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不肯低头折节的人物,举出两个相关的事例

作者&投稿:乐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不肯低头折节的人物,举出两个相关的事例~

浩然正气————文天祥 史可法
文天祥
囚禁三年
  文天祥从至元十六年(1279)十月抵达大都到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公元1283年1月9日)[2]被杀,一共被囚禁了三年两个月。这段期间,元千方百计地对文天祥劝降、逼降、诱降,参与劝降的人物之多、威逼利诱的手段之毒、许诺的条件之优厚、等待的时间之长久,都超过了其它的宋臣。甚至连忽必烈大汗亲自劝降都未能说服他。因此文天祥经受的考验之严峻,其意志之坚定,是罕见的,从《正气歌》的惊天地泣鬼神可以体现文天祥誓死不屈的精神。
骨肉难圆
  文天祥的妻子欧阳夫人和两个女儿柳娘、环娘被蒙元政府俘虏后送到大都,蒙元政府想利用骨肉亲情软化文天祥。文天祥一共育有二子六女,当时在世的只剩此二女,年龄都是十四岁。文天祥接到女儿的信,虽然痛断肝肠,但仍然坚定地说:「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已如此,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又写诗道:「痴儿莫问今生计,还种来生未了因。」表示国既破,家亦不能全,因为骨肉团聚就意味着变节投降。

  利诱和亲情都未能使文天祥屈服,元朝统治者又变换手法,用酷刑折磨他。他们给文天祥戴上木枷,关在一间潮湿寒冷的土牢里。牢房空气恶浊,臭秽不堪。文天祥每天吃不饱,睡在高低不平的木板上,又被穷凶极恶的狱卒呼来喝去,过着地狱一般的生活。疾病缠身。由于他坚决不低头,大元丞相孛罗威胁他说:「你要死,偏不让你死,就是要监禁你!」文天祥毫不示弱:「我既不怕死,还怕什么监禁!」在囚禁的孤寂岁月里,他写下了不少感人肺腑的民族主义诗篇。
封官诱降
  至元十九年(洋历1282年),忽必烈大汗问大臣们:「南方和北方的宰相,谁最贤能?」群臣奏称:「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忽必烈下了谕旨,拟授文天祥高官显位。投降元朝的宋臣王积翁等写信告诉文天祥,文天祥回信说:「管仲不死,功名显于天下;天祥不死,遗臭于万年。」王积翁见他如此决断,不敢再劝。不久,忽必烈又下令优待文天祥,给他上等饭食。文天祥请人转告说:「我不吃官饭数年了,现在更不吃。」忽必烈召见文天祥,当面许他宰相、枢密使等高职,又被他严辞拒绝,并说:「但愿一死!」
从容就义  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是文天祥就义的日子。这一天,兵马司监狱内外,布满了全副武装的卫兵,戒备森严。上万市民听到文天祥就义的消息,就聚集在街道两旁。从监狱到刑场,文天祥走得神态自若,举止安详。行刑前,文天祥问明了方向,随即向着南方拜了几拜。监斩官问:「丞相有什么话要说?回奏尚可免死。」文天祥不再说话,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
英名千古
  文天祥殉难后,汉族人民以各种方式纪念他。曾经参加义军的王炎午写了《望祭文丞相文》,赞扬文天祥像岁寒的松柏一样坚贞。他的死,使「山河顿即改色,日月为之韬光」。西元1323年,在文天祥家乡吉州的郡学里,他的遗像挂在先贤堂,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等并列祭祀。西元1376年,北京教忠坊建立了「文丞相祠」,后来,他的家乡吉州庐陵也建立了「文丞相忠烈祠」。文天祥的文集、传记在民间流传很广,历久不衰,激励着民族的正气。

  在抗元过程里,文天祥对忠君与爱国二事处理得非常恰当。宋恭帝投降前,他起兵勤王;宋恭帝投降后,他没有跟着投降,而是坚持「君降臣不降」。后来,文天祥兵败被囚,元朝又利用宋恭帝去劝他投降,他还是不从。在他看来,宋恭帝是君主,不幸而失去国家,值得同情。但当此之时,社稷为重君为轻,他决不能以忠君的行动去改变他忠于国家的信念。

  文天祥不仅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也是一个政治家。他认为南宋的危机主要在内部而非外部,因此积极要求改革。他批评大宋「守内虚外」(即镇内媚外)的方针,要求加强地方力量以抵御外侮。同时提出革除祖宗专制之法,通言路、集众思、从众谋,发挥中书枢密院的作用,主张用人必须举贤授能,收用君子,起用直言敢谏之士。由此可见,文天祥的政治主张,不但表达了时代的要求,而且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进程。

史可法
史可法(1602-1645),明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字宪之,号道邻,崇祯进士。授西安府推官,稍迁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崇祯八年(1635年),迁右参议,分守池州、太平,监江北诸军以堵截民变队伍。十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安庆、光州等府县,提督军务,扼李自成军。后由漕运总督、凤阳巡抚升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十七年,闻北京失陷。初欲立潞王,马士英、阮大铖合谋欲立福王,送之至仪真,遂立福王于南京。加东阁大学士,入阁参政。受马士英排挤,以兵部尚书大学士督师扬州。清兵至,可法传檄各镇,无一至者,亲守西门险要。城破,自刎不死,被执,不屈死,以袍笏葬于城外梅花岭。人称史阁部,谥忠靖。清乾隆追谥忠正。有《史忠正公集》。史可法、字宪之,祖籍直隶(河北)顺天府(北京)大兴县,于祖父时移居河南祥符县后史庄(中牟县狼城岗乡后史庄)。
史可法早年以孝闻名于乡,崇祯元年(1628年)中进士,出任西安府推官,后迁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
崇祯八年任右参议(军职),受命驻守安徽池州、太平一带,秋任卢象升(崇祯时名将,官至兵部尚书,当时任佥督御使)副使,负责安庆、池州一带防务,指挥江北军队。崇祯十年晋右佥督御史,巡抚安庆、卢州、太平、池州四府及河南光州、光山、固始、罗山,湖广蕲州、广济、黄梅及江西德化、湖口等地,督导各地军务,有兵万人。
史可法重信义,能与部卒同甘苦,行军中总是等士卒都吃到饭他才肯吃,士卒都穿上棉衣他才换棉衣,所以很得军心,都愿为他效命。

崇祯十二年夏,因父丧去职,回乡首孝,期满复官,任户部右侍郎(尚书副职)兼右佥督御史,代朱大典总督漕运。他奏请罢免不称职的督粮道员二人,增设漕储道员一人,疏通河道,漕政大为改善,并巡抚凤阳、淮安、扬州等地。积功升南京兵部尚书,参与军国大事。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进逼北京,他率师渡江北征,至浦口,北京陷落,崇祯帝自杀身亡,遂止。南京群臣议立潞王常芳监国(代行皇帝权),吏可法同意此论。四月间,马士英、阮大铖等为争拥立之功,擅自拥福王由嵩至南京,史可法等不得已,才同意既成事实,立福王监国,以史可法为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仍掌兵部事。次年福王称帝,改元弘光。
为拥立事,弘光帝及马、阮等对史可法心怀疑忌,加之弘光帝昏庸,马士英等专横,史可法遭受排挤,不安于位,自请出京督师扬州,镇抚淮、扬一带,被加封太子太保,改任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后又加封为太子太师。

从福王被立到扬州陷落近二年间,由于朝廷昏聩,权臣当道,南明王朝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史可法竭尽全力,苦心支撑,无奈权臣只知勾心斗角,将帅各霸一方,不听调遣,以致疆土日削,大局终难挽回。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二十日,清兵围攻扬州,史可法调兵不至,城内守将总兵李栖凤、监军副使高岐凤拔营出降,城孤势单,史可法亲率部属分段拒守,决心与城共存亡。他写信给母亲和妻子说:“死,葬我高皇帝陵侧”。围城期间,清将多铎多次诱降,均被严词拒绝,四月二十二日清兵陷城,史可法自刎未死,命副将史德成补他一刀,德成痛哭,不敢仰视。部属拥他潜出小东门,不幸被俘。多铎再次劝降,史可法奋然高呼:“我史督师决无降理”,遂被害,时年45岁。

清兵血洗扬州长达十日,尸骨堆积如山,史可法遗体难以辨认,一年后扬州人民及其家人以袍笏招魂,葬在扬州郊外梅花陵,人称“史阁部”,南明赠谥“忠靖”。清乾隆帝南巡至扬州,赠谥“忠正”。乾隆四十九年(1786年),他的玄孙史开纯汇集他的遗稿,刊成《史忠正公文集》四卷。

史可法一生俭朴,身为兵部尚书、大学士、扬州督师,但行不张盖(伞),食不兼味,夏不扇扇,冬不衣裘,寝不解衣。年已四十多岁,仍无子息,妻子劝他纳妾,他说:“王事方殷,敢为儿女乎”!
建国后,扬州建起了“史可法纪念馆”,朱德题写横额,郭沫若、赵朴初等为之写了纪念诗篇。

北海牧羊的苏武 :几十年都不屈服匈奴,最终得归汉朝。
伯夷、叔齐于商亡后隐居首阳山,决心不食周粟。
西晋大音乐家、“竹林七贤”头面人物嵇康宁可被斩首洛阳东市,也不为司马氏王朝所用,临刑前还当众演奏了他的拿手保留曲目《广陵散》。
东晋诗人陶渊明(陶潜):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抗元宰相文天祥 他写了《正气歌》,坚决不投降元朝
文学家朱自清: 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
梅兰芳: 蓄须明志,不为日寇演戏。
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频频向反动当局和一切恶势力挥去他的“投枪”。他那不为权势为国为民坚持真理的傲骨简直是金石铸成的

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心。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苏武牧羊:匈奴自从被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双方有好几年没打仗。他们口头上表示要跟汉朝和好,实际上还是随时想进犯中原。   匈奴的单于一次次派使者来求和,可是汉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访,有的却被他们扣留了。汉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儿。   苏武没到匈奴之前,有一个生长在汉朝的匈奴人,叫卫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单于特别重用他,封他为王。   卫律有一个部下叫做虞常,对卫律很不满意。他跟苏武的副手张胜原来是朋友,就暗地跟张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   张胜很表示同情,没想到虞常的计划没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单于大怒,叫卫律审问虞常,还要查问出同谋的人来。   苏武本来不知道这件事。到了这时候,张胜怕受到牵连,才告诉苏武。   苏武说:“事情已经到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如果让人家审问以后再死,不是更给朝廷丢脸吗?”说罢,就拔出刀来要自杀。张胜和随员常惠眼快,夺去他手里的刀,把他劝住了。   虞常受尽种种刑罚,只承认跟张胜是朋友,说过话,拼死也不承认跟他同谋。   卫律向单于报告。单于大怒,想杀死苏武,被大臣劝阻了,单于又叫卫律去逼迫苏武投降。   苏武一听卫律叫他投降,就说:“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违背了使命,丧失了气节,活下去还有什么脸见人。”又拔出刀来向脖子抹去。   卫律慌忙把他抱住,苏武的脖子已受了重伤,昏了过去。   卫律赶快叫人抢救,苏武才慢慢苏醒过来。   单于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十分钦佩他。等苏武伤痊愈了,单于又想逼苏武投降。   单于派卫律审问虞常,让苏武在旁边听着。卫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杀了;接着,又举剑威胁张胜,张胜贪生怕死,投降了。   卫律对苏武说:“你的副手有罪,你也得连坐。”   苏武说:“我既没有跟他同谋,又不是他的亲属,为什么要连坐?”   卫律又举起剑威胁苏武,苏武不动声色。卫律没法,只好把举起的剑放下来,劝苏武说:“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单于待我好,封我为王,给我几万名的部下和满山的牛羊,享尽富贵荣华。先生如果能够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样,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   苏武怒气冲冲地站起来,说:“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做了汉朝的臣下。你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颜无耻地做了汉奸,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我决不会投降,怎么逼我也没有用。”   卫律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向单于报告。单于把苏武关在地窖里,不给他吃的喝的,想用长期折磨的办法,逼他屈服。   这时候正是入冬天气,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了一把雪止渴;饿了,扯了一些皮带、羊皮片啃着充饥。过了几天,居然没有饿死。   单于见折磨他没用,把他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去放羊,跟他的部下常惠分隔开来,不许他们通消息,还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公羊怎么会生小羊呢,这不过是说要长期监禁他罢了。   苏武到了北海,旁边什么人都没有,唯一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匈奴不给口粮,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饥。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   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国家。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来求和。那时候,汉武帝已死去,他的儿子汉昭帝即位。   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经死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第二次,汉使者又到匈奴去,苏武的随从常惠还在匈奴。他买通匈奴人,私下和汉使者见面,把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情况告诉了使者。使者见了单于,严厉责备他说:“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不应该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你怎么说他死了呢?”   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他还以为真的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说:“苏武确实是活着,我们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吉鸿昌 我是中国人:1930年,也就是吉鸿昌35岁那年,被提拔为国民军第22路军的总指挥。当时正值北伐战争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虎视眈眈,可是国民党借口“攘外必先安内”,拼命剿杀共产党。这时吉鸿昌奉命攻打鄂豫皖苏区,他在前线化装成小炉匠进入苏区,亲眼见到共产党的真实情况,觉得茅塞顿开,并为自己立定了目标:“投错了门路,就拔出腿来!”于是准备率部起义。不料蒋介石得到密报,很快解除了吉鸿昌的兵权,以“考察”的名义将他驱逐到国外。 就在吉鸿昌出国前夕,9.18事变发生,他听到这一消息“发指眦裂”,声泪俱下地说:“国难当头,凡有良心的军人都应该誓死救国!”坚决要求留在国内,与日本帝国主义血战到底。但蒋介石无动于衷,依然逼令他出国。满怀悲愤的吉鸿昌无奈,只好在上海下榻的旅馆墙上,留下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一明自己的心志。 赤心爱国的吉鸿昌在美国受尽了民族歧视,有人告诉他,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以受到礼遇。吉鸿昌怒不可遏,说:“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此,他特意做了一枚木制胸卡,上面用英文写着:“我是中国人!”而且随时随处佩戴,直面那些看不起中国人的人,用中华民族的自尊向美国的种族歧视挑战。

中国历史上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人有谁?
答: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3、苏武:贝加尔湖牧羊十九载 在中国有一个流传广泛的故事,就是苏武牧羊的...

关于历史中不肯低头折节的人的事例。(200字左右)
答:淘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郑板桥、陈然、方志敏、刘胡兰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宋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人(河南),为宋朝名将。事母至孝,家贫力学。其母亲在他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岳飞以此为一生处世的准则。北宋宣和中,以敢战士应募,隶留守宗泽部下,屡破金兵,宋高宗手书「精忠...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不肯低头折节的人物,举出两个相关的事例
答: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心。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不肯低头折节的人物,举出两个相关的事例
答:文天祥每天吃不饱,睡在高低不平的木板上,又被穷凶极恶的狱卒呼来喝去,过着地狱一般的生活。疾病缠身。由于他坚决不低头,大元丞相孛罗威胁他说:「你要死,偏不让你死,就是要监禁你!」文天祥毫不示弱:「我既不怕死,还怕什么监禁!」在囚禁的孤寂岁月里,他写下了不少感人肺腑的民族主义诗篇。 封官诱降 至元十...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不肯低头折节的人物,举出两个相关的
答:北海牧羊的苏武 :几十年都不屈服匈奴,最终得归汉朝。伯夷、叔齐于商亡后隐居首阳山,决心不食周粟。西晋大音乐家、“竹林七贤”头面人物嵇康宁可被斩首洛阳东市,也不为司马氏王朝所用,临刑前还当众演奏了他的拿手保留曲目《广陵散》。东晋诗人陶渊明(陶潜):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不肯低头折节的人物
答:文天祥,苏武,江姐,杨靖宇,刘胡兰,董存瑞, ...

中国不肯低头折节的历史人物有那些?举几个事例。
答: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 屈原投江,苏武牧羊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 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苏武 苏武(公元前140年~公元前60年),字子卿。杜陵(今中国中西部陕西西安)人,是西汉尽忠守节的著名人物。...

历史上有哪些不低头折节的人明人
答: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苏武:苏武牧羊 夏明翰: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 ……

不低头折节的英雄人物有哪些
答:陆秀夫每时节参与朝会,都“俨然正笏立,如治朝”,有时在朝会进行中,秀夫会潸然泪下,用朝衣拭泪,衣服都沾满了泪水,左右大臣看了没有不悲痛的。但是宋朝还是一步一步走向灭亡,地方上虽有文天祥、李芾等人进行极其艰苦的抗元斗争,但由于势单力薄,大都无所作为。 元世祖忽必烈得知南宋“海上朝廷”未被剿灭,仍在...

中国不肯低头折节的历史人物有那些?举几个事例。
答:然而湖阳公主不依,光武帝下不了台,只得命董宣向湖阳公主叩头认错。不料董宣更不依,两手撑住地面,左右侍臣强按他的头,他硬是不肯叩头,不给面子。只得训斥董宣:“强项令出!”强项,即颈项强直不曲,这实际上宣布董宣无罪,而又给以赞美之词。果然事后发给他不少赏赐。董宣把赏赐都分给下属。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