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中真的有单挑吗?单挑死了不是很影响军心吗?

作者&投稿:局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战争中有主将单挑的吗~

看来三国演义害人不浅啊,读古代演义小说,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武将单挑”。两军交战之际,士兵排好阵型。双方的将领,乘白马或红马,持长枪或大刀,着银盔或金甲,纵马出列,奔至最危险的第一线,高声喝道:“尔等鼠辈!谁敢出阵与吾交锋?”
这时,对方的阵营里,既不用乱箭射他,也不用群起殴他,竟然也是一样,闪出一员骁将,奔至最危险的第一线,高声喝道:“汝是何人?速速报上名来,吾枪下不死无名之辈!”
接着,就是两个人的单挑。
单挑的结果:不一合,或三五合,或数十合,一方将领被挑下马来。而士兵们也不做任何反扑,就立即拱手认输,于是,战争结束。
给人的感觉就是,好像只要主将战胜,则全军皆胜;只要主将一输,则全军皆输。整个战争的胜负,竟完全取决于两个主将的武艺高低。士兵们仅仅只起摆设作用,并没有任何实际价值。
细细想来,总有些不可思议。既然是这样,那还要那么些士兵做什么?难道士兵们只是站在一边看热闹么?难道士兵们不会一拥而上,把单枪匹马的敌将捉住么?
于是,就有人说了,在真实的战场上,武将单挑是完全不存在的,因为这根本不符合战争的基本规律。之所以在演义小说中会有武将单挑的情况出现,那完全是小说家的一厢情愿,其目的不过是为了写的精彩好看,吸引读者罢了。
其实,也不尽然,在历史上的战斗中,武将单挑的事情还是有的,只不过没有小说中那样戏剧化,出现的次数也要少得多而已。还有就是,正史上所记载的单挑,往往都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战争”,最多也就是“决斗”而已。
而且春秋时期战斗很礼貌,首先一个攻方派出使者,说明为什么要打你。然后被打一方也要问为什么要打我。如果被对方问到了,战争也就打不起来。典型的就是齐国去打楚国,楚国的使者回答的好,战争就打不起来。
决定要打了,双方约定好时间,挑好地方,大家吃完了早饭,然后开打。战争时间一般就一个早上,如果是大战的话,也不超过一天。头发白的和年龄小的,是不能杀的。敌军败退,也只能追一定的距离,也就是50步,超过50步就不能追了。晋楚有次打仗,晋军败退,一辆车坏了,走不动。楚军的士兵就给晋军士兵说该如何弄,果然按照楚军士兵所说,车子就跑了。跑的时候还甩句"我们逃跑没有你们有经验啊"。
其实在宋朝之前,武将单挑是一件很寻常的事情,唐朝及之前的军人很多都是抓壮丁,武装牧民还能够骑射,临时征召的武装农民除了打扫战场啥也干不好,很多时候在战场上能够维持着这群人老实站在原地就不错了,所以很多时候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双方主将决斗,一旦斩杀对方的将领,一个掩杀,胜负就定了。
单挑,也就是武将个人之间的对战,古代单挑的确存在过,比如三国时代,吕布单挑郭泗,孙策单挑太史慈,都是于史有据的。其他朝代,比较有名的如五代的铁枪大将王彦章,那是单挑成瘾的人物。
主将被擒全军溃败也是有的,比如唐代虎牢关之战,窦建德轻骑出阵负伤被擒,十五万大军顿时崩溃,他在河北经营多年,轻徭薄赋,被认为是可以和李渊,王世充争天下者,结果一战就覆灭了。
单挑并不是我国古代战争的主要形式。日本古代倦也有每战必先单挑的传统,先是队前出一武力超群之部将,先鸣镝,然后冲阵,和对方的先锋单挑,一般武士皆以于主公马前为荣。
姚雪垠曾对单挑的说法批评过,写过二句诗“阵前苦斗獬豸将,旗下旁观草木兵”,三国时期,主要是步骑兵作战的年代,冲锋陷阵的是士兵和下级军官,主将处于保护地位。但有时为了攻坚挫锐,主将也要亲冒矢石,以激励士卒,比如孙氏三代就有这个传统,但很少造成两方主将对打的局面。
说单挑,就是摆开阵势对垒也是不得已而为的,关羽对颜良,是突然袭击,不是阵前对打,吕布与郭汜,是事先有约定,算是个特例吧。
说到单挑,就要说说单挑中的暗箭伤人,三国里对这个很不屑,其实中国古代,这种事情干了也没什了不起,大将也干,杨继业在陈家谷口就是被辽国大将耶律国宝用冷箭射中后俘虏的(后杨绝食而亡,并非碰死李陵碑),但是在欧洲中世纪,这是犯法,他们禁止战斗中使用弩箭,目的是维护贵族骑士的“尊严”,
然而蛮族不懂也根本不想遵守贵族们的规矩。
说到底,单挑就是为了激励士气,也是武士们为了炫耀自己的本事,通常大家都会遵守单挑的规矩,如不遵守,即使胜利了,也被天下人所不齿。
那么,在真正意义上的战争中,究竟有没有出现过以主将单挑来决定整个战争胜负的情况呢?答案还是有的,那就是在古老的春秋战国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曾经流行过“车战”。
车战,即是武将单挑的原始雏形。
我们知道,在大规模的集团军作战中,主将是不允许亲临第一线杀敌作战的。因此即可反知,凡需要主将亲自上前线杀敌的战争,其战争规模一般都不会太大。
春秋时期,一城即一国,一家族即一国,两国冲突发生战争,其兵力都很有限,“主将”只好身先士卒亲临前线。这种早期的原始战争,比较近似于“群殴”,谁叫来的人更多,谁就更容易在群殴中获胜。
但是有的部落人员并不十分多,在战争中总是落于下风。于是,为了在群殴中获胜,也就发明了“战车”。
战车,由四匹马拉着,车上一般载三个人。主将持长戈居左,副将持长戈(或其他辅助武器)居右,中间是负责驾车的驾驶员。
三个人和四匹马,都要裹上皮革,罩上铠甲,一应护具到位,全副武装,这样才不至于冲进敌阵时轻易受伤,(有时甚至马头还要带剑)。
长戈,有多长呢?一般是人体的3倍,大概至少也是5米开外的超长家伙!敌人根本难于近身。戈头前面那个既像矛又像镰刀的东西,可以刺、可以割、可以勾。
作战的时候,无论对方召聚了多少人也不怕!战车驾驶员熟练的赶着马儿专往对方人群最多、最密集的区域猛烈地冲了进去!
紧接着,战车上的两个身材壮硕臂力过人的将领,一左一右,同时挥舞着超长的长戈,狂刺乱扫,就像在乱茅草堆里割草一样。所有的敌人,都被视为草芥,将会在瞬间内,搠翻在地!
主将冲锋在最前沿,口里大喊着“跟我上!”马上,紧紧跟随着战车的众多士兵们,手持刀枪剑戟,快速地赶上前来,将那些搠翻在地的受伤敌兵们,一个个的就地处决掉!
一辆战车如果只带着一千个士兵进行冲杀,那么,干掉五六千甚至上万个敌人也不在话下。如此强大的威力,完全取决于战车及两个操戈的将领。
而紧跟战车的士兵们,则只能起到配合作用。他们心情紧张的紧紧地跟随着战车,既不敢冲的太前,也不敢落的太后,战车胜,他们就杀敌立功,战车败,他们就鸟兽散。
因此,在古老的车战时代,作战的主力是将,而不是兵。
当双方都有战车的时候,就要比谁的驾驶技术更高,谁的将领武艺更强!而双方的士兵都会自觉的躲在双方的战车之后,谁也不敢轻易冒头。
这样一来,两军决战,士兵在后,主将在前。两边的主将都在高呼:“跟我上!”两边的主将也都冲在了战场的最前沿。
战车,专寻敌人的战车去冲。
将领,专寻敌人的将领去杀。
于是,整个战争就变成了战车与战车的较量,将领与将领的过招。
如果某方的战车翻了,或将领死了。那么,胜败立见,战局立定,士兵们很自然地也就会或逃或降或死。
主将专找主将决斗。主将胜,则整军全胜;主将败,则整军全败。这大概就是武将单挑的雏形吧。
后来,随着时光的推移,当战争规模越来越大的时候,武器越来越先进的时候,将整个战争的胜负系于主将一人之身的做法,就是非常危险与愚蠢的了。
作战的方法在不断的淘汰与更新,主将也从原先最前沿的危险位置上,逐步后移,一直移到了最后面的安全位置上。那种雄性的号召“跟我上!”也最终演变成了冷酷的命令“给我上!”

单挑的场景在评书,演义中经常出现,但是真正历史上两军交战时,军队的最高统帅是不会亲自上阵的,否则整支军队都会有危险。但并不是说单挑就是没有的,我以前写过一篇关于历史上武将单挑的论述,下面三国武戏的段落,希望能给你提供一个参考。
在历史上真实的三国战场中,双方将领一对一的阵前较量是不多的,而且也并非像演义中那样精彩。有历史记载的三国武戏倒是有几场,比如吕布在和董卓的部将郭汜对阵时,两人约定单打来决胜负,结果郭汜被吕布用矛刺伤。再就是孙策和太史慈的那场“神亭大战”,孙策骁勇,人称小霸王,而太史慈武艺也十分高强,后来随孙策攻城时,城上有一将用左手扶着城楼的木梁指着孙策军大骂,太史慈在阵中说:“看我射他的左手!”,结果一箭将那人左手射穿,钉在了木梁上,三军喝彩。还有一场就是关羽斩颜良了,“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军之中……众军莫敢敌。”这是真正的万军之中取上将之首级。其余的精彩武戏都难见于正史,华雄是被孙坚所杀的,文丑是被曹操用计打败并死于乱军之中的,许褚并没有裸衣斗马超,只是瞪了马超一眼马超就不敢动了…至于赵云,在正史里就没有什么精彩表现了,其胆识谋略是不如关羽张飞的。

当我们观看古代的影视剧时,两军作战时,他们全都由一个将领出来单挑。他们向对面的敌人营地大喊“儿等鼠辈,谁敢和我一战!”而这时的敌人营地也将有一个人大喊道“来者何人,报上名来,吾之枪下不死无名之辈。”然后,两军士兵开始进入吃瓜的人们行列。他们看着双方的头领单挑。如果一方认输或投降,那么战争就结束了。历史上真的有将领单挑?真的是这样的战斗吗?

是的,历史上确实有很多,其中许多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和战国时期。当时的打就像是斗殴一样,提前预约什么时间,通常是早餐后,一段时间后就会打完。最多也就是打一天。而且打仗是不能杀老人和小孩的,投降也不能杀,所以才有缴枪不杀这个词。

如果敌人被击败,则追赶部队不能超过50步。如果超过50步,则可以再去追杀。有一次晋国和楚国打仗,晋军被击败,其中一辆马车坏了,还是楚军去修理它。晋军离开时,他还向楚开了个玩笑“还是你们逃跑的经验丰富啊”。

实际上像这样的单挑,一个是因为拉来的壮丁不出力,这个国家不能混下去,可以混其他国家,很多国家,人口少,不愿意打架,毕竟,剩下的又旧又弱,正等着男人回家来进行抚养呢将领进行单挑也是无奈之举。小士兵不做任何贡献,他最多只会叫喊几声,不如将领去一战定输赢了。著名的单挑事件是吕布单挑郭泗,孙策单挑太史慈。这些全都记录在历史中,所以确有其事。



历史上确实有很多,其中许多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和战国时期

打仗是不能杀老人和小孩的,投降也不能杀,所以才有缴枪不杀这个词。

应该有很多,估计是想用挑战的形式在积极战士心中的斗志,所以不会影响军心。

不会的,用挑战的形式在激发战士心中的斗志,不会影响军心·

蔡梵:古代军队是如何打仗的,真有主帅阵前单挑吗
答:(主帅阵前单挑有但很少的) 古代战争真像影视作品里那样将军与将军在阵前单挑吗?你想多了,这是不可能的事。那么,古代战争是如何打的呢? 在春秋早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更像一场竞技比赛,交战双方都遵守文明的战争规则。 诸侯国之间发生不可调和矛盾,谈判无法解决,就要用战争来解决,主战方先向敌对方下战书,约定...

「古事杂谈」古代战争中单挑怎么打?单挑为何在唐代五代更常见?
答:唐代后期,骑斗单挑形式多元化,有以弓矢作中距离对射,或用枪矛等近距离冲锋,并以短刀随时近身搏杀。而藩帅坐镇观斗,在计量战争成败之余,也可审视部下勇艺。至于负责单挑的斗将在混战时有何职责,单挑决斗时用怎么兵器等,在唐代和五代时期均有极多案例记载。单挑以外与单挑兵器 例如后梁阵前斗将张...

...双方的将军先出来单挑一阵。真实的古代打仗也这样的吗?
答:不是的,历史上敌对双方武将单挑的记录非常少!即使单挑也就是2-3回合,武器一碰就是一回合!没有从白天打到晚上的。如果一方武将战败会很影响士气的,所以战场上很少单挑。曹操对夏侯渊说过,为将不是匹夫之勇。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如果靠武斗可以为将,那么将就不为奇了。

古代大将,会不会在阵前单挑?
答:其他朝代,比较有名的如五代的铁枪大将王彦章,那是单挑成瘾的人物。主将被擒全军溃败也是有的,比如唐代虎牢关之战,窦建德轻骑出阵负伤被擒,十五万大军顿时崩溃,他在河北经营多年,轻徭薄赋,被认为是可以和李渊,王世充争天下者,结果一战就覆灭了。单挑并不是我国古代战争的主要形式。日本古代倦也有...

古代战争当中两军对峙之时,为什么会存在大将单挑?
答:我们可能真的会认为这种“单挑”行为就是一种虚构的历史情节,其实,这种行为在古代确实存在,并有一个专用的名词——致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正史中对致师的两处记载:楚许伯御乐伯,摄叔为右,以致晋师,许伯曰:吾闻致师者,御靡旌,摩垒而还。乐伯曰:吾闻致师者,左射以菆,代御执辔,御下两...

古代武将单挑决定战争胜败的情况真有吗。
答:古代武将单挑决定战争胜败的情况真有吗 在三国、隋唐演义中,有无数的战争,但是每场战争都是惊人的相似。那就是两方军队对阵,然后中间空出一片地方,两边的将领先相互通报姓名,一方将领开始亮出武器,恶狠狠地指着对面的将领“你们这些鼠辈,还不快投降”。对方的将领会很不服气,立刻拿起兵器,骑马冲...

古代战争中,双方大将真的会单挑吗
答:我们看古代历史小说中,经常会发现这样一幕:一场战争中,交战的双方各派一人出阵,两人单挑几十回合,倘若一人落了下风或者被斩杀,可能还会有人接着出战。若是一方大将被杀或者被生擒,他的大军就会败逃,胜利方则是掩杀过去。我们看水浒、三国、说岳、隋唐甚至西游记,都是这样。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

古代战争时武将们真的会像三国里演的那样单挑吗?
答:三国演义是小说,受戏曲、评书、各种YY文的影响很大。单挑是很少见的。应该说是非常非常非常少见。古代打仗,除非人少的时候,双方狭路相逢那种,才有可能以主将单挑定胜负。这情况真的很少很少。正经打仗,单挑的几乎没有。楼上有人提到了士气问题。的确,主将单挑胜利理论上讲,可以提高己方士气。可这...

古代打仗双方大将都会单挑吗?
答:古代战争中,一般是不会出现双方大将单挑的,如果说单挑就能解决的话,那就完全不需要征那么多兵了,直接双方各派一名大将打,定个谁输谁赢就完事,多利索,压根用不着带着那么兵马粮草浩浩荡荡地打仗了,这种大部队打仗要花费的物资和时间可比双方大将单打独斗多多了,而且还不会有那么多的死伤。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