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的研究简史

作者&投稿:其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河流地貌的研究简史~

大致分为3个时期。 一般分为山区(包括高原)河流和平原河流两类,这是最常用的分类。山区河流为流经地势高峻、地形复杂的山地和高原的河流。山区河流以侵蚀下切作用为主,其地貌主要是水流侵蚀与河谷岩石相互作用的结果;内营力在塑造山区河流地貌上有重要作用;旁向侵蚀一般不显著,两岸岩石道风化作用和坡面径流对河谷的横向拓宽有极为重要影响;河流堆积作用极为微弱。山区河流地貌的特征:①河谷断面形态往往发发育为“V”字形或不完整的“U”字形(图1), 两岸谷坡陡峻,坡面呈直线形或曲线形;河谷内会出现一级或多级河流阶地,一般较为狭窄,级数较少;②谷底与谷坡之间常无明显的界线,不同水位条件下的河床之间也常无明显的分界线;③两岸和河心常有坚石突出,岸线极不规则,并常有深切河曲发育;④河流纵剖面较陡峻,形式很不规则,急滩深槽上下交错,常呈阶梯状曲线,在落差集中处往往形成陡坡跌水或瀑布。山区河流一般不利于航行,但有丰富的水力资源。高原河流地貌的特征与山区河流稍有不同:①河床切割不深;②谷底保留着原始地面的宽谷形态,有明显的河谷底部,宽谷两侧谷坡坡度较缓,谷底宽度达几公里或者更宽;③现代河床宽达数百米,流路散乱,改道频繁;④河型以自由弯曲与分汊河型为主。平原河流是流经地势平坦地区的河流。平原本身主要由水流挟带来的大量物质堆积而成,其后由于气候变化或构造上升运动原因,河流微微切入原来的堆积层,形成开阔的河谷,在谷坡上常留下堆积阶地的痕迹。河流的堆积作用在河口段形成三角洲,三角洲不断延伸扩大,形成广阔的冲积平原。平原河流的特点如下:①河谷中具有较厚的冲积层,可达几米或几百米;②河谷中多发育有完好的河漫滩,谷坡较平缓(除局部狭窄河谷外),谷底与谷坡一般没有明显分界,但不同水位条件下的河床之间仍有明显分界;③河床断面多为"U”或宽"W”字形(图2), 较为宽浅;④河岸形态比较规则,但易变化;⑤河流纵剖面较平缓,常为一光滑的曲线,比降较小;⑥河型依所处的自然条件发展成为顺直、弯曲、分汊、游荡等河型,它们之间可因条件变化而发生转化,这在山区河流是少见的;⑦河床中形成许多微地貌形态,如沙波等。

19世纪以前,海岸地貌的研究处于地形描述和积累资料的初始阶段。1919年,D.W.约翰逊的《海岸过程和海岸线发育》,开辟了海岸地貌的专门研究。2  0世纪40年代以来,海岸地貌研究进入动力机制研究阶段。苏联В。П.津科维奇的《海岸发育的基本理论》(1962),从动力学观点阐明海岸侵蚀和堆积地貌的形成机制。英国C.A.M.金的《海滩与海岸》(1972),系统地记述了海岸地貌发育的动力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海岸地貌研究已从定性的描述向着定量的方向发展。

综观地貌学的发展,大致分为以下3个阶段。 地貌学在中国萌芽很早。战国时期成书的《管子·地员》已区分出渎田(平原)、坟延(坡地)、丘陵、山林和川泽,在丘陵中又按地势高低等条件,细分为14种类型。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叙述了黄河、长江、西江等的河岸地形。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明确指出河流的侵蚀、搬运与堆积作用,并认为华北平原是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明代徐霞客对中国西南喀斯特地貌的分类、分布与成因,都有精辟的论述。
在欧、美等国家,地貌学最初从属于地质学。英国J.赫顿在18世纪80年代发表的《地球的学说》一书中,论述了海底沉积岩上升形成山地,然后又被流水侵蚀变为低地的过程。英国C.赖尔在《地质学原理》中,说明了岩石在地表崩解,产生的岩屑被流水冲刷搬运、堆积在低地的过程。法国A.苏雷尔研究了阿尔卑斯山的河流纵剖面,于1841年指出河流不论大小,其纵剖面都趋向均衡剖面,剖面坡度自上游向下游变缓。同时,美国G.K.吉尔伯特在《邦纳维尔湖》论文中也提出了地貌发育中的平衡概念。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是地貌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时期。这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W.M.戴维斯和德国W.彭克,他们对地貌长时间的演变作了有价值的理论探讨。戴维斯有一句名言,即“地貌是构造、过程与阶段的函数”,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的地貌现状如何,取决于那个地区的地质构造(包括岩层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岩层的产状与结构)、那个地区所遭受的地貌塑造作用(如流水、冰川、波浪等的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和地貌发育所达到的阶段。他提出侵蚀轮回学说,认为由地球内力引起的构造运动所造成的高地,在外力的侵蚀、剥蚀作用下终将被夷平而成为准平原;构造运动是痉挛式的(即一次突发,继以长期稳定),上升的山地在长期流水侵蚀作用下要经历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3个发育阶段。
彭克是与戴维斯同时代的地貌学奠基者,著有《地貌分析》(1924)等。他认为干旱区的坡地受剥蚀而平行后退,不是戴维斯说的自上而下的剥蚀削低,在山麓出现愈益扩大的剥蚀平原。他称这种过程为山麓夷平过程,形成的夷平地形为山麓夷平面以代替准平原。(见山坡平行后退理论、山麓阶梯)
这个时期作出重要贡献的还有:德国F.von李希霍芬于19世纪末在中国作了大量野外考察,提出了黄土风成说;法国E.M.P.M.J. de马尔热里和de la诺埃分析了岩层产状和造成这些不同产状的构造应力对地貌演变的影响,开创了构造地貌的研究方向。 20世纪中叶以来,地貌学广泛吸收相邻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并着重地貌现代过程的观测与分析,得到长足发展,形成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动力地貌学和应用地貌学等分支学科,以及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冰缘地貌、海岸地貌、荒漠地貌等研究领域。
在理论研究方面也有许多新的进展。如关于剥蚀夷平面的成因,德国J.K.比德尔认为构造稳定的化学风化盛行的湿热气候区可以形成广大的夷平面。其形成过程是:巨厚的风化壳随着表层被冲刷,向深处发展,从而使地形夷平,这种夷平面称为刻蚀平原。法国J.-L.-F.特里卡尔认为冰缘环境的融-冻交替作用,及其坡地上的融-冻泥流也可以夷平地形。这种夷平面可以在山顶形成,其作用称为高夷平作用。因此,高山和高原顶部的夷平面不一定先成于低处、而后由构造运动抬升到顶部。



地貌学的研究简史
答:地貌学在中国萌芽很早。战国时期成书的《管子·地员》已区分出渎田(平原)、坟延(坡地)、丘陵、山林和川泽,在丘陵中又按地势高低等条件,细分为14种类型。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叙述了黄河、长江、西江等的河岸地形。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明确指出河流的侵蚀、搬运与堆积作用,并认为华北平原...

构造地貌学的研究简史
答:从此,地貌学从研究静态构造地貌扩展到研究动态构造地貌。20世纪50年代中期,A·L·韦格纳于1912年提出的大陆漂移说的复活,以及60年代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全球性地貌的研究,使构造地貌学研究与地球动力学的研究结合起来,构造地貌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新发展。

气候地貌学的研究简史
答:20世纪前期,德国W·P·柯本发表气候分类后,地貌学家将各种气候地貌现象与柯本分类的气候参数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极大地促进了气候地貌学的发展。 德国J.K.比德尔于1948年发表“气候地貌学系统”论文,于1963年出版《气候地貌学》专著;法国J·L·F·特里卡尔和A·凯勒于1965年发表《气候地貌学导论》,...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简史?
答: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第四纪时期环境发展演变的科学,包括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沉积环境、地层划分与对比、生物演替等方面。与地质学、地貌学、气候学、古地理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考古学等学科联系密切。19世纪早期,欧洲地质学家研究了松散沉积物,先后提出洪积理论和冰川理论 ...

地貌对地理环境有什么重要作用?
答: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简史 人类的地理知识起源于远古时代。但自然地理这一术语始用于17世纪,至18世纪后半期已广为流行。自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中的一门学科,出现在近代地理学形成...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本书目录
答: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的发展简史一、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启蒙和创立阶殷二、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发展阶段一 中国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研究进展第二章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基本问题第一节 第四纪地质学的基本问题一、第四纪下限与第四纪分期二、气候旋回三、第四纪沉积物第二节 地貌学的基本...

海洋地质学的发展简史
答:这对海底构造,乃至全球构造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936年,美籍加拿大地质学家戴利用浊流解释海底峡谷的成因,推动了海底地貌学和沉积学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海上战争的需要,许多国家致力于海底地形研究,绘制了一批详细的海底地形图;并大力开展声在水中传播规律的研究,为发展海洋地震勘探技术...

推荐一些经典的自然地理学资料
答:19世纪初期德国洪堡德和李特尔创建近代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从这时起,自然地理学由单一的、表象的、静态的自然地理成分和现象的研究走向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的、内在的和动态的研究。随着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深入,许多分支学科,如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

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答:把城市当作一种地理现象记载,已有悠久的历史,但对城市进行地理学研究始于19世纪。拉采尔和赫特纳曾进行了城市聚落的分布和区位研究。1899年施吕特尔研究了城市的内部结构和类型及其与其他景观要素的联系。城市地理学正式成为—门学科则是在20世纪。1907年德国的哈塞尔特发表《城市地理观察》一书,接着1911年...

水文地质概念
答:古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地下水的形成、埋藏分布、循环和化学成分的变化等。据此,可以分析古代地下水的起源与形成机制,阐明与地下水有关的各种矿产的形成、保存与破坏条件。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与地质环境有密切联系。水文地质学以地质学为基础,同时又与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史学、地貌学、第四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