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国取得的十项科技成就

作者&投稿:潭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有哪些~

1.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中国在原子弹理论、结构设计,以及各种零部件、组件、引爆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制造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2.1965年,由钮经义、龚岳亭、邹承鲁、邢其毅、汪猷等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合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蛋白——结晶牛胰岛素。
经过严格鉴定,它的结构、生物活性、物理化学性质、结晶形状都和天然牛胰岛素相同。这项研究为人类认识生命、揭开生命奥秘作出了重要贡献,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3.1966年5月,中国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素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素数的乘积”(即“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该证明结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
4.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在新疆罗布泊空爆成功,这次试验是中国继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在核武器发展方面的又一次飞跃,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5.1970年4月24日,中国发射首枚地球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这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它的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6.1970年12月25日,中国葛洲坝一期工程开工,1988年底整个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成。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是举世瞩目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出口,能发挥发电、航运、泄洪、灌溉等多种效益。
7.1973年,袁隆平利用基因多样性培育出杂交水稻“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1976年,“南优二号”大面积推广后,全国粮食总产量比1965年增长47.2%。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让我国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粮食问题。
8.1979年7月,在北大汉宇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室的计算机房里,王选等人用自己研制的照排系统,一次成版地输出一张由各种大小字体组成、版面布局复杂的报纸,这是首张用激光照排机输出的中文报纸。这项成果为汉字告别铅字印刷开辟了通畅大道,被誉为中国印刷技术的再次革命。
9.1980年5月18日,我国“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表明我国导弹技术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东风五号”导弹发射试验的护航行动是新中国海军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远洋军事行动。
10.1981年11月2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王德宝教授等科学家,人工合成了完整的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转移核糖核酸(tRNA)。
由于tRNA在蛋白质合成中有着重要作用,而用合成方法改变tRNA的结构以观察对其功能的影响,又是研究tRNA结构与功能的最直接手段,因此酵母丙氨酸tRNA人工合成的成功,在科学上特别在生命起源的研究上有重大意义。
11.1983年12月22日,我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1亿次以上的计算机——“银河”巨型机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在长沙研制成功。比起国际主流巨型机,“银河”亿次巨型机在10个方面有了创新性进步,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巨型计算机的国家之一。
12.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4位科学家给邓小平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前沿研究,发展我国高科技。
这封信得到了国家重视,批准实施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因为信件的提交日期,该计划又得名“863计划”。863计划造就了新一代高水平人才,缩小了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极大地带动了我国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
13.1986年,王运丰教授领导的北京市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实施的国际联网项目——中国学术网启动,合作伙伴是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维纳·措恩教授带领的科研小组。
1987年9月,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正式建成我国第一个Internet电子邮件节点,连通了Internet的电子邮件系统,并向德国成功发送了第一封电子邮件,内容是“越过长城,走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
14.1988年3月10日,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妇产科教授张丽珠等科学家的努力下,中国大陆第一个试管婴儿诞生。这个试管婴儿诞生是我国生殖医学和辅助生育技术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的标志,在我国生殖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15.1988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正负电子对撞机又称为同步辐射装置,它产生的同步辐射光作为特殊光源,可在生物、医学、化学、材料等领域开展广泛的应用研究工作。
16.1991年12月15日,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这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和建造的30万千瓦商用核电站,标志着中国已掌握了核电技术,成为世界上继美国、英国、法国、前苏联、加拿大、瑞典之后第七个能够独立设计制造核电站的国家。
17.1993年,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现为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纳米物理与器件实验室)庞世瑾等科学家操纵原子,成功写出“中国”二字,标志着中国开始在国际纳米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18.1994年12月14日,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破土动工,2006年5月20日全线建成。“三峡工程”是世界上工程量最大、难度最大、施工期流量最大的水利工程。
大坝全长2309米,设计高程达到海拔185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坝。182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和847亿千瓦时的年发电量也居世界第一。
19.1998年3月,国产歼—10型飞机首次试飞成功。歼10战斗机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三代战斗机,也是中国最新一代单发动机多用途战斗机,具有很强的超视距空战、近距格斗和空对地攻击能力,还拥有空中对接加油能力。2006年,歼10战斗机正式列装解放军航空兵。
20.1999年9月,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负责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1%,也就是三号染色体上的三千万个碱基对。中国是第六个参与国,也是参与这一研究计划的唯一发展中国家。
2000年6月26日,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美、英、德、日、法、中六国联合宣布,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绘制完成。
21.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顺利升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后顺利返回地面。这是我国载人航天计划中发射的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获得了新的突破。
22.2000年,“夏商周年表”正式公布,把我国历史提前1000多年。在这份年表上,夏代开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解决了我国历史纪年中长期存在的疑难问题,为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打下了基础。
23.2000年,北斗导航定位系统两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由北斗导航定位卫星、地面控制中心为主的地面部分、北斗用户终端三部分组成。“北斗系统”的第三颗和第四颗卫星分别于2003年5月25日和2007年2月3日发射成功。
24.2002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成功研制出我国首枚高性能通用微处理芯片——“龙芯1号”CPU,标志着我国已初步掌握当代CPU关键设计制造技术,改变了我国信息产业无“芯”的历史。
25.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升空,绕地球飞行14圈后安全着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26.2007年10月24日,我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并进入预定地球轨道。
“嫦娥”的月球之行担负了四大任务:绘制立体的月球地图;探测月球上元素的分布;评估月球上土壤的厚度和氦-3的资源量以及记录原始太阳风数据。11月26日,国家航天局公布了第一张“嫦娥”拍摄的月球照片。
27.2008年9月2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9月27日,航天员翟志刚打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轨道舱舱门,首度实施空间出舱活动。这是我国航天员首次实现太空行走。

扩展资料:民国初年中国科学社等民间学术社团创立以后,中国科学技术开始和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更为系统地融合到了一起。
1928年中央研究院的产生、1949年中国科学院的成立,使得中国科技研究的发展获得了政府的财力支持。民国时期的枪械制造术、造船术、蒸汽技术、飞机技术都是海外留学学子在国内进行了技术尝试。
参考资料:中国科学技术史-百度百科

  由山东科技新闻工作者协会、有果网、山东新闻网、科技信息报、科技信息杂志评选的“2010山东十大科技创新新闻”揭晓。它们是:

  1. 山东实施高技术自主创新行动计划

  全省科技奖励暨技术创新工程推进大会上,山东省政府决定三年内安排20亿元的专项资金,集中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着力突破关键技术,重点培植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及生物、半导体照明、高端电子信息、新型数字化装备、高速列车、船舶制造及海洋新兴产业、资源综合利用及环保、现代服务业等十大战略性高技术新兴产业,确立全省新兴产业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

  2.烟台、济宁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

  2010年底,国务院批准烟台高新区、济宁高新区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至此,烟台高新区、济宁高新区正式进入高新区序列的“国家队”,跨入了创新发展的崭新阶段。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3.山东再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项目多分量重成就“科技大年”

  在2009年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山东省的科技成果出现井喷:获得仅有的2项国家发明奖一等奖中的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奖总数达33项,其中第一完成单位获奖项目20项,无论是获奖数量还是质量都创近年来最好水平,名列全国各省市区前茅,从而成就了名副其实的“科技大年”。

  4.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大平台济南开工

  11月7日,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大平台和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济南中心区项目开工奠基仪式在济南举行,这标志着我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建设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将以集聚国内外优势名牌、知名企业、研发机构和集团总部为重点,以完善服务体系、法律保障、融资机制、基础设施为支撑,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创新药物孵化基地,争取建成创新能力强、产业配套完善的“中国药谷”。

  5.山东实施引进海外创新创业人才“万人计划”

  山东省目前正在实施引进海外创新创业人才“万人计划”,其主要内容是用5至10年时间,引进1万名左右海外人才。山东计划建设100个左右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并决定每位引进人才将享受一次性100万元的经费资助、授予其“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称号等待遇。

  6.山东新建48个院士工作站

  9月1日,山东省科技厅公布了2010年院士工作站名单。本年度山东省新建院士工作站48处,共有49位院士进站工作, 院士与企业合作项目82项,其中中科院院士1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4位,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1位,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1 位,美国工程院院士1位;吸引院士团队266人次在各合作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合作项目已申报专利196项,其中发明专利81项。

  7.《山东省知识产权促进条例》审议通过 7月1日施行

  5月30日,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山东省知识产权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的颁布实施,是山东在新的形势下贯彻实施国家和省知识产权战略的重大举措,对于促进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条例》将于2010年7月1日起施行。

  8.山东开建千万亿次超级计算平台

  从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获悉,随着国家“十一五”、“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高效能计算机及网络服务环境”重大项目通过科技部审批,“神威蓝光千万亿次高效能计算机系统”将于近期落户该院。通过该项目,我省将打造一个千万亿次级的超级计算平台,济南将与深圳、天津一起成为 3个国内领先的超级

  9.济麦22何以成就“双冠王”?

  12月10日,山东省科技厅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程顺和、于振文等国内小麦知名专家组成鉴定专家委员会,对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主持完成的“超高产稳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济麦22的选育与应用”成果在济南进行了鉴定。经鉴定,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0.我国首套“东岳离子膜”万吨氯碱装置成功运行

  6月30日,经过东岳集团离子膜研发团队和万吨级国产电解槽项目人员的共同努力,我国首套装配国产离子膜的万吨级氯碱电解槽在东岳成功进行首次工业运行,这标志着我国氯碱离子膜在国产电解槽上进行工业应用的开始,是我国氯碱工业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

  科技文化建设方面:建国六十年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为先进文化建设的原动力。
中国航天事业“两弹一星”取得长足进步,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这是著名“两弹”。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进入太空轨道,宣告中国进入航空时代。两弹一星被载入史册。经10多年努力,根据航天需要,我国成功研制了“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三号”“长征四号”四种系列火箭,后又发展九种型号的火箭。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发射成功, 2003年“神舟”五号乘坐杨利伟,开创中国航天新时代,2005年“神舟”六号将费俊龙和聂海胜两名航天员送上太空。2008年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名航天员乘载“神舟七号”圆满完成航天任务,迈出中国人太空行走的第一步,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和美国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嫦娥一号”是航天事业另一壮举,2007年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升空成为中国航天事业新的里程碑。
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是社会的大变迁,1986年我国科学家启动中国学术网,1994年我国实现与国际联网的全功能连接,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一员,中国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1998年我国信息产业部成立,2005年中国网民总数突破一亿大关,居世界第二位。人人可以上网发电子邮件,视频交流,查阅资料,网上交易••••••可以有博客和个人网页,中国的互联网和社会信息化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的成就巨大,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基本形成结构完整、专业齐全的职业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国家启动“211工程”,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建立一套奖,贷、助、补、“减免”的资助帮困尖子生政策体系。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本、专科校在校生2000万人以上,是1949年的170倍。2008年高校毕业生达550万人,在学研究生110多万,为现代建设输送到专门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国民平均寿命比解放前35岁增长到72岁,13亿人民健康水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启动,全国一大批卫生城镇和乡村涌现,医疗卫生设施不断完善。中国基本解决了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年报中指出,中国人民健康水平总体上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同时,我国已形成现代化的世界覆盖人口最多的广播电视网,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4%,覆盖人口12亿多。
体育事业蒸蒸日上,迈进体育强国之列。国家实施《全面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2001年中国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取得成功。实现百年奥运,百年圆梦。让世界感受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提高,2008年中国又成功举办奥运会,让世界为中国喝彩,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获51金,21银,28铜,列金牌榜第一位,这一年中国运动员共获120个世界冠军,有11人2队16次创16项世界记录。

  #######################################################

  一、生物技术
——生物科学

(1)
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译牛胰岛素基因后,成功地人工合成了该
胰岛素。诺贝尔奖金委员会主席蒂斯利尤斯对此评价说:“比核能力更有说服力
的是胰岛素。因为,人们可以从书本中学到制造原子弹,但不能从书本上学习制
造胰岛素……”
(2)
1998年4月15日,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又成功地运用基因方法重组人胰素。
(3)
1984年3月9日,我国青年学者旭日干与日本学者合作,培育出世界上第一胎“
试管山羊”,1989年,“试管绵羊”被成功培育。
(4)
被世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称育成籼型杂交
水稻。直到90年代,杂交水稻的影响还在继续。
——基因工程

(5)
从1980年开始,由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与复旦大学遗传研究所合作进行乳汁中
含有人凝血因子IX的转基因羊研究获得重大突破,使我国的转基因羊技术处于国
际领先水平。
(6)
一种生长耗料低、肉质好、抗病力强的转基因猪,已由湖北省农科院畜牧所培
育成功,其基因导入总效率2.1%,比国外高出一倍多,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7)
在基因药物方面,1988年,我国研制成功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1992年又研
制成功治疗甲肝和丙肝有特殊疗效的合成人工干扰素等一批基因工程药物,其中
一些药物已进入市场。二、农业技术

(8)
早在1956年,广东省的农民育种专家就培育出中国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矮秆籼
良种。此后,随着一系列矮秆品种的育成和推广,1965年,我国南方稻区基本上
实现籼稻矮秆化,每亩产量由200—2 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9)
90年代,我国农业科技人员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分离克隆出光敏核不育基因,进
一步研制出只采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在全国大面积的
试种中,表现出高产、优质和多抗等特性,平均每公顷产量可达11250公斤。
(10)
1995年11月,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山东大学生物系联合培育成
功世界上第一株抗大麦矮病毒的转基因小麦品种。
(11)
1997年7月,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黄大年和他的科研合作者经过多年攻关,成
功地将抗除草剂基因转入水稻,并应用于杂交水稻。
(12)
1997年10月,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郭三堆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双价抗虫棉

(13)
1998年9月,浙江农业大学核农所教授高明尉等带领课题组利用农杆菌介导法,
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转基因抗螟虫品系克螟稻。
此外,我国在激光育种、辐射诱变育种、太空育种等先进技术领域也取得了
很大成绩。三、工业技术
(14) 1956年7月,沈阳飞机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15) 1957年7月,昆明机床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高精度电应坐标镗床。

(16)
1957年10月,鞍钢第二初轧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1150毫米初轧机。
(17)
1958年6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辆国产高级轿车。
(18) 1961年4月,上海江南造船厂制造成功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
四、通信技术
——大型计算机

(19)
1983年12月,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研制出被命名为 “银河”的大型计算
机系统。从此,我国踏进了世界研制巨型机的行列。
(20) 1993年10月,“曙光一号”大型并行计算机研制成功。
——微电子技术

(21)
自1965年研究开发成功第一块单片集成电路以来,建立了几个集成电路重点科
研和生产基地。现在每年可生产2.5亿块电路,增长幅度达45%。“九五”末期集
成电路批量生产的水平为1—1.5微米,研究水平为0.8微米,并在0.5—0.6微米工
艺技术预研取得成果。
——智能机器人

(22)
目前,我国已研制成功的智能机器人主要有:核工业移动作业机器人;壁面爬
行机器人;室外恶劣环境下工作的移动机器人;水下1000米和6000米无缆机器人
……
——激光技术

(23)
经过10余年的研究,我国在X光、氧碘化学激光、自由电子激光、高功率固体钛
玻璃激光和准分子激光方面的研究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装置

(24)
80年代,我国陆续建设了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兰
州重离子加速器和合肥同步辐射装置。
——新材料技术
(25) 继美国、德国等少数国家后,我国科学家研制出了微合金钢。

(26)
我国现已能够拉制出直径为300毫米、重量达81公斤的大直径硅单晶。实际信息
写入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7) 能源、陶瓷、超导等材料方面的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五、两弹一星及航天技术
——两弹一星

(28)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全世界为之震惊;1967年,我
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这是我国著名的“两弹”。而在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
一颗人造卫星唱着《东方红》飞出地球,进入了太空。自此,“两弹一星”被写
入新中国科技史册。
(29) 1960年,中国第一枚近程地对地导弹研制成功。
——长征系列火箭

(30)
60年代初我国就开始了研制大型运载火箭技术。1980年5 月,向太平洋海域发
射大型运载火箭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31)
1981年9月20日,我国首次使用一枚大型火箭将3颗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地球轨
道,成功地实现了一箭多星的壮举。
(32)
根据航天运载的需要,我国研制成功了“长征一号”、“ 长征二号”、“长征
三号”、“长征四号”等4种“长征”系列火箭。目前,我国的长征火箭家族已发
展为有9种型号的火箭系列,使国外认识到中国航天的运载能力和水平,标志着中
国航天技术具有坚实的基础。
——人造地球卫星

(33)
1970年4月24日,我国进行了首次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地将第一颗卫星送
入预定轨道。1972年3月3日,我国又发射了第二颗科学技术试验卫星。1975年11月
1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六、能源技术
——核能的和平利用
(34) 1966年10月,中国首次发射导弹核武器实验成功。
(35) 1971年8月,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36)
1958年6月,在前苏联的帮助下,我国建成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位于浙江
省的秦山核电站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它采用世界上技术成熟、
安全可靠的压水堆型,并采用经过实践检验的安全设计标准。1984年动工,1991年
12月建成并首次并网发电。迄今,我国已拥有秦山和广东大亚湾两座核电站,国
家拟在近期再建设4个核电项目。
(37)
此外,我国还在研制的其他几种核反应堆:1、清华大学核能设计研究院已研制
成功5兆瓦核供热反应堆;2、60万千瓦的先进压水堆核电站AC600,目前正在中国
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研制;3、10兆瓦高温气冷堆实验堆开发研制,目前正在清华大
学核能设计研究院进行;4、快中子增殖反应堆核电站预计在2020年左右投入商业
运行;5 、聚变反应堆核电站的厂家自1958年起,现已列入“863计划”。
——其他新能源

(38)
磁流体发电自60年代开始研究,80年代已经建立了3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研究基地
,目前此项目已列入“863计划”,计划在本世纪末建成一座2兆瓦燃煤磁流体发
电一蒸汽联合循环实验装置。
(39)
太阳能发电的研制始于1958年,目前全国约有38个单位和大学从事光伏的研究
和与发展工作。自1976年开始地面用太阳电池商品化生产以来,现在已共有12条
地面用太阳电池的生产线或工厂。
(40)
风力发电在三北北部地区和东南沿海及岛屿发展迅速,19 86年山东荣成市引进
3台发电机组,组成我国第一个风力电站,1991 年与德国共同完成了浙江嵊泗风
力发电站的建设,并网发电均运行良好。
(41)
生物质能源是近年来我国政府采取“因地制宜,多能互补,合理利用,讲求效
益”的政策,大力发展的农村能源,目前已取得明显的效果。
(42)
地热能方面,我国西藏地区已建成利用地热发电的羊八井地热电站,发电容量
为2.7万千瓦。
(43)
我国在东南沿海地区建有数座实验性潮汐能电站,装机容量为40—640千瓦。六
、科学考察
——青藏科学考察

(44)
从60年代开始,我国对青藏高原地区的科学考察活动一直没有间断。60—70年
代珠穆朗玛峰地区的两次科学考察与70年代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对西藏自治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出版了46部共56册著作。
自1973年以来,几代中国科学家先后8次赴大峡谷进行科学考察,对大峡谷形
成历史、资源环境及其与人类和自然资源之相互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远洋和极地科学考察

(45)
1970年,“向阳红5号”船首次进行太平洋特定洋区的综合调查,获得海洋重力
、磁力、水深、地质、水文等多学科珍贵资料。 1980年5月,“向阳红5号”船再
赴太平洋执行任务,为探索“厄尔尼诺”现象,为我国海洋事业、国防建设和国
际海洋合作做出了贡献。
(46)
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极地考察。1984年12月30日,中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登
上乔治岛,建立中国南极长城站,1985年2月20 日落成。1989年9月26日,中国南
极中山站在南极大陆落成。
(47) 1999年6月,我国首次赴北极考察。
——古生物化石考察

(48)
1984—1995年,我国科学家在云南澄江发现大批动物群化石,揭示了生物进化
的突发性,向传统的“渐进论”为代表的达尔文进化理论提出了挑战,被国际科
学界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
(49)
1997年,我国科学家在贵州瓮安考察前寒武纪含磷地层,发现大量微型多细胞
动物及礤胚胎化石,将动物起源时间向前推进50 00万年,再次取得早期动物研究
的重大突破。
——夏商周断代工程

(50)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项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相结合解决三代纪年问题的
大型项目。工程设置9个课题、40个专题、170名学者经过联合考察,在文献学、
天文学、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成就将成为迈向21世纪
的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新的起点。

  以上来自百度

(1)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这是著名“两弹”。
(3)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进入太空轨道,宣告中国进入航空时代。
(4)我国成功研制了“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三号”“长征四号”四种系列火箭,后又发展九种型号的火箭。
(5)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发射成功, 2003年“神舟”五号乘坐杨利伟,2005年“神舟”六号将费俊龙和聂海胜两名航天员送上太空。2008年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名航天员乘载“神舟七号”圆满完成航天任务,迈出中国人太空行走的第一步,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和美国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6)“嫦娥一号”是航天事业另一壮举,2007年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升空成为中国航天事业新的里程碑。
(7)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译牛胰岛素基因后,成功地人工合成了该胰岛素。
(8)被世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称育成籼型杂交水稻。直到90年代,杂交水稻的影响还在继续。
(9)1984—1995年,我国科学家在云南澄江发现大批动物群化石,揭示了生物进化的突发性,向传统的“渐进论”为代表的达尔文进化理论提出了挑战,被国际科学界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
(10)陈中伟院士世界首次断肢再植成功。

导弹,火箭,卫星等,自己写吧

自己写啦 亲

建国以来,我国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 科学技术方面有___ 工农业方面...
答:科学 两弹一星,登上月球,航空母舰 农业 杂交水稻 其他 成功举行世博会和奥运会,我国人均GDP跃升世界第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答:1959年,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打破了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说\x0d\x0a1960年,物理学家王淦昌等人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x0d\x0a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x0d\x0a1965年,生物学家们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x0d\x0a1966年,中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

建国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成就
答:90年代,我国农业科技人员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分离克隆出光敏核不育基因,进一步研制出只采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在全国大面积的试种中,表现出高产、优质和多抗等特性,平均每公顷产量可达11250公斤。 (10) 1995年11月,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山东大学生物系联合培育成功世界上第一...

建国以来的成就
答:3.1995年,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推动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新阶段。第二目“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第一,党和政府作出发展“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

中国建国以来的高科技成就
答:中国的信息化程度达到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4、突破了一批重大工程科技难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建设了举世瞩目的南京长江大桥、成昆铁路、焦柳铁路、葛洲坝水利枢纽等重大工程。进入新世纪,我们又在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重大进展。在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新中国取得的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答:自1960年投产到1985年已开采25年,1976年原油产量达到5000万吨以上,到1985年已稳产10年,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2,籼型杂交水稻育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农业科技上的一项举世瞩目的成就是籼型杂交水稻的育成。这项技术自1976年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以后,仅至1994年,就已使中国的稻谷累计增产达2400...

新中国建国以来的成就?
答:1951年的西藏和平解放;1952年 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 ;1952年 土地改革;1958年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年 “反右倾”斗争;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

新中国建国以来的成就?
答:核技术、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等方面的成就,表现出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有很大的提高。文艺方面创作了一大批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优秀作品。群众性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不少运动项目取得出色的成绩。烈性传染病被消灭或基本消灭,城乡人民的健康水平大大提高,平均寿命大大延长。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联合...

中国近年来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答:2、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成功。在中共中央统一领导下,经过一大批科技人员、干部和职工的共同努力,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于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3、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哪些
答:2008年北京奥运会共创造43项新世界纪录及132项新奥运纪录,共有87个国家和地区在赛事中取得奖牌,中国以51枚金牌居金牌榜首名,是奥运历史上首个登上金牌榜首的亚洲国家。2、天河一号 “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由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部署在天津的国家超级计算机中心,其测试运算速度可以达到每秒2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