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对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影响

作者&投稿:伍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地理环境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历史的面貌与发展方向,一向与自然地理条件有密切的联系.中国的长期统一和各民族的内聚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东亚的自然环境.中国的地理环境,由于其天然特点而自成一个半封闭的、内向型的区域.这种环境一方面阻隔着同这一区域之外的交通,另一方面又保证着这一区域之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密切交往.中国虽然多次分裂,但最终总能归于统一,而且每次统一的版图都大体相似,与地理环境有密切关联.总之,这个地理区域的环境特点促成了多元文化的产生,又使多元文化在发展中逐渐走向一体,走向统一.
中国北方有辽阔的蒙古高原,高原上以草原为主要景观.草原被横亘于中间的大沙漠、戈壁和阴山分割为内蒙古(漠南)和外蒙古(漠北)两片;在蒙古高原的北方,则是东西向绵延数千公里的山脉,山脉以北就是寒冷的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南部,与蒙古草原相邻的山地中,有一些零星的部落居住在一些向阳的山坡和谷地中,如古代的丁零、黠嘎斯(柯尔克孜人的祖先)等部.他们世世代代千方百计地向南发展,以图进入平坦辽阔、水草丰美的蒙古草原.蒙古草原上则相继有北狄、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和蒙古等部,盘马弯弓,四处游牧.他们向往长城以内的富庶与繁荣,钦慕中原的文化,一直具有南下的趋势.
中国的东北,西有兴安岭与蒙古草原相隔,东边则是浩淼的太平洋,北边东西向横列着外兴安岭,把中国的东北与千里冰封的东西伯利亚划分为两个区域.在这片由山海隔出的地域内,有辽阔的东北平原与丘陵地带.这里森林密布,沃野千里,北部宜于狩猎放牧,南部可以农耕.相继有东胡、肃慎(满族祖先)、乌桓、鲜卑(锡伯族祖先)、室韦(蒙古族祖先)、契丹和女真等族居处.东北与华北大平原之间,沿着渤海之滨,有一条狭长的走廊,由长城东端的山海关控扼其间.几千年来,起源于东北的民族,有的西向越过兴安岭,进入蒙古草原,如鲜卑、室韦;但更多的则相继沿着这条走廊南下,向温暖富庶和更为辽阔肥沃的中原发展.
中国的西北边陲,古称西域,即今天的新疆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中亚地区.新疆由一系列祟山峻岭和难以逾越的荒漠戈壁构成天然的屏障.其北方是唐努山与阿尔泰山,阻挡着西伯利亚的寒流;西边是葱岭和海拔 4000米以上的帕米尔高原;南边是巍巍喀喇昆仑山,阻断了与青藏高原的交通.可见,这里是一个南北西三面环山的区域,只有东边敞开,向东北可进入蒙古草原,向东南沿河西走廊可直达甘、青地区和富庶的关中平原.这里自古相继有塞人、乌孙、月氏、匈奴、突厥、回纥和蒙古准噶尔部等部居处.这些古代的部落与民族,或来自于蒙古草原(匈奴、突厥、回纥、蒙古),或来自于河西走廊(乌孙、月氏),在此定居之后,也都以东部的中原和蒙古草原为主要的交流和发展方向.
葱岭以西的中亚河中地区(今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地),在清代和清代以前的古代,也曾经长期是中国的疆域.它处于平行流入咸海的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由一些山间盆地和绿洲组成,居住着粟特等经商务农的民族,这里是一个单独的地理区域.由于其西、北两边是干旱的草原与荒漠,活跃着强悍的游牧民族,南边是高山雪岭,为了经商和获得军事上保护的需要,使得粟特人自古以蒙古草原和中原为主要外出活动的区域.
中国的西南边界,则由世界最高的一列山脉,海拔5000米以上的喜马拉雅山和谷深水急的横断山脉连接而成,构成世界上最难以逾越的天险屏障.在古代,这里是中国交通最不方便的区域——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由千山万壑组成的云贵高原.在这片区域中,自古就生活着吐蕃(藏族祖先)、门巴、羌、白、苗、傣等几十个民族.受西南方天堑屏障的阻挡和中原的吸引,这些民族活动和发展的方向也都是东北方的中原.
中国大陆的东南,则由一万余公里的海岸线组成,东南方的滔滔大海,长期被古代祖先们视为陆地的尽头.
中国这种变化多样而又具有内聚型的地理环境,对各民族的历史面貌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造就了文化各异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明显差距的各民族.如北方的游牧族,东北的狩猎族,天山以南的绿洲文化,西南藏、羌等民族半农半牧的高原文化.而连接着中国各地的江河水网,山间草原上的自然孔道,日益发达的交通工具,又把各地区和民族日益紧密地联结起来.
自古生活于中原四边的少数民族,一方面他们向外发展受到各种天然屏障和自然环境的阻隔与限制,另一方面中原温和的气候,辽阔肥沃而平坦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和物产,特别是先进的文化,对他们有无限的吸引力.于是,几千年来,中国四边的少数民族,他们各种重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活动,都是向着中原的方向,即黄河与长江中下游流域发展.这种地理环境因素,产生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内聚的总体趋势.

地理环境对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影响
答:地理环境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历史的面貌与发展方向,一向与自然地理条件有密切的联系.中国的长期统一和各民族的内聚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东亚的自然环境.中国的地理环境,由于其天然特点而自成一个半封闭的、内向型的区域.这种环境一方面阻隔着同这一区域之外的交通,另一方面又保证着这一区域之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密...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是什么样的
答:一、地理环境中的民族关系——半封闭内向型的地理环境导致了各民族的内聚趋势中国的地理环境,从边界的自然环境来看,除东部与南部临海,其他边界大多被山脉、高原、沙漠所阻隔,自然形成了一个半封闭的、内向型的地理区域。这种环境,一方面阻断了区域内各民族与外界的联系,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区域内各民族之间密切的交往,使...

谈中国地理环境因素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有哪些?
答:历史的面貌与发展方向,一向与自然地理条件有密切的联系.中国的长期统一和各民族的内聚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东亚的自然环境.中国的地理环境,由于其天然特点而自成一个半封闭的、内向型的区域.这种环境一方面阻隔着同这一区域之外的交通,另一方面又保证着这一区域之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密切交往.中国虽然...

民族发展与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答:地理环境对民族形成和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特别是在民族发展的初始阶段和生产条件显著变化时期。具体地说,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不同时期的生产条件为不同民族提供了不同的生存条件和发展资料,从而影响不同民族的物质生产活动的样式和方向,并进而影响文化生活及民族心理、气质和性格特征等。

我国各地区各民族居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答:民族环境是文化滋长的源泉,也是文化走向的河床。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客家文化作为典型的地域文化也受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从族群意义上看,客家文化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客家文化属于典型的移民文化、区域文化和山地文化,是独特的和地理环境、历史上的移民文化与土著文化的融合的结果。 尽管“耕读”是中国...

中华文明生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答:中国政治上始终实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经济上是以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文化上,儒家思想始终是根深蒂固,一切外来的宗教文化,不仅不能占统治地位,而且或多或少被儒化了;汉民族的文字、风俗习惯、心理素质也一脉相承。中国这种特殊的地理因素,是造成其文明发展连续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古代民族的分布状况是汉族主要居住内地,即黄河.文章最后一段起什么...
答:我国古代民族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的发生和地理环境、经济需要以及历史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地理环境上看,我国弧土辽阔,地域相连,气候、地形复杂多样,各地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例如:黄河和长江流域,土层深厚肥沃,水分、热量条件均较优越,是理想的农业区,东北之北部相...

地理环境对于历史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中国得天独厚的地理特点,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中华民族从夏商周到秦汉魏晋南北朝,再到唐宋元明清。一共20个朝代,五千多年的历史。据历史学家统计,中国大一统的时间远远长于分裂的时间。这正与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山脉河流起到屏障作用 中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地方,大的...

关于地理因素对于中国历史变迁的影响
答:从总体来说,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决定意义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人类的生存取决于自然环境,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人类的任何历史阶段特别是远古阶段,都离不...

地理环境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答:其他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中国有较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东面临海,西北横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达四,五千公尺。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绝地带,给予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