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出自哪里?

作者&投稿:裘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出自哪里?~

这句话出自于中国古代政治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孝经》之《开宗明义章》,原文如下: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白话译文】
孔子坐着,曾子陪伴着他。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用来使天下人心归顺。老百姓因此和睦,君臣上下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这个道理吗?”曾子离开座位恭敬地回答:“曾参不勾聪明,哪里能够知道呢?”
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回到座位上去吧,我告诉你(这个道理)。人的躯干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予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修养自身,推行道义,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实行孝道的归宿。孝道,从侍奉父母开始,以服事君主作为延续,成就自己忠孝两全作为最终归宿。《诗经·大雅·文王》中说:‘怎能不感念你的祖先,学习并发扬他们的德行呢。’”
【词语注释】
身体:躯干为身,四肢为体。发:头发。肤:皮肤。
毁:损毁。伤:损伤。不敢毁伤:不敢予以损毁伤残。

扩展资料:
传说《孝经》是孔子所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在百家以上。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孝经·开宗明义章》是《孝经》第一章。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
《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孝经·开宗明义章,百度百科-孝经

出自《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解释:我们的身体毛发皮肤是父母给我们的,我们必须珍惜爱护它,这就是行孝尽孝的开始。让自己健康成长、按正确的原则做事,让自己的名字为后人所景仰,就会让后世知道自己的父母教导有方,这是人行孝尽孝的结束。

《孝经》中国古代汉族政治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孝经·开宗明义章》是《孝经》第一章。

扩展资料: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开宗明义章,原文: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解释】 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明,哪里会知道呢?”

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思念你的先祖,修养自己的德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孝经



出自《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身体发肤”本指身躯、四肢、须发、皮肤,后亦泛指自己身体的全部,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的身体毛发皮肤是父母给我们的。

示例:清·侯方域《万孝子割股议》:“身体发肤,不敢毁伤,圣人之训也。”

扩展资料:

《孝经》中国古代汉族政治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孝经·开宗明义章》是《孝经》第一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孝经·开宗明义章



【出处】:《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身体发肤,本指身躯、四肢、须发、皮肤,后亦泛指自己身体的全部,自身。
意思是: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顺的开始。

【出处】:《孝经·开宗明义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意思是你的身体毛发都是父母给的,是不能随意受伤的,这是孝的开始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事业出自论语
意思就是说你的身体,你的头发,你的皮肤都是父母给的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出自哪里?
答:出自《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解释:我们的身体毛发皮肤是父母给我们的,我们必须珍惜爱护它,这就是行孝尽孝的开始。让自己健康成长、按正确的原则做事,让自己的名字为后人所景仰,就会让后世知道自己的父母教导有方...

“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的全文是什么
答:“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出自《孝经·开宗明义》,全文如下: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

请问“人之发肤,受之父母”是什么意思呢?
答:“人之发肤,受之父母”出自《孝经·开宗明义章》里的句子,意思是: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由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才是孝顺的开始。 它山石A | 发布于2013-03-24 举报| 评论 17 2 我们的身体毛发皮肤是父母给我们的,我们必须珍惜它,爱护它,因为健康的身心是做人做事的最基本条件,所以珍...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出自于哪里
答:《孝经·开宗明义》。《孝经·开宗明义》原文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所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出自《孝经·开宗明义》。《孝经·开宗明义》是《孝经》第一章的篇名。这章的内容是说明全书的宗旨和中心意思,表明孝道的义理,是全部《孝经》的纲领。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是什么意思?
答: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是什么意思?匿名 | 浏览17791 次 |举报 我有更好的答案推荐于2017-12-15 12:45:47 最佳答案 这是出自《孝经·开宗明义章》里德句子,意思是: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顺的开始。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举报| 答案纠错 | 评论 ...

“身之发肤受之父母”出自哪里?
答:出自《孝经·开宗明义章》作者 孔子及其弟子 【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译文】孔子在家里...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是谁说的,为什么身体发肤不能...
答: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我以为二千年来似乎一直很有问题。从字面看,这说的似 乎是一个人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发肤,因为我们的身体发肤来自我们的...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接下来一句是什么,急!
答:“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接下来一句是“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出处:《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译文: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予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后面的那句
答:出处:《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译文】孔子说:我们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是父母给我们的,我们必须珍惜它,爱护它,这是行孝的开始。一个人要建功立业,遵循天道,扬名后世,光宗耀祖,这是孝的终了,...

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答:寓意是:提醒我们好好照顾自己,不要让父母担心。其实,这句话后面还有两句:“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是:应当谨慎爱护,不敢稍有毁伤,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全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出自于《孝经·开宗明义》。原文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