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后面的全部求解答,商朝以前的《孝经》

作者&投稿:段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出自哪篇古文~

这句话出自于中国古代政治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孝经》之《开宗明义章》,原文如下: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白话译文】
孔子坐着,曾子陪伴着他。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用来使天下人心归顺。老百姓因此和睦,君臣上下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这个道理吗?”曾子离开座位恭敬地回答:“曾参不勾聪明,哪里能够知道呢?”
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回到座位上去吧,我告诉你(这个道理)。人的躯干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予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修养自身,推行道义,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实行孝道的归宿。孝道,从侍奉父母开始,以服事君主作为延续,成就自己忠孝两全作为最终归宿。《诗经·大雅·文王》中说:‘怎能不感念你的祖先,学习并发扬他们的德行呢。’”
【词语注释】
身体:躯干为身,四肢为体。发:头发。肤:皮肤。
毁:损毁。伤:损伤。不敢毁伤:不敢予以损毁伤残。

扩展资料:
传说《孝经》是孔子所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在百家以上。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孝经·开宗明义章》是《孝经》第一章。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
《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孝经·开宗明义章,百度百科-孝经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意思是:人的身体以至每一根毛发和每一块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应当谨慎爱护,不敢稍有毁伤,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
1、这句话出自《孝经》,原文是: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12)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2、译文是: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参在旁侍坐。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至高之德、切要之道,用以顺天下人心,使人民和睦相处,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你知道先王的至德要道是什么吗?”曾子离席而起,恭敬地回答说:“学生曾参愚昧,怎么会知道呢?”孔子说:“孝,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这里生发开来。你坐下,我现在就跟你讲!
3、人的身体以至每一根毛发和每一块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应当谨慎爱护,不敢稍有毁伤,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以德立身,实行大道,使美好的名声传扬于后世,以光耀父母,则是实行孝道的最终目标。所以实行孝道,开始于侍奉双亲,进而在侍奉君主的过程中得到发扬光大,最终的目的就是成就自己的德业。《诗经·大雅》说:‘常常怀念祖先的恩泽,念念不忘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德行’。”



扩展资料:
原文的注释:
1、仲尼居:仲尼,孔子的字。居,闲坐。
2、曾子侍:曾子,名参,字子舆。侍,卑者侍奉在尊者之侧。侍有坐有立,此处当为侍坐在侧。邢《疏》中说:“夫子以六经设教,随事表名,虽道由孝生,而孝纲未举,将欲开明其道,垂之来裔。以曾参之孝,先有重名,乃假因闲居,为之陈说。自标己字,称仲尼居,呼参为子,称曾子侍,建此两句,以起师资问答之体,似若别有承受而记录之。”
3、子:本为古代男子的通用美称。
4、先王有至德要道:先王,指古代的圣德之王,如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至德,最美好、最高尚的德行,即指下文之孝行。要道,最重要的道理。
5、顺:顺从,使天下人心顺服。
6、民用和睦:用,因而,由此。和睦,和,协调、融洽;睦,相亲。
7、上下:指各种人之间。古代为等级社会,人与人之间有上下尊卑的等级区分。
8、汝:你。此处指曾参。
9、避席:离席而立。曾参本侍坐于侧,因孔子问话,曾参为表示对老师的恭敬,因而起身离开坐席,站立回答。
10、不敏:敏,聪明、睿达、有智慧。不敏,为曾参自谦之词,犹言愚钝、鲁钝。
11、何足以知之:足,够得上、配得上。此处为曾参自谦之词。邢《疏》言:“又假言,参闻夫子之说,乃避所居之席,起而对曰:‘参性不聪敏,何足以知先王之至德要道之言义?’”
12、夫:发语词。
13、德之本也:本,根本。邢《疏》言:“此依郑注,引其圣治章文也。言孝行最大,故为德之本也。德则至德也。”邢《疏》云:“《正义》曰:云‘孝者,德之至,道之要也’,依王肃义,德以孝而至,道以孝而要,是道德不离于孝。殷仲文曰:穷理之至,以一管众为要。”
14、教之所由生也:教,指教化。邢《疏》言:“《正义》曰:此依韦注也。案《礼记·祭义》称曾子云‘众之本教曰孝’,《尚书》‘敬敷五教’,解者谓教父以义,教母以慈,教兄以友,教弟以恭,教子以孝。举此,则其余顺人之教,皆可知也。”
15、复坐:复,重新。因曾参回答问话后仍然站立着,故让其重新坐下。
16、身体发肤:身,头颈胸腹。体,四肢。发,身上的毛发。肤,皮肤。
17、受之父母:受,接受。指子女的肉体是父母给予的。
18、立身行道:立,树立、成就。立身,树立自身于天地之间,指有崇高的道德修养,成就功名与事业。行道,实行天下的大道。
19、终:最后,老年时,或言指孝道的终极阶段、最高要求。
20、大雅:下引诗句《诗经·大雅·文王》。《文王》为大雅中的一首诗歌。
21、无念尔祖:无,发声词,无义。念,想念。尔祖,你的先祖。
22、聿修厥德:聿,语助词。厥,代词,其,指文王。

 



孝经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下一句
答:这句话的下一句是“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的身体乃至于头发、肌肤,都来自父母,不敢毁坏、损伤,这是子女尽孝的开始。为人处世践行孝道,做后代子孙的榜样,给父母脸上争光,这是尽孝道的圆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和生命都是父母给予的。人为万灵之长,也是自然界需要...

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答: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人的身体的每一寸皮肤和每一根头发,都是父母给予的。寓意是:提醒我们好好照顾自己,不要让父母担心。其实,这句话后面还有两句:“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是:应当谨慎爱护,不敢稍有毁伤,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全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答:意思是,身体上的毛发和皮肤,也就是说整个身体都是父母给的,不敢有任何的损伤,这也就是对父母孝顺的开始。出自《孝经·开宗明义》,属于谚语,全文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全句翻书本上译为:“人的身躯、四肢、毛发和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不能轻易伤害甚至毁坏,这就是尽孝的...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 始是什么意思?开始?孝道的...
答: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这是出自《孝经·开宗明义章》里句子,意思是: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顺的开始。这个‘始’字,说的是从‘孝经’的开始制定,它就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答:原文: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

有句话说:自己的身体受之父母。我相知道这句话出自何处?完整版是怎么说...
答:子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解释:我们的身体毛发皮肤是父母给我们的,我们必须珍惜它,爱护它,因为...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是什么意思?
答:出处:《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译文:身上的一切都是父母给的,绝不能有丝毫的损伤,爱护身体如同敬爱父母,这是遵从孝道的开始。引证:沈鲸《易鞋记》三一:“自古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你今日暂时出家,岂可把父母遗体轻弃?”...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出自哪里?
答:出自《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解释:我们的身体毛发皮肤是父母给我们的,我们必须珍惜爱护它,这就是行孝尽孝的开始。让自己健康成长、按正确的原则做事,让自己的名字为后人所景仰,就会让后世知道自己的父母教导有方...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下一句是什么
答: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是什么意思?
答:出处:《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译文:身上的一切都是父母给的,绝不能有丝毫的损伤,爱护身体如同敬爱父母,这是遵从孝道的开始。引证:沈鲸《易鞋记》三一:“自古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你今日暂时出家,岂可把父母遗体轻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