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献上所记载的我国民歌的历史发展脉络是怎样的

作者&投稿:上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文献上所记载的我国民歌历史发展脉络是怎样的~

我国民歌有着悠久的传统,远在原始社会里,我们的祖先在狩猎、搬运、祭祀、娱神、仪式、求偶等活动中开始了他们的歌唱。如上古文献中记录的这样一首《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它十分概括地描写了原始时代狩猎劳动的全过程。全首民歌虽仅有八个字,却好像一幅栩栩如生的原始射猎图,是我们了解和认识原始时代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珍贵资料和赏心悦目的艺术瑰宝。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国风》便是那时北方十五个地区的民歌。它们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绵延五百多年的复杂的社会生活、阶级斗争以及劳动人民多方面的生活状况。其中许多优秀的作品如《伐檀》、《硕鼠》、《式微》、《将仲子》等,不但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同时也具有卓越的艺术成就。它们以巧妙的比兴手法,塑造了许多鲜明动人的形象。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以及他们的创造才智,它们的高度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成为我国民歌的优良传统。
继《诗经》之后,公元前四世纪出现了《楚辞》。楚辞包括两类作品:一种是伟大诗人屈原及其他楚国诗人根据楚国民歌曲调创作的诗歌;一类是经他们整理的楚国民歌歌词。楚辞的最大特色是富于幻想和热情,它为我国民歌的浪漫主义传统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而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相和歌,又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以上二者的优良传统。《战城南》、《十五从军征》等,都是当时比较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的优秀民歌。由于内容的需要,他们在形式上突破了《诗经》的四言诗体,发展了长短不同的句式和五七言体,这样就更丰富了民歌的表现力。这种新的形式被称为‌“乐府体”,它给以后的民歌和诗人的创作带来了很大影响。‌“相和歌”的产生,突破了‌“徒歌”的形式,加进了伴奏。从唐代的曲子到今天的说唱、戏曲,都和它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如长篇叙事歌曲《孔雀东南飞》等,充分显示了歌曲创作的重大发现。
唐代民歌保存下来虽不多,但从敦煌发掘出的‌“曲子”资料和有关燕乐、变文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唐代民歌的创作和流传是相当繁盛的。随着反映生活内容的需要,唐代民歌经过许多人的不断加工,无论在曲调风格上、演唱形式上,都有了更高的发展。‌“曲子”的产生,除了用于单独清唱外,还被广泛地用于说唱、歌舞中,受到人民的喜爱,成为民歌通向更复杂的艺术形式的桥梁。这种‌“曲子”对以后的宋词、元曲的发展起着有益的影响。
而到了明清近代时期,随着新型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开始萌芽,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的斗争中,产生了数量相当多的、具有强烈人民性的杰出民歌。这一时期的民歌,除了具有广泛的内容以及清新、明快、朴素的语言外,在形式上也比以前更为自由、活泼。从《魏氏乐谱》所收集的《水龙吟》、《长歌行》,以及明清的传统牌子曲《山门六喜》等歌曲中,可以看出无论在歌词、曲体结构、曲调的表现能力等方面都已经大大丰富。

b7(降7) 和 #1(高音)是一组增二度,降低冠音变成了b7-1(高音),这是大二度啊。不是减七度。或者是升高根音变成是7-#1(高音)也是大二度啊。都是大音程

1)春秋战国时朗
孔子编的《诗经》应是我国第一部乐歌总集。其中的我国风》记录了周初至春秋中期(公元前11世纪一 前6世纪)近500年间15国的民歌,地域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黄河流域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四省,以及长江流域的湖北北部和四川东部。

2)汉代(公元前206一公元220年)
“相和歌”是个综合性的名称,其中既包括北方各地流传的原始民歌,也包括根据民歌加工改编的艺术歌曲,还包括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大型舞曲《大曲》。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
随着政治、文化中心的迁移与扩散,南方的民歌受到重视和喜爱,并传到北方。这时特别受到关注的是湖北一带的 “西曲”和江苏一带的“吴歌”。二者皆为民间徒歌(即无伴奏)形式,内容多表现男女之间的感情。所不同的是,“西曲”多反映水边、船上的离情,“吴歌”多 表现家庭儿女的意趣。

4)唐代(618—907)
随着民歌的广泛流传和应用,人们开始从中选择出特别受到喜爱的曲调,进行更多的加工和改编,填入多种唱词,并在演唱上精心处理,这就是唐代的“曲子”。唐代“曲子”虽然源出于民歌,但已脱离了民歌最初的形式。

5) 宋代(960一1279)
民间曲子更加深入人心,成为多种民间音乐形式如说唱、戏曲等的构成基础旷文人们竞相模仿民间曲子的形式写作歌词,成为词牌。

6)明代中期开始
我国城市日渐繁荣,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带来了许多农村中产生的新民歌。城市艺人对其进行加工,将其作为自己卖唱谋生的手段,促成了这些民 歌的广泛传播。这时,开始有著录民歌小曲的刊本出现。至清代,见于著录的小曲计有208首,如[倒扳桨]、[叠断桥]、[一剪梅]、[刮地风]、[剪靛 花]、[绣荷包]、[满江红]、[太平年]等等。许多曲调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古代文献上所记载的我国民歌的历史发展脉络是怎样的
答:1)春秋战国时朗 孔子编的《诗经》应是我国第一部乐歌总集。其中的我国风》记录了周初至春秋中期(公元前11世纪一 前6世纪)近500年间15国的民歌,地域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黄河流域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四省,以及长江流域的湖北北部和四川东部。2)汉代(公元前206一公元220年)“相和歌”是个综合...

古代文献上所记载的我国民歌历史发展脉络是怎样的
答:我国民歌有着悠久的传统,远在原始社会里,我们的祖先在狩猎、搬运、祭祀、娱神、仪式、求偶等活动中开始了他们的歌唱。如上古文献中记录的这样一首《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它十分概括地描写了原始时代狩猎劳动的全过程。全首民歌虽仅有八个字,却好像一幅栩栩如生的原始射猎图,是...

古代文献史籍中对民歌有什么记载?
答:原始社会时期,民歌与舞蹈、器乐结合在一起,被称为“乐”。“乐”多按氏族划分并结合氏族称谓来命名,如《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的远古部落“葛天氏之乐”,其乐所指即《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等八首歌曲,这些歌曲作品...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民歌
答:古代有文字记载的《淮南子》这本书上,曾提到古人抬木头时唱着劳动号子,可见早期民歌与劳动紧密相连。从兄弟民族来看,如阴山岩画上的歌舞图像、瑶族的《盘王歌》、苗族的《古歌》、满族的《萨满调》等,又可看出原始民歌与巫等原始宗教活动有关。有关古代的民歌,实际音响已不可能再现,只有它的歌词,从古代文学著作中...

中国古代将搜集的民歌叫?
答:1、古代收集民间诗歌的机构叫“乐府”2、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后来乐府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1976年在秦始皇陵区出土了一件钮钟,上书错金铭文:“乐府”,2000年在西安秦遗址出土“乐府承印”封泥一枚,进一步肯定了...

论述我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民歌的发展概况
答:1. 在原始社会时期,我国的歌曲艺术就已经产生并逐步发展。传说中伏羲氏创作的《网罟之歌》以及神农氏的《扶犁之歌》,均反映了当时的劳动生活。而夏禹治水时期,其妻子所唱的情歌“候人猗桐旅兮……”被认为是古人所知的最早“南音”。2. 夏商时期,歌曲艺术得到了显著的进步。劳动人民广泛使用这种...

中国民歌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答:中国民歌文化多姿多彩,其发展也是颇为艰难而曲折的。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可以按照历史的时间轴来进行。 在久远的春秋时期出现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涵盖了一百多部民歌,其覆盖的地域极为广泛,包括如今的黄河流域各省以及部分长江流域的地区。《诗经》中的民歌内容涉及广泛,包括劳动...

中国古代的劳动号子是民歌的一种
答:劳动号子是一种随劳动而歌唱的。带有呼号的歌曲,是我国民歌主要体载之一。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的民间歌曲,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在劳动过程中,尤其是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叫。主要有高邮的秧歌号子、三峡的纤夫号子、...

汉族民歌的体裁和音乐特点
答: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一般山歌[信天游、花儿、山曲、爬山调、 神歌])小调:1.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孟姜女调、鲜花调、绣荷包调、剪靛 花调)2. 地方性小调。3. 歌舞性小调(花鼓调、灯调、花灯调、采茶调、秧歌调、跑旱船)民歌类别:汉族,由于人口较多,文化发展历史一般也较长,从...

关于民歌的知识
答:事实上,某些历史文献早有记载,如广西《三江县志》云:侗人唱法尤有效...按组互和,而以喉音佳者唱反音,众声高而独低之,以抑扬其音,殊为动听。类似的文字描述还有不少,说明以"多"声形态唱歌,一向是这一地带的一种传统。 中国多声部民歌的分布,主要集中于西南和南方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即云南、贵州、广西、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