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量的碎片化信息,真的会让人变浅薄吗?

作者&投稿:任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现在总能听到大家在说「信息过载」,每天都感觉像是淹没在大量的碎片化信息里,想看的东西很多,也总会有新的东西出现,但怎么也看不完。

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开始觉得疲惫,不知如何是好。

于是,不少人选择逃离,放下手机,回归书本。

但,这样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在我看来,逃离并非一种最好的办法,因为现在我们躲过了手机这一承载碎片化信息的渠道,未来也总会有一些新的渠道出现,倒不如学会正确地看待「碎片化的信息」这件事。

这个时候我们不妨来定义一下问题。「应对碎片化的信息」这个问题里,碎片化其实只是信息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我们就可以知道:要面对的问题实际上是:「如何处理信息」。

【1】 信息的价值取决于接受信息的人能挖掘到什么程度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先看一张早教故事机的图片,可以思考一下:你看到了什么?

这个图准确来说属于碎片化视觉信息,我对不同的人从这个信息里看到的东西做了个简单归类,大概如下:

这样下来,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了: 信息的价值取决于接受信息的人能挖掘到什么程度 ,具体如下图:

【2】为什么我们要「处理信息」?

根据前面的模型图,我们也可以延伸出对于信息挖掘层次对应的能力(如下图):

①获取表层信息,需要 理解能力 ,理解信息的内容;

②获取价值/意义信息,则需要 判断能力 ,如判断信息的好坏、价值与否等;

③获取结构/底层规律信息,则需要 洞察能力 ,可以看到背后的本质、逻辑。

从图片我们可以看到:越往上对于能力的要求就越高,这个时候我们不妨再深入点看, 对于信息的挖掘表面看是能力的区别,本质上是思维认知的差异。

就如同北大徐远教授说的: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而当人的认知水平到达一定程度后,对于A事物的洞察力等能力是可以迁移到B事物上,因为万事万物本质上都是相通的。

所以,这也就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要做「处理信息」这件事,根本上来说是: 借由这个行为,促进自己思考,当思考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形成认知升级,再进一步地完成个人能力的跃迁。

【3】对于微信朋友圈,我的一些看法

虽然前面已经定义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处理信息」,但谈到「信息碎片化」这件事,必不可少地还是需要稍微提一下:「朋友圈」、「X条」等所谓提供碎片化信息的平台。

谈到这些平台,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太浪费时间了,一刷完全停不下来。

在我看来,这些平台为人诟病实际上是因为在它们的影响下,我们的注意力被切割成碎片,我们不再拥有专注力,能耐心看完几百个字的短文已是极限。

人的注意力本就是有限的, 如果我们将注意力都用在了这些平台上,其它更重要的事情能投入的注意力也就越来越少了。

那么,是不是彻底放弃这些平台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呢?

倒不如先问问自己:为什么我们这么喜欢刷朋友圈呢?有的人会希望通过它来获取信息,有的人是保持存在感,有的人则是将朋友圈作为销售的渠道等等。

存在即是合理 ,它存在的意义是值得肯定的,明白自己刷朋友圈的目的后,自然就可以找到解决办法了。

比如,如果是希望保持存在感,则可以每天在一些固定碎片的时间用来和好友互动即可,就无需耗费大量的时间来做这件事。如果目的是获取信息,那么是否可以找寻一些更好的信息平台等等。

【1】信息收集:建立信息池

处理信息的第一步是建立信息池,将自己需要的、想看的内容收集到一个固定的地方,而现在信息收集的工具非常多,滴答清单、方片收集、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等等,都是可以体验的,看个人使用习惯选择。

那么,这时候有些人可能会问了:要怎么知道哪些信息是有价值的,值得收集的呢?

在讲述方法论之前,不妨先看看我之前通过找房得出的关于判断信息好坏的心得。

在我刚到深圳后第一次找房,面对市面上琳琅满目的招租帖,基本上是处于懵逼的状态。

满是困惑的我,还专门跟有经验的朋友请教,朋友说:看得多了,自然就知道哪些房子比较好了。

直到后来,当我看了一个月的招租帖后,我竟慢慢理解了朋友的意思。从一开始看帖子感觉都差不多,到后面,我就能看出很多信息了,比如房子是业主直租,还是中介发布的?再比如房子是不是真的如照片里那么干净等等。

所以, 如果面对繁杂的信息,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建立基本的认知 。看多了, 自然就知道好坏了。

【2】信息整理:定期分类

在收集信息时,我们常常出现的问题就是:松鼠病,特别喜欢囤各种资料,资料收集好以后就撒手不管,到最后自己收集了哪些资料,自己都不清楚。

所以,信息的整理是非常必要的,这是让我们了解自己信息库存的好方法。

在整理的时候可以这么做:

①断舍离:将已经无时效性、无用的信息删除;

②分类:这里的分类可以通过建立目录的方式进行,也可以尝试打标签,或者两者结合,均看个人的习惯。在分类的过程,也能帮助我们全局看自己收集的信息。

【3】信息加工:提炼、重构

只有经过加工的信息,才能称之为知识。这个过程就相当于将一块块的铁片进行锤炼,才能变成可供使用的铁具。

对于已经分类好的信息,我们可以这么这么加工:

①提炼:将其中的要点进行提炼,比如讲了哪些精华的观点、引用了什么论据进行佐证、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等等。

然后将提炼好的信息进行深度加工,比如做一个行业分析报告、写成系列的长文,甚至写书等等。

②重构:在看信息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和信息碰撞出一些新的火花,比如对于某篇文章自己有更好的见解,就可以尝试对其中的内容进行二次编排等等。

【4】信息应用:知行合一

当信息加工成知识后,接下来就是对于知识的应用,在对知识的不断实践后,它才有可能变为智慧。

此外,就如同之前我们在《信息爆炸化时代,该如何做好知识管理》一文中提到的,可以将新的知识补充到个人的知识体系里,起到动态更新、不断迭代的效果。

这样长期积累下来,把“信息”变成“知识点”,再把“知识点”变成“知识体系”,然后应用于生活/工作,“知识体系”就自然成了自己的“智慧”。

【四】小结

最后,简单总结下处理信息的四个步骤:

1、建立个人的信息池,将需要的信息收录到一个固定的地方;

2、对已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做好相应的分类;

3、深度加工已分类的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4、通过实践不断强化自己的知识,完成个人能力的动态迭代。

分享完毕,希望有助:)

资讯爆炸时代,年轻人视野越来越狭窄,你怎么看?
答:确实,在今天的信息时代,我们面临大量的信息输入,从社交媒体、搜索引擎、新闻门户等渠道,我们经常很容易被信息淹没,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他们的视野也越来越狭窄。我认为这些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过多的信息的输入与碎片化:我们面临着海量的信息和碎片化的信息,而很难有机会获取到更加...

网络会给人带来哪些心理疾病
答:而工作繁忙是造成这种错觉的主要原因。不能完全放松。一直处于紧绷状态,会让人变得敏感神经质,稍有动静就会引发大反应。建议:有这种情况的人,平时放下手机,多做运动放松,多与人面对面交流。心脏病:缺少恐惧手机不关机,QQ、微信等社交软件24小时在线,消息列表中好友信息闪烁,不断更新身边人的状态...

短视频对身心健康有什么影响
答:值得注意的是,短视频的短暂性也带来了信息过载的问题。在不断刷视频的过程中,人们面临着海量碎片化的信息,容易导致注意力分散、思维浮躁,进而影响工作和学习效率。因此,适度的使用短视频是很重要的,以免过度依赖于它们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事情。短视频的社交关联性和用户互动 短视频平台不仅提供了观看视频...

碎片化阅读的定义
答:一是碎片化阅读,短篇文章让人产生快感,容易阅读,但不能让人深度思考。二是和深度阅读相比,碎片化阅读削弱了阅读的自主性。 在今天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面对互联网和智能终端上,海量信息,又陷入一种选择的焦虑。 不知道读什么,那就大家读什么我读什么。三是一个人的阅读,只有碎片化阅读,那么就成为...

“互联网没有记忆”这句话怎么理解?
答:不关心时事 互联网的信息实时更新,每天就会有大爆炸的新闻,关心时事的人,经常在互联网上冲浪的人当然非常清楚每日的大事件,而并非所有人都活跃在互联网中,虽然中国网民的基数非常大,但仍有不少的人是没有“连网”的,以至于会出现“你是刚通网吗?”这样的梗。在过去人们通过报纸获取新闻,而如今...

碎片化时代,如何保持深度思考?
答:时间碎片化是现下的一个趋势,很多人可以专注地刷一个小时微博或微信,却做不到专注看书半小时。碎片化的时间造成了碎片化的知识,碎片化的知识容易让我们自认为懂得很多,却思考得很肤浅。在碎片化时代,要保持深度思考,需要自主地培养一些习惯。1.看到碎片化的信息有意识地去做分类 比如你今天看了管理领域...

碎片式的知识是无用的吗?应该如何看待?
答:当前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说是生活在碎片化知识的海洋里。每天都在刷微博,刷朋友圈,追热点,看大v,学ppt的速成方法,职场新人不可不看的一篇文,摆脱单身的五十条规则等等。这些碎片式的知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看似干货,然而积累无数之后回头一想,还是觉得两手空空。这正是碎片式知识的...

互联网新闻事业的发展给受众带来了哪些令人担忧的变化?
答:4.过度依赖网络:互联网网站和应用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而社交媒体等平台也成为人们交流看法和意见的主要场所,使人们过度依赖网络,缺乏现实中的信息获取和交流能力。5.信息碎片化:互联网新闻短小、形式多样,使得受众难以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导致信息碎片化现象。6.精神压力:由于...

读了那么多书为何脑子里全是别人的思想碎片?
答:碎片化阅读让我们每天从手机、网络等电子终端接收器上接触到海量信息,使得阅读变得轻松、简便。此外,碎片化阅读还有快速、及时、交互以及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优点,这些都是传统的深阅读所不具备的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讲,碎片化阅读代表着一种阅读的趋势,或者说是时代的特征。然而,学者许纪霖却视这种阅读为...

大数据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答:1,大数据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大数据让企业拥有了增值的潜力与爆发力:通过对销售大数据的分析应用,企业可以对消费者的需求有更精准的把握,从而进行更对路的生产;通过对用户评价大数据的分析挖掘,企业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改善用户体验,从而促进产品营销。2,大数据改变了思维方式。这种改变是双向度的: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