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直译《道可道》全章

作者&投稿:茶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言文翻译~

庖夫
昔有庖夫,甚迂。于集上市鸡及肉归,置厨中。适有友人造门,遂入室聚谈。友人去,见犬猫啮鸡、肉。庖夫亟曰:"尔何不仁?吾何损尔?" 犬猫似不闻,啮之愈甚。庖夫又曰:"吾素忠厚,向善待汝,今欲欺吾耶?"移时,败骨残肉狼藉满地,犬猫掉尾而去。或曰:"迂哉,庖夫!此乃犬猫也,何得视之以人,当责己乃是。"(根据《克雷洛夫寓言》改写。)
作品名称
庖夫
外文名称
The cook
创作年代
古代
作品出处
根据《克雷洛夫寓言》改写
文学体裁
文言文
文言原文
昔有庖夫,甚迂。于市巿鸡及肉归,置厨中。适有友人造访,遂入室聚谈。友人去,见犬猫啮鸡、肉。庖夫亟曰:"尔何不仁?吾何损尔?" 其似不闻,啮之愈甚。庖夫又曰:"吾素忠厚,向善待汝,今欲欺吾耶?"移时,败骨残肉狼藉满地,犬猫掉尾而去。或曰:"迂哉,庖夫!此乃犬猫也,何得视之以人,当责己乃是。"[1]
文言译文
从前有一个厨师,十分愚蠢。他在集市上买了鸡和肉并返回家中,把它们放置于厨房中。恰逢当时正有几位友人前来拜访,于是他就进屋与朋友相聚交谈。当朋友离开时,厨师看见猫、狗正在偷吃鸡和肉。厨师立刻说:“你们怎么这样不仁义?我何时亏待过你们?”猫、狗好像没有听见的样子,吃得更凶了。厨师又说:“我一向为人忠厚,待你们一向还好,现在你们想欺负我吗?”不多时,满地都是吃剩的骨头,一片狼藉,猫、狗摆动着尾巴跑了。有人说:“这个厨师迂腐啊!这可是猫和狗啊,怎么能像对待人一样对待它们呢?应该责备自己才对啊。”
注释
1 .庖(páo)夫:厨师。
2 .造访:前来拜访。造:前来,访:拜访。
3. 损:亏待。
4. 向:向来,一向。
5. 移时:不多时。
6 .掉:摆动。
7 .亟(jí):急忙,赶快。
8. 迂:迂腐,愚蠢。拘泥于陈旧的、固定的模式、准则;不知变通,不合时宜。
9.愈:更加。
10.素:向来。
11.市【文中的第一个】:市场。
12.市【文中的第二个】:买。
13.或:有人。
14.甚:很。
15.乃【文中的第一个】:是。
16.乃【文中的第二个】:才。
17.是:对。
18.狼藉:纵横散乱。
19.以:把。
20.遂:于是。
句子解释
吾何损尔?:我有什么地方亏待你们?
何得视之以人:怎么能把它们当人一样对待呢?
文言知识
现代汉语中,人称的单数与复数是有明确区别的。“我”、“你”、“他”是单数:“我们”、“你们”、“他们”是复数。但在文言文中的人称却很少有单数与复数的区分:“吾”既可指“我”,也可指“我们”;“尔”既可指“你”,又可指“你们”。上文中的“尔何不仁”中的“尔”,就是指“你们”(犬与猫);“向善待汝”中的“汝”,也指“你们”。
“迂哉,庖夫!”这是一个主谓倒置句。按现代汉语的规律,“庖夫”是主语,应置于谓语“迂哉”之前,故应译为“这厨师十分迂腐啊”!
启发与借鉴
把仁慈赐给恶人,结果会比厨师更惨。

是《道德经》的翻译吧。
1那不可言说、不可解释的最根本的存在,我把它称之为“道”。无法给这个最根本的存在命名,姑且把它命名为“道”吧。
   天地万物刚开始产生的时候,没有自己的名字。我们能叫出他们的名字,是他们存在的另一次开始。天地万物知道自己已经被命名了吗?没有;对他们来说,存在和不存在,有名字和没有名字,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但如果我们不给他们命名,我们又如何认识事物的微小差别?
   有和无,存在和不存在,他们的区别是非常微妙的。微妙就微妙在:这种区别只对于人才有意义。
 2
   世人都知道何种事物为美,那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美的标准,可这个美的标准是恶的;世人都知道何种事物为善,那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善的标准,可这个善的标准是不善的。
   美有了标准,善也有了标准,人们借此把许多事物排出在美和善之外,这岂不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恶和不善?
   美和丑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善和恶互相对立,又互相彰显。世界上的事物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成立。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上和下、音和声、前和后,他们的关系就是这样。
   圣明的人绝不有意地制定标准,使本来和谐的事物互相对立起来。事物会自己发生变化,生长和死亡遵循他们内在的规律,何必去故意地干预他们?你不去干预他们,他们的生长才最为完美。
  3
   不崇尚贤能,人与人之间就不会互相竞争;不珍贵黄金和宝玉,人们就不知道自己原来很贫穷;在人们的心中放上了这样那样的渴望,而又无法满足他们,痛苦和不满就会在人们的心中普遍滋生。
   所以幸福的社会是一个这样的社会:人们心境恬淡,食物充足,欲望淡漠,身体强健。人们不知道贤能是好的、而且黄金和宝玉是可贵的。人们仅仅满足于自身的快乐和健康。这样的社会与其说是没有政治的,不如说已经达到了政治的最高境界。
 4
   是“道”在统领着世上的万事万物。“道”是如何进行统领、使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各得其所得呢?我想,“道”像一个自我展开的无边胸怀,使万事万物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锋利的,它承受他们的锋利;混沌的,它接受他们的混沌;它和最光明的东西一起闪光,和最昏暗的东西一起昏暗。它隐藏在事物的背后从不显露自己。
 5
   天地不知道有仁爱,所以天地把世间万物看作无分别的刍狗;圣人知道有仁爱,所以圣人把黎民百姓当作刍狗。圣人自以为有权安排刍狗的命运。
   天地之间,像一个巨大的橐轮吗?天地的胸怀,也像“道”的胸怀一样,虚而不盈,去而弥远,无动不出,似往实来。天地的胸怀如此宽广,在天地之间做一只刍狗,岂不幸运?圣人的胸怀像一只屈曲的斗笠,做圣人的刍狗,岂不悲惨。
 6
   我们无法窥视那万物所从产生的门户。这门户在哪里?造物者也是以雌雄交配的形式创造万物吗?这门户是天地的根本,万物的源头;它永远生生不息,而不会厌倦。
  7
   天长地久。
   天地为什么能长且久呢?因为天地并不是自生的。
   圣明的人把自身放在他人的身后,却因此引导了他人;他们不把自己的身体看成是仅属于自己的,反而生存得更加真实;他们没有小私,反而成就了大私。
 8
   最高的善就像是水一样。水孕化了万物却不与万物争空间,它们自动地流淌进低贱的泥塘里。
   水之善,就像是那至高无上的“道”。
   守住自身的善良,心像一片空旷的山谷;与人为善,言语诚实;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做能做的事;顺应事物的运行规律。何必强与人争,那不是自寻烦恼吗?
  9   你希望能牢牢地把握住的,不是你所拥有;你所爱悦的,必不能长保。
   这满堂的黄金和美玉,只是偶尔寄存在你这里。富贵荣华,是穿在你身上的锦绣衣裳;你为它们感到骄傲,总有一天你也会脱下它们。
   让别人去羡慕你的黄金美玉和锦绣衣裳吧!你要知道,只有身体是属于自己的。
  10
   身体和精神,能始终结合在一起不使分离吗?摒弃欲望,忘怀形知,体内只剩下一丝呼吸之气,能使自己的身体像婴儿一样柔弱而纯洁吗?你的身体上已经沾染过人生的尘土了,不可能再把它擦拭干净。要想有益于社会,也不可能任何事情都不做。天地在不停地运转,你怎么能无所行动?观察的眼睛曾经睁开过,又怎么能说自己一无所知?
   不能放弃的,你就要好好地珍惜它;额外获得的,别把它们看的太重要;拥有但不占有,这才是合乎自然的道德。
   1 1
   把车幅和车毂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车轮。车幅和车毂不存在了,我们得到了车。
   揉抟粘土制作器皿。粘土不存在了,我们得到了器皿。
   在墙上开一个门,凿一扇窗户。窗户和门打开了,我们才得到了家。
   木条、粘土和墙洞,当他们失去自我的时候,才是他们为人所用的时候。
  1 2
   色彩太绚丽了,人们反而辨不清颜色;音律太和谐了,人们反而忘记了乐曲;食物太可口了,人们反而忘记了营养;驰骋追逐令人身心俱狂,目的却并不在于猎物;那一心向往却难以得到的,使人行为逾规忘记了耻辱。
   圣人不屈从于感官的诱惑,所以他们才能成为圣人。
   1 3
   人们太重视成功和失败了,直到大难加身,他们才能够醒悟事物的根本。
   为什么那么看重成功和失败?成功了,他们就高兴;失败了,他们就伤心。他们完全忘记了事物的根本。
   什么是事物的根本?——自身的完善才是事物的根本。你的心灵完善了,整个世界会跟着你一起完善;你的智慧完善了,整个世界会随着你一起提高。
   1 4
   视而不见,曰希;听而不闻,曰夷;抟而不得,曰微。希、夷、微,这是事物的三种境界,也是人生的三种境界。
   如何理解这三种境界?——你仰视着他,发现他无比高大;你俯视着他,发现他非常渺小;你去追逐它,它永远在你前边;你转过身去,你又跟随在你身后。
   它没有形体,像你的心灵一样。他是一种精神,但这种精神自远古时就开始孕育,从你出生的时候就寄存在你的心里。
  1 5
   我们的祖先,当他们开始孕育这种精神的时候,他们还叫不出这种精神的名字。
   他们的心犹豫不安,就像跋涉在冬天里的山川;在邻居面前他们不敢停留,在自己的家里他们也像是在作客。这种精神就像是捧在手里的一块冰,一不小心它就会融化;但如果能使它成长起来,这精神会成为全人类的至宝。
   它具有冰的魂魄,像冰一样坚硬,绝不沾染尘土,永远熠熠生辉。
   它还具有水的温润,滋生万物,润泽原野,孕化出无限的生机。
  1 6
   空虚如深谷,安静如高山。万物都在变化,可是“道”保持不变。
   那不停地变化着的,有一天会归复于静止。动生于静,变生于常,生发于息,他们的归宿是永恒的安静。
   生命是一个由动至静的过程,人必须接受这个现实。你自己是自己的惟一主宰,这对你是最重要的真理。
   “道”启示给你的是:你就是你自己的王、自己的天;道运行在天地之中,也运行在你的身体里,直到你死去。
   1 7
   至高无上的,是道;其次是爱;再次是畏;再次是侮辱和毁伤。
   爱你该爱的人;畏你所敬的人;远离侮辱和毁伤。
   道不可言说;爱不能穷尽;但是敬畏应该适可而止。
   别把侮辱强加给别人;也不接受来自别人的侮辱。像道一样自然,做你该做的事。
   1 8
   道就是自然。忘记了道的自然本性,你就会相信虚假的仁义;把你的智慧用在虚假的仁义上,你就远离了自己的幸福。
   自然是永远真实的,社会却可能是完全虚假的。
   在虚假的“仁义”的社会里,没有真实的感情:孝不真实、忠不真实、义不真实、仁也不真实。
  1 9
  如何恢复社会的真实?——大家摘下仁义的假面具,把智慧用在有价值的事物上。
   人与人之间坦诚相待,互相信任;用不着费尽心机,别人的幸福原来并不妨碍你的幸福。
   2 0
   最高的智慧,是无忧。
   顺应自然与违反自然,差别有多大?善于恶,相去有多远?苦与乐,靠什么把他们分开?
   众人你挤我撞,好像是去分享一次免费的大餐;又像是去占领赏春的高台。
   只有一个人最愚蠢,他不知道哪里有免费的大餐,不相信高台上才有春天。他蠢得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迷迷糊糊、懵懵懂懂,不知道该跟着谁走。
   他的心智开而复闭,睁着眼不知道观看,长着耳朵不知道倾听。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众人都瞧不起他。可是他说:我无忧。
   2 1
   那最高的“道”,至高无上的“德”,为什么只为他一个人所拥有?
   别人如果也知道这“道德”的好处,岂不是要来抢夺?——他也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啊,可为什么大家不来分享呢?
   恍兮惚兮,“道”中有“德”,“德”中有“象”。此“象”明明白白,大家都看得见,为什么却装做并不认识?
   他们不知道,那就是所有人的普遍的幸福吗?
   2 2
   不害怕委曲自己,你就终能成就那至德之“道”。水会在低洼处聚集,你要先在那里等待。人们穷困到极点,才会幡然醒悟。跟大家保持住距离呀!否则你也会疑惑,
   守住你心中的“道”,为大家先做出榜样。不用去招摇,那不明智。不要太骄傲,那也没有用处。别自悲,相信自己会成功。也别自赏,你不能期待着回报。
   如果有人来问你怀抱的是什么,分一份给他们吧。不要害怕有人来抢劫,“道”会自己保护它自己。
   2 3
   道是真实的,自然也是真实的。
   疾风和骤雨总是来得快,去得也快。是谁带来了疾风和骤雨?是自然,也是天地。天地尚且不能掀起持久的疾风骤雨,人怎么能维持长久的强盛不衰?
   要了解道的本源,道隐藏在自然的身后;要了解自然的规律,这规律就运行在事物之中。
   遵循道的本质,像道一样岿然不动;顺应自然的规律,好像自然是一个仁慈的君主。
   2 4
   抬起脚后跟,人就无法站立;跑得太快,人就无法走得很远。
   两眼紧盯着自己,人反而不认识自己了;你觉得自己是正确的,别人却来否定了你的判断;你自矝自赏,大家却把称赞送给了别人。
   道要求人给自己解下“自我”的负担。放下自我,你才能与道同行。
  2 5
   什么是道?
   道浑然如一,诞生在天地之前。道寂然自处,独立而不可更改。道孕生了世间万物,却一点不会减少。道运行在万物之中,却从来不会磨损。
   “道”是它的真实地名字吗?我想称呼他的另一个名字“大”,但“大”也不足以表示“道”的真实面目。道既“大”且“远”,我忽然看不清它的形迹,它却蓦然又回到了我的身边。
   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人能够与道为伍,身寄丘壑之间而神游天地之际,人不也是域中之一大吗?
   然而,人终究不能超越自己的身体。人只能寄身丘壑,取法天地,顺应自然。
  2 6
   轻捷以沉重为他的根本;安静是浮躁的内在保障。
   有道德的人生活在世上,言语庄重、举止安泰;面对美好的事物仍能保持一颗平常的心。
   可是,那些身系天下安危的万乘之主,却举止轻浮、言谈失据,他们又怎么能够赢得别人的信任?
   2 7
   美好的行为不为世人察觉,就像是车轮在地上压过却不留下辙痕。
   善良的言语令人愉快,就像是新熟的水果没有一点瑕疵。
   最好的忠告不是出自你的智慧,它从人的内心深处自然流露出来。
   坚守自己的立场,在关键的事情上绝不动摇。
   必要的时候,让你的心成为一个死结;任何人——包括你自己,都解不开它。
   最高尚的行为是:帮助所有的人,不嫌弃最低贱的人。
   最杰出的智慧是:看到每个人的价值,不以任何人为负担。
   不要试图做别人的老师。善良是不能够学习的;而道德也不能当作礼物送给别人。
   2 8
  事物有强大的一面,也有其柔弱的一面;大地上有高山,也有溪谷。
   阳光下到处都是暗影;阳光越明亮,暗影越昏暗。
   成功和失败形影不离;一个人的荣耀会成为另一个人的耻辱。
   在成功处据守;在耻辱处安身。
  2 9
   想要改变世界,你必须有所行动。
   世界不是哪一个人能主宰的;你只能改变其中很小的一个部分。
   你的欲望太多,你就会失败在自己的行动之前。
   让大家跟你一起行动,你必须走在大家的身后。
   做自己能做的事吧!这样你才能不怨不悔。
   3 0
   以“道”改变世界,而不是依靠强力。
   强力是破坏性的;它会使世界离“道”更为遥远。
   “善”是一个需要精心培育才能够收获的果实。
   急躁,懈怠,勉强,过分的乐观,都会给“善”带来伤害。
   3 1
   暴力是一种不详的手段;除非是为了反对另一种暴力,轻易不可使用。
   暴力的胜利不是“道”的胜利,也不是“善”的胜利。它至多能使“道”呈现出来,使“善”播种下去。
   大家看到了“道”,却不知道如何遵行;“善”被播种下去了,人们却不知道如何培育。
   “道”就会隐去;“善”就会衰亡。以暴易暴,世界并没有因此变得完善。
   3 2
   “道”经常是隐藏的;“善”经常是柔弱的。
  “ 道”隐藏在万事万物之中,也隐藏在人的身体和精神之中;“善”仅仅潜伏在人们的心灵之中。
   “道”并不帮助人,也不帮助善。“道”在每个人的心中放上了十份的“恶”,只放了一份的“善”。
   但“道”是公正的。把所有的恶聚集在一起,恶并没有变得强大;把所有的善汇集到一起——哪怕每个人只献出一小部分——善已经无敌于天下。
   3 3
   不要窥测别人有多少善意;要认清自己心中有多少善良。
   战胜别人的是力量;战胜自己的是良知。
   要保持住自己心中的那一份善良,人必须先战胜自己。
   战胜自己是困难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人。
   3 4
   “道”不同于“德”;“德”不同于“善”。
   “道”寂然自处,与万物同运,及善恶同化
   “道”的意志是先天确定的。恶同于道则恶生,善同于道则善生。
   3 5
   坚守正义绝不动摇,你就能够感动人心
   大家都来向你靠拢,你可不要伤害了他们。
   用甘美的食物招待客人,客人就会经常前来光顾。
   但是“道”是不能拿来招待客人的,“善”也是不能拿来招待客人的。
   “道”入口无味,入耳无声,入眼无色。
   “善”像冰一样脆弱,像水一样无形;善只能宝藏在自己的心里。
   3 6
   道要让谁灭亡,先使他疯狂;要让谁衰弱,先使他强盛;要让谁绝望,先叫他渴望;要让谁痛苦,先使他拥有。 不要让自己强盛到极点、渴望到痛苦。
   那最柔弱的,会战胜最强大的。
   那柔弱到极点的,什么也不会再失去,永远也不会再失败,
   3 7
   “道”什么也不做,但他已经做了一切。
   人们把种子播撒在地里,自然的雨露自会使它生长。
   每个人的心中都怀揣的希望,他们等待的是“无违”的春风。
   “大人”的作为减少到最少,国家的繁荣才能增加得最快。
   不要日日在阡陌和田畴上徘徊,人们不需要你为他们做些什么。
  3 8
   最高的道德是放弃道德而复归于根本。较低的道德是紧紧抓住道德不放弃。最低的道德是虚仁假义。
   根本失去了,道德丢失了,人们就只能以虚假的仁义来欺骗自己。
   道、德、仁义,他们的区别在哪里?——道是真实的,德是诚恳的,仁义是虚伪的。
   仁义是虚伪的,所有才需要“礼”来补充。虚伪的人需要用真实的礼来约束。
   “礼”是对人类“伪善”的惩罚。
3 9
最根本的存在就是“一”。守“一”不二,就是“道”。
   天守一则清,地守一则宁,神守一则灵,人守一则生。
   统治国家也要守住一个根本:这个根本就是清静无为。
   如何守住这个根本?——像道运行在万物之中一样不露形迹,统治者退隐在人民身后不敢先走一步。
   4 0
   事物会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柔弱和刚强经常发生转化。
   “道”会和最柔弱的事物一起生长,和最刚强的事物一起毁坏。
   有生于无;动生于静;强起于弱;变出于常。
   4 1
   与道同行,道是你的良师和益友。
   道运行在你的肢体里,意识中。道和你的身体一起成长,与你的血液一起流淌。道包围着你,浸透了你。道帮助你在睡眠时闭上眼睛,在奔跑时抬起脚跟。
   道紧紧跟随着你的每一步脚步,却从来不走到你的脚前。
   若说道是你的影子,道不会随你的身体一起趔趄。
   若说道是你的师友,道从来不和你交谈。
   若说道是你的精神和意识,道不和你一起思虑。
   若说道并不存在,当你一个人寂然自处,是谁默默地坐在你的身边?
   4 2
   和你的心灵一样,道也是孤独的。
   道和太阳一起升起,和百花一起开放;和春天一起温暖,和流水一起徜徉。但道仍然是孤独的。
   人害怕孤独;人唯恐失去别人和大家,所以他才能够谦虚。道害怕孤独;道唯恐有人忘记了它的存在,所以它才紧紧跟随着每个人的脚步。
4 3
   那至柔至弱、无迹无形的,贯穿运行在至刚至强的事物之中,世界上不存在对它关闭的门户。
   你的身体成长、强健起来,那当初的婴儿已经离开你的身体了吗?
   你磨练自己顽强的意志,用意志的躯壳包围住柔弱的心灵。但你无法使自己的心灵变得坚硬——那样它就不再能呼吸和感觉。
  4 4
   名字和身体,哪一个更真实?身体和财宝,哪一个更重要?荣誉和自我,哪一个更根本?
   有了名字,人们忘记了身体;为了财宝,人们甘冒凶危;在虚假的荣誉面前,人们完全失去了自我。
   4 5
   最高的成就,看起来并不完满。最充实的心灵,所有的门户都敞开着。
   以真实为准绳,哪怕折直为曲。让事实自己证明自己,不以语言来争辩。
   最高的技巧是不依赖技巧,让“自然”来为你引路。
   4 6
   国家的强大不是靠武力来维持的。马匹悠闲地在城郊的荒地上吃草,人们已经忘记了战争。
   社会公正并没有建立起来,统治者却相信黎民百姓的忠诚。
   那些奴隶们呵,终日辛苦地工作,却填不饱自己的肚子。他们已经成了国家的弃儿。
   你可以给马匹随时套上战车;但是驾车的战士如果已经离心离德,敌人就会来占领你的城郭。
   4 7
   父母教给你的,是常识;师傅教给你的,是学问;智者教给你的,是智慧。然而“道”是不能够传授的。
   “道”就在你的最习以为常的地方,在你的屋子里、饭桌上、席枕间。当你抬头窥视窗外,道随着日光一起照射进你的瞳孔,并随着你的目光一起向外观看。
   4 8
   知识依靠积累。知识的宝藏无边丰富;知识是不能被穷尽的。
   “道”明明白白。道越简单越完整,越深刻越单一。道原来就是简:去繁归简,去伪存真。
   4 9
   较低的道是简,较高的道是真,最高的道是一。
   简则易。政治如果简单了,匹夫也可以为卿相。
   真则去伪。道德如果是真实的,盗跖拿什么来进行狡辩?
   恢复人类的真实本性;圣人无所用,盗跖不为害,这才是所谓的太平盛世。
   5 0
   不是所有的婴儿都能长大成人;但道会守在每一个婴儿的身边。
   善经常受制于恶,并不是因为道抛弃了善。
   真经常被辱于伪,道却始终守在真的一边。赞同12| 评论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

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引语]

老子破天荒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它的涵义博大精深,可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从美学原理去探求,更应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维……

哲学家们在解释“道”这一范畴时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同时也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泉源。不过在“道”的解释中,学者们也有大致相同的认识,即认为它是运动变化的,而非僵化静止的;而且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一切运动,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变化。总之,在这一章里,老子说“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评析]

在这一章里,老子重点介绍了他的哲学范畴——“道”。道的属性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这是早已存在的一个问题,自古及今,它引起许多学者的浓厚兴趣。在历史上,韩非子生活的时代距离老子比较近,而且他是第一个为《道德经》作注的学者。关于什么是道,在《解老》中,韩非子这样说:“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这表明,韩非子是从唯物的方面来理解老子的“道”的。在《史记》中,司马迁把老子与韩非子列入同传(还附有庄子、申不害),即认为韩、庄、申“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汉代的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同样认为老子的“道”的思想是唯物论的。但是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代,情形有了变化。一些学者体会老子哲学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妙义,肯定宇宙的本体只有一个“无”,号称玄学。随后佛学传入中国并渐渐兴盛起来,玄与佛合流,因而对“道”的解释,便倒向唯心论方面。宋明时期的理学家同样吸取了佛学与玄学思想,对老子的“道”,仍旧作了唯心主义解释。总之,“道”是唯物还是唯心论,学者们一直有根本不同的看法。

[解读] “道”的革命性和权威性

“道”这个哲学概念,首经老子提出。

这个颇带东方神秘主义的名词,在《老子》一书中频频出现,它有时似乎在显示宇宙天地间一种无比巨大的原动力;有时又在我们面前描画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种亘古蛮荒的状态;或展示天地初分,万物始生,草萌木长的一派蓬勃生机,如此等等。

从老子对“道”的种种构想中,我们完全可以体味到他对“道”的那种近乎虔诚的膜拜和敬畏的由来。老子对“道”的尊崇,完全源于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诚信,这完全有别于那个时代视“天”和“上帝”为绝对权威的思想观念。“道”,对老子来说,仅仅是为了彻底摆脱宗教统治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根据,它比“上帝”更具权威性。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这是源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一种强烈的神秘主义直觉而至。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源于一种生物学上的意义,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无论在精神上亦或在物质方面,从古迄今,都表现为一种近乎原始的依赖性,有如婴儿之对母体。古人有云:“人穷则反本。”这个所谓的“本”,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也就是指“自然”,这个人类和万物的母亲。屈原长诗《天问》为什么会提出许多对宇宙天体、历史、神话和人世方面的疑问?当他对政治前途和黑暗现实感到失望时,很自然地会产生一种对自然的返归心态和求助愿望。出于一种对现实的不满和焦虑,推本极源,急切希望找到人在神秘的自然力面前的合适位置。

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说,论述了文明给人类带来物质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精神带来了极为沉重的压抑,这是文明之一大缺憾。然而他所说的人类天生的追求快乐的原则,也正是建立在人和自然的谐合关系上。今天,人们在生活需求和文化思想方面涌动的“回归自然”潮流,不也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解释了古代学家们对宇宙自然竭力尽智地探索的原因吗?由此我们也可理解老子哲学里尊崇自然,否决知识,追求“小国寡民”的政治生活,以及对“道”纯朴本性和神秘的原始动力的渲染的历史原因所在了。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上移,陪里执命,政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当现实社会中的氏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旧有的“天命观”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从对自然史的认识上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因而具备了中国古代哲学史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道德经》古今正解第一 [原文] [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古文正解] 道可道,非常道,径而已;名可名,非常名,物而已。 名于天地之始者,无也;名于万物之母者,有也。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或常无而有之,或常有而无之,玄然哉,皆不可以物观之;亦无亦有,亦有亦无,是以不可分而合一,道也。合常无有而观于道,能知众妙。 是以道者无物之物,天地之始复万物之母。知之者莫不通矣,从之者莫不治矣,执之者莫不为矣,失之者莫不殆矣。 故字之曰道。 [今文正解] 道路皆可取道啊,不是可永恒因循之道啊,小路而已;名称皆可取名啊,不是可永恒因顺之名啊,物体而已。 称之为天地出现之始,则为无;称之为万物发源之母,则为有。所以,永远虚无啊,将以此认识它的微妙;永远存在啊,将以此认识它的端倪。或永远虚无却存在,或永远存在却虚无,幽晦深远啊,都不可以以具体事物认识这两方面;既虚无又存在,既存在又虚无,因此两者不可区分而合一,这就是道。永远虚无和永远存在结合一起来认识道,能够知晓一切奥妙。 因此,道是没有物象的物,既是天地之始又是万物之母。知道它就没有不通晓的,依从它就没有不治理好的,执守它就没有不作为的,失去它没有不衰亡的。 所以给它取字为“道”。

网页链接,给你网址

道德经这类书有个大概的意思就行了,具体不怎么好翻译。



来篇《老子》
答:此三者为文,不足,故另有所属:见素抱扑,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直译】去掉圣智,对人民有利,去掉仁义,人民就会恢复到孝和慈的本性。去掉投机取巧、有利可图的事物,盗贼就没有了。这三者作为治法(文)还是不够的,在统治者(令)本身,还要做到(属):生活朴素,戒私戒贪,道法自然,去掉学智,就没有忧虑了。注:这里...

文言文翻译直译《道可道》全章
答:“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

《道德经》第1章——玄妙之道
答:直译:这两个方面,是道的一体两面,也是两种探究道的途径,都是为了认知道法自然的自然规律,领悟道的本质。就像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或者不同的自然科学一样,殊途同归。6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理论实践反复交替,持续不断的提升道的认知,不断深入道的本质。众妙的法门在于玄(的过程)。综述:本章...

《道德经》中被广为流传的几句精髓!
答: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出自《道德经》第一章 【原文直译】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出自《...

道德经第一章注解! 越详细越好!
答:第一章 为什么要讲《道德经》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道是正确的行为方式。如果是被人们歌颂的,或者说是被人们赞扬的正确人生行为,就一定是没有到达道的极致,所以也就不是真正的道。而正确的思想,如果是被人们歌颂的,或者说是得到人们赞扬的正确思想,就一定是没有到达极致的正确...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什么意思啊
答: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汉代为避恒帝的讳,才改为“常”这句话可以从二方面解释。一是从修仙方面解释;二是解释万物的起源与运行之理。下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

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出自哪
答:【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意思是:可以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言语...

道可道,非常道。啥意思?
答: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直译的意思为:可以阐述出具体形态的道,不是亘古不变的道;可以阐述出具体特性的名,也不是亘古不变的名。这句话是道德经的开篇之句,同时也代表了老子道家学说的一种核心思想。老子认为,真正的自然界是并不包含什么哲理、规律和意义的,同时本身也没有名字的...

怎样翻译文言文
答:直译和意译是对译文的总体分类,在今译时还应运用具体的翻译方法。具体方法大体包括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项。 1.对译。对译是按原文词序和句法结构,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古文今译最基本的方法。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改变原句词序的句法,只要对原句中的字词,从现代汉语中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