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的发展简史

作者&投稿:钦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的简介~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是我国最大的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研制生产基地。疫苗自上世纪60年代上市至今,已生产并向全国儿童计划免疫累计提供50多亿人份。疫苗的使用使我国脊髓灰质炎发病率自六十年代末的3.18/10万下降到1995年后不再有野毒株引起的病例报告,为中国控制和消灭脊髓灰质炎并保持无脊灰状态做出了巨大贡献。研究所还是我国最大的系列化甲型肝炎疫苗研制生产基地。疫苗自1992年上市以来,已生产并向全国累计提供1亿多人份,为中国控制甲型肝炎的爆发流行、降低发病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科研实力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围绕病毒免疫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分子流行病学、实验动物学等学科进行,并始终将国家重大传染性疾病疫苗和基因工程药物以及诊断治疗制剂的研发作为重点,使科研形成了基础、应用、开发并驾齐驱的格局。50年来,生物所承担了各类国家级、省部级、国际国内合作项目200余项,并与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及实验室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相应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50年来,生物所荣获国家级科研成果奖18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5项,院校及市级科研成果37项,遗传学一项成果获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共申请专利23项,获专利授权11项;建所以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2000篇,SCI收录50余篇。科技的进步离不开人才的培养。50年来,生物所的发展无不与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和人才辈出息息相关。始终将人才培养放在事业发展的重要位置,长期坚持多层次、多形式培养。形成了由学位教育、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组成的综合人才培养方式。在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培养了结构和学科分布合理的人才梯队,形成了以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及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为学科带头人、一批博士、硕士等中青年科技人员为基础的创新人才队伍,涵盖过个相关学科,为生物所在基础与应用研究、中试、产业化生产等方面提供了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支持。 二、国家一类新药——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单苗)2015年1月14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批准了全球首个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单苗)的生产注册申请。 1月15日下午,几十位中央媒体的记者在科技部机关D段四层报告厅,参加我国自主研发的世界首个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获批上市新闻发布会。会上宣布:在“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科技计划的持续支持下,在比尔.梅林达盖茨基金会(GATES)的资助下,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自主研发的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以下简称“S-IPV”)已正式获得新药证书和GMP认证,标志着我国在此研究领域的创新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该疫苗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研发,通过采用现行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生产毒株(Sabin株),经在Vero细胞生物反应器培养收获病毒,结合灭活疫苗生产工艺制备而成。国外仅有个别企业使用脊髓灰质炎野毒株生产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其产品被发达国家广泛使用。其中一家企业的产品作为二类疫苗在我国上市,但数量有限、价格较高。为确保我国向WHO做出的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国家承诺得到兑现,预计今后每年对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的接种需求量将达数千万剂。作为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产品,此次获批的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成功实现了我国疫苗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迈进。它不仅填补了我国在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生产领域的空白,更打破了发达国家对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生产技术的垄断,对我国乃至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消灭脊髓灰质炎都会产生积极影响。S-IPV的研发成功,打破了发达国家对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生产的垄断。它的获批上市填补了我国在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生产领域的空白。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表示,这种疫苗将被逐步纳入中国计划免疫程序中使用。世卫组织近日也提出将中国生产的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引入全球根除脊髓灰质炎行动计划中。 三、国家一类新药——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自2008年开始EV71灭活疫苗的研发工作,卫生计生委将其纳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予以支持。在对EV71病原生物学特性及其感染机理的研究基础上,从病毒分离着手,全面研究了EV71在人二倍体细胞上的适应传代以及免疫原性、安全性及遗传学特性。在国内外尚无同类疫苗研发上市的情况下,该产品突破了疫苗二倍体细胞规模化生产和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瓶颈,建立了可规模化生产的工艺体系以及质量控制和质量标准体系,为生产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疫苗产品奠定基础。通过上万例受试者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该疫苗安全性较好,对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的保护率可达97.3%,提示上市后可对降低手足口病发病率具有明显作用和良好的临床获益。该疫苗的问世,对于有效降低我国儿童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尤其是减少该病的重症及死亡病例,保护我国儿童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界50年代,伴随着人民共和国诞生的隆隆礼炮,饱受奴役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和平和曙光。此时,人们喜极而泣,欢呼雀跃,心头充满了对人民共和国的祝福和追求幸福的渴望。然而,一种让中国无数家庭和儿童胆战心惊的传染病——“脊髓灰质炎”,缺依然在中华大地上肆虐横行,同时也在考验着新生的共和国。为了祖国的未来,为了人民的幸福,党和政府带领人民展开了另一场与疾病的斗争。 1958年8月,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根据中苏两国签订的重大科学技术合作计划,决定在云南建立“猿猴实验生物站”,以生产脊髓灰质炎疫苗和开展以猿猴为对象的医学生物研究工作。
1959年1月,国家科委正式批准将位于昆明西郊花红洞的“猿猴实验生物站”改名为“医学生物学研究所”。
自1959年1月开工到1960年12月竣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一个建筑面积达13700平方米的包括疫苗楼、科研楼、猿猴饲养房等基础科研设施在内的共19栋楼房的生物所,一天天展现在人们眼前。
1959年三月,顾方舟、董德祥、闻仲权、蒋竞武4位青年科学家肩负着研制生产脊髓灰质炎疫苗的重任与使命,迎着西伯利亚的寒风踏上了远赴苏联学习脊髓灰质炎疫苗制备技术的征程。
1959年9月,科学家们回到了祖国。仅在3个月后,生物所便制出了I、II、III型3批疫苗,经猴体实验表明疫苗研制成功。
1960年3月,生物所生产出第一批脊髓灰质炎减活疫苗,经北京、上海、天津等11个城市的儿童服用,证明其免疫效果良好,安全性可靠。
1960年11月到1961年8月,生物所完成1500万人份的疫苗生产任务,标志着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在中国的研制成功和规模化生产的完成。
从此,伴随着中国预防控制和消灭脊髓灰质炎疾病的宏伟事业,生物所植根彩云之南。
1962年,成功实现了单价糖丸疫苗的产业化,并在全国推广使用。
20世纪80年代初,为简化免疫程序,提高儿童免疫覆盖面和有效接种率,生物所进一步研制成功二价、三价糖丸疫苗,其血清学效果达到了单价疫苗的免疫效果,为疫苗的大规模推广使用创造了条件。
1985年,与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共同承担了国家重点攻关项目“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的研究”
1992年,首家获得卫生部颁发的《新药证书》和《试生产文号》,开始正式生产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并投放市场。这是中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病毒性疫苗,被列入国家“十年百项推广计划”,于1996年获得《生产文号》。
20世纪90年代初,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对疫苗生产线进行了技术革新,根据欧洲GMP标准设计建造了现代化厂房,改进了生产工艺,提高了现有疫苗的产量和质量,使生物所疫苗生产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质量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同类产品标准。
1999年,为解决婴儿服用糖丸疫苗不便和效果不佳问题,提高疫苗稳定性,便于冷链运输,生物所开始研制液体剂型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同年,生物所开始了冻干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的研制。
2000年,液体剂型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药品批准文号。
2004年通过国家GMP认证并上市销售。液体型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成为了儿童计划免疫的补充和改进型产品。
2006年,冻干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生产文号》。生产线通过了国家GMP认证,并于2008年1月被列为全国扩大儿童计划免疫产品。
2015年1月14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消息,批准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研发的全球首个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单苗)的生产注册申请。
2015年1月15日下午,科技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我国自主研发的世界首个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获批上市,标志着我国在此研究领域的创新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015年6月30日,历经近30年科研攻关,我国自主研制的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单苗)于6月30日正式上市。该疫苗的上市填补了我国在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生产领域的空白。
2015年12月0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消息,批准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预防用生物制品1类新药——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生产注册申请。
2016年3月18日,全球首个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正式投入市场启动仪式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标志了该疫苗的正式上市。该疫苗的上市,对于有效降低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的发病,尤其是减少手足口病的重症和死亡病例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子刊:中国医学科学院团队发现胃癌发病新机制!
答:中国医学科学院揭示胃癌新发病机制:细胞质中的“沉默”酶METTL3揭示癌症秘密 在生物学的前沿研究领域,中国医学科学院和重庆大学的科研团队在《自然·细胞生物学》上揭示了一项突破性发现:一种名为METTL3的甲基转移酶在胃癌中不寻常地在细胞质中发挥非依赖于其酶活性的关键作用,为理解胃癌的发展过程提供...

医科院生物疫苗是国企吗
答:不是,国产新冠疫苗一共有四种,分别是国药北京生物、国药武汉生物、科兴、康希诺。这几款都是之前就获得紧急使用批准的疫苗,预计上市后,可以面对广大的普通人接种,在今年下半年应该会全面开放接种,康希诺的疫苗刚批准上市,大规模的上市需要时间,如果想接种的话可以再等等。

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的创新...
答: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医学研究领域内的一个综合性开放实验室,本研究群体是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带头人刘德培院士和研究骨干沈岩院士在本实验室共同从事医学研究近二十年,朱大海教授和张学教授在国外深造并各自在科研上做出重大成绩后,作为特聘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的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_百度知 ...
答:始建于1987年,1989年通过验收并正式开放运行,是国内最早进行分子病毒学基因工程研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连续多次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实验室主任为金奇研究员。实验室主要从事分子病毒学和病毒基因工程的应用基础研究。其研究方向为:(1)研制防治严重病毒病和病毒相关恶性肿瘤的生物技术药物;(2...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的机构设置
答: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病毒学研究室细菌学研究室真菌学研究室传染病控制支撑实验室流行病学与生物信息学中实验动物中心疫苗研究中心技术与产品开发实验室艾滋病研究中心克里斯托弗·梅里埃实验寄生虫学联合实验室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黄鹏羽团队技术员是什么职位_百度知 ...
答:团队负责人。根据查询中国医学科学院官网得知,截止到2023年7月13日,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黄鹏羽团队技术员是团队负责人。中国医学科学院,成立于1956年,与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一体,是一所医学科学学术中心和综合性医学科学研究机构。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领域
答: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的研究领域涵盖了一系列关键的医学基础领域。首先,他们深入探究疾病相关基因的功能,特别是基因组学,通过揭示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来理解生命的分子层面运作。蛋白质组学在这里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人员关注蛋白质的种类、结构和功能,以此揭示生命过程中的复杂网络。在分子免疫...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博士好考吗
答:不好考,可以说具备很高的难度。医学考博并没有那么容易的,因为医学专业非常难学,并不是所有的学生能够考取的,即使是医学生,通过七年左右的时间,也无法能够保证自己考上博士,而且考博的人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大。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科研概况...
答:研究所定位于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在PI制的基础上,针对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主要前沿研究方向,围绕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形成了三大研究集群,涵盖五大前沿领域 。三大研究集群 :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中心·上海(筹)五大前沿领域 :基因调控RNA表观遗传学蛋白质科学细胞信号转...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科研条件,待遇如何?
答:现在该所在医科院的待遇算最低水平,比不上其他院所。规模较小,人数较少。近两年,由于新换领导层,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