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中的“昏沉”以及“掉举”各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革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学中的“昏沉”和“掉举”各是什么意思?~

简单来说,昏沉就是在打坐入定时,进入半睡眠或者睡眠状态;因此,也将睡眠戏称为“昏沉定”。当然,这样就不可能再做到“制心一处”。
又有一种情形:在“制心一处”的时候,思绪纷飞;感觉到自己妄念生起时,很后悔,有些人甚至有一种想扇自己耳光的冲动,这就是“掉举”。

昏沉和掉举,是初修定力的时候;最常见的情况;因此,大德开示:“不昏沉,不掉举”。就是要将念头保持住,如果有昏沉,马上将念头提起,如果有掉举,也是马上将念头回到原处,而不能生出后悔等心思。
这样时间久了,就能时时刻刻将念头保持在那里。定力也就会越来越强。这样就算修定有成。

如上,修定力干什么呢?有什么用处呢?
我们知道:“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戒、定、慧称为“三无漏学”。循着这个次第,就是修行的“方法论”。
这里,戒,最少是“五戒”,修学实践五戒十善,能减轻罪障,以免“障道”。又能令人心性柔软,淡化“贪嗔痴”,不再是“刚强难度”的人;又因五戒十善能令人淡化自我,“我见”逐渐减轻。因此“戒”是基础。

定,简单来讲就是“制心一处”,如果戒修不好,定也难修。那么,将这个心“制”在哪里呢?这就是“看话头”的功夫了!
要将心制在话的前头,如果所看的话头有文字、形相等念头生起,已是“话尾”。所以,“制心一处”就是要将心定在“话的前头”,不让文字形象生起,却知道自己所看的是哪一句话。也叫“照顾话头”。

以上两个次第成就以后,就会有“疑情”生起;此时,用“照顾话头”的功夫(动中定力)来“参”这个疑情,就是“参禅”。苦参直到“见山不是山”的“痴呆状态”,若遇因缘,就能“一念相应”而顿悟,是为“破参”。也就是“开悟明心”。
因此,“参”有两个条件:一是“看话头”功夫成就,二是要起“疑情”。否则,如诸方所说的“参”,其实就是“想”,是“思维”,这样“参”的话,驴年不悟。

如上,“慧”,就是开悟而发起“般若中观智”。到此地,即是悟后菩萨,不再是凡夫。于成佛的道路上不再转退。所以,佛也就说到这里:“戒定慧”,而不再讲“第四无漏学”。

又,六度也是这样的次第:第五为“禅定波罗蜜”,成就之后,才会进入“般若波罗蜜”。而不再有“第七波罗蜜”。
前四波罗蜜,如上说“戒”一样,是“资粮”。比如布施,不舍身外之物,如何能“舍我”?如何去除贪念?如何减轻修道的障碍?

因此,如无资粮的积累,减轻性障;想要“因定发慧”极难!其实,开悟是大乘菩萨位,远超二乘之证量。如过没有断“我见”,甚至贪等习气深重,想要修到这样殊胜的结果,几乎不可能。

所以,诸佛教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就是让罪业凡夫,先积累资粮,改变习气,方有“悟缘”。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昏沉」,精神提不起来,坐在那里,甚至於站在那里,他都打瞌睡。

「掉举」,掉举是心里面妄念太多,平常不觉得,好像没有妄念,要是止静一静下来的时候,不知道哪里来的那麼多妄念。

十善业道经 (第一三三集) 2001/2/2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133

七觉支的作用,它的效果,经上在此地一句话给我们点醒,『常善觉悟一切诸法』。不仅是觉悟一切诸法,「善觉悟」。通常我们用来对治我们的昏沉跟掉举,采用这个方法。修行人,古今中外这两种可以说是通病,个个人都有的。一种是「昏沉」,精神提不起来,坐在那里,甚至於站在那里,他都打瞌睡。我们常常遇到的,讲经,听众里面有打呼的,睡著打呼的。打佛七当中也常常有这个,在止静的时候,人真的就睡著了,甚至还站在那里经行的时候,他也会走,可是他在打呼。这是属於昏沉的现象,这是障碍,这是很严重的烦恼。另外一种「掉举」,掉举是心里面妄念太多,平常不觉得,好像没有妄念,要是止静一静下来的时候,不知道哪里来的那麼多妄念。所以有人告诉我:「我不打坐的时候没有妄念,一打坐的时候妄念就那麼多。」其实,不打坐的时候妄念也是那麼多,没有发觉;到你想静下来的时候,你才发觉你妄念那麼多。
要懂得对治的方法。通常我们也不说「七觉支」,七觉支说得太麻烦了,真是对於佛法有相当契入,会用经典里面这些原理原则。在通常我们使用的方法,如果是妄念太多,一定要静下来,不要照顾妄念;愈怕妄念多,妄念就愈多,决定止不住。妄念起来,用什麼方法?不去理会它,把意志,像念佛,专注在佛号上,无论是善念也好、恶念也好,统统不理会,念头转移,专注佛号,久而久之,妄念自然就少了。这是我们通常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很有效。如果是昏沉,轻的昏沉,不是很严重的,经行、绕佛;大家在止静也没有关系,你只要不妨害大众,你可以起来绕佛;甚至於念佛堂不太大,没有地方让你绕佛,你可以起来到佛堂外面绕佛,这是对治的方法。如果比较严重一点的昏沉,最好拜佛。如果拜佛都拜睡著了,没法子了,那就很难办了。所以,一定要提起精神。当然,精神与自己的愿力有很大的关系,一定要发大愿,「愿度众生,愿了生死,愿成佛道」。凡是有成就的人,没有别的,愿力在那里推动他,所以他才能勇猛精进。
七觉支头一条,「念觉支」。小注里面注的是一般的讲法,这是通途讲法,在什麼地方用这个讲法都行,都可以。「念觉支」:「心沉时」,这是心昏沉,提不起精神来,「念用择进喜以起之」。这是教我们方法。昏沉的时候用什麼?用「择法」。像我们刚才讲,选择经行,选择拜佛,选择止静,选择专注佛号,这就属於「择法」,你要知道选择什麼样的方法来对治。如果不知道用方法来对治,你的功夫就提不起来。而方法无量无边,不是一个方法。别人用的方法,我未必用得得力;我用的方法,别人也未必得力。方法一定要契机,不是契大众的机,是契我个人的机。

“昏沉”,梵文 Styama ,是指使身心沉迷、昏昧、沈郁、钝感、顽迷,而丧失进取,积极活动的一种精神作用。昏沉与清醒正好相反,人在睡眠不足,体力透支时,容易昏沉。

掉举,心所名。指心浮动不安之精神作用,为‘惛沈’之对称。俱舍宗以此心所属大烦恼地法之一,十缠之一;唯识宗则以之为随烦恼之一。此外,恶作与掉举合称掉悔盖,为五盖之一。

扩展资料:

有部大烦恼地法之一,法相宗随烦恼之一。谓使心躁浮不静的作用。《俱舍论》卷四:“掉谓掉举,令心不静。”《大乘广五蕴论》:“云何掉举?谓随忆念喜乐等事,心不寂静为性……是贪之分,障奢摩他(意译“止”,禅定)为业。

智慧可分为世间智慧与出世间智慧。

①、世间智慧:古印度称为五明,既是世俗慧。

⒈声明:世间的种种语言。

⒉因明:世间的哲理、辩论的法则以及逻辑推理的论断方式,称为因明。

⒊医方明:医学知识,医治众生种种疾病的学问、方法,称为医方明。

⒋工巧明:世间的种种科技、技术,称为工巧明。

⒌内明:佛教以三藏十二部教法为内明,己是佛陀及其弟子所说的一切佛法。

佛法称为内学,其他的知识称为外学。这五种学问称为世俗的智慧,我们以

世间分析、聪明智慧,就可学习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掉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昏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学六度



第六意识中有个明觉意识,第七识也有明觉意识,只是我们一般人都感觉不到第七识,所以常说的明觉意识多指第六意识中的。
当明觉意识相对杂念意识强大时,明觉占具主角,杂念意识就只能乖乖的做个配角,不会兴风作浪喧宾夺主。这个时候就是明觉状态。
当明觉意识相对杂念意识弱小时,杂念意识就相对强大了,于是杂念兴风作浪喧宾夺主。这时就是掉举状态了,任杂念狂飞施虐。
无论是明觉意识还是杂念意识,都是第六意识中的,所以都有各自的生灭强弱的动态变动运行,当变动到某一个时刻,刚好明觉意识很弱了,弱的几乎没有了,同时杂念意识也很弱了,弱的几乎没有了。这时就是昏沉状态了。
明觉,昏沉,掉举,浅定,深定等等状态都是不停的运转的。意识活动是运动变化的,宇宙也有成住坏空的运动变化,年有四季运转,日有昼夜运转,人有生老病死运转,天有风雨雷电,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宇宙信息是同步的,万物之间都有共性存在。
其实,昏沉也是一种念头,所不同的是,它相对普通念头来看显的比较顽固和强大,当他来的时候似乎看不到他的边界,如同被无边无际的铺盖一般笼罩着。
可以用对待普通念头的方法去观看他,你会发现其实他也是在生灭变化的,只是他比普通念头生灭变化的周期长了而已。你会发现,原来他也是个没有自性的妄念而已。
(仅供参考)

十缠
【十缠】 [出翻译名义] 缠者缚也。谓一切众生。被此十法缠缚。不能出离生死之苦。证得涅盘之乐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一、无惭,惭即惭天。谓人于屏处,作诸过恶,不自凄耻也。
二、无愧,愧即愧人。谓于人所见处,为诸过非,不知羞愧也。
三、嫉,嫉者妒也。谓见他人荣富,心生妒忌也。
四、悭,悭者吝也。谓人于世间资财及出世间法财,不肯惠施也。
五、悔,悔者恨也。谓所作之过。蒂芥胸臆,不能自安也。
六、睡眠,睡眠者。谓人昏懵不惺,常乐睡眠,无所省察也。
七、掉举,掉举者,摇动也。谓心念动摇,不能摄伏,于诸禅观,无所成就也。
八、昏沉,昏沉者,昏钝沉坠也。谓神识昏钝,懵然无知,不加精进之功,遂致沉坠苦海也。
九、嗔忿,嗔忿者,恚怒也。谓人于违情之境,不顺己意,便发恚怒,而忘失正念也。
十、覆,覆者藏也。谓隐藏所作过恶,惟恐人知,不能悔过而迁善也。

“昏沉”,梵文 Styama ,是指使身心沉迷、昏昧、沈郁、钝感、顽迷,而丧失进取,积极活动的一种精神作用。昏沉与清醒正好相反,人在睡眠不足,体力透支时,容易昏沉。《成唯识论》卷六云:
“云何昏沉?令心于境无堪任必,能障轻安,毗钵舍那为业。有义昏沉痴一分摄,昏昧沈重是痴相故。”
“昏”与昏通,作蒙昧解;“沉”作不降解,“无堪任”是说不能处事,“毗钵舍那”是梵音,译为观照。此意是说,神智昏昧,气血下降,精神难以振作,无法处理事务,此种状态即是昏沉。睡太多、吃太饱也会昏沉。这种情形刚好和十一个善心所中的“轻安”成对比。要对治昏沉,必须要勤修禅定功夫,把精神安定在“轻安”的领域中才可。
有一位禅师每一次打坐即昏睡,为了提起正念,不受瞌睡所诱,就在悬崖绝壁上打坐,没有多久,昏沉一来,身体一动,重心不稳,就跌了下去,修行人心想这么高的崖壁摔下去,一定是粉身碎骨,算了吧!谁叫我这么业障,禁不住睡魔的诱惑,换一个报身再来修好!正急速下堕时,身体忽然停在半空中,仿佛有人托着他缓缓上升。他睁眼问道:“救我者是谁?”空中有声回答:“金甲护法。”
禅师在悬崖边上,重新调整坐姿,内心不禁沾沾自喜:“想不到我的修行已到达有神护法之境,这下子再也不怕摔下去了……。”正想得高兴时,护法神在空中又说:“我因你一念精勤所以来护你的法,现在你的慢心一起,功德全失,二十世不再护你的法以。”禅师一听吓得冷汗直流,懊悔不已,一直责怪自己的轻心慢意。何功何德受得起护法神之护,不知惭愧,反而自大自满,说不尽的忏悔、惭愧,打定主意,绝对不再昏沉。因为再跌下去,就没有人来救了,意志虽然坚定,仍然敌不过习气,坐着、坐着,一个瞌睡来又直往下坠去,禅师此刻身心顿清,知道护法神不会再出现,也无求生之念,就在身体要重摔于地的一刹那间又缓缓上升了,禅师问:“救我者谁?”答:“金甲护法!”师云:“方才说二十世不护法,今又为何?”答:“你方才至诚恳切忏悔,生惭愧心,此功德可抵二十世,所以又来护法。”
我们的心时常随着环境、习惯而转,不容易改变。笔者以前在学校中,吃过午饭,即有午休,养成午睡的习惯,初到日本留学那年,由于日本没有午睡的习惯,十二点十分下课,十二点五十分又开始上课;四十分钟的时间用餐,还要扣掉来回教室之间的路程十五分钟,所以下午第一节课精神很容易昏沉,无法集中心力听课,坚持了二个月后,精神也振作起来了,至今无需午睡,精神仍然很好,只要有心调适,有定力、毅力去改正,没有改不过来的习气、习惯。
对治“昏沉”就是要常观照心的动静。如一首禅诗云: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
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耳!”
我们睡眠,我们起身、打坐、说话、经行……等一发,都是心的表现,要使心须臾不离自性清净的佛性,就要将心念放在“觉照”上。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要认清哪些是昏昧的妄念,哪些是清净的正念。有位禅师听到隔壁的一位姑娘唱道:“张豆腐、李豆腐,枕上思量千条路,明朝仍旧打豆腐。”这位正在打坐中的禅师因这首词而开悟;依境不随境,因境生正定;法无定法,端赖个人的禅定功夫。
有一次,孔子周游列国,在陈这个地方绝了粮,七日间未曾进食。有一天孔子午睡之际,颜回不知从何处弄来一些米,正准备煮粥。粥饭将熟之时,孔子睡眼惺忪中,见颜回以手入锅,抓起一口粥饭送进口内,遂以为颜回饿昏了而忘了礼教。粥已熟,颜回先盛了一碗给孔子,孔子起身道:“我方才梦见先父,因此,在喝粥之前,想先以此祭拜亡父。”颜回说:“不,不行,祭拜之物一定要洁净,方才煮粥时有炭炭掉入,因此我将它掏出来,但又不忍舍弃,于是放入口中,这锅粥并非洁净之物。”孔子闻言大声叹息说:“我过去一直相信眼见为凭,后来才发现并不尽然……。”
学问广博如孔子,若修行功力不足,心一昏沉,也会有判断错误的情况发生。

【掉举】 梵语auddhatya,巴利语 uddhacca。心所名。指心浮动不安之精神作用,为‘惛沈’之对称。俱舍宗以此心所属大烦恼地法之一,十缠之一;唯识宗则以之为随烦恼之一。此外,恶作与掉举合称掉悔盖,为五盖之一。就此心所之所障,有部及阿毗达磨杂集论、成唯识论皆以之障定;经部及瑜伽师地论之说,则以之障慧。又于发智论卷二、大毗婆沙论卷三十七论中,心之掉举、恶作,就相应、不相应之关系分为四种,即心虽掉举与恶作不相应、心虽有恶作与掉举不相应、心有掉举亦与恶作相应、心无掉举亦与恶作不相应。又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二,以掉举、心乱恒展转相应,关于其体之异同,有诸种说法。

佛学六度的具体内容
答:它,不生起昏沉、掉举的烦恼,这样我们才能敏锐的观察世间,不容易被迷惑。②、引发静虑:既是引发禅定,菩萨要给予众生利益,没有神通力,他所给予的利益是不大的;菩萨必定要认真修四禅八定,在深的禅定中可以引发种种神通,以种种的善巧方便度化、利益众生,故菩萨要修引发静虑。③、办事静虑:行、住、坐、卧都在定...

入定和睡眠有什么区别?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答:禅定是制心一处,去掉心中一切杂念,是清净心,它要克服的就是昏沉(包括睡眠)和掉举(心中七上八下的杂念)。睡眠是休息,人人都需要。禅定是修行,只有修行人才干,禅定功夫成就,可以破掉睡眠,即有禅定,如四禅八定功夫的人,不需要睡眠。睡眠是在意识、末那、阿赖耶等八识中。禅定要能破无明,...

如何观心
答:用功人的毛病有两个,一是掉举,一是昏沉。掉举时念头多,念头不多时,就昏沉睡着了。做功夫昏沉时,眼睛要张开,或念佛或持咒,而且要出声念,把昏沉驱走。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无所住_ 2012-10-31 · TA获得超过18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

请问喝酒真的能消除一切烦恼吗?抽烟真的能让自己好受一些吗?怎样才能勇 ...
答:昏沉与掉举是修行的二大障碍,须先超越,如此才能越修越有信心、越能体会佛法的智慧,以智慧放下爱取。佛法学通了后,此时学佛也就不是“信”的问题,也非是宗教的事,它只是帮你看清内在的迷惑,断除烦恼,从此好好地过生活。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

坐禅时出现的景象
答:所以话头不要向上提,也不要向下压:提上则引起掉举,压下则落于昏沉;违本心性,皆非中道。大家怕妄想,以降伏妄想为极难、我告诉诸位,不要怕妄想,也不要费力去降伏他,你只要认得妄想,不执著他,不随逐他,也不要排遣他,只不相续,则妄想自离。所谓“妄起即觉,觉即妄离”若能利用妄想做工夫,看此妄想从何处起...

我要修定,又忍不了无聊。怎么办?
答:它是用来使心澄净,通过修习四十业处中的一种或多种业处,培养起定根与定力之后,然后修习慧学。定以...项部自然垂直,头不倾斜;舌舐上颔(上排齿内边),不用力;眼帘半垂,或是关闭,若生昏沉,则以半垂为...调心要灭除五过失:即懈怠,忘圣言,昏沈掉举,不作行与作行五过。对付懈怠,要起欲愿,即是欲如意足...

如何修习入出息念
答:第三种盖是昏沉睡眠(thanamiddha),昏沉、睡眠是心与心所的软弱、无力、迟钝。如果一位禅修者在禅修的时候打瞌睡、昏沉,那么他的心就处于软弱无力的状态,就好像水池充满了泥浆一样,心是很钝的,不堪任作业,不堪任禅修。第四种盖是掉举、恶作(uddhacca-kukkucca)。掉举叫做uddhacca, 意为心的散乱、不能专一...

怎么坐禅,有简单的方法吗
答:(3) 睡眠:睡眠是无明的一种,但是凡夫,身心有这规律。因此,要保证睡眠时间,但过犹不及,睡眠过多,使入昏沉,也浪费时间,少睡眠、太疲惫,也无法禅坐。曾经阿那律“一睡一千年”,遭佛批评,被批评后,又七天七夜不睡,以致瞎了眼,犹如琴弦,太紧太松都不行。(4) 身体:身体虽然是臭...

古人云:相由心生。此语何解?阐述的是何哲学道理!!!
答:从缘起的角度讲,心理情感是怎么来的呢?是对事物的执取而来,因执著而生种种贪、嗔、痴、慢。佛法中,由于心的作用、心的出发点不同,而生起不同的对待外界的感受和作为。比如贪、嗔、痴、慢、昏沉、掉举反复、嫉妒疑惑等等,这些是不好的心理状态。比如慈悲、惭愧、平静安定、不贪、不痴等等就...

佛教里所说的108种烦恼各是什么?
答:没有这个说法滴 三种 见思烦恼 “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这三大烦恼是众生不能成佛的根本原因。“见思烦恼”,就是众生的五欲六尘境界的执着,对“假我”的执著,就是“我执”、“我见”的烦恼;“尘沙烦恼”,是分别,即“法执”;“无明烦恼”,就是生相无明没有看破,是非常微细的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