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是谁说的,为什么身体发肤不能随意拆卸,更不能自行拆修

作者&投稿:逮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凡是身上的一切哪怕一根发丝,一点皮肤,都是父母赐予我们的。既然身体发肤都承受于父母,就应当体念父母对儿女的一片爱心,保全自己的身体,不敢稍有毁伤,这是遵从孝道的开始。
出处:《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译文:身上的一切都是父母给的,绝不能有丝毫的损伤,爱护身体如同敬爱父母,这是遵从孝道的开始。
引证:沈鲸《易鞋记》三一:“自古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你今日暂时出家,岂可把父母遗体轻弃?”

扩展资料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寓意:
一、做儿女的要做到健康。儿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的最爱,“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最担心的是儿女的健康。健康是幸福的基础,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所以要爱惜身体,科学养生,绝不能糟蹋身体,要加强自我安全教育,时时处处注意安全。
二、做人要学会忍让、谦慎,不可好勇斗狠。睚眦必报,一语不合即恶语相向,拳脚相加,结果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小事闹成大事,让父母担忧。

这句话出自于中国古代政治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孝经》之《开宗明义章》,原文如下: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白话译文】
孔子坐着,曾子陪伴着他。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用来使天下人心归顺。老百姓因此和睦,君臣上下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这个道理吗?”曾子离开座位恭敬地回答:“曾参不勾聪明,哪里能够知道呢?”
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回到座位上去吧,我告诉你(这个道理)。人的躯干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予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修养自身,推行道义,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实行孝道的归宿。孝道,从侍奉父母开始,以服事君主作为延续,成就自己忠孝两全作为最终归宿。《诗经·大雅·文王》中说:‘怎能不感念你的祖先,学习并发扬他们的德行呢。’”
【词语注释】
身体:躯干为身,四肢为体。发:头发。肤:皮肤。
毁:损毁。伤:损伤。不敢毁伤:不敢予以损毁伤残。

扩展资料:
传说《孝经》是孔子所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在百家以上。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孝经·开宗明义章》是《孝经》第一章。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
《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孝经·开宗明义章,百度百科-孝经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中曾子说的,《孝经》中假托孔子对曾子说的话影响中国人有二千多年了。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 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 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我以为二千年来似乎一直很有问题。从字面看,这说的似
乎是一个人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发肤,因为我们的身体发肤来自我们的父母,我们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发肤,就是行孝的开始。二千多年来,人们都是这样加以理解
的。《世说新语·德行》上有个故事:东汉范宣八岁那年,在后园挑菜,误伤自己的手指,于是他大声啼哭。有人问他,是不是很痛?范宣回答:“非为痛,身体发
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孝经》,是当时小孩的读本,无论是范宣还是他的启蒙老师,我相信他们都是从字面上去理解上面的话的。范宣因为误伤手指,觉得
自己没有很好地践履《孝经》的教导,有违孝道,所以伤心地啼哭。他年纪如此幼小,就把孝看得那么重,这是他的了不起的德,所以被载入《世说新语》的“德行
门”。
  东晋创净土宗的高僧慧远,因其影
响为权臣桓玄所嫉,桓玄以“震主之威”写信给慧远劝他还俗,遭拒绝。后桓玄进攻殷仲堪,路过庐山,慧远称病不出虎溪。桓玄便径直入山,见了慧远,劈头便
问:“不敢毁伤,何以剪削?”这是带有问罪性质的发问,言外之意是指责慧远的出家不符合孝道。慧远毕竟不凡,立刻回答:“立身行道。”也是以《孝经》的话
说明自己的行为符合孝道。
  揆之情理与史
实,范宣、桓玄等人对“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理解是错的。对自己的身体发肤,任何人应该都是重视的,人们不会随便去毁伤自己的身体发肤。自觉
地整治自己的头发更不可能被视为不孝。因此《孝经》所说的“不敢毁伤”,指的一定不是人们的一种主动行为。范宣之类的误伤,自然也与不孝无涉。有些主动的
毁伤行为,也和不孝无关,如《论语》载孔子非常欣赏泰伯,泰伯为让贤,来到南方的吴越地区,文身断发。但孔子根本没说他不孝,反而称道他“可谓至德也已
矣”。
  那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
敢毁伤”究竟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我以为,这是儒者要人们安分守己,以避免触犯刑律受刑罚的委婉说法也。毁伤身体发肤的行为大体是外加的,而在什么情况
下,一个人的身体发肤会被毁伤呢?只有在触犯刑律的情况下。如髡刑,要剪去头发;黥刑,在脸上刺字;刖刑,砍掉脚;耳刂刑,割去耳朵等。因此,毁伤身体发
肤实际上就是受刑被辱的同义语。受刑被辱,既失慈亲宗族之望,还会带来无法赡养父母宗族甚至连累他们的严重后果,所以儒者于此极为用心,慎之重之。《论
语·泰伯篇》载孔子弟子曾子临死前,召门弟子说: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乎!小子!
 
 曾子临死,让他的学生看他的手,看看他的脚,主要在告诫弟子们小心做人,莫蹈刑戮之门,所谓“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用心可谓良苦。李泽厚引
“看我的手,看我的脚”后说:“实不知所云”,这是因为他并未读懂此话的真正意思。《孝经》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之语,应该是《孝经》作者
取《论语·泰伯篇》曾子之意而发。古人多忌讳,刑杀之类词汇,每用委婉语表现之,如《礼记·坊记篇》有一句话:“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字面意思是:大
夫不坐在羊皮上,士不坐在狗皮上。但郑玄注谓:“古杀牲食其肉,坐其皮,不坐犬羊,是不无故杀之。”不坐羊,不坐犬是不无故杀羊杀犬的委婉说法。“身体发
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也是一种劝人不要触犯刑律受刑罚的委婉说法,在当时的语境下,不会引起歧义。当时这样说的人也绝想不到会造成后世的误解。
 
 《孝经》的这句话,取的主要是曾子之说,曾子小孔子四十余岁,较之孔子,他的气象似很有些不同,一味束身谨慎,不像孔子虽亦求明哲保身,但仍有其豪迈的
一面,如孔子曾高呼:“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鲁国的执政者季氏富裕超过周公,他的学生冉求还替他搜刮,以增加更多的财富。孔子于是对学生们
说,冉求不是像我们这样的人,号召学生们“鸣鼓攻之可也。”攻冉求也就是攻季氏,可见孔子的胆量。曾子的个性与孔子有差异决无疑义。但曾子之约身唯谨,既
有他的个性因素;可能也与曾子时代较之孔子时代的社会环境更为凶险有关。这是儒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无奈适应。后世社会环境进一步恶化,于是儒者以曾子为保
身的榜样,以小心谨慎、安分守己,以避免触犯刑律受刑罚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孝道”的出发点,虽说曾子临死时讲的那话,并非在讲孝道,而是指点一种处世之
道,但他们大约觉得孝是处世的最主要方面,于是将这话作为“孝之始”并假借孔子的名义而加以强调。儒者的孝道强调顺随现实政治秩序,这是统治者所乐意看到
的,后来的统治者把《孝经》这样一本小册子纳入《十三经》,唐代的玄宗皇帝也欣然为它作注,决不是偶然的。

有句话说:自己的身体受之父母。我相知道这句话出自何处?完整版是怎么说...
答:子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解释:我们的身体毛发皮肤是父母给我们的,我们必须珍惜它,爱护它,因为...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意思
答:身上的一切都是父母给的,绝不能有丝毫的损伤,这是孝的开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出自《孝经开宗明义章》,意思是人的身体以至每一根毛发和每一块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应当谨慎爱护,不敢稍有毁伤,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指爱护身体如同敬爱父母。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答:原文: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什么意思?
答:意思是:我们的身体、头发等都是父母给予的,一定要爱惜,不能随便伤害,这是孝道最基本的要求。(古代,头发是不可以随便剪的,就是这个原因)

有一句诗句的含义是身体上的毛发都是父母给的,伤不得,这首诗叫什么名字...
答: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
答: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的身体发肤都是你父母赠予的,你不能轻易的损伤,这也是最基本的孝顺,人生在世,你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这是最大的孝顺

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 是什么意思?
答:译:不是因为痛,而是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所以才哭的。附全文及翻译。【原文】范宣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人问:“痛邪?”答曰:“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宣洁行廉约,韩豫章遗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

发肤受之于父母那话怎么说来着
答:全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出自于《孝经·开宗明义》。全句翻书本上译为:“人的身躯、四肢、毛发和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不能轻易伤害甚至毁坏,这就是尽孝的开始。”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我国是一个讲究孝道的国家,绵延五千年的历史,即是一部孝史。这种孝道深深的...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中的“孝之始也”是什么意思...
答:这是行孝尽孝的开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句话出自《孝经·开宗明义》。意思是:我们的身体毛发皮肤是父母给我们的,我们必须珍惜它,爱护它,因为健康的身心是做人做事的最基本条件,所以珍惜它,爱护它就是行孝尽孝的开始。《孝经》...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下一句是什么?
答:出自《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身体发肤”本指身躯、四肢、须发、皮肤,后亦泛指自己身体的全部,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的身体毛发皮肤是父母给我们的。示例:清·侯方域《万孝子割股议》:“身体发肤,不敢毁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