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歌的历史发展

作者&投稿:湛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文献上所记载的我国民歌的历史发展脉络是怎样的~

1)春秋战国时朗
孔子编的《诗经》应是我国第一部乐歌总集。其中的我国风》记录了周初至春秋中期(公元前11世纪一 前6世纪)近500年间15国的民歌,地域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黄河流域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四省,以及长江流域的湖北北部和四川东部。

2)汉代(公元前206一公元220年)
“相和歌”是个综合性的名称,其中既包括北方各地流传的原始民歌,也包括根据民歌加工改编的艺术歌曲,还包括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大型舞曲《大曲》。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
随着政治、文化中心的迁移与扩散,南方的民歌受到重视和喜爱,并传到北方。这时特别受到关注的是湖北一带的 “西曲”和江苏一带的“吴歌”。二者皆为民间徒歌(即无伴奏)形式,内容多表现男女之间的感情。所不同的是,“西曲”多反映水边、船上的离情,“吴歌”多 表现家庭儿女的意趣。

4)唐代(618—907)
随着民歌的广泛流传和应用,人们开始从中选择出特别受到喜爱的曲调,进行更多的加工和改编,填入多种唱词,并在演唱上精心处理,这就是唐代的“曲子”。唐代“曲子”虽然源出于民歌,但已脱离了民歌最初的形式。

5) 宋代(960一1279)
民间曲子更加深入人心,成为多种民间音乐形式如说唱、戏曲等的构成基础旷文人们竞相模仿民间曲子的形式写作歌词,成为词牌。

6)明代中期开始
我国城市日渐繁荣,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带来了许多农村中产生的新民歌。城市艺人对其进行加工,将其作为自己卖唱谋生的手段,促成了这些民 歌的广泛传播。这时,开始有著录民歌小曲的刊本出现。至清代,见于著录的小曲计有208首,如[倒扳桨]、[叠断桥]、[一剪梅]、[刮地风]、[剪靛 花]、[绣荷包]、[满江红]、[太平年]等等。许多曲调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我国民歌有着悠久的传统,远在原始社会里,我们的祖先在狩猎、搬运、祭祀、娱神、仪式、求偶等活动中开始了他们的歌唱。如上古文献中记录的这样一首《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它十分概括地描写了原始时代狩猎劳动的全过程。全首民歌虽仅有八个字,却好像一幅栩栩如生的原始射猎图,是我们了解和认识原始时代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珍贵资料和赏心悦目的艺术瑰宝。《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国风》便是那时北方十五个地区的民歌。它们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绵延五百多年的复杂的社会生活、阶级斗争以及劳动人民多方面的生活状况。其中许多优秀的作品如《伐檀》、《硕鼠》、《式微》、《将仲子》等,不但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同时也具有卓越的艺术成就。它们以巧妙的比兴手法,塑造了许多鲜明动人的形象。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以及他们的创造才智,它们的高度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成为我国民歌的优良传统。继《诗经》之后,公元前四世纪出现了《楚辞》。楚辞包括两类作品:一种是伟大诗人屈原及其他楚国诗人根据楚国民歌曲调创作的诗歌;一类是经他们整理的楚国民歌歌词。楚辞的最大特色是富于幻想和热情,它为我国民歌的浪漫主义传统奠定了最初的基石。而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相和歌,又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以上二者的优良传统。《战城南》、《十五从军征》等,都是当时比较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的优秀民歌。由于内容的需要,他们在形式上突破了《诗经》的四言诗体,发展了长短不同的句式和五七言体,这样就更丰富了民歌的表现力。这种新的形式被称为‌“乐府体”,它给以后的民歌和诗人的创作带来了很大影响。‌“相和歌”的产生,突破了‌“徒歌”的形式,加进了伴奏。从唐代的曲子到今天的说唱、戏曲,都和它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如长篇叙事歌曲《孔雀东南飞》等,充分显示了歌曲创作的重大发现。唐代民歌保存下来虽不多,但从敦煌发掘出的‌“曲子”资料和有关燕乐、变文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唐代民歌的创作和流传是相当繁盛的。随着反映生活内容的需要,唐代民歌经过许多人的不断加工,无论在曲调风格上、演唱形式上,都有了更高的发展。‌“曲子”的产生,除了用于单独清唱外,还被广泛地用于说唱、歌舞中,受到人民的喜爱,成为民歌通向更复杂的艺术形式的桥梁。这种‌“曲子”对以后的宋词、元曲的发展起着有益的影响。而到了明清近代时期,随着新型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开始萌芽,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的斗争中,产生了数量相当多的、具有强烈人民性的杰出民歌。这一时期的民歌,除了具有广泛的内容以及清新、明快、朴素的语言外,在形式上也比以前更为自由、活泼。从《魏氏乐谱》所收集的《水龙吟》、《长歌行》,以及明清的传统牌子曲《山门六喜》等歌曲中,可以看出无论在歌词、曲体结构、曲调的表现能力等方面都已经大大丰富。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人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中国民歌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反帝反封建的战斗主题便成为它新的特点和历史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主,赋予了民歌新的生命,民歌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劳动人民翻身当家做了主人,美好的前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这正像一个人在经过艰苦跋涉的沙漠旅行后,突然看到了碧波万顷的大海,人们的情绪激动了,歌不断从激动的心头流出来。人们用歌声唱出了对党、对毛主席、对新生活的无限热爱。人民创作了如《东方红》《咱们的领袖毛泽东》《浏阳河》《八月桂花遍地开》等传世之作。 民歌在新中国的土壤上得到培育,像春天田野里的野花,连片密布,摇曳生姿。社会主义民歌创作的沃野展现在眼前,劳动人民的歌声冲天而起,响彻云霄。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先后派出工作组对全国的传统民间文化,尤其是民风进行大范围的抢救挖掘工作。自1984年起,又开展了编辑《中国歌谣集成》工作。通过这些大规模的活动,使得流传于民间的歌谣得以典藏保存,为丰富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民间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美国的文化对比上说(中、英、欧洲大陆等)都比较短;在我们听到一些美国怨曲、跳舞音乐、爵士乐曲外,在乘接中、西部人民的心灵,我们会听到不少第二代美国本土人民的心曲,拓荒者的Country Fork Music,好像Woody Guthrie's ;‘This land is my land'、 Oh Susanna、Michael, Row the Boat ashore等等,此为典形的美国民歌。而 The Weavers (Pete Seeger)、The Kingston Trio、The Highway Man等可以说我所认识的是美国民歌的先驱。至於被称为美国现代(六十年代称之为现代,而我们2004年被称为处于后现代的尾声) ;民歌之父的是Bob Dylan。 Bob Dylan ;之所以被称为'现代民歌之父',是因为其在六十年代首先以他典形反叛、控诉加上其如诗的文字( lyric) ;写出了不少能代表当代美国土地、文化,新一代知识分子、年青人的心态的乐曲。 ;而该等文字、歌曲,又真的能直接、间接及一代一代地影响著美国甚至世界各地的文化(不止于音乐文化)。Ps. ;至于其他大家能常常听到的西方民歌手有:,PPM最喜欢的(相信是) Peter, Paul and Mary, Simon and Garfunkel, Donovan, Joni Mitchell, John Denver等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围绕着新诗发展问题,中国作协曾于1953年底到1954年初召开3次诗歌形式座谈会。1956年下半年,《光明日报》又对五四运动以来新诗的评价问题展开过一次讨论。这些讨论,显然引起了对新诗发展颇为关注的毛泽东的注意。1957年1月14日,毛泽东在中南海约见诗人袁水拍和臧克家,就文艺界关于新诗的讨论和新诗的发展谈了自己的看法。1958年3月22日,在中共中央酝酿“大跃进”的成都会议上,毛泽东发出了正式号召,要求大家搜集和创作新民歌。在随后的几次会议上,毛泽东都提到新民歌,如在4月初汉口会议期间。
在毛泽东的号召下,许多地方纷纷行动。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向各地县发出了“立即组织搜集民歌”的通知,要求将各族人民歌颂“大跃进”的民歌记录下来,分类整理。有些地方迅速编出了一些民歌集子。1958年4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大规模地收集全国民歌》的社论。1958年4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周扬主持召开了中国文联、作协、民间文艺研究会的民歌座谈会,发出了“采风大军总动员”。在5月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他又做了《新民歌开拓了诗歌的新道路》的发言,从理论上系统地论述了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阐明了党对搜集民歌和其他民间文学的方针政策。周扬在发言中引用了10首“大跃进”民歌,并且让人编选了110首“大跃进”民歌,汇成《新民歌百首》,作为发言的附件印发与会代表。
从1958年4月开始,全国文联及各省、市、自治区和各地县党委都纷纷发出有关收集新民歌民谣的通知,要求成立“采风”组织和编选机构,开展规模浩大的“社会主义采风运动”,并强调这是一项政治任务。新民歌运动在毛泽东的提倡和推动下,在郭沫若、周扬等人的大力支持下,很快席卷了神州大地,发展成为遍及全国的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从各地出版的诗集、报纸杂志发表的新民歌及1959年1月出版的由郭沫若、周扬合编的《红旗歌谣》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新民歌内容主要涉及歌颂党和领袖、水利兴修、除“四害”、农业放“卫星”、大炼钢铁、总路线、人民公社、教育革命、技术革命等,反映了从兴修水利开始的“大跃进”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
1959年3月,也就是在“新民歌运动”开始一年之后,毛泽东在郑州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对“新民歌运动”发表谈话。由于毛泽东放弃了对“新民歌运动”的推动和支持,加上农业高产“卫星”的真相逐渐被披露了以及随后全国出现了严重的粮食饥荒,人民群众的创作热情大打折扣,“新民歌运动”从1960年开始渐渐偃旗息鼓了。
“文化大革命”, 社会出现了大动荡,文化建设出现了大倒退。十年浩劫中,由于“左一倾思潮和“四人帮” 的干扰,一切传统的东西都成了“四旧一,新民歌也位居其列,被认为只有形式可取,内 容则被一概否定。以往搜集到的大量民歌资料被烧毁,新民歌工作者和研究者被残酷迫害中国文化、中国音乐以及中国新民歌出现了倒退。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开始了拨乱反正,社会得到全面发展,新民歌如雨后春笋般重新发展起来。改革开放二十年来, 在继承传统民族文化艺术遗产的基础上,新民歌不断创新发展。
随着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的涌现,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在不断碰撞,传统的民歌与现代时尚的流行元素的结合,让20世纪90年代诞生了现代意义的所谓“新民歌”。
新民歌以它新的词曲风格、新的演唱风格、新的表演方式向大众展示着它的魅力,特别是以代表地域特色的通俗歌手将传统民歌融合,使新民歌除了以民族唱法的方式演绎,也用通俗唱法更为通俗的方式传递着民族民歌的魅力。而以民族唱法为主的新民歌歌手也在演唱方式上吸取通俗唱法中更亲切、自然的声音,运用“民通”唱法演绎着符合现代人听觉的新民歌。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不断更新影响着新民歌的传播与发展,从广播到音乐电视再到网络,新民歌也从单调的听觉美进化到视觉、听觉美的新高度,新民歌的兴起有着它独特的时代背景和意义,也为中国民歌艺术的传承贡献者自己的一份力量。



简述在近现代时期,传统音乐新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答:1840至1919年中国音乐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封建统治阶级的雅乐早已衰落,而且原来来自民间俗乐的“雅部”也处于不断衰落的状况;  ②随着政治形势的发展出现了大量反映当时现实生活的新民歌、地方戏曲和说唱音乐获得了更为迅速的发展,并增加了不少新的剧种和新的曲种,还...

近代音乐史有什么特点
答: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传统音乐的新发展 1.封建“雅乐”和民间俗乐的“雅部”不断衰落 2. 一些反映当时斗争生活的新民歌随着政治形势的不断发展而产生 3.大量农村的民间艺人进入城市,使得说唱曲种,戏曲剧种不断在城市中落脚,形成许多对后来颇有影响的新剧种和新曲种。二·近代西洋文化的...

拉祜族民歌的发展轨迹
答:唐代(公元615——967),宋代(公元960——1279)是中国封建时代文化兴盛时期,尤其是盛唐时期,边疆民族的歌舞艺术大量传入中原,对于中原的音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显然内外文化交流对音乐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唐代的专业音乐有了很高的成就。唐、宋以宋民间音乐中的说唱与戏曲逐浙形成。有关唐代的民歌,...

简论民歌的产生及其音乐特点
答:唐宋的“曲子词”元代的“散曲”、“小令”,明清以来的“歌谣”、“小曲”……就是民歌这汪洋大海留存下来的几颗珍珠。他们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上放射着不灭的光辉。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民革也随之走上了新的历程。这时期产生了大量的新民歌,他们在各个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

中国诗歌的发展史?
答:中国诗歌的发展史:诗经-楚辞-汉赋-魏晋南北朝民歌-汉魏元朝文人诗-唐代的古风 新乐府-格律诗-宋词-元曲-现代诗。中国诗歌发展史简介:最早的诗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诗经》,其内容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句式为四言句。继《诗经》之后,在楚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叫“楚辞”,它的创始人是屈原,发展为五言句和...

中国诗歌的发展史
答: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发展时期,这表现在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它们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这一时期民歌总的特点是篇幅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朝乐府保存下来的有480多首,一般为五言四句小诗,几乎都是情歌。北朝乐府数量远不及南朝乐府,但内容之丰富、语言之质朴、风...

跪求。。。中国音乐的发展史(我要在研究性学习里面写的,所以越具体越好...
答:这一时期仍以进行曲与新民歌创作为主,其中进行曲逐渐偏重于抒情性(如《一代一代往下传》)。新民歌创作则有以民间素材变化发展(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和在民间音乐基础上再创作(如《克拉玛依之歌》)两种趋向。此外,圆舞曲(如《我爱祖国的蓝天》)、说唱歌曲(如《八月十五月儿明》)等方面也有不少佳作。以《毛...

中国诗歌发展史的概况
答: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

新民歌的代表人物举例
答:中国新民歌的热潮起步大约在2000年,著名歌唱家汤灿凭这一首《幸福万年长》燃起了新民歌的热潮,汤灿独特的演唱方法把中国传统民歌与时尚流行元素完美融合在一起,在全国各地引起了很强烈的凡响。2000年6月,汤灿推出由青年曲作家浮克创作、著名导演杨东升拍摄的MTV《幸福万年长》,在中央电视台“每周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