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研究简史

作者&投稿:御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简史~

人类从一开始,就和第四纪地质结下了不解之缘,但真正对它进行研究,却起步很晚。最初,人们把地壳的发展历史分为第一纪(原始纪)、第二纪和第三纪3个大阶段。1829年,法国学者J.德努瓦耶在研究巴黎盆地的地层时,把第三系上部的松散沉积物划分出来命名为第四系,其时代为第四纪。随着地质科学的发展,第一纪和第二纪因细分成若干个纪被废弃了,仅保留下第三纪和第四纪的名称,这两个时代合称为新生代。1839年,英国著名地质学家C.莱尔(1797~1875)把第四纪分成了更新世和全新世。第四纪地质学在欧洲主要是研究阿尔卑斯及斯堪的纳维亚冰川遗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中国,从19世纪末开始,一些外国学者对广泛分布在黄河流域的巨厚黄土进行了观察。到20世纪初期,中国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有了较大发展。已有许多专门研究单位和庞大的专业研究队伍。1957年成立了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现已加入国际第四纪联合会。

1.区域地质和资源调查
大兴安岭全面详细的研究是建立在区域地质调查基础上的。从1957年开始到60年代中期内蒙古完成了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从1956年以来,大兴安岭除了呼伦贝尔盟境内少数沼泽、原始森林覆盖区外,大部分地区完成了1:20万区域地质调查;近年来大兴安岭中南段开展了部分1:5万的地质填图,并开始了新一轮的1:25万地质调查。有计划的大面积矿产普查工作始于60年代初期,工作主要集中于兴安盟以南地区,目前发现有特大型钇-稀土矿,大型锡铁、铜、铅、锌、银矿和中型铜、铅、锌矿多处。因此,80年代以来大量研究工作是围绕着成矿规律和隐伏矿体的探索展开的(赵一鸣等,1997),有些火山岩专著也大多为适应找矿或油气资源目的服务(赵国龙等,1989;陈义贤等,1997)。这些工作为大兴安岭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1-1 中国东部中生代火山-深成岩带

1—中生代火山岩;2—中生代侵入岩;3—通过本研究区的三条地学断面(Ⅰ—Ⅰ′为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Ⅱ—Ⅱ′为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至辽宁东沟地学断面,Ⅲ—Ⅲ′为湖北随州至内蒙古喀喇沁旗地学断面);4—切过大兴安岭的层析成像剖面位置(详见第二章第三节)台湾省资料缺
2.板块构造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板块构造学说在我国盛行以来,中国北方开展了两轮板块构造的大范围对比研究:1982~1987年由原地质部地质科学院李春昱教授协调的“七五”重点项目“中国北方板块构造与成矿作用”和1987~1992年由北京大学何国琦教授负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兴蒙—北疆及邻区古生代岩石圈的形成和演化”,参加者来自北方7个省的科研、教学、生产单位,在这两轮合作研究中,首次采用了板块构造观点对古亚洲域显生宙岩石圈的演化历史进行了探讨。认识到中亚-蒙古-鄂霍次克造山带是古亚洲洋消亡后,板块碰撞造山的产物。从阿拉善以北的内蒙古草原向东延伸的兴蒙造山带是其中的一段,而晚中生代形成的大兴安岭则以北北东走向斜交并部分叠加其上。其地质演化是在新构造格局控制下发展的,显示了大陆板内造山的新生性特点,但是旧格局的影响显然不可忽视,因此上述两个侧重古生代演化历史的研究项目对认识大兴安岭中生代的造山特征无疑十分重要。这一时期,有相当部分学者将中生代的大兴安岭岩浆作用直接与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联系起来(详见第十章)。

图1-2 大兴安岭地质简图

1—新生界;2—白垩系;3—侏罗系;4—古生界;5—前寒武系;6—古生代花岗岩;7—中生代花岗岩;8—基性-超基性岩(个别堆晶岩放大表示)
3.地学断面研究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国际岩石圈委员会发起全球地学断面计划,在全球各关键部位编制了170多条地学大断面以便进行全球性对比,服务于矿产资源预测和减轻自然灾害。由中国岩石圈委员会组织编制的11条地学断面,其中有3条涉及本研究区,最主要的一条是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至辽宁东沟地学断面,它横穿大兴安岭中南段;另一条是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它横穿大兴安岭北段;第三条是湖北随州至内蒙古喀喇沁旗地学断面,它涉及了大兴安岭南段的研究区(图1-1)。
这些地学断面综合了长1000km、宽约100km走廊带的资料,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多学科手段对岩石圈结构、构造、动力学状态及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地壳和上地幔的组成和结构、构造,为认识大兴安岭中生代的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的背景资料。
4.造山作用研究
近年来人们从中生代大兴安岭的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入手,采用精细手段测定了大量同位素年龄(刘敦一等,2003;石玉若等,2005;葛文春等,2005;Wang Fei et al.,2006),并且从地球化学角度逐渐深入到大地构造背景的研究(郭锋等,2001),开始探讨中生代造山过程的理论研究,同时还有人从中生代沉积盆地的特征入手,探讨板块构造模型(Meng,2003)。应当承认,上述不同学科的研究对深入研究大兴安岭的演化无疑是有重要贡献的,但是围绕造山作用的构造理论研究还十分薄弱,有许多问题还值得深入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恢复经济、发展工业,急需开发矿产资源。20世纪50年代初河南地质调查所开展了河南省规模空前的地质调查。河南省人民政府还邀请了河南籍地质学家冯景兰(唐河县人)、张伯声(荥阳县人)作技术指导。调查队在野外工作3个月后,编写了《豫西地质矿产调查报告》,发现了巩县小关铝土矿,正确评价了平顶山煤田远景储量,奠定了这两处作为煤、铝业生产基地的基础。张伯声教授在登封市大塔寺西南沟中发现了片麻岩与石英岩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关系,将其命名为“嵩阳运动”;认为其下的片麻岩为泰山系,称作“泰山杂岩”,不整合面以上的石英岩和片岩应为五台系,按照分布地点分别称作“嵩山石英岩”和“五指岭片岩”。

1954年,西北大学张尔道教授著有《河南嵩山前寒武纪地层》,把五佛山一带分布的一套轻微变质或不变质岩层称为“五佛山系”,认为其层位与华北地区滹沱系相当,指出五佛山系与嵩山石英岩之间为不整合接触,最先认识并命名为“中岳运动”,还首次在五佛山系上部发现了藻类化石。在五指岭盘龙沟相当于朱砂洞灰岩的岩层中找到了三叶虫化石莱得利基虫,将该岩层划为寒武系下统。

1957年,北京地质学院马杏垣教授在登封一带进行路线地质调查,著有《关于河南嵩山区的前寒武纪地层及其对比问题》,改张伯声的“泰山杂岩”为“登封杂岩”,认为应属五台系,而把“嵩山石英岩”和“五指岭片岩”划为滹沱系。

1958年,华北石油普查大队杨志坚利用1957年石油普查成果,提出了《豫西下古生界地层及其对比问题》,该文认为前人所划分的五佛山系应属于震旦系而非滹沱系,对在登封送表和临汝焦谷山等所见的紫红色含砾石英岩,第一次提出了属于冰川沉积即冰碛层的新认识,并认为冰碛层与其下的石英砂岩为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关系,命名为“豫西运动”,这一名称后来较少被引用。

1959年,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前寒武纪地质和变质岩研究室嵩山地区前寒武纪地层研究组开始了在嵩山的研究工作。1960年王曰伦教授发表了论文《嵩山地质观察》,王泽九等于1963年发表了《河南嵩山两个绝对年龄资料介绍》和《嵩山前寒武系地层报告》。报告进一步证实并肯定了“嵩阳运动”和“中岳运动”。命名五佛山系与寒武系之间的不整合为“少林运动”。王泽九测出登封郭家窑伟晶岩同位素样品钾-氩法年龄为23.45亿年;在登封三官庙相当于朱砂洞灰岩层位中也采到三叶虫化石,将这层灰岩命名为“搬倒井灰岩”,将其下的砂砾岩命名为“关口砂砾岩”。

同年,开封师范专科学校和郑州地质学校师生组队,在豫西开展1:5万地质调查,编写了《豫西宜阳、彭婆、鸣皋、伊阳、大口、颍阳、临汝镇、杨楼等幅地质图综合说明书》。

1960年西北大学豫西地层队在登封唐窑、偃师五佛山一带实测了古生代地层剖面。河南省地质局科研所撰写了《河南省嵩箕地层分区宝临小区地层研究报告》。郑州地质学校豫西地层队编写了《河南省箕山地区地层研究报告》。这一阶段工作中实测了较多的地层剖面,采集到了一定数量的古生物化石,特别是对古生代地层研究较详,提高了本区地层的研究程度。

同年,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刘长安、林蔚兴等研究豫西冰碛层后,著有《华北南部古生代初期冰碛层及其层位意义》。以充分的调查材料,澄清了自1958年杨志坚提出豫西存在震旦纪冰碛层以后,长期以来关于其层位的争论,命名该冰碛层为“罗圈组”。

从1964年起,北京地质学院将嵩山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几乎年年都有师生在嵩山实习,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1972年编制的《河南省嵩山地区地质图》和1973年编制的《登封三官庙井湾区域地质图》,将嵩山群进一步划分为罗汉洞、五指岭、井湾和小花峪4个组。

从1974年起,河南地质局区调队在对许昌幅进行1:20万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中包括了嵩山东段。在基础地质研究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例如在原马家沟组中采到多种牙形石化石,进一步证明了嵩山地区乃至豫西缺失下奥陶统,中奥陶统直接假整合于上寒武统之上。

1976~1980年间,由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物探所,湖北地质研究所,长春地质学院,西北大学,兰州大学,河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以及有关地质队等对许昌铁矿区及外围的地质构造特征、前震旦纪地层对比、矿床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从而在嵩山地质构造、岩石特征、成矿条件、同位素测年、地层划分等方面都获得了新成果。西北大学编著了《华北南部前寒武地质及富铁矿研究论文》,武汉地质学院嵩山队1977年编写了论文《河南嵩山区前寒武纪构造变形史及古构造形式》。嵩山地质研究程度因此有了明显的提高。

1981年,马杏垣、索书田等在20多年对嵩山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编著了《嵩山构造变形——重力构造、构造解析》,对嵩山地区的地质特征尤其是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极为详细和全面的总结和阐述。1983年,在登封召开的“前寒武纪地质构造”现场会上,专家们通过现场参观,对马杏垣教授从变形构造入手研究前寒武纪地质的技术方法和理论,给予了一致好评。

1986~1989年间,河南地质科学研究所与南京大学合作对区内太古宙花岗岩-绿岩进行了研究,对登封岩群或称登封杂岩的生成和演化,取得了一定的新认识。

1978~1989年,河南区调队在嵩山东段开展1:5万比例尺登封幅、密县幅和大隗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这是嵩山地区正规的大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的开始。在中生代地层中补采了较多的古生物化石,提出了嵩山地区存在第四系下更新统(距今约200万年)冰碛层的新认识。

1994~1996年,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筹委会将嵩山列为地质旅游路线之一。河南区调队在嵩山开展了前寒武纪地质构造特征及演化的研究(还包括箕山地区),对嵩山前寒武纪地质构造及演化特征做了新一轮的研究,编写了地质旅行路线指南(英文)并公开出版,撰写了《嵩山前寒武纪地质构造特征及演化》。

嵩山,在世人眼里是一座神秘的山;在地学爱好者眼里,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在地质工作者的眼里更是一片圣地。作为天然地质博物馆,她向我们展示了琳琅满目的地质遗迹,作为理想的地质实习基地,她为祖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地质人才。20世纪60年代,在北京地质学院就读的温家宝、邱铸鼎、李锦玲等以他们在嵩山实习所收集的资料,写出了毕业论文,从而走上了地质工作岗位。中国科学院院士马杏垣教授和游振东、索书田、郭铁鹰等教授为嵩山地质研究倾注了毕生精力。半个世纪里,他们走遍了嵩山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说起嵩山的地质现象,如数家珍。马杏垣写下了“嵩山是我师,我是嵩山友;群山是我师,我是群山友”,抒发了对嵩山的感情和对嵩山的评价。

随着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嵩山将以更加靓丽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嵩山,正展开了双臂,迎接一切探险家、旅游者、地学爱好者去领略轰轰烈烈的“三大运动”、林林总总的“五代同堂”,去探索那深渊的奥秘。



数量地理学的简史
答:地理数量方法发轫于20世纪30年代。1930年,日本村田贞藏和吉村信吉应用统计方法和普阿松分布探讨居民点人口与农田面积的关系和居民点类型。1933年德国W.克里斯塔勒和1939年美国M.杰弗逊分别应用数量指标研究城市地理问题。此后,一些常用的统计特征数开始用于分析地理 问题。1955年美籍挪威学者W.L.加里森在美国...

古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答:17世纪﹐欧洲一些学者根据岩层中的化石﹐对古地理环境作了一些推测﹐并试图对环境演变的原因作出解释。18世纪后期﹐英国J.赫顿在《地球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均变论的思想。其後﹐英国C.赖尔在《地质学原理》中﹐发展为均变论学说﹐成为古地理学的研究原则﹔赖尔在重建欧洲第三纪古地理环境方面作出了杰出...

自然地理学的简史
答:埃拉托色尼计算了地球的周长,用数学方法研究、确立地球表面经纬度和事物位置的方法,奠定了数理地理的基础,并且将地球划分出五个气候带。在欧洲,整个中世纪是封建闭塞和宗教观念统治时期,地理学几乎没有取得什么进步。15~17世纪是地理大发现时期,人类的地理视野大大地扩展,不但最终证实了大地球形说的...

世界地质学的发展历史
答:胡克还提出用化石来记述地球历史;斯泰诺提出地层层序律;在岩石学、矿物学方面,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200多种矿物、岩石和化石;德国的阿格里科拉对矿物、矿脉生成过程和水在成矿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开创了矿物学、矿床学的先河 等等。 地质学形成时期(公元1750~公元1840年) 在英国工业革命、...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简史?
答: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第四纪时期环境发展演变的科学,包括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沉积环境、地层划分与对比、生物演替等方面。与地质学、地貌学、气候学、古地理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考古学等学科联系密切。19世纪早期,欧洲地质学家研究了松散沉积物,先后提出洪积理论和冰川理论 ...

气候地貌学的研究简史
答:各种组合地貌可以为研究当地气候和地貌的演化过程研究提供重要资料气候对地貌的影响早为人们所注意。但直到20世纪初,随着冰川地貌、荒漠地貌、喀斯特地貌等部门地貌的发展,学者们才注重研究一些特殊的气候地貌现象。20世纪前期,德国W·P·柯本发表气候分类后,地貌学家将各种气候地貌现象与柯本分类的气候参数...

地质年代学的研究简史
答:19世纪初期,英国的W.史密斯首先提出化石顺序律,为地质年代表的建立奠定了基础。30年代,C.莱伊尔最早使用生物地层学的研究方法,50年代,德国的A.奥佩尔提出了化石带的概念,从而开创了划分生物地层的途径。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岩相古地理和历史大地构造学的建立,以岩石、地层、古生物方法...

地貌学的研究简史
答:法国A.苏雷尔研究了阿尔卑斯山的河流纵剖面,于1841年指出河流不论大小,其纵剖面都趋向均衡剖面,剖面坡度自上游向下游变缓。同时,美国G.K.吉尔伯特在《邦纳维尔湖》论文中也提出了地貌发育中的平衡概念。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是地貌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时期。这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W.M.戴维斯和...

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答:城市是一种包含复杂物质要素、社会关系和活动内容的客体,许多学科以它为研究对象,如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学等。城市地理学与这些学科有密切联系,它着重从空间观点研究个别城市或区域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层次结构和地域结构。城市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社会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等关系密切,这些...

动物地理学的研究简史
答:动物地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古代记述阶段中国公元前11至前6世纪的《诗经》,记载有100多种动物的分布。公元前6世纪《考工记》中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动物南北分布的界线。公元前5~前3世纪的《尚书·禹贡》篇中也有对中国九州经济动物的记载。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志》记述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