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的简单资料,最好要短一点的。

作者&投稿:叶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少数民族的资料,短一点儿~

1、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较为重要,最为隆重的当属牯藏节(13年一度)。
2、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僳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3、门巴族
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县、林芝市、错那县等地。“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4、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市。“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枪。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5、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自称。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扩展资料:
1、中国一共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有55个少数名族,分别是: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僳族、仡佬族、拉祜族、东乡族、佤族、水族、纳西族、羌族、土族、锡伯族、仫佬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保安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
2、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密度与内地沿海汉族地区比较,差距悬殊。例如,少数民族聚居的西藏自治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1.8人。
(1)小聚居和大杂居。少数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各省、自治区。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5个自治区和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200多个民族乡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但在这些地区又都杂居着不少汉族,其比例也相当高。
(2)分布范围广,但主要集中于西部及边疆地区。全国拥有56个民族的省区有11个,占全国31个省区的35.5%。尽管少数民族分布范围很广,但其人口仍主要集中在西部及边疆地区。我国陆地边境线全长2万多公里,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地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少数民族

黎族文化
海南省保亭县黎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海南省中部五指山南麓,是海南岛中部山区的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全县面积1160.6平方公里,人口16万人,其中黎族人口9.4万人,占全县人口的61%,保亭的县名来源于明代的“宝亭司”,到了清代改称“保亭营”,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正式设立县行政建制,1987年成立保亭县黎族苗族自治县。保亭地区的黎族有杞、哈、赛等方言,每个方言区的语言、生活习俗亦有所异,但是文化艺术娱乐等方面基本相同。自古以来,勤劳勇敢的黎族人民就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他们和汉族及其他各族人民一起,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富有特色的海岛文化。

黎族,是中华民族大家中的光荣的一员,是少数民族中人口超百万的一个民族。他们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据考古学家的考证和史料记载,至少在二三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古百越的一部分人便从两广(广东、广西)大陆上不止一次地横渡琼州海峡,到达本岛东北部,然后才逐渐向全岛扩散。这就是现今黎族的先民。在东汉时代,他们被称为“里”,隋代则“俚”、“僚”并称。唐德宗年间称为“黎”,但普遍以“黎”、“代”、“僚”则在宋代以后。黎族先民长期在这块孤岛上开拓、繁衍、直至今天。他们在披荆斩棘开拓荒岛的过程中,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创造了人类赖以生存的丰富的物质条件。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人进入海南时,发现这个“东西南北方千里”的“大洲”,“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央为贯头,男子耕农;种禾福,拧麻、捕鱼、狩猎。女子桑蚕织绩,亡马与虎,民有五畜,山多麋鹿,兵则矛盾,躬驽,竹矢,或骨为镞。”可见汉以前这里的先民已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他们是我国纺织业的创始人。黎族盛产的珍珠,吉贝(黎锦、黎单)、五色藤、沉香、益智子等,历代都是进贡封建朝廷的贡品,其中黎族纺织品,曾被诗人誉为“机抒精工,百卉千年”。黎族人民在开发海南岛、建设海岛的斗争中,不但创造了自己的物质文化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文化。他们在自己独特的生产工具、耕种方法和方式。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动人的传说和神奇的神话故事、有优美的歌谣、富有海岛特色的民族乐器和广为流传的舞蹈、音乐。尽管文化较落后,他们仍能创造出适合自己使用的结绳、刻木记事法、动物记日法以及度量衡等。

黎族风俗习惯

  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居民,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几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黎族的住房有船形屋和金字形屋两种。船形房是传统的竹木结构建筑,外形像船篷,半圆柱状,用竹木扎架,上面盖着茅草。金字形房以树干作支架,竹片编墙,再糊一层泥。黎族人主食是大米,传统的竹筒饭异香扑鼻。男女都爱喝糯米酒,常常是几个人围酒坛而坐,用一根细竹管插入坛内,轮流吸酒,也有用碗盛酒喝的。

  黎族的服饰也非常有特色:妇女穿着对襟的长袖上衣,下着筒裙,有的穿套头式上衣,头发束在脑后,插着骨簪等装饰品,戴着绿花头巾;男子以红布或黑布缠头,穿无领的对襟上衣,下穿前后两幅布的“吊檐”。

  黎族的婚俗是:青年男女恋爱自由;寡妇有改嫁的自由。

  黎人去世,他们实行丧葬是土葬,丧葬仪式各地不同,对墓地的选择比较重视。

  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礼节:客人来了,主人在门口迎接,拿出烟叶、烟筒和火种,请客人在门外抽烟、休息,然后请入屋内饮酒。酒席上宾主对坐,若是男客,则先喝酒后吃饭;女客则先吃饭后喝酒;若是要好的朋友,则边喝酒边对歌。

  禁忌:平日不论是自己还是别人都不能提及先辈的名字,如外人不慎当面提其先辈名字,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愉快;部分黎族人民对猫禁杀忌食。

黎族服饰

  黎族服饰,主要是利用海岛棉、麻、木棉、树皮纤维和蚕丝织制缝合而成。远古的时候,有些地方还利用楮树或见血封喉树的树皮作为服饰材料。这种服饰材料,是从山上砍下树皮,经过拍打去掉外层皮渣,剩下纤维层,然后用石灰(螺壳烧成的灰)浸泡晒干而成。黎族祖先利用这种树皮纤维来缝制成的衣服、被子、帽子等,称为“树皮布”服饰。黎族服饰过去绝大部分是自纺、自织、自染、自缝的,其染料以在山上采集植物为主,矿物为辅。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范大成《桂海虞衡志》、赵汝适《诸蕃志》、周去非《岭外代答》等都有关于黎族织锦原料的记载。如《桂海虞衡志》:“黎幕出海南黎峒,黎人得中国锦采,拆取色丝,间中棉挑织而成,每以四副联成一幕。”又《岭外代答》:“海南所织(吉贝布)则多品矣!幅极阔……,间以五采,异纹炳然!”海南黎族所织的“黎锦”、“黎单”、“黎幕”,色彩鲜明,美观适用,颇为中原人士所赞赏。
  黎族服饰,并非全是根据体型而定,服饰的尺寸因为各个方言区的地域语言、族源、族系、崇拜、祭祀、丧葬以及生活环境的差异,因而所喜爱的服饰款样标准、自然也不相同。比如妇女上衣,哈方言的罗活、抱由、抱曼的衣衫特别宽而大,同样是哈方言的只贡(多港)的黎族妇女衣衫特别小而窄,在黎族妇女服饰当中,可称是最小的女衫了。  
保亭妇女服饰
  关于黎族服饰,古代典籍有不少记载。如《汉书•地理志》:“武帝元封元年,略以儋耳、珠崖郡,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为贯头。师古曰:‘著时从头而贯之’”。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等也多有记载。自古以来在海南岛上的黎族妇女精于纺织、染布、刺绣等。如果说汉代“广幅布”,唐代的“吉贝布”、“盘斑布”、“食单”(桌布),到宋代的“青花布”等,和战国时代的“织贝”是一脉相承的话,那么,苏轼在《峻灵王庙记》所说的“结花黎”就是美孚方言黎族妇女用传统的缬染技术织出来的。这就是历史资料所记载的黎族人民用棉花织成的富有文彩的纺织品——“织贝”。
  随着时间不断的推移和各民族交往的频繁,黎族服饰加速了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是将无领直口和贯头上衣,改为挖口上衣领,或者将直身、直缝、直袖改为使腰身、袖口有缝(折间),或者改无钮为饰钮,后来又改为琵琶钮,直到将对襟改为偏襟。赛方言黎族,除陵水祖关、群英地区妇女穿的有花筒(俗称“丝筒”)外,其余均先是仅在裙尾、裙腰上绣花,其后又在上衣上反镶色彩较为鲜艳的布边,筒裙多织条格纹,最后就只有蓝衣黑裙或素身无花纹。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多数的黎族青年男女早已改穿汉服。只有比较边远地区的中老年妇女仍穿着黎族服饰,但是多数服饰都是在市场上购买的材料制作而成的,且上衣服饰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黎族服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体现了时代进步的必然趋势。实践证明,黎族服饰不论在审美和实用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的。它对中华民族服饰的丰富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黎族服饰是黎族人民喜爱的服饰之一,需要保留其民族风情习俗和服饰特点。当代不少地方的黎族青年男女已穿汉服、讲汉话。但在结婚时,仍然穿着传统服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省各大宾馆、商店及旅游景点,为了体现其旅游点的地域和风情的特色,不少服务人员穿戴黎族服饰。中外游客都以能目睹或穿戴绚丽的黎锦、黎服为幸,并盛装留影以为纪念。黎族服饰文化是黎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乐东罗活妇女服饰
  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于1987年3月成立了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民族织锦工艺研究所,海南撤州建省后,易名为海南省民族织锦工艺研究所,研究所承担着抢救、挖掘、整理、研究、开发和生产黎族织锦和服饰的任务。这对我省少数民族服饰的继承和发扬,起着重要作用。

黎族传统节日
黎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节日,它们是黎族人民习俗的组成部分,也是黎族社会文化、心理状态的一个侧面。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自己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除夕”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春节”

“春节”,在黎族地区一般从正月初一过到十五日。届时,各家各户清扫庭院,修整“船形屋”,贴红对联,洗刷衣服器具,舂米和包粽子,在房门、藤箩、耕牛角等处贴上红纸,以示吉祥。大人们为小孩备鞭炮,买烟花,男女老幼个个穿上新衣服,干干净净,喜气洋洋,一片节日的景象。大年初一清早互相拜年,在外面见面相互道贺“恭喜恭喜,年年丰收,年年幸福”。小孩子高兴异常,蹦蹦跳跳,他们争着向大人拜贺新年,获得糖果、糕点、粽子和压岁铜钱。大人们整日饮酒对歌,通宵达旦。有的则仍按照传统习惯,从大年初一开始,男人集体狩猎,猎获物全村人共同享受。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黎族人民通过“三月三”的传统来纪念本民族的祖先和英雄人物。

现在纪念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人数有几千人甚至上万人。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对歌题材广泛,除了情歌,还有农事歌、神话故事歌、祝酒歌,以及说今论古歌等。除了歌谣对唱外,还有“打柴舞”、荡秋千、土枪射击、射箭、摔跤等节目。

“招福”和“牛月”

合亩制地区的黎族同胞,也有另外一些具有民族特点的特殊节日。例如每年三月、七月插秧之后和在十月的“牛月”,要集体举行一次“招福”礼仪式。到时,男女老少都云集到“亩头”的家里,集体跳“招福舞”、“黎家乐”等,敲锣打鼓,通宵达旦。在“牛日”这天,牛主要给牛喝一种“牛魂石”浸过的酒,以示对牛的祝愿,并且为耕牛修牛栏,禁忌杀牛。

 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

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市、乐东县、陵水县、保亭县、五指山市、三亚市等七县二市之内,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万宁、屯昌、琼海、澄迈、儋州、定安等市县。
黎族虽然没有本民族文字,但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黎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音乐和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间音乐有自己的传统乐器:鼻箫、口弓、叮咚板、独木皮鼓、蛙锣等。有歌就有舞。黎族人民不仅善唱歌,也爱跳舞,他们的舞蹈来源于生产和生活,来源于对祖先的崇拜。内容主要有生产舞、生活舞和宗教仪礼舞。黎族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黎族的简单资料,最好要短一点的。
答:内容主要有生产舞、生活舞和宗教仪礼舞。黎族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海南岛的少数民族主要是什么?
答:黎族 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黎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大多数黎族人都能兼说汉语,过去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1957年在党和政府帮助下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文,信仰仍处在原始宗教阶段。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陵水、保亭、三亚、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琼中、五指山等县市,...

黎族的风俗习惯,聚集地和主要节日简介
答:1. 黎族主要分布在中国海南省的陵水、保亭、三亚、乐东、东方、昌江、白沙和琼中、五指山等县市。此外,还有部分黎族散居在海南省的其他地区,如万宁、儋州、屯昌、琼海等,以及贵州省等省份。2. 黎族的舞蹈文化丰富多彩,例如《打柴舞》就是一种深受黎族群众喜爱的舞蹈形式。这种舞蹈通常在地面上放置两根...

黎族资料
答:以下是关于黎族的一些资料:1. 人口分布: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尤其是五指山地区,是中国最南端的少数民族之一。2. 语言:黎族有自己的语言——黎语,它属于汉藏语系的一种。黎语有丰富的方言和土语,显示了黎族文化的多样性。3. 文化特色:黎族的文化特色体现在他们的艺术、音乐和舞蹈中...

我要关于黎族的介绍越详细越好 有奖!火速回答
答:黎族传统住房有船形屋和金字型屋两种。船形屋是竹木结构建筑,外形像船篷,用竹木架构;金字形屋以树干作支架,竹片编墙。 黎族人性格豪爽、能歌善舞,黎族的歌舞有其独特的魅力。现在,在海南“竹竿舞”已成为海南最富有特色的舞蹈表演。习俗 黎族习俗孩子长到十三,四岁便要搬到“隆闺”去居住,不与父母同住。“隆闺...

黎族的资料信息
答:黎族竹竿舞庆祝三月三 典型食品 竹筒饭是黎族的传统风味食品。此外还有:“祥”,黎族风味菜,有两种,即汉语称为“鱼茶”和“肉茶”;糯米饼。节日 黎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和“三月三”等。 三月三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这一天,具有敬老美德的黎族同胞带上自家腌制的山菜、酿好的米酒、做好的糕点去看望...

黎族的风俗习惯,聚集地和主要节日简介
答:这天人们都要早早起床,妇女忙着舂山栏糯米,准备过节食品,姑娘们上山采撷染饭的树叶,男人们则合伙上山放狗打猎,下水抓鱼。家家户户杀鸡买肉备好酒,姑娘们穿上盛装,披金戴银,且歌且舞,欢庆一年一度的三月三节。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黎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黎族婚俗 参考资料来源:...

黎族的风俗文化是怎么样的?
答:演唱的方式有独唱、对唱和齐唱等,曲调甚多,乐器则有鼻箫、口弓、水箫和洞箫等。黎族服饰风格独特,男子结发于额前或脑后,缠红色或黑色头巾,上衣开襟,用布巾缚腰。妇女一般上身穿对襟无扣上衣,边沿绣花,并缀以贝壳、铜钱和穿珠等饰品,下穿筒裙,头发扎成球形,插以骨簪或银簪。

黎族有什么生活习性???
答:1、纹身是海南黎族特有的习俗,是世界民族中一种罕见的原创性文化现象。纹身,在黎语种叫“打登”或是“模欧”。海南汉语叫“秀面”和“书面”。西文则叫“打都”,是黎家人的一种传统习俗。2、黎寨妇女精于纺织和刺绣,凭着灵巧的双手,用简单的工具便可织出精美图案的头巾、上衣、石榴裙等黎锦民族...

黎族的风俗文化是怎么样的
答:黎族男子一般上身穿无领对胸无纽扣麻衣,腰间前后各挂一块麻织长条布,头上缠红布或黑布,形状有角状和盘状。妇女的装饰一般穿对襟或偏襟,直领或圆领上衣,上衣边沿绣花,并缀以贝壳、铜钱、穿珠等饰品。黎族女性习惯头带花巾,下身穿筒裙,再加上头发扎成球形,黎族妇女以前有纹身的传统习惯,现已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