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76个师进攻莫斯科,为何未战败局已定?

作者&投稿:施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苏德战争进行到1941年9月底,德军依然保持着强劲的攻势,深入苏联境内600-800多公里处,并在德国元首的坚持下,从中央集团军群南北分兵,将列宁格勒团团围住,更是在基辅歼灭了当时苏军最大的重兵集团,俘虏66.5万人。

这么做,不仅拉齐了德军的战线,消除攻占斯摩棱斯克后中央集团军群南北侧翼的安全,而且极大改善了德军在苏联战场上态势,为进攻莫斯科建立一个稳固的出发地。然而,尽管此时的德军士气正旺,但兵败莫斯科的隐患已开始显现。

难以为继的后勤保障。

德军在基辅会战大捷,将德国元首的军事战略水平推到了最高峰,原先因南北分兵问题而闹得不可开交的陆军将领们,看到眼前的“大好形势”也不由得暗自佩服其“瞎猫碰见了死耗子”。总之,如今的德国元首和将领们的关系缓和了许多。

并就下一步进攻莫斯科达成了共识。不过,让将领们诧异的是,原先不愿这么做的德国元首,正迫不及待地要求尽快发起总攻。然而,“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德军各路将领都在为糟糕的后勤补给而发愁,以至于进攻莫斯科的时间一拖再拖。

首先,对于拥有尚武精神,天生好斗、骁勇善战的日耳曼民族来说,每一名军人都希望成为冲锋陷阵的猛将,而不是在后方当一名“默默无闻”的后勤兵,这种主观认知直接导致德军补给存在重大隐患。在广袤的苏联,这样的窘境更加凸显。

其次,德军经过两三个月伤亡惨重的恶战后已精疲力竭,仅陆军损失就超过55万人,坦克更是消耗1800余辆,比一半还要多。而落后的后勤体制和其内部的“山头主义”,让运往前线的物资装备缓慢而随意,常常出现送错地方或装备的现象。

更麻烦的是,铁路运输效率低下。作为远距离作战运输的重要保障,德国与苏联的铁轨宽窄不一,改造既费时又耗人力。同时,由于把精力主要放在部队调动上,大量的物资无人卸载,结果造成车站拥堵,而在前线则是“人到,装备未到”。

也就是说,因为糟糕透底的后勤运输,德国元首下达的第35号训令,要一鼓作气地拿下莫斯科已不可能实现,只得将计划延长半个月。可悲的是,从德国元首到各级将领都没有对此有足够的认识,他们只希望集中所有的兵力进行最后一击。

这就是著名的“台风”行动。

1941年9月6日,德军发布了第35号训令,即“台风”行动,计划本月中旬从三个方向给莫斯科以决定性打击,并为了在苏联的冬天来临前完成,德军上下进行了精心准备,几乎集中了全部的打击力量,旨在一锤定音地彻底解决苏联问题。

一是,按照准备要求,德军南、北方集团军群调出所有能抽调的部队,加强中央集团军群实力。尤其是装甲摩托化部队全部抽走,在列宁格勒,防线上的空缺由二线部队填补;而在基辅,甚至要求古德里安脱离激战,指挥部队悄悄集中。

二是,面对糟糕的后勤运输,急着夺取最后胜利的德国人,终于将关注点放在物资调度上,运输效率不断提高。行动前,大多数陆军师的兵力已恢复至战争前的90%,甚至有些师达到满编,而损耗最大的坦克,总数也基本恢复到满编时的70%。

更关键的是,为加强和提高装甲集群的指挥与作战效能,德军对装甲部队进行了一次大的整编。不仅强化了各部队的隶属关系,而且将一些表现不好的师撤并补充到其他部队,使得装甲摩托化部队的实力进一步得到提高,协同作战更加娴熟。

当然,此时最高兴的当属博克元帅,中央集团军群已经达到76个师,其中包括22个装甲、摩托化师,成为进攻莫斯科的中坚力量。为了执行“台风”行动,德军集结了192万人的部队,以及2000辆坦克、1300余架飞机和4000余门火炮。

然而,作为正面进攻的中央集团军群,留作预备队的仅有2个师。不仅反映出德军对攻占莫斯科志在必得的信心,而且从上至下都相信这将是最后一击,“到克里姆林宫庆祝胜利”。殊不知,仅有2个师的预备队,成为兵败莫斯科的关键。

顽强的苏军不会轻易就范,尽管伤亡巨大,但依然将德军的进攻阻滞了下来,在僵持中,德军2个师的预备队与苏军源源不断地后备军,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时,德国人才意识到其糟糕的后勤以及少得可怜的预备队,是不可能攻占莫斯科的。

而莫斯科的冬天只是为德军的败退“雪上加霜”。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



德军的闪电战,在到达莫斯科城下之后,并没有形成合围。莫斯科依赖后方强大的补给线,最终拖垮了德国人。

1.德国以闪电战著称,希特勒小瞧了苏联,认为3个月灭亡苏联,前1个月还算顺利,但是忽视了天气对于行军的影响(暴风雪),补给线拉的太长了,无法补给了
2.日本当时并没有进攻西伯利亚,这个意图被苏联情报人员获取,并传回莫斯科,为朱可夫调动西伯利亚部队打了一个定心针。

这次进攻德国虽然早有预谋,但后勤准备不足,虽然前期取得了优异的战果,但是补给线拉地太长,在冬季降临前如果拿不下苏联就会陷入僵局。
而且苏联并不是沙俄,人民团结一心抗击纳粹,有着源源不绝地人员武器后勤以及广阔的版图纵深优势,德国很难吃得下。

首先,打闪电战的都是一堆轻坦,主力四号三号根本无法对t34造成任何威胁,后面才研发出来的虎豹车组成员还都是新兵蛋子,造价更低廉的t3485都已经能和虎豹正面对抗了

德军76个师进攻莫斯科,为何未战败局已定?
答:然而,作为正面进攻的中央集团军群,留作预备队的仅有2个师。不仅反映出德军对攻占莫斯科志在必得的信心,而且从上至下都相信这将是最后一击,“到克里姆林宫庆祝胜利”。殊不知,仅有2个师的预备队,成为兵败莫斯科的关键。顽强的苏军不会轻易就范,尽管伤亡巨大,但依然将德军的进攻阻滞了下来,在僵...

德军进攻莫斯科,为何苏军士气反而更高涨?
答:更重要的是,在朱可夫的建议下成立加里宁方面军,由原西方面军司令科涅夫指挥,既防止德军从西北方向进攻莫斯科,又将西方面军的防区减少了一半。这下,他可以集中所有力量进行防御,并提拔有经验的将领分别防守通向莫斯科的道路。当然,朱可夫坚持需要更多的部队增援,并极力游说苏联统帅,相信驻日苏联间谍佐...

莫斯科保卫战,德军已攻到城下,最后为何大败而归?
答:然而结果是残酷的,德国人遇到了天公不作美以及苏联这边会打仗的朱可夫。当9月30日,德国人集中74个半师约193万人、1700辆坦克,11000门火炮的大军团,对莫斯科发动最后攻势之时,苏联的天空突然提前下起了鹅毛大雪。列宁格勒发动群众,打全民防御战的朱可夫,也被苏联高层安排来莫斯科。在这里朱可夫喊出了...

二战德军为什么一定要打莫斯科
答:莫斯科是苏联首都,是苏联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和苏联政府所在地,只有占领了莫斯科,才能宣告苏联党和政府灭亡,让失去斗志的东斯拉夫人逃亡到乌拉尔山脉以东的西伯利亚荒原苟且偷生,让德国堂而皇之的攫取欧俄平原。于是,德国中路集团路再从乌克兰挥师东进,在严冬中发起了攻占莫斯科的台风战役。苏联当然知道失去...

莫斯科保卫战的战役概述
答:9月底,德军开始实施代号为“台风”的作战计划,进攻莫斯科,企图在冬季到来之前攻占莫斯科。德军的进攻兵力是F·博克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总兵力大约180万人,共78个师,有各种火炮1.4万门,坦克1700辆,飞机1390架。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全力保卫莫斯科,为此,集中了苏军当时全部作战兵力的近1/3,并...

德军真的能攻下莫斯科?如果无法攻下莫斯科,为什么还要进攻呢?
答:事实上,如果严格计算的话,德军其实已经错过了进攻莫斯科的最佳时间。当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在战争之初取得巨大成功,于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战役消灭了苏联西方方面军大部分力量后,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却发现自己处于了一个十分不利的态势,尽管他们攻下了明斯克,但是他们的南翼却迟迟没有进展。虽然...

德军大军包围莫斯科,危险逼近,斯大林为何坚持不走?
答:一、斯大林没有离开莫斯科是为了鼓舞苏军的士气 在德军入侵苏联后,随着苏军节节败退,苏军的士气极具低迷。如果此时斯大林离开莫斯科,苏军的士气就彻底垮了,用不了多少时间德军就会占领莫斯科。而且德军从三个方面同时同时围攻莫斯科,斯大林已经到了无路可退的地步,况且莫斯科是苏联的铁路中心,莫斯科丢了...

在二战的莫斯科战役中,德军都已攻到城下,最后为何还会铩羽而归?_百...
答:德军没有棉服,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士兵们难以忍受,而机甲设备因为气候原因发生了故障。事情到了这种地步,德军已经是必败无疑了。对于这一次攻打莫斯科失败的原因,德军的指挥官说,他们低估了苏军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他们高估了苏联恶劣天气的问题,所以他们选择停止进攻,这也算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二战中,德军打到莫斯科城下,为何日本不接应一把,顺势打垮苏联?
答:最根本就是军事力量的差距和当时战争时期自己已经难以支撑,怎么去帮德国呢。首先来看一下军事力量的差距。其实在这之前日本有过一次对蒙古地区的试探,进攻外蒙古地区。然后苏联就出手了。作为一个老牌的工业国家,历史就很重视军事,苏联的武装力量不是日本这个后期发展起来的国家可以对抗的。这种军事积累...

莫斯科保卫战:打破德军不败神话
答:12月6日,苏军从莫斯科南面和北面展开大反攻。1942年初,苏军击溃了进攻莫斯科的德军,毙伤十六万八千人,把德军赶离莫斯科一百到二百五十公里,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在1941年德苏战场的整个冬季战役中,德军被击溃五十个师,陆军伤亡八十三万多人。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的失败,标志着希特勒闪电战的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