修也进入了全盛时期。终有明一代,云南先后九次修纂云南省志。并开始...

滇云文化·云南的教育·元明清—云南教育的大发展
答:滇云文化·云南的教育·元明清—云南教育的大发展 元明清时期云南行中书省,云南行省的建立,结束了南诏大理割据势力,不仅把云南纳入与内地一致的政治体系中,也力图把云南文化纳入与内地一致的文化体系中。承担着变风化易风俗任务的教育,也在行省建立之初就在全省铺开。这种与内地一致的有组织的学校教育体系在云南的确立...

滇云文化·滇云风俗·家庭婚姻
答:滇云文化·滇云风俗·家庭婚姻 (1) 汉族婚俗 移民促进了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少数民族游耕文化的交融。云南自秦汉开始,伴随着中央王朝对西南夷的开发,就有大批汉族移民进入西南地区,南诏时更有大量远征军队留居洱海。但这一时期的文化交融是一个双向过程,一方面云南游耕民族的“汉化”程度日益加深,另一方面移居云...

你所了解的你们当地有哪些地域文化?
答:云南这边是古滇文化。古滇文化是中国南方多种民族文化交融并存的一种极具特色文化,他既古老神秘,又有着鲜活的特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古“滇”文化,南诏文化。东巴文化,火塘文化和贝叶文化。滇云区域内二十几个民族的文化相互交叉影响,滇云人民古朴、敦厚和务实,他们安贫易满足,...

滇云文化·滇云文化植根的经济土壤·农业经济与畜牧经济相结合_百度知 ...
答:滇云文化·滇云文化植根的经济土壤·农业经济与畜牧经济相结合 (1) 稻米之路 日本学者渡部忠世认为亚洲稻最早起源于“阿萨姆、云南”,即印度的阿萨姆邦,中国的云南省和缅甸的克钦等山岳地带。稻米的种植从这一地区往西经布拉马普特拉河和恒河一线传播到南亚地区;往南由湄公河传播到东南亚一带;往东...

彝族有什么风俗啊?知道多少给我说说好吗?
答:彝族人民世代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创造了绚丽灿烂的彝族文化。 彝族的丧葬 彝族由于支分繁多,分布甚广,所处地理环境各异。因此,丧葬习俗乃至仪礼在各地彝区,各个支系都不尽相同。从丧葬形式到丧礼程序都明显地表现出地方差异和支系特色。 仅以丧葬形式看,彝族历史上曾有火葬,约在明代中叶后滇、黔、桂彝族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