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来使在两军交战时是怎样的存在,为何能活下来?

作者&投稿:周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为了竖立一个''正义之师''的形象,历朝历代两军交战之时不仅仅不斩来使,也尽量不去动老弱妇孺。在现代战争之中,两军交锋,俘虏、医务兵还有其他手无寸铁的百姓基本上是不能杀的,体现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

两军作战之时,双方肯定有需要传递的消息,会选择一个代表谈判,以决定接下来的战事。使者是信息交流非常重要的一环,无论是哪一方都不能斩杀来使,这是历代战争之中的潜规则。春秋时期开始,被派出商谈的来使是不可侵犯的。当然这个规则在历史上肯定会有人恶意打破,也有因为斩杀使者而引起的战争。

公元596年,楚国使者申舟正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申舟此次去齐国谈判,就是想与齐国结成同盟,从而可以牵制晋国和宋国。于是在申舟出发之前,楚王曾经叮嘱过他,千万不要从宋国经过。

对于宋国来说,申舟此行不仅仅对他们产生了威胁,也让他们感觉到了羞辱。所以宋国的国君就派人在路上伏击了申舟,将其杀死了。楚庄王得此消息十分震怒,立刻派大军将宋国的国都包围了起来,整整与他们对峙了三个月。


在此期间,宋国也曾向晋国求救过。晋国不久之前刚刚在和楚国的一场大战之中惨败,不敢公然挑衅。于是就派了一位使者解扬,前往宋国劝慰宋国国君,让他一定要坚守住,不要向楚国投降。

而解扬却在路过郑国的时候被郑国抓住了,彼时郑国也在楚国的势力范围之内,自然将解扬交给楚国处置。楚庄王一心想要宋国投降,对解扬威逼利诱。叫解扬在城墙上大喊晋国不会帮宋国了,让宋国好自为之。解扬假意答应了楚庄王,但是站在城墙之上时,还是大喊着:''晋国的救援不久就到了,请你们无论如何要坚持下去。''楚庄王被解扬如此戏耍,自然十分愤怒。解扬已经完成使命,任凭楚庄王处置。楚庄王应该如何办呢?宋国杀了使者,成为他们出兵宋国的借口。如今他若是杀了解扬,那么楚国便得不到他国的同情,已非正义之师。所以楚庄王还是将解扬给释放了。

两国起了战争,能够被派遣作为使者的,必然是有胆有谋之人,在国内也享有声望。所以,各国对来使是十分尊重的。450年,北宋和北魏发生战争。刘宋发起北伐占据了彭城,随即却显现出了败势,被北魏重重包围。北魏太武帝派出李孝伯去劝降,刘宋这是派了张畅去谈判。

这两位在当时都是鼎鼎有名的谋士,即便两国剑拔弩张,两位使者见面之时依旧能做到彬彬有礼。李孝伯来时,送了刘义恭诸多北方的特产,张畅也回赠了一些礼物。两人不带随从,款款而谈,从容之中却是针锋相对、暗藏凶险。最终,李孝伯没有劝降成功,但是这一对使者之间的''礼''却被后人代代传颂。

由上面两个事例可以看出,不斩来使的前提是两国不至于撕破脸,还有相互交谈的余地。但是如果两方已经下定决心你死我活,已经没有什么商量的余地,优势明显的一方如果出言不逊,劣势的一方也会杀来使以表自己誓死抗争的决心。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古代国家真的都恪守这个原则了吗?
答:在两军交战的时候,肯定是有需要双方进行传达的消息的时候的,所以便出现了来使这一个职务,来使其实也就是给双方传达信息的人员,而在两军交战中有一个规则说的是“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但在很多现实的历史事件当中,并不是这样的。在两国之间,既然发生了战争,那就说明两个国家之间肯定是有不...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古代为什么会有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规定?
答:因为来使在两军交战时担任的是传达两军的信息,如果杀了来使就无法把自己的意思传达给对方。

为什么古代战场中会有“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说法??
答:首先从来使的作用说起,来使的作用其实很简单,就是起到一个传递信息的目的,就比如说把我这方的想法通过使者传递给另一方,如果你接受的话,有可能我们这一场仗就不用打了了,其实他们本身对于战局的走向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还是要看双方统帅的选择。其次在古代的时候还有这么一个说法,就是说两军...

为什么古代打仗会有“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说法?
答:其次在古代的时候还有这么一个说法,就是说两军交战的时候,你把对方的使者给斩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不自信的一种表现,如果你够强大的话,你是不会斩对方的使者的,因为为你实力够强大,无论怎么打都是你赢,所以就不用使用这些小伎俩去给自己添堵了。毕竟你把别人的使者给杀了,无论从任何...

在古代,士兵在两军交战的时候,是用哪些方法辨别敌我的?
答:2、 旗帜 在古代打仗时,会有一些通讯工具用来下达指令,比如鼓、锣,用来区分敌我,及时采取措施转变战术,这样,士兵们才不会在作战中出乱子。所谓"击鼓进军"、"鸣金收兵"意思就是将军给士兵们下达指令。同时一方的帅旗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可以说是士兵们的信仰,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在。旗在,主将就...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什么意思
答:“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指两国交战不得杀害一方派来送信的使者。“使”即“使者”,不斩“使者”是自古以来的战争法规。这是历代战争的规则,主要是继承战争文化。历史上最著名的战时两国使节以礼相见的故事是“彭城相会”。450年,南朝刘宋与北魏发生战争,刘宋发起北伐,先胜后败,战略据点彭城...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什么意思?
答: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指两国交战之期不得杀害一方派来送信的使者。第一,主要是继承战争文化。我国的战争文化从西周时期就开始成型了,那时候对发动战争有着很多的讲究,必须要站得住道义。周武王伐纣就是因为纣王“失道”,这样周武王就理直气壮的联合周边诸侯讨伐纣王。而周朝也制定了一套完善的人伦...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什么意思?
答:“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源于周礼,春秋时期虽然各诸侯国之间常发生战争,但顾念周天子和礼法有很多的战争礼节,不光不能斩杀来往的使节,还要列队欢迎好酒好肉相待,开战的时候双方都是你来我往彬彬有礼。

为什么两国交战不斩来使?
答:通常是两边提前约好了时间地点,然后双方按照约定过去打,在规定的时间内打完。因此宋襄公坚持仁义,没有提前就袭击楚军,也是由于这种环境对他造成的影响,这种作战方式看起来是真的有些可笑,可当时天下的这些国家都是周室下属的诸侯国,他们在交战的过程中,自然是会受到周礼的束缚。况且很多国家在交战...

都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历史上还真有人斩杀了使者
答:在战争中,有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里的使,即使者,也就是代表另一方,受命出使的人。使者所扮演的角色,一般是传递信息,表达意愿。在没有电话和网络的时代,使者是两国之间绝好的交流媒介。当然,比较高级的使者,不仅仅是传声筒,有时候还会谈判,有一定的事务决策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