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出猎见草中石全文翻译是什么?

作者&投稿:裔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广出猎见草中石全文翻译是什么?~

【译文】
李广外出打猎,看见草丛中的一块大石头,以为是老虎就一箭射去,射中石头箭头没入其中,近看才发现是一块石头。于是李广又重复射石头,但是最终也没能再将箭射进石头里。李广以前住过的郡里曾经有老虎,他曾经亲自去射。李广在右北平时也射过老虎,老虎跳起来伤了他,李广最终杀死了老虎。
【原文】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注释】
1、之:第三人称代词,它2、中:射中3、镞:金属制作的箭头。4、视:看,观察5、以为:认为6、因:就,于是7、复:再、又8、更:再9、终:自始至终10、矣:了11、右北平:古地名,今河北境内。
【出处】西汉 《史记-李将军列传》
【人物介绍】
李广(?~前119年),字号不详,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西汉时期名将、民族英雄,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代。
李广于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回朝后自杀。司马迁评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唐德宗时,名列“武庙六十四将”之一。宋徽宗时,追封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翻译】:李广外出打猎,看见草里的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就向它射去,射中了石头,箭头都射进去了,过去一看,原来是石头。接着重新再射,始终不能再射进石头了。
【全段】: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出处】:七十列传·李将军列传
【作者】:司马迁
【注释】:镞:箭头

扩展资料:
本篇记述汉代名将李广的生平事迹。李广是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英雄。他一生与匈奴战斗七十余次,常常以少胜多,险中取胜,以致匈奴人闻名丧胆,称之为“飞将军”,“避之数岁”。李广又是一位最能体恤士卒的将领。他治军简易,对士兵从不苟刻,尤其是他与士卒同甘共苦的作风,深得将士们的敬佩。正是由于李广这种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的品格,使士兵都甘愿在他麾下,“咸乐为之死”。
然而,这位战功卓著、倍受士卒爱戴的名将,却一生坎坷,终身未得封爵。皇帝嫌他命运不好,不敢重用,贵戚也借机对他排挤,终于导致李广含愤自杀。李广是以自杀抗议朝廷对他的不公,控诉贵戚对他的无理。太史公也通过李广的悲剧结局揭露并谴责了统治者的任人唯亲、刻薄寡恩以及对贤能的压抑与扼杀,从而使这篇传记具有了更深一层的政治意义。
《李将军列传》是司马迁的一篇力作,这篇作品充分展示了作者在人物传记方面的杰出才能。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是司马迁最擅长的方法之一,在本文中作者就抓住李广最突出的特点,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和细节,着力加以描写,使人物形象极为鲜明。
如写他以百骑机智地吓退匈奴数千骑,受伤被俘而能飞身夺马逃脱,率四千人被敌军四万人围困,仍能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等等。通过这几个惊险的战斗故事,突出表现了李广的智勇双全。尤其是对李广的善射,作者更是不厌其详地精心描写,如射杀匈奴射雕手,射杀敌军白马将,射退敌人的追骑,误以石为虎而力射没簇,甚至平时还常以射箭与将士赌赛饮酒等等。这些精彩的片断犹如一个个特写镜头,生动地展示了这位名将的丰采。
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往往笔端含情,在这篇《李将军列传》中更是倾注了对李广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当权者的愤慨。作者的这些感情又主要是在叙事中体现出来的。如写李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远甚”,但却能封侯拜相;写卫青徇私情而排挤李广。在这两段文字中我们都可感受到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情。李广愤而自杀的消息传出后,“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写全军与百姓的悲哭,自然也包含了作者个人的悲痛,我们可以想象,太史公写到此处时一定也是眼含热泪的。

“广出猎,见草中石”出自于司马迁 的《李将军列传》。


《李将军列传》原文节选: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译文:

李广外出打猎,看见草丛中的一块大石头,以为是老虎就一箭射去,射中石头箭头没入其中,近看才发现是一块石头。于是李广又重复射石头,但是最终也没能再将箭射进石头里。李广以前住过的郡里曾经有老虎,他曾经亲自去射。李广在右北平时也射过老虎,老虎跳起来伤了他,李广最终杀死了老虎。

【注释】:

1、之:第三人称代词,它

2、中:射中

3、镞:金属制作的箭头。

4、视:看,观察

5、以为:认为

6、因:就,于是

7、复:再、又

8、更:再

9、终:自始至终

10、矣:了

11、右北平:古地名,今河北境内。

【出处】:西汉 司马迁 《史记-李将军列传》

【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关于《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将军列传》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史传文,载于《史记》卷一百零九。这篇文章通过描写被誉为“飞将军”的汉朝名将李广的机智勇敢、廉洁宽厚,以及有功不得封爵,最后被迫自刎的不幸遭遇,塑造了一位悲剧英雄的形象。


【常考习题】:

【原文】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①,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②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注]①镞:箭头。②二千石:汉代官员的俸禄等级。

【问题】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广亦【竟】射杀之
②广之【将】兵
(3)根据文段,简要概括李广是怎样的一个人。(3分)

【参考答案】
(1)终于/率领
(2)①武艺高强,能将箭头射入石头之中。②勇敢,敢于射杀老虎。③廉洁,家中没有剩余的财物,也不讨论关于家产的事情。④慷慨,将得到的赏赐分发给手下。⑤体恤部下,在部下士兵没有喝足吃饱的情况下,李广不喝不吃。
解析:李广外出打猎,看见草丛中的一块大石头,以为是老虎就一箭射去,射中石头箭头没入其中,近看才发现是石头。于是李广又重复射石头,但是最终也没再有箭能够射进石头里。李广以前住过的郡里曾经有老虎,他曾经亲自去射。李广在右北平时也射过老虎,老虎跳起来伤了他,李广最终也射杀了老虎。李广为官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李广一生到死,做二千石俸禄的官共四十多年,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始终也不谈及家产方面的事。



广出猎见草中石全文翻译

李广外出打猎,因为天色昏暗误把草中石头看做老虎,拉弓射虎,弓箭的箭头射入的石头中。仔细一看,原来是石头。于是再张弓射石头,终究不能再射入石头中了。

这句话出自出自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九、列传第四十九。

【创作背景】:

在汉武帝征伐匈奴的过程中,曾经涌现出无数勇敢善战的英雄人物。司马迁不能不为他们立传,又不能为他们一一立传。卫青、霍去病是不能不写的,因为他们是三次大规模出征匈奴的统帅。此外,司马迁选择了李广。这缘于多种因素。


作品【原文】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①,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②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注释

①镞:箭头。②二千石:汉代官员的俸禄等级。


赏析

此段古文的意思延伸下来就成了后来的成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句成语正是取其典故而成。书上早有记载,早在明代初期的时候,永平府就有了李广射虎的传说。

在这段古文的全文中,虽然一开始李广没能射到虎,还把石头认成了老虎,由于把箭射进了石头里而误以为自己天生神力,但是经过几番的缠斗和不放弃,最终他把老虎成功的射到了。

任何的成功的结果都是要付出努力的,李广曾多次练习自己的箭法,有时间就去练,在森林里看到老虎就射,所以后来他成功的射到了老虎,在射的过程中也曾受伤,曾面临生命危险,但是由于他的不放弃,他成功了。


【问题】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广亦【竟】射杀之
②广之【将】兵
(3)根据文段,简要概括李广是怎样的一个人。(3分)

【参考答案】
(1)终于/率领
(2)①武艺高强,能将箭头射入石头之中。②勇敢,敢于射杀老虎。③廉洁,家中没有剩余的财物,也不讨论关于家产的事情。④慷慨,将得到的赏赐分发给手下。⑤体恤部下,在部下士兵没有喝足吃饱的情况下,李广不喝不吃。
解析:李广外出打猎,看见草丛中的一块大石头,以为是老虎就一箭射去,射中石头箭头没入其中,近看才发现是石头。于是李广又重复射石头,但是最终也没再有箭能够射进石头里。李广以前住过的郡里曾经有老虎,他曾经亲自去射。李广在右北平时也射过老虎,老虎跳起来伤了他,李广最终也射杀了老虎。李广为官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李广一生到死,做二千石俸禄的官共四十多年,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始终也不谈及家产方面的事。


李广简介:

李广(?-前119年),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司马迁评价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唐德宗时将李广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李广为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广出猎,见草中石”出自司马迁的《李将军列传》,全文翻译如下:

李广外出打猎,看见草里的一块石头,认为是老虎就向它射去,射中了石头,箭头都射进去了,过去一看,原来是石头。接着重新再射,始终不能再射进石头了。李广驻守过各郡,听说有老虎,常常亲自去射杀。到驻守右北平时,一次射虎,老虎跳起来伤了李广,李广也终于射死了老虎。李广为官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李广一生到死,做二千石俸禄的官共四十多年,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始终也不谈及家产方面的事。李广身材高大,两臂如猿,他善于射箭也是天赋,即便是他的子孙或外人向他学习,也没人能赶上他。李广语言迟钝,说话不多,与别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画军阵,然后比射箭,按射中较密集的行列还是较宽疏的行列来定罚谁喝酒。他专门以射箭为消遣,一直到死。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李广射箭的方法是,看见敌人逼近,如果不在数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发射。只要一发射,敌人立即随弓弦之声倒地。因此他领兵有几次被困受辱,射猛兽也曾被猛兽所伤。


【作品原文】: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阵,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词句注释】:

  • 李信:战国末期秦国将领。李信逐得燕太子丹事,详见《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

  • 受:学习。

  • 良家子:家世清白人家的子弟。汉朝军队的来源有两种,一种即所谓“良家子”,另一种是罪犯和贫民等。

  • 用:由于,因为。

  • 首虏:敌人的首级。

  • 从弟:堂弟。

  • 秩:官吏的俸禄。石(dàn):古代重量单位。

  • 冲陷:冲锋陷阵。折关:抵御、拦阻,指抵挡敌人。

  • 万户侯:有万户封邑的侯爵。

  • 徙:调任。

  • 吴楚军时:指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吴楚等七国起兵叛乱。其事详见《史记》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

  • 亚夫:即周亚夫。

  • “以梁王”三句:李广作战立功之地在梁国境内,所以梁王封他为将军并授给将军印。这种做法违反汉朝廷的法令,因而李广还朝后,朝廷认为他功不抵过,不予封赏。

  • 公孙昆(hún)邪(yé):汉景帝时期大臣。

  • 徙上郡:与上文“徙为上郡太守”重复,文字可能有误。对此各家说法不同。

  • 中贵人:宫中受宠的人,指宦官。勒:统率,部署。

  • 将:率领。骑:骑兵。纵:放马驰骋。

  • 射雕者:射雕的能手。雕,猛禽,飞翔力极强而且迅猛,能射雕的人必有很高的射箭本领。

  • 亡:失。

  • 诱骑:诱敌的骑兵。

  • 陈:同“阵”,摆开阵势。

  • 所:表示大约的数目。“二里所”即二里左右。

  • 护:监护。

  • 纵马卧:把马放开,随意躺下。

  • 平旦:清晨,天刚亮。

  • 未央:即未央宫,西汉宫殿名,当时为皇帝所居。

  • 长乐:即长乐宫,西汉宫殿名,当时为太后所居。

  • 将军屯:掌管军队的驻防。

  • 部伍:指军队的编制。行阵:行列、阵势。

  • 刀斗:即刁斗。铜制的军用锅,白天用它做饭,夜里敲它巡更。


【作品赏析】:

这篇文章记述汉代将领李广的生平事迹,描述了李广的杰出才能和高尚品行,也写出了李广一生不幸的遭遇。文章选择了上郡遭遇战、雁门出击战、右北平之战以及随大将军卫青击匈奴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战例,按时间顺序来写突出李广的性格、才能、遭遇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李广骁勇善战,机智勇敢,胆略过人,从容镇定,临危不惧,使匈奴闻风丧胆;他轻财爱士,身先士卒,忠实诚信,深得广大将士的敬重;虽屡建奇功,但处境坎坷,蒙受委屈,然仍忠于职守,辗转疆场。通过这些描述,文章表现了李广战绩卓著,却长期受压抑最终被迫自杀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李广才略、人品的钦佩,对李广不幸遭遇的同情,同时也揭露出朝廷的赏罚不公,刻薄寡恩,黑暗无道。同时,文章真正写出了汉武帝时期征讨匈奴的广大将士的英雄气概和忠魂毅魄,因此千载以下读此传时还有“英风如在”之感。

司马迁在塑造李广形象时综合运用了多种文艺手法,其艺术特色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从把握特征入手进行文艺概括。文艺要通过个别来表现一般。人物的独特性格、外貌特征和特殊技能都是作家应该注意把握的个别现象。李广的特殊技能是善射。司马迁把握住这一个别现象来进行艺术概括。首先,写他能够根据“善射”的经验来判断敌情,做到料敌如神。如中贵人被三名匈奴人杀伤后逃回来向李广报告,李广立即作出判断道:“是必射雕者也。”追击的结果,一如李广所料。其次,写他能以“善射”稳住阵脚,做到指挥若定。如李广率四千骑出征,被敌骑四万所包围,情况极其危急。李广命令士卒“为圆阵外向”,“持满毋发”,并亲自用大黄弩连续射杀敌人的裨将,挫伤敌方锐气,使之不敢接近,终于坚持到援军到来。复次,写他能以“善射”脱险,表现出超凡绝伦的机智和勇敢。如他受伤被俘后,夺马逃跑,依仗箭法高强射杀追敌,平安归队。此外传中所写射石没镞之事,更是采用夸张特长的方法来增强人物的传奇色彩,也是十分精彩的。料敌如神、指挥若定、机智勇敢等都是名将所共有的,但在李广身上却有其特殊的表现方式——都是伴随着“善射”这一具体特征而渲染出来的。

李广的个性也有其独特之处。最突出的一点是不屈服于命运的压力。文帝说他“不遇时”,他却偏偏要牢牢抓住一切可以建功立业的时机来奋斗,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在担任上谷太守期间,他“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后为陇西、北地等郡太守,“皆以力战为名”。元狩四年(前119),李广已经年逾花甲,他听说朝廷要“大出击匈奴”,便“数自请行”。并且要求“居前,先死单于”,即作为先锋,与单于决一死战。由于武帝另有打算,不让他与单于正面接战,卫青又假公济私,把立功的机会留给了自己的将领公孙敖,调李广出东道。李广得知自己受了排挤,不肯屈服,“固自辞于大将军”。后来由于迷路而耽误了进军的日期,卫青乘机对他施加压力。李广仍不屈服,素性以拔刀自刎来表示抗议。李广的一生非常顽强。他一次次遭受挫折、失败,而又一次次倔强地站起来,精神抖擞地投入新的战斗。他只知道进,不知道退。这与老于世故的秦将王翦和能伸能屈的淮阴侯韩信都不相同,确为李广所特有的品格。李广的形象塑造得如此成功,与作者生动地把握住特殊性是分不开的。

二是用对比手法把人物写活。此传涉及的人物较多,其中有一部分是作者有意用来与传主造成对比的。人物之间的对比,可以从各个不同的侧面烘托主人公的形象,使富于立体感。

文章先是把李广与匈奴射雕者对比。传中所写的三名匈奴射雕者箭法特别高强,曾一气射杀汉军数十骑。但李广一出马,立即把其中两名射死,一名活捉。像李广这样的神箭手,非射雕者不足以跟他对比,而且只有让他战胜射雕者,才能使他们神箭手的形象高高耸立起来。

次与程不识对比。程不识与李广的地位、人品有相同之处:都当过边郡太守,又同时调任宫廷卫尉,都正直廉洁,为一时名将,但两人的治军方法完全不同。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李广则“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文书省约,不击刁斗”。对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军方法,后人有不少评论。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不识之正行伍,击刁斗,治军簿,守兵之将也。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太史公之右广而左不识,为汉之出塞击匈奴言也。”(《读通鉴论》卷一)这是说,程不识是防守型的,李广是进攻型的;而在对付匈奴骑兵的战争中,进攻型比防守型更为有效。可见,李广的治军作风是在与匈奴的长期作战过程中逐渐优选出来的。与程不识对比,说明李广能够活用兵法,既得到士卒拥护又使敌人敬畏,因此更显得才气无双。

再与李蔡对比。司马迁一开始就写他与李广同为郎官,事汉文帝,接着就按下李蔡单叙李广的事迹。一方面把李广的智勇、才气、功劳和威重写足,另一方面又把他迭遭不幸的情况罗列出来。这时又第二次插入李蔡事迹,并同样从两方面去写:一方面写他才气较差,“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另一方面又写他仕途十分顺利,景帝时官至二千石,武帝时“有功,中率,封乐安侯”,“代公孙弘为丞相”。这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显示出李广所受的待遇的确十分不公平。司马迁虽然不便直斥汉武帝赏罚不明,但字里行间已经包含了这一层意思。《史记》中第三次提到李蔡是这样的:“广死明年,李蔡以丞相坐侵孝景园壖地,当下吏治,蔡亦自杀,不对狱。”这段话初看似乎与李广无关,而实际上很有联系。李广自杀,蔡亦自杀;李广“不能复对刀笔之吏”,李蔡则“不对狱”。这两个从兄弟一生的穷达虽然不同,而结局是一样的。司马迁故意把这段话与李广几个儿子的不幸遭遇写在一起,暗示读者:在汉武帝好恶无常、酷吏横行的政治环境里,李广即使封侯,结局也未必好。这就为李广形象的悲剧色彩抹上了更浓重的一笔。由于怀才不遇、功高被黜,是封建社会里的普通现象,因此司马迁运用对比手法把这一现象集中起来,对加强李广形象的典型性和感染力是十分有意义的。

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往往笔端含情,在这篇《李将军列传》中更是倾注了对李广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当权者的愤慨。作者的这些感情又主要是在叙事中体现出来的。如写李蔡才气名声远不如李广却能封侯拜相,写卫青徇私情而排挤李广。这两段文字都体现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情。李广愤而自杀的消息传出后,“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写全军与百姓的悲哭,自然也包含了作者个人的悲痛。

此外,如选材剪裁之精当,结构之起伏以及语言之精炼流畅、生动传神等等,都是这篇传记文学杰作的突出特点。

随着这篇杰作的问世,李广的英雄形象也就渐渐铭刻在人们的心上。“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这些脍炙人口的唐诗佳句就生动地表达了后人对这位一代名将的景慕赞佩之情。


【作者简介】: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司马谈之子。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后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创作背景】:

在汉武帝征伐匈奴的过程中,曾经涌现出无数勇敢善战的英雄人物。司马迁不能不为他们立传,又不能为他们一一立传。卫青、霍去病是不能不写的,因为他们是三次大规模出征匈奴的统帅。此外,司马迁选择了李广。这缘于多种因素。

李广精于骑射,沉着机智,爱护士卒,具备良将的素质;李广守边数十年,匈奴入侵,战功卓著,威名远播,匈奴称之为“汉之飞将军”,引而避之,负有名将的声望;李广自言“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即经历了征伐匈奴的全过程,具有夙将的资历。这一切,都是不可忽视的条件。但更重要的,恐怕是李广的不幸遭遇。李广一生经历了文、景、武三朝。文帝时就因为与匈奴力战有功,迁中郎。文帝务在与民休息,不愿轻动干戈,因此虽然称赞其才干,却又惋惜他“不遇时”。景帝时,参加平吴楚七国之乱,屡建战功,但因曾受了梁王将军印,战功被取消了。武帝时,大规模出征匈奴,按理说,李广可以大有作为,但武帝重用外戚,别的将领威名再高也不被信。何况李广性格正直刚强,汉武帝和卫青都不喜欢他。再加上李广为人忠厚,每次战胜,他都功归部下;每次战败,又主动承担罪责,论功行赏,自然显不着他。李广搏战一生,未得封候,是各种因素造成的。汉武帝说他“数奇”,不过是为自己不肯重用李广找借口而已。在整个征讨匈奴的战争中,封侯的人数毕竟很少。《建元以来侯者年表》总共列出七十多个,在当时出动的数十万将士中不过占万分之一。绝大多数将士或者战死了,或者像李广一样得不到公正待遇。对于封侯者,司马迁除了用表的形式加以记载以外,又选择卫青、霍去病作为代表人物立传;对于未获封侯者,司马迁认为更应该选好代表人物立传。李广由于他的不幸遭遇而成了司马迁看中的最佳人选。他欣赏李广身上所具备的广大普通将士的优良品行,又同情李广所遭受的带有普遍性的不幸。为李广立传就是为广大普通将士立传,因为他确实很有代表性。这是司马迁的匠心安排。卫、霍作为封侯者的代表,他们多少凭借外戚而贵幸,利用广大将士的浴血奋战和流血牺牲,才换来了自己的荣耀。卫、霍本人的オ干,可能并无过人之处。司马迁甚至认为,他们只是配进入《佞幸传》(参阅《十七史商権》卷六)。李广则不同,他从军数十年,与广大将士同生死,共命运,在无数次的艰苦奋战中与广大将士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起。因此司马迁为李广立传。


【表达主题】:

《李将军列传》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史传文,载于《史记》卷一百零九。这篇文章通过描写被誉为“飞将军”的汉朝名将李广的机智勇敢、廉洁宽厚,以及有功不得封爵,最后被迫自刎的不幸遭遇,塑造了一位悲剧英雄的形象。文章叙事突出重点事件,善用对比手法,注重细节描写,是《史记》中的传记名篇。


【名家点评】:

  • 宋代黄震《黄氏日抄》:“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哉?”

  • 明代茅坤《史记钞》:“李将军于汉为最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力摹写,淋漓悲咽可涕。”

  • 清代牛运震《史记评注·李将军列传》:“传目不曰李广,而曰李将军,以广为汉名将,匈奴号之曰飞将军,所谓不愧将军之名者也。只一标题,有无限景仰爱重。”



广出猎见草中石全文翻译

李广出门打猎时,看见草丛中的一块大石,以为是老虎,所以一箭射去,石头吞没了箭头。于是,李广在原地多次重复射箭,但是箭没有能够再次射进石头里。

李广以前住过的郡里曾经有老虎,曾他亲自射杀了它。在右北平住时,李广射过老虎,老虎跳起来伤了李广,李广最终也射杀了它。

后世对李广射虎的纪念

李广在四十多年的军事生涯中东征西讨,屡建奇功。乡亲们追念李广青年时代射虎这段佳话,有感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的道理,便在他当年射翻石虎的地方修了一座射虎寺,地点就在今天水市东关路南石坊堂巷子里。

现在,虽然射虎寺早已不在了,但他射虎的古诗一直在民间传颂: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稜中。



【原文】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全文翻译】

李广外出打猎,看见草丛中的一块大石头,以为是老虎就一箭射去,射中石头箭头没入其中,近看才发现是一块石头。于是李广又重复射石头,但是最终也没能再将箭射进石头里。李广以前住过的郡里曾经有老虎,他曾经亲自去射。李广在右北平时也射过老虎,老虎跳起来伤了他,李广最终杀死了老虎。


【注释】

1、之:第三人称代词,它

2、中:射中

3、镞:金属制作的箭头。

4、视:看,观察

5、以为:认为

6、因:就,于是

7、复:再、又

8、更:再

9、终:自始至终

10、矣:了

11、右北平:古地名,今河北境内。


【相关诗词】

《塞下曲》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人物介绍】

李广,陇西(今甘肃)人,是汉朝大将,善骑射,祖辈精通箭术,故他自幼即练就了过硬的射箭本领,在历次战斗中,勇猛杀敌,屡立战功。

汉武帝时,李广为右北平郡太守。当时这一带常有老虎出没,危害人民。出于为民除害,李广经常带兵出猎。

一日,李广狩猎回来,路过虎头石村,已是夜幕降临时分,月色朦胧。这里怪石林立,荆棘丛生,蒿草随风摇曳,刷刷作响。行走间,突然发现草丛中有一黑影,形如虎, 似动非动。这时,李广让士兵闪过,拉弓搭箭,只听"嗖"的一声,正中猎物,于是策马上前察看,当正要搜取猎物时,不觉大吃一惊,原来所射并非一虎,而是虎形巨石。仔 细一看,镞已入石。这时众随从也围拢过来观看,均赞叹不已。当时李广也不自信,又 回到原处上马重射,比前更加用力,可是连射数箭,都没入石。

事后,当地百姓闻听此事更加敬慕。匈奴也闻风丧胆,多年不敢入侵。

李广任太守时,关心士兵,将士同心,爱护百姓,水乳交融,深受军民爱戴。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诗《出塞》中也提到过他:"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龙城,指今河北省卢龙县,坐落在卢龙城南六里之处,称为"虎头唤渡"的古渡口,就相传是其射虎之地。

因为李广大将军的勇猛,所以受到了民众们的爱戴。


李广(?-前119),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汉文帝十四年(前166)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中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李广射虎故事发生地考证: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是唐代诗人卢纶(约737年-约799年)的《和张仆射塞下曲》,一首千古名诗,传世之作,记述了汉代名将李广的一段故事。而故事的出处,来自司马迁的《史记》。

一、《史记》中关于"李广射虎"的记载

《史记》作者司马迁(约前145~前90),是和汉代名将李广同时代的人,他对李广事迹的记述,应该是比后世的史书记载或文人杜撰,更可信。

《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史记》中虽然没有明确写出射虎地在右北平郡,但按照司马迁文字的顺序,则最可能是在李广在右北平郡驻守时所为。李广驻守、征战过的地方,可以说遍及汉朝北地和匈奴领地,但在"李广射虎"这段文字中,没有提到其它地点,只提到了右北平郡。《史记》中提高的李广驻守和出征最多的地方,也是右北平郡。

二、右北平郡的历史沿革

右北平郡,战国时期燕国置。右北平的郡治平刚城属于燕国辖地。治所在平刚,即今内蒙古宁城县黑城古城。秦王朝建立后,曾沿袭战国时期的郡县,在这里设置了右北平郡,史籍上未载有所属县名。汉承秦制,继续在这里设置右北平郡。平刚城自战国时期始建;秦汉两代沿袭利用,至西汉末年废弃,大约延续使用了约四百年。李广是汉朝名将,善于骑射,膂力过人,弓马娴熟,曾任右北平郡太守。

平刚城城址在今内蒙古宁城县甸子镇黑城古城。考古工作者在黑城古城进行调查证实:这座古城的"花城"部分,地下埋藏有丰富的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存。说明早在西周至春秋时期;北方民族曾在这里定居过,是这片土地上最先开发的居民。

战国时期,燕国势力向北扩张,兴筑了西起造阳、东至襄平的燕北长城,在长城以南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现今赤峰市市区北面东西横亘的战国长城,就是燕北长城的一段,今赤峰市市区附近及其以南地带都属于燕国的辖境。现今黑城的"花城"部分,地面分布有不少战国时期的遗物,因此推断与燕国的右北平郡郡治有关。

秦王朝建立后,曾沿袭战国时期的郡县,在这里设置了右北平郡,史籍上未载有所属县名。汉承秦制,继续在这里设置右北平郡,所属十六县中,应是沿袭秦代名称,这些县名是:平刚、无终、石成、廷陵、俊靡、徐无、土垠、白狼、夕阳、昌城、骊成、广成、聚阳、平明等。右北平郡管辖区域约为今辽宁朝阳地区、河北承德地区及赤峰市市区以南的广大地区。

平刚城自战国时期始建;秦汉两代沿袭利用,至西汉末年废弃,大约延续使用了约四百年。

辽代。平刚城荒废约千年以后,辽王朝于公元1013年(辽开泰二年)才又在这里修筑城市,为辽中京直辖的富庶县城(有人考证为劝农县城)。宋辽两国结盟以后,宋使入辽的行程录中,记载距中京城一日里程的富峪馆,位于中京城西九十里,后来两国使节频繁往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这里兴筑了富庶县城,因此这座县城的规模是按上等县城的营建制度规划的。这座县城,金元两代沿袭使用,金代为北京路大定府所属富庶县,元代为大宁路所属富庶县。元代还曾在这里设置站赤,名叫富庶站。明代亦曾在这里设置富峪卫。1387年(洪武二十年)先在这里设置和修筑了富峪守卫千户所,1391年(洪武二十四年)改为卫,属北平行都指挥使司(设在辽中京城址内)管领,1404年(永乐二年)北平行都使司和大宁卫内迁,富峪卫城也随之废弃。

隋朝时候的右北平郡,治所即在现在的卢龙。

三、"李广射虎"故事发生地,最可能是在今内蒙古宁城县甸子镇黑城村附近

《史记》的记述顺序,说明"李广射虎"的故事,最可能发生在他做右北平郡太守之时。右北平郡治所在平岗,既今内蒙古宁城县甸子镇黑城村。李广射虎,也应该是在今宁城县黑城村附近。

宁城县打虎石,位于黑里河(老哈河,既西辽河源头)中下游,离黑城不到二十里,因李广射石传说而得名,现在附近建有打虎石水库。距离黑城村不到十公里,从距离上也比较符合。因此,李广射石的故事,应发生在宁城县黑城村周边,最有可能是在打虎石水库附近。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
答:李广射箭的方法是,看见敌人逼近,如果不在数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发射。只要一发射,敌人立即随弓弦之声倒地。因此他领兵有几次被困受辱,射猛兽也曾被猛兽所伤。 【作品原文】: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

《广出猎》的翻译。
答:广出猎见草中石全文翻译 李广外出打猎,因为天色昏暗误把草中石头看做老虎,拉弓射虎,弓箭的箭头射入的石头中。仔细一看,原来是石头。于是再张弓射石头,终究不能再射入石头中了。这句话出自出自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九、列传第四十九。【创作背景】:在汉武帝征伐匈奴的过程中,曾经涌现出无数勇敢善战...

塞下曲李广射虎的翻译
答: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全文翻译】 李广外出打猎,看见草丛中的一块大石头,以为是老虎就一箭射去,射中石头箭头没入其中,近看才发现是一块石头。于是李广又重复射石头,但是...

李广射虎文言文翻译
答:原文: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出处:《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其人 李广长期住守边塞,前后与匈奴作战大小七十余次,以勇敢善战著称。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

高中课文《咬文嚼字》中这几句古文如何翻译?
答:是《史记·李将军列传》里的原句》翻译为:李广(一次)出去打猎,看见草中的一块石头把它当做是老虎,就用弓箭去射它,箭射进了石头内,把整个箭头都射进去了。(细)看它,(原来射的)是块石头。就又用箭再来射它,(却)始终不能再把箭射进石头了。2、认为是老虎就去射它,结果把整个箭头...

史记 广出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
答:李广外出打猎,看见草中的石头,以为是虎就射去,箭头没入石中,近看原来是石头。于是又重射,却再不能射进石头里了。启示,当人在遇到危急情况的时候,能作出超出以往的表现

李广射虎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答:李广射虎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如下:文言文原文: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文言文翻译:李广外出打猎,看见草中的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一箭射去,射中石头箭头没入...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
答:李广出门去打猎,看见草里面有一块石头,他以为是老虎,于是就朝着它射了一箭,箭不但射中了石头并且只留个箭镞在外头,仔细一看是石头,便以为自己有什么神力,于是又射了一次,但是最终也没能再次射进石头里去。此段古文的意思延伸下来就成了后来的成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句成语正是取其...

李广射虎的小古文
答: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正文: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zhòng)石没(mò)镞(zú)。视之,石也。因复更(gèng)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译文:李广出门打猎时,看见草丛中的一块大石,以为是老虎...

广出猎见草中石全文翻译是什么?
答:广出猎见草中石的全文翻译是:李广外出打猎,看见草里的一块石头,认为是老虎就向它射去,射中了石头,箭头都射进去了,过去一看,原来是石头。接着重新射,始终不能再射进石头了。这段文字描述了李广外出打猎时遇到的一个场景。李广看到草中的一块石头,误以为是老虎,于是毫不犹豫地射箭。这一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