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的发展史

作者&投稿:糜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民歌的发展历程~

中国民歌文化多姿多彩,其发展也是颇为艰难而曲折的。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可以按照历史的时间轴来进行。 
  在久远的春秋时期出现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涵盖了一百多部民歌,其覆盖的地域极为广泛,包括如今的黄河流域各省以及部分长江流域的地区。《诗经》中的民歌内容涉及广泛,包括劳动人民多阶级压迫的思想反抗、人们对爱情生活的向往、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 
  到了汉代以及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行政中心的南迁,中国南方的民歌记入正史,从而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这期间的民歌,受到人们关注的多是湖北江浙一带地区的西曲、吴歌等。作为民间歌曲之中的徒歌,是一种没有伴奏的歌曲,其单独依靠歌声来表达情感,大部分表达的中心思想是离别、爱情。当然,西曲、吴歌两者不同的是,西曲大多是反映男女感情的民歌,吴歌大多是儿女思想感情的意趣。 
  到了唐宋时期,民歌的发展尤为迅速。伴随着民歌的流行,出现了众多经典的曲调,取得了人们的喜爱。唐代时期,人们对民歌进行加工和改编,使民歌结构趋向一定的“唱词化”,讲究一定的唱法。宋代的曲子更是深入人心,民歌呈现更多元化,人们模仿民间的曲子进行抒写诗歌,使民歌音乐发展更为迅速。 
  明清时期的民歌发展是中国民歌发展史的高潮,其根本原因是人口的流动性增强,居住在农村的人们涌到大城市的数量急剧增加,大量的民间歌曲汇聚在城市当中,并进行一定的加工改造,造就了民歌史上的高峰。明清民歌经典作品如《倒板桨》、《一剪梅》、《满江红》等等~

中国民歌文化多姿多彩,其发展也是颇为艰难而曲折的。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可以按照历史的时间轴来进行。 
  在久远的春秋时期出现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涵盖了一百多部民歌,其覆盖的地域极为广泛,包括如今的黄河流域各省以及部分长江流域的地区。《诗经》中的民歌内容涉及广泛,包括劳动人民多阶级压迫的思想反抗、人们对爱情生活的向往、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 
  到了汉代以及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行政中心的南迁,中国南方的民歌记入正史,从而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这期间的民歌,受到人们关注的多是湖北江浙一带地区的西曲、吴歌等。作为民间歌曲之中的徒歌,是一种没有伴奏的歌曲,其单独依靠歌声来表达情感,大部分表达的中心思想是离别、爱情。当然,西曲、吴歌两者不同的是,西曲大多是反映男女感情的民歌,吴歌大多是儿女思想感情的意趣。 
  到了唐宋时期,民歌的发展尤为迅速。伴随着民歌的流行,出现了众多经典的曲调,取得了人们的喜爱。唐代时期,人们对民歌进行加工和改编,使民歌结构趋向一定的“唱词化”,讲究一定的唱法。宋代的曲子更是深入人心,民歌呈现更多元化,人们模仿民间的曲子进行抒写诗歌,使民歌音乐发展更为迅速。 
  明清时期的民歌发展是中国民歌发展史的高潮,其根本原因是人口的流动性增强,居住在农村的人们涌到大城市的数量急剧增加,大量的民间歌曲汇聚在城市当中,并进行一定的加工改造,造就了民歌史上的高峰。明清民歌经典作品如《倒板桨》、《一剪梅》、《满江红》等等~

同世界上的任何古老民族一样,中国民歌也是在先民们的原始狩猎、祭祀、婚恋、放牧等活动中萌生并逐步流传起来的。所以,它很早就确立了“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艺术传统。例如,《吴越春秋》记载的这首《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相传是黄帝时代产生的一首民间歌唱,它仅用了四个二言体的短句,就极其简括地描述了原始狩猎劳动的全部过程。又如载于《易经》中的两首歌诗:女承筐,无实;士圭羊,无血(“归妹”上六)。贲如,番如,白马翰如;匪寇,(婚)(《易经·贲》六四)。前者用二、三言相杂的句式表现了上古时代田园般的男女剪羊毛劳动场景,后者则用二、四言交错的句式记录了这一时期民间的婚嫁生活。再如《吕氏春秋》所载:“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为南音。”文学史家认为,这位“妾”所唱的“等啊,等你啊”之歌,应当是中国民间情歌的滥觞。而同一著作中记述的“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则是人们农业丰收之后以歌舞形式举行大规模庆祝祭祀活动的生动记录。早期民间歌唱的这些优秀篇章,一方面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内容提供了一部分依据,同时也让我们看到,数千年前的先民在以口头形式观察、概括、描述自己的劳作、婚恋、思盼、信仰等行为、感情时所达到的令人惊叹的艺术水准。
约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该集的305篇作品中,有165篇是民间歌诗。它们总称为“风”,因收录了当时十五个国家(地区)约500余年间(前1006-前570)的民间歌唱之作,故又称“十五国风”。以这些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历史内容而言,不仅十分广泛宏阔,而且也典型深刻,称得上是以歌唱方式揭示周民族500年来民间社会的一部“创世纪史“。特别应该提到是这些歌诗大都采用了“四言体”句式。这一词格的相对稳定和广泛使用,为以后中国民歌的唱词句式的进一步发展和多样化,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如《诗经》的开篇之作《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下略)。不但内容清新明畅,而且词格句式本身已包含了丰富的歌唱性。
汉代以降,民间歌曲的流传地域不断扩大,其体裁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为了及时收集民间歌曲而于秦汉间成立的专门音乐机构--“乐府”,在记录和推广民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人们便把汉魏时期流传的民间歌诗总称为“乐府”,同时也把这一时期民歌所采用的基本体式--五言体总称为“乐府体”。“乐府”是继《诗经·国风》之后中国民歌迭起的又一个高峰,在长达五、六百年的漫长岁月中,不仅民间广泛使用这一体式,而且也直接影响了文人的诗歌创作。
宋人郭茂倩所编之百卷《乐府诗集》,正是民间乐府和文人乐府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其中,流传于东汉和南北朝时代的《十五从军征》《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辞》以及“吴歌”中的“子夜四时歌”,有的气势恢宏,有的清丽婉转,即使曲调早已失传,但只读其词,也会立刻让人动容。诚如《大子夜歌二首》所云: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丝竹发歌声,假器扬清音,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五言体”乐府是对“四言体”国风的合理继承和新发展,它们为接着出现的“七言体”句式和长短句词格提供了先决条件。
唐代,在李氏王朝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并广泛吸收其周边民族音乐的历史背景下,民间歌唱仍然保持了自己旺盛的生命力。中唐诗人刘禹锡(772-842)在巴楚一带听到一种当地民歌“竹枝词”,十分兴奋,于是,模仿其歌体,一连写了十首。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又如:山头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通过他的仿作,我们可以体会到这种“七言体”的民歌那种兴比自如,“含思婉转”的民间风格。
此外,刘禹锡还写了一首《插田歌》,描述了他在广东连州看到农民一边插秧一边唱“田歌”的真实场面。为后人留下了有关这种源远流长而又传播至今的民歌品种的珍贵记录。这一时期出现的另一类民歌体裁是存见于“敦煌曲子词”中的“太子五更转”“思妇五更转”。这种以“更”序分节的新形式,由于非常适合表达思念、期盼的情感内容,所以在唐宋以后广为流传,以至到明清之际已遍布全国,各种各样的“五更体”民歌,随处可闻。总的来说,除了产生新的体裁品种外,唐代民歌在体式上的最大特征,便是“七言体”句式的全面成熟和广泛应用。
宋元明清以来,一方面是原有的各种民歌体裁的继续传播,诸如农夫唱的“田歌”、渔夫的“渔歌”、山民的“山歌”、船夫的“船歌”等。另一方面,则是伴随着城镇商业经济日益繁盛民间小调体裁广泛流传。如见于宋代话本的“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骨肉团圆叙,几家飘零在他州。”歌词是十分典型的“七言四句体”,曲调是各种各样的江南小调。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以“起、承、转、合”原则构成的四句头“春调”。又如明代文人冯梦龙辑录的《山歌》《挂枝儿》《夹竹桃》,清人王廷绍辑录的《霓裳续谱》,华广生的《白雪遗音》以及《粤讴》《小慧集》等,大多数是流行于这一时期南北各地城镇市井的民间小调唱词。《小慧集》(1837)中的《绣荷包》《纱窗调》《红绣鞋》《杨柳青》《鲜花调》(即《茉莉花》)等八首带有工尺谱的民歌,几乎全部都属于小调(俗曲)体裁。从中我们可以大体了解到小调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概貌和特殊地位。
总之,至清末民初,中国民歌在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播、流变、创新、积累之后,一方面是为适应不同社会阶层以及不同的民俗场景而形成的题材范围和体裁类别都已达到十分丰富成熟的境地。另一方面则是它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特定环境下所蕴积起来的民族和地域性风格的全面展示。从而使这类民间音乐成为历史悠久、传承不断、体裁多样、色彩斑烂、蕴藏丰富的一个民族文化宝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明确指出:中国民歌是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也是为其他民间音乐不断提供丰富营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简述民歌的发展和体裁
答:实际音响已不可能再现,只有它的歌词,从古代文学著作中可见到一些。至于曲谱是没有的,因为民歌一直是口头传唱,就是有了记谱法以后,劳动人民也不用它。宜到19世纪末才有民俗学家用工尺谱记录几首民歌。全面、有计划的搜集、整理、记录、出版民歌只有在新中国才成为现实。只是限于历史条件,...

民间歌谣是从哪里起源的?
答:总体而言,文学史上流传下来许多优美、经典的民歌作品,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家文学的发展。这种文体至今仍活跃在民间,在不同的社区、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由于民俗学工作在现代具备了一定规模,民间文学的搜集调查工作卓有成效,中国民歌的现代资料很丰富,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民歌多姿多彩的...

中国民歌的起源
答:中国民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和民间风俗等活动中。民歌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集体劳动、生活交流等需要而逐渐形成的。在远古时代,人们在与自然斗争和集体劳动中,发出呼喊声以助力劳作,或是通过有节奏的歌唱来协调集体行动,这些原始的音调和节奏逐渐形成了最早的民歌...

中国音乐从奴隶社会至今发展史
答:这一时期始自清代末叶的鸦片战争,在历经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农民革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百多年来,音乐文化的发展交织着传统音乐和欧洲传入的西洋音乐,但音乐文化的发展是以民主,科学为主要潮流的。 传统音乐首先以革命民歌的发展为以热潮,如反映太平天国革命...

浙江民歌的发展历史
答:2016-05-25 民歌的起源与发展 17 2012-01-06 中国民歌的发展史 3 2011-08-25 浙江民歌 4 2007-03-03 民歌的起源和发展 29 2012-06-25 陕北民歌的发展背景与发展历史 5 2017-01-01 古代文献上所记载的我国民歌的历史发展脉络是怎样的 3 2016-05-28 山西民歌的发展史 更多...

汉族民歌的起源与民俗的关系
答:他们会以不同的形色传递他们的历史、文明及热爱,而歌谣亦是其重要之一环,而社会学或大众俗称之为民歌/谣。 如此类推,我便会发觉可以有中国的民歌,美国的民歌,英国、俄国、苏格兰、澳洲或非洲民歌等等。就像如果这几天大家有到海运大厦天台参与德国啤酒节,大家一定到听到不少他们以结他、手风琴等奏出的的普鲁士民谣...

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几个历史时期及特征
答:实际上现代民族声乐是专指民歌、歌剧而言的。它继承了我国优秀的传统声乐戏曲、曲艺艺术中的精华,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又吸收了美声的科学唱法,形成了用中华民族的民族语言和科学发声的原理,体现中华人民的民族气质、民族个性,符合广大人民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标准的歌唱艺术,在我国声乐教学以及歌坛上占据了...

关于民歌的知识
答:原始的民歌,同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或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猎获野兽的欢快,或祈祷万物神灵的保佑,它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阶级的分化和社会制度的更新,民歌涉及的层面越来越广,其社会作用也显得愈来愈重要了。 沧海桑田的历史使中国民歌历尽风霜,民歌好比是草原上的野草,自生自灭...

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歌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一阶段的民歌有何特点?_百 ...
答: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民歌繁荣的时代。从地域和风格上分离,分为北朝流行歌曲和南朝流行歌曲。从数量上看,南朝民歌有300多首,北朝民歌只有72首。然而,北朝的流行歌曲豪放奔放,风格朴素朴素,而且许多歌曲都是由游牧歌曲翻译而成,因此也具有很大的文学价值。从时间上看,北朝流行歌曲中的“北朝”不仅指北魏...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
答:在初民的原始狩猎与祭祀等活动中,产生了最早的中国民歌,也揭开了五音汇聚的音乐史页。经数千年的发展演进,中国音乐始终向世界敞着开放的胸怀,始终激发出自由和真切的呐喊,吞吐吸纳,借鉴融会,共构成七彩缤纷的中华乐章。中国音乐的历史,古代文献一般追溯到黄帝。尽管关于黄帝的传说夹杂着后人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