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简史?

作者&投稿:从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简史~

人类从一开始,就和第四纪地质结下了不解之缘,但真正对它进行研究,却起步很晚。最初,人们把地壳的发展历史分为第一纪(原始纪)、第二纪和第三纪3个大阶段。1829年,法国学者J.德努瓦耶在研究巴黎盆地的地层时,把第三系上部的松散沉积物划分出来命名为第四系,其时代为第四纪。随着地质科学的发展,第一纪和第二纪因细分成若干个纪被废弃了,仅保留下第三纪和第四纪的名称,这两个时代合称为新生代。1839年,英国著名地质学家C.莱尔(1797~1875)把第四纪分成了更新世和全新世。第四纪地质学在欧洲主要是研究阿尔卑斯及斯堪的纳维亚冰川遗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中国,从19世纪末开始,一些外国学者对广泛分布在黄河流域的巨厚黄土进行了观察。到20世纪初期,中国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有了较大发展。已有许多专门研究单位和庞大的专业研究队伍。1957年成立了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现已加入国际第四纪联合会。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放射性碳同位素测试的发展,钾-氩法及铀系测年法的应用,古地磁研究的进展,及全球深海沉积及氧同位素的分析等,使得第四纪古气候的研究取得了飞跃进展。
关于第四纪冰期,海平面变化的旋回和大气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和反馈机制的研究逐渐明朗化。第四纪冰期的天文理论———米兰科维奇旋回理论,经过 60 余年多次反复验证,逐步得到公认。1947 年库伦堡所发明的活塞岩心取样方法在海洋调查上成功地得到应用。同年,尤里创立了氧同位素方法的理论基础。这两方面的科学进展,对第四纪地质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尤里成功地从海底碳酸钙堆积物中揭示 n(18O)/ n(16O)与古气温的关系。与此同时,瑞典海洋调查船阿尔巴特罗斯号(Albatross)取得大量的长 10m 以上的深海岩心。伊米利亚尼(Cesare Emiliani)从中获得 8 个深海岩心,其分析结果曾以 《更新世气温》的名称于 1955 年发表。此文的发表被称为第四纪研究的里程碑。伊米利亚尼根据加勒比海底和赤道大西洋海底岩心的氧同位素分析,揭示出近 300ka 中曾发生过 7 次冰期旋回; 而且从氧的同位素所表示的气温曲线与米兰科维奇的辐射曲线相吻合,海底沉积物首次支持了冰期的天文理论。
由于海底沉积物同位素变化的研究成果,使彭克等权威性 4 次冰期理论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到 20 世纪 70 年代,从海底沉积物氧同位素变化曲线、古气温曲线、冰量曲线以及中国大陆上黄土剖面的综合研究,证实更新世每一次冰期循环为时约为100ka,第四纪约发生过20 次左右寒冷气候旋回。
1957 年,深海钻探计划(Deep Sea Drilling Program,DSDP)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深海钻探布局从大西洋开始,经太平洋扩大到印度洋及南极海区。1968 年,作为 DSDP 工具的钻探船“格洛玛·挑战者号”下水,它获得的钻孔岩心,为研究洋底扩张的速度、大陆边缘的垂直运动、新生代大洋沉积物提供了大量证据。1975 年,深海钻探计划扩大到国际性阶段。这个阶段的计划集中于 3 个课题: 大洋壳的演化,洋陆边缘的构造和起源,大洋的古环境。
在深海钻探研究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在陆地上进行了冰心的古气候研究。从 20 世纪 50年代末开始,美国、法国、前苏联等国家的一些科学家在北极、南极和一些高山地区进行冰心的古气候研究,获得了很好的古环境记录,并发现了一些重要的气候事件,如 D-O 循环,大大地推动了第四纪地质学的发展。我国的冰心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另外,在古气候记录研究方面也得到扩展,如石笋、树木年轮、玛尔湖沉积等研究很好地高精度地揭示了气候变化。
第四纪气候变化的研究,可分两方面进行: 第一,从气候指标来进行研究,恢复古气候往往必须根据气候指标,如孢粉分析、树木年轮、海底深钻岩心、大陆沉积剖面以及冰流岩心等; 第二,系统研究,即研究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反馈关系,这也是近一二十年形成的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尽管米兰科维奇理论在解释第四纪万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方面已经具有说服力,但对于数十年、数百年、千年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的规律性还需深入研究。因此还需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系统之间的多种可能反馈机制研究中寻求答案。
地貌研究也从定性描述转入数理分析和定量研究,与数学、力学、物理学和化学等结合越来越多,研究内容更为扩大和深入。借助于相邻学科如河流动力学、海洋动力学、冰川动力学、风沙动力学等理论,研究地貌形成的动力过程和演变过程,在河流地貌、风成地貌、冰川地貌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板块构造理论的兴起,推动了全球地貌格局形成的研究。物理探测和遥感技术为地貌研究提供了纵深的宏观资料。在这一阶段构造地貌学、动力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应用地貌学等分支学科相继形成。

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第四纪时期环境发展演变的科学,包括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沉积环境、地层划分与对比、生物演替等方面。与地质学、地貌学、气候学、古地理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考古学等学科联系密切。19世纪早期,欧洲地质学家研究了松散沉积物,先后提出洪积理论和冰川理论

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答:研究第四纪地质现象以恢复第四纪地质历史的学科,就是第四纪地质学(Quaternary geology)。第四纪地质学是地史学的一个部分,自五十年代以来,它已经逐渐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第四纪地质学之所以能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有以下原因。 (1)第四纪与以前其它时期地质纪相比较,具有明显的特点:其中最明显的特点是第四纪冰川的出现和...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简史?
答: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第四纪时期环境发展演变的科学,包括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沉积环境、地层划分与对比、生物演替等方面。与地质学、地貌学、气候学、古地理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考古学等学科联系密切。19世纪早期,欧洲地质学家研究了松散沉积物,先后提出洪积理论和冰川理论 ...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
答: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是在人类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它在国民经济的生产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进行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工作时,必须先研究地区的地貌条件和第四纪地质情况,这是水利及各种工程建设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之一。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及其成因、发展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貌组合中,规模...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答:综上所述,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第四纪堆(沉)积物。目的是通过对第四纪堆积物的观察研究,认识第四纪堆积物的岩性特征、成因类型、时代划分,揭示第四纪气候、生物、地层、新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的规律性。(三)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的联系 地貌是研究地表形态的,而大部分地貌又是第四纪形成的,由...

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答:因此,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成因、分布及工作方法的研究。第四纪沉积物是赋存各种地质事件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天然的数据库。我们不仅要研究第四纪沉积物本身的特征,而且还要研究如何从沉积物中获取这些地质信息的方法。通过对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可甄别出各种地质事件...

中国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研究进展
答:中国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形成与发展凝聚了我国老一辈第四纪地质学家和地貌学家的心血,其中李四光、杨钟健、袁复礼、任美锷、刘东生、施雅风等一批中国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奠基人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第四纪地质与地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四纪冰川和地貌、海岸带第四纪和地貌、西北黄土地区第四纪地质和地貌、古人类、活...

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的概念
答:按照现今的学科分类,第四纪地质学属于地质学的范畴,为地质学下属的一个二级学科; 而地貌学属于地理学的范畴,作为自然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尽管如此,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关系密切,它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研究地球表层的性质(图1-2)。任何一种外力地质作用,在塑造地貌的同时,也形成第四纪堆积物。第四...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简介
答:作者深入阐述了第四纪气候变迁、海平面变化、生物演化与古人类发展,以及沉积物年龄测定、古环境研究、地层学、新构造运动和实用工作方法等核心内容。本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反映了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它不仅适合作为大专院校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与工程、遥感地质等相关...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介绍
答:《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是地质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田明中,程捷。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该教材的体系突出了动力一地貌一沉积物一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较系统地介绍了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的主体内容和研究方法;重点论述了各种动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和特征、沉积物特征;较全面...

研究方法
答:第一章中述及,作为一门课程的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包括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及新构造运动学三门独立学科的内容。各门学科都有根据自己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所制定的研究方法体系,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新构造运动学也不例外,这三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又是在分布、成因、年代和发展方面具有密切的联系的。因而它们既可以分别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