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中的“昏沉”和“掉举”各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习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佛学中的“昏沉”以及“掉举”各是什么意思?~

「昏沉」,精神提不起来,坐在那里,甚至於站在那里,他都打瞌睡。

「掉举」,掉举是心里面妄念太多,平常不觉得,好像没有妄念,要是止静一静下来的时候,不知道哪里来的那麼多妄念。

十善业道经 (第一三三集) 2001/2/2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133

七觉支的作用,它的效果,经上在此地一句话给我们点醒,『常善觉悟一切诸法』。不仅是觉悟一切诸法,「善觉悟」。通常我们用来对治我们的昏沉跟掉举,采用这个方法。修行人,古今中外这两种可以说是通病,个个人都有的。一种是「昏沉」,精神提不起来,坐在那里,甚至於站在那里,他都打瞌睡。我们常常遇到的,讲经,听众里面有打呼的,睡著打呼的。打佛七当中也常常有这个,在止静的时候,人真的就睡著了,甚至还站在那里经行的时候,他也会走,可是他在打呼。这是属於昏沉的现象,这是障碍,这是很严重的烦恼。另外一种「掉举」,掉举是心里面妄念太多,平常不觉得,好像没有妄念,要是止静一静下来的时候,不知道哪里来的那麼多妄念。所以有人告诉我:「我不打坐的时候没有妄念,一打坐的时候妄念就那麼多。」其实,不打坐的时候妄念也是那麼多,没有发觉;到你想静下来的时候,你才发觉你妄念那麼多。
要懂得对治的方法。通常我们也不说「七觉支」,七觉支说得太麻烦了,真是对於佛法有相当契入,会用经典里面这些原理原则。在通常我们使用的方法,如果是妄念太多,一定要静下来,不要照顾妄念;愈怕妄念多,妄念就愈多,决定止不住。妄念起来,用什麼方法?不去理会它,把意志,像念佛,专注在佛号上,无论是善念也好、恶念也好,统统不理会,念头转移,专注佛号,久而久之,妄念自然就少了。这是我们通常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很有效。如果是昏沉,轻的昏沉,不是很严重的,经行、绕佛;大家在止静也没有关系,你只要不妨害大众,你可以起来绕佛;甚至於念佛堂不太大,没有地方让你绕佛,你可以起来到佛堂外面绕佛,这是对治的方法。如果比较严重一点的昏沉,最好拜佛。如果拜佛都拜睡著了,没法子了,那就很难办了。所以,一定要提起精神。当然,精神与自己的愿力有很大的关系,一定要发大愿,「愿度众生,愿了生死,愿成佛道」。凡是有成就的人,没有别的,愿力在那里推动他,所以他才能勇猛精进。
七觉支头一条,「念觉支」。小注里面注的是一般的讲法,这是通途讲法,在什麼地方用这个讲法都行,都可以。「念觉支」:「心沉时」,这是心昏沉,提不起精神来,「念用择进喜以起之」。这是教我们方法。昏沉的时候用什麼?用「择法」。像我们刚才讲,选择经行,选择拜佛,选择止静,选择专注佛号,这就属於「择法」,你要知道选择什麼样的方法来对治。如果不知道用方法来对治,你的功夫就提不起来。而方法无量无边,不是一个方法。别人用的方法,我未必用得得力;我用的方法,别人也未必得力。方法一定要契机,不是契大众的机,是契我个人的机。

昏沉和掉举属于五盖。 这是禅修者在初学阶段或者中级阶段可能会面对的五种障碍的其中两种。

昏沉,昏睡,这是初学禅修者在想要睡眠的时候而去禅修,或者是身体以及精神有些障碍导致禅修是精神恍惚。

掉举是指心散乱。这是禅修者无法集中在‘业处’,心被其他事物所杂染。心念无法集中。

要克服昏沉,可以在昏沉出现,拉拉耳朵,洗脸,保持正念来克服。如真做不到,那么就是睡觉。精神充足的时候再来禅修。

要克服心散乱,可以从数息法的方式或者安般。当心散乱的时候,尝试数1-10的深呼吸,再回到自己的‘业处’。如果还是心散乱,那么再数1-10的深呼吸。 如是安般修习者,可以做一个深吸气的动作,然后停止呼气。直到无法忍受的时候才呼气。重复几次,那么心就不会散乱难以集中了。

简单来说,昏沉就是在打坐入定时,进入半睡眠或者睡眠状态;因此,也将睡眠戏称为“昏沉定”。当然,这样就不可能再做到“制心一处”。
又有一种情形:在“制心一处”的时候,思绪纷飞;感觉到自己妄念生起时,很后悔,有些人甚至有一种想扇自己耳光的冲动,这就是“掉举”。

昏沉和掉举,是初修定力的时候;最常见的情况;因此,大德开示:“不昏沉,不掉举”。就是要将念头保持住,如果有昏沉,马上将念头提起,如果有掉举,也是马上将念头回到原处,而不能生出后悔等心思。
这样时间久了,就能时时刻刻将念头保持在那里。定力也就会越来越强。这样就算修定有成。

如上,修定力干什么呢?有什么用处呢?
我们知道:“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戒、定、慧称为“三无漏学”。循着这个次第,就是修行的“方法论”。
这里,戒,最少是“五戒”,修学实践五戒十善,能减轻罪障,以免“障道”。又能令人心性柔软,淡化“贪嗔痴”,不再是“刚强难度”的人;又因五戒十善能令人淡化自我,“我见”逐渐减轻。因此“戒”是基础。

定,简单来讲就是“制心一处”,如果戒修不好,定也难修。那么,将这个心“制”在哪里呢?这就是“看话头”的功夫了!
要将心制在话的前头,如果所看的话头有文字、形相等念头生起,已是“话尾”。所以,“制心一处”就是要将心定在“话的前头”,不让文字形象生起,却知道自己所看的是哪一句话。也叫“照顾话头”。

以上两个次第成就以后,就会有“疑情”生起;此时,用“照顾话头”的功夫(动中定力)来“参”这个疑情,就是“参禅”。苦参直到“见山不是山”的“痴呆状态”,若遇因缘,就能“一念相应”而顿悟,是为“破参”。也就是“开悟明心”。
因此,“参”有两个条件:一是“看话头”功夫成就,二是要起“疑情”。否则,如诸方所说的“参”,其实就是“想”,是“思维”,这样“参”的话,驴年不悟。

如上,“慧”,就是开悟而发起“般若中观智”。到此地,即是悟后菩萨,不再是凡夫。于成佛的道路上不再转退。所以,佛也就说到这里:“戒定慧”,而不再讲“第四无漏学”。

又,六度也是这样的次第:第五为“禅定波罗蜜”,成就之后,才会进入“般若波罗蜜”。而不再有“第七波罗蜜”。
前四波罗蜜,如上说“戒”一样,是“资粮”。比如布施,不舍身外之物,如何能“舍我”?如何去除贪念?如何减轻修道的障碍?

因此,如无资粮的积累,减轻性障;想要“因定发慧”极难!其实,开悟是大乘菩萨位,远超二乘之证量。如过没有断“我见”,甚至贪等习气深重,想要修到这样殊胜的结果,几乎不可能。

所以,诸佛教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就是让罪业凡夫,先积累资粮,改变习气,方有“悟缘”。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昏沉和掉举属于五盖。 这是禅修者在初学阶段或者中级阶段可能会面对的五种障碍的其中两种。

昏沉,昏睡,这是初学禅修者在想要睡眠的时候而去禅修,或者是身体以及精神有些障碍导致禅修是精神恍惚。

掉举是指心散乱。这是禅修者无法集中在‘业处’,心被其他事物所杂染。心念无法集中。

要克服昏沉,可以在昏沉出现,拉拉耳朵,洗脸,保持正念来克服。如真做不到,那么就是睡觉。精神充足的时候再来禅修。

要克服心散乱,可以从数息法的方式或者安般。当心散乱的时候,尝试数1-10的深呼吸,再回到自己的‘业处’。如果还是心散乱,那么再数1-10的深呼吸。 如是安般修习者,可以做一个深吸气的动作,然后停止呼气。直到无法忍受的时候才呼气。重复几次,那么心就不会散乱难以集中了。

「昏沉」,精神提不起来,坐在那里,甚至於站在那里,他都打瞌睡。

我们常常遇到的,讲经,听众里面有打呼的,睡著打呼的。打佛七当中也常常有这个,在止静的时候,人真的就睡著了,甚至还站在那里经行的时候,他也会走,可是他在打呼。这是属於昏沉的现象,这是障碍,这是很严重的烦恼。

「掉举」,掉举是心里面妄念太多,平常不觉得,好像没有妄念,要是止静一静下来的时候,不知道哪里来的那麼多妄念。

所以有人告诉我:「我不打坐的时候没有妄念,一打坐的时候妄念就那麼多。」其实,不打坐的时候妄念也是那麼多,没有发觉;到你想静下来的时候,你才发觉你妄念那麼多。

上面几位朋友都说的很清楚。
简单说,昏沉,就是意识不清醒,混混浆浆。
掉举,就是意念反复不定,犹犹豫豫。
昏沉是自己不知道该干什么,
掉举是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做。

白昼时,蓝天中,经常有浮云飘动,时而盖住太阳,时而太阳又出来。
白昼时,厚厚的黑云布满天空,看不见蓝天,看不见太阳,但是太阳还在。
夜晚时,云依然浮动,太阳已经不在,只有月亮还在。
夜晚时,云依然浮动,太阳已经不在,月亮也不在了。
昏沉、掉举、沉睡、闷绝、无想、灭尽。。。。。。
心灯没灭,就可以看着它们运动,每一个它都没有永恒,因为它们原本无常。你留不住任何一个,因为它们原本无住。你也赶不走任何一个,因为它们不属于你。
其实,昏沉也是一种念头,所不同的是,它相对普通念头来看显的比较顽固和强大,当他来的时候似乎看不到他的边界,如同被无边无际的铺盖一般笼罩着。
可以用对待普通念头的方法去观看他,你会发现其实他也是在生灭变化的,只是他比普通念头生灭变化的周期长了而已。你会发现,原来他也是个没有自性的妄念而已。

佛学中的“昏沉”以及“掉举”各是什么意思?
答:“昏沉”,梵文 Styama ,是指使身心沉迷、昏昧、沈郁、钝感、顽迷,而丧失进取,积极活动的一种精神作用。昏沉与清醒正好相反,人在睡眠不足,体力透支时,容易昏沉。掉举,心所名。指心浮动不安之精神作用,为‘惛沈’之对称。俱舍宗以此心所属大烦恼地法之一,十缠之一;唯识宗则以之为随烦恼之一...

在佛学中的“昏沉”以及“掉举”各是什么意思?
答:1. 在佛学中,“昏沉”指的是精神无法集中,坐在那里甚至站着都有可能打瞌睡的状态。2. “掉举”则是指心里面的杂念太多,平时可能不觉得,但在静下来的时候,会突然发现有很多杂念涌现。3. 修行人常常遇到的问题就是“昏沉”和“掉举”,这两种状况可以说是普遍存在的障碍。4. 对于“昏沉”,可以...

在佛学中的“昏沉”和“掉举”各是什么意思?
答:1. 在佛学中,“昏沉”指的是禅修者在修行时出现的昏睡状态。这通常发生在初学者在尝试禅修时,由于身体或精神上的障碍,导致精神无法集中,出现昏昏欲睡的情况。2. “掉举”则是指心神散乱,是禅修者在修行过程中难以将心念集中在所选择的“业处”(修行的对象或目标)。掉举的心境容易被外界的干扰或...

应问修禅的人应注意什么。禅病有哪些???
答:回答:禅修者在初学的时候最易犯的禅病是掉举,当有一定基础后容易犯禅病是昏沉。下面简要谈谈如何对治掉举昏沉。 初学禅修的时候不能马上就能熟练运用其心修止观。禅修者首先要知道自己的禅病是什么,不能忙修瞎练。因为用的方法不当则适得其反。《菩提道次第广论》云:“以掉举者,是贪分摄散乱之心,...

在佛学中的“昏沉”以及“掉举”各是什么意思?
答:这是属於昏沉的现象,这是障碍,这是很严重的烦恼。另外一种「掉举」,掉举是心里面妄念太多,平常不觉得,好像没有妄念,要是止静一静下来的时候,不知道哪里来的那麼多妄念。所以有人告诉我:「我不打坐的时候没有妄念,一打坐的时候妄念就那麼多。」其实,不打坐的时候妄念也是那麼多,没有发觉...

佛学中的“昏沉”以及“掉举”各是什么意思?
答:1. 在佛教中,“昏沉”是指使身心沉迷、昏昧、沈郁、钝感、顽迷,而丧失进取、积极活动的精神作用。人在睡眠不足、体力透支时,容易陷入昏沉。2. “掉举”是心所名,指心浮动不安的精神作用,与“昏沉”相对。在佛教中,掉举被认为是使心躁浮不静的作用。它与恶作合称为掉悔盖,是五盖之一。3. ...

佛学中的“昏沉”和“掉举”各是什么意思?
答:昏沉和掉举,是初修定力的时候;最常见的情况;因此,大德开示:“不昏沉,不掉举”。就是要将念头保持住,如果有昏沉,马上将念头提起,如果有掉举,也是马上将念头回到原处,而不能生出后悔等心思。这样时间久了,就能时时刻刻将念头保持在那里。定力也就会越来越强。这样就算修定有成。如上,修定力...

佛学中的“昏沉”以及“掉举”各是什么意思
答:昏沉是打瞌睡,掉举是妄念纷飞。

佛学中的“昏沉”以及“掉举”怎么解释?
答:先说昏沉,昏沉其实是心所,表现为心无力,与之相对的是精进。按照觉支分,是定、轻安觉支过强,五根不平衡,需要增加喜觉支与精进觉支。在禅修过程也可以做光明想,第一种还没有证得任何禅那也没有禅相出现的时候,不要作意出光明,因为一旦定力增强,禅相出来的时候,会因为作意了光明,分辨不...

佛学中的“昏沉”以及“掉举”怎么解释?
答:1. 昏沉是指心灵迟钝的状态,表现为心无力,与精进相对。2. 在佛教觉支理论中,昏沉是因为定和轻安觉支过强,导致五根不平衡,需要增加喜觉支与精进觉支来调和。3. 在禅修过程中,如果尚未证得禅那或禅相,不应刻意追求光明,以免影响禅相的出现。4. 如果已经出现禅相,且足够明亮,可以刻意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