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注解! 越详细越好!

作者&投稿:由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家思想包括些什么?(越全面越好)~

无为是《道德经》中的核心思想。何为无为?无为的思想为什么被众多人关注?下面我从两个方面谈一下个人的理解,欢迎各位批评指正。
首先,无为就是遵道。即遵循事物的自然趋势而为。
《道德经》一书被作为一部哲学著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究其原因是因为其探求的是万事万物的普遍规律,而不是就事论事地解决一个个具体的问题。道超乎万事万物之上,又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用庄子的话说,就是道在蝼蚁,道在稊稗,道在瓦甓,道在屎溺。而无为、自然、不争又是道的本性,因而无为就必定是遵道之为。无为在治国方面,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顺应自然变化,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正因为大道归一,天地人规律合一,所以不管你是治国,还是做其它工作都遵循同一个规律。
其次,无为就是用无。即用无的原则去为。只有能放得下,有所不为,才能集中精力有所作为,这也是道家的执一、抱一、守一的思想。我们知道“无”是道之体。当然,我们不但要认识“无”,更要懂得用“无”的原则来指导政治生活、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
《道德经》中关于用无的原则指导日常生活和政治生活,有许多精彩的论述: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取天下常以无事。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言,我无欲而民自朴。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
为无为。
道常无为。
吾始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政,天下希及之。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可见,老子的无为不是一无所为,而是遵道而为,是有若无、实若虚、退为进、守为攻、弱为强,是善于用无的原则去为。用这个原则可以治国、也可以修身、齐家,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因而得到众人的推崇和关注。

题目不会重复,且是随机的,所以是没有答案的。
周一晚上20点至周五晚上24点去扬州、成都的参加省试,其中扬州在再来镇,成都在主城里面衙门门口;60分以上给个“会试行文”。凭着“会试行文”周六晚上8点到周日晚上24点去主城参加会试。

新剑网3科举简介:
全面改造后的科举考试将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考试内容仍然为新剑网3阅读系统内的任意一套书籍,但是每个侠士之间的省试和会试考题将会有一定差异性。因此,每位赶考的侠士都要凭自己的真材实料才能获得优异的成绩。
新剑网3科举分为三个阶段:省试、会试和放榜。每轮科举中,省试先举行,随后是会试和放榜。游戏内10-80级的玩家均可参与科举考试,但参加会试必须通过省获得【会试行文】。


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万物始(李兵注:此处其它版本是“天地始”而马王堆出土的是“万物始”而《道德经》后面有天地长久之说,也就是天地没有开始,所以此处用“万物始”);有名,万物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名词解释:
道:正确的人生行为。
名:正确的对人生观、世界观的看法,也就是正确的思想。
可〈动〉会意。从口,从丂(供神之架),表示在神前歌唱。“可”似为“歌”字的古文。
恒:<形>(会意。金文,从心,从月,从二。“二”表示天地。本义:永久,永恒)这里也代表达到绝对状态。此处许多版本用“常”而“常”字在《道德经》中有特指,而此“恒”同样有特指,所以该用“恒”就要用“恒”,该用“常”就要用“常”,不能混淆。
欲:人们理解是欲望,此处有另外的含义,就是没有达到绝对的极致,或者说欠缺之意。
徼:〈动〉窃取,抄袭。
妙:可以看到事物的本质。
玄:事物的本质,即事物的本来面目。
直译:
道如果是用来被歌颂的道,是没有到达极致的道,或者说是没有到达标准的道。名如果是用来被歌颂的名,是没有到达极致的名。没有“名”的时候,万物已经开始了。有了“名”以后,万物就是他的母亲。所以要达到一种极致的状态,而没有一点点的欠缺,才能看清世间的本来面目。如果不能达到这种极致状态,就只能看到表面现象了。“道”和“名”道理都是一样的,只是叫法不一样。它们都是事物的根本,到达极致就是懂得这些根本,就是通往看清世间事物本质的的道路。
讲解:
第一章 为什么要讲《道德经》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道是正确的行为方式。如果是被人们歌颂的,或者说是被人们赞扬的正确人生行为,就一定是没有到达道的极致,所以也就不是真正的道。
而正确的思想,如果是被人们歌颂的,或者说是得到人们赞扬的正确思想,就一定是没有到达极致的正确思想。所以没有达到极致的行为与思想,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正确行为与正确思想。
此句告诉人们,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让人们感到他在做好事,而去赞扬他,那么他的思想与行为就一定还没有到达,真正的正确人生行为。
那么什么是到达极致的正确的人生思想与行为那?就是一个人做了好事,让人们根本就感觉不到这种行为,才是达到极致的正确人生行为。此《道德经》就是告诉人们如何做到根本极致的正确人生行为。
如果对此还是不理解就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华佗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代名医,传说他们家兄弟三人都是行医的。
有一天曹操问华佗:“你的医术很高明,会开刀做手术,受到人们的敬仰与赞叹。在你们哥仨中一定是医术最高明的”
华佗说:“不是我,我二哥比我医术高明。他常常在疾病还处在初期阶段就可以做出正确的诊断,并在疾病没有扩大之前,让病人吃一些药病就可以好了,根本用不着开刀。人们看到吃点药就好了,认为自己得的不是什么大病,所以人们都认为我二哥医术一般,只能治疗一些小病。”
曹操又问华佗:“那还有比你二哥医术高明的吗?”
华佗说:“有,就是我大哥。他常常在人们自己还没有感觉到自己有病的时候,通过‘望、闻’就能知道这个人存在潜伏期的病症。然后告诉病人在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应该吃什么。人们通过改变生活习惯,使自己的病症在潜伏期就被医治好了,病症没有出现。所以人们都没有认为自己是病人,也不认为我大哥是医生,更不会有人赞叹他。”
后面章节中的“道褒无名”讲的也是这个问题。
无名,万物始;
为什么前两句所讲的,让人们看出来的就不是达到极致的行为与思想哪?这两句就是解释。
在没有人类思维的时候,也就是说没有人类的时候,万物就已经存在了。

原文: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万物始(李兵注:此处其它版本是“天地始”而马王堆出土的是“万物始”而《道德经》后面有天地长久之说,也就是天地没有开始,所以此处用“万物始”);有名,万物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名词解释:
道:正确的人生行为。
名:正确的对人生观、世界观的看法,也就是正确的思想。
可〈动〉会意。从口,从丂(供神之架),表示在神前歌唱。“可”似为“歌”字的古文。
恒:<形>(会意。金文,从心,从月,从二。“二”表示天地。本义:永久,永恒)这里也代表达到绝对状态。此处许多版本用“常”而“常”字在《道德经》中有特指,而此“恒”同样有特指,所以该用“恒”就要用“恒”,该用“常”就要用“常”,不能混淆。
欲:人们理解是欲望,此处有另外的含义,就是没有达到绝对的极致,或者说欠缺之意。
徼:〈动〉窃取,抄袭。
妙:可以看到事物的本质。
玄:事物的本质,即事物的本来面目。
直译:
道如果是用来被歌颂的道,是没有到达极致的道,或者说是没有到达标准的道。名如果是用来被歌颂的名,是没有到达极致的名。没有“名”的时候,万物已经开始了。有了“名”以后,万物就是他的母亲。所以要达到一种极致的状态,而没有一点点的欠缺,才能看清世间的本来面目。如果不能达到这种极致状态,就只能看到表面现象了。“道”和“名”道理都是一样的,只是叫法不一样。它们都是事物的根本,到达极致就是懂得这些根本,就是通往看清世间事物本质的的道路。
讲解:
第一章 为什么要讲《道德经》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道是正确的行为方式。如果是被人们歌颂的,或者说是被人们赞扬的正确人生行为,就一定是没有到达道的极致,所以也就不是真正的道。
而正确的思想,如果是被人们歌颂的,或者说是得到人们赞扬的正确思想,就一定是没有到达极致的正确思想。所以没有达到极致的行为与思想,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正确行为与正确思想。
此句告诉人们,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让人们感到他在做好事,而去赞扬他,那么他的思想与行为就一定还没有到达,真正的正确人生行为。
那么什么是到达极致的正确的人生思想与行为那?就是一个人做了好事,让人们根本就感觉不到这种行为,才是达到极致的正确人生行为。此《道德经》就是告诉人们如何做到根本极致的正确人生行为。
如果对此还是不理解就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与注释]

道德经:道:在《系辞传》中的说法是一阴一阳谓之道。一阴一阳也可以理解成是一种平衡。而德为合,在某种意义上说也还是一种平衡。所以道德经其实就是阐述阴阳合和,相互依存,相互生息,而达到动态的平衡的学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二气的存在和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但是这个规律又不是一般规律。或者不是平常人能够发现和了解的规律。也可以理解为不是一般普通的规律。人们可以试着用阴阳二气去理解一切,但是不能拘泥于形式,阴阳二气的存在是千变万化的,形形色色,各不相同。都存在着个性,有着各不相同的方面。虽然表现出的形式不相同,但是又存在着共同的规律,那就是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这里的无名可以理解为是宇宙之初的混沌状态。也可以理解为无极。有名指阴阳二气生成以后的状态。也可以理解是太极。太极生出阴阳二气,而阴阳二气又是构成万事万物的基础。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当人们想详细的了解的时候却又很难发现他的踪迹。道与德同时出现,却不同名。而又同样的玄妙异常,奥妙无穷。充满着高深的道理。是一切规律的基础。也可以理解为存在着高深的自然法则。是万千生物都必须遵循的规律。

① 道:一阴一阳谓道,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是世界上构成万事万物的基础,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

② 恒:一般的,普通的,不变的,恒久。

③无名:指无形。也可以理解为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就是,虽然人们看不见阴阳,但是阴阳二气又实实在在的存在着。

④有名:指有形。。

⑤母:母体,根源

⑥恒:经常。

⑦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⑧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⑨谓:称谓。此为“指称”。

⑩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平常人无法理解等。

⑾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能通达万物的道(力),说清万物之理的道理(基本相互作用力),不是世间的常见的道理;能说清物质是什么东西的名字,不是它世间的我们常叫的给它的名称(我们给的是名称,不能反应它的本质是什么)。说不清楚是什么的,那是宇宙的开始(不知是如何开始的,宇宙或者宇宙大爆炸为什么发生,),能说清楚的是什么的时候,是宇宙已经产生了(已经被创造出来了)。所以有时候不管(自己的)得失(或者思想放空),去思考感受万物的玄妙(它们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相互之间如何的关系,物理化学生物关系),有时候带着目的,去研究万物间的区别。这两个(作用力和物质)是同一个东西,不同的叫法,两个都是没有弄清楚,但是(弄清楚)这些不清楚的关系的叠加,是解开它是什么的方法。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老子是第1个把道作为一种哲学范畴提出和加以阐释、论证的思想家。道作为老子哲学的核心,贯穿其思想体系始终。关于对老子道的认识和诠释,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认为,道是精神性的本体,是脱离物质实体而独自存在的最高原理,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客观唯心主义。有的则认为,道是宇宙处在原始状态中的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唯物主义。一般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及万物运行的规律。陈鼓应在其《老子译注及评介》一书中引用杨兴顺的观点,将道的基本特点归结为:一、道是物的自然法则,它排斥一切神和“天志”。二、道永远存在,它是永存的物质世界的自然性。道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无限的。三、道是万物的本质,它通过自己的属性(德)而显现。没有万物,道就不存在。四、作为本质来说,道是世界的物质基础“气”及其变化的自然法则的统一。五、道是物质世界中不可破灭的必然性,万物都从属于道的法则。道摧毁一切妨害自己的事物。六、道的基本法则是:万物与一切现象,处于经常的运动与变化中,在变化的过程中,万物与一切现象都转化为自身的对立物。七、万物与一切现象,都处于相互联系的状态中,这种联系通过统一的道而完成。八、道是我们的感官所不能感知的,但在逻辑思维中,它是可以认识的。由是观之,道在天地生成以前就存在于浩瀚的宇宙中,当天地生成以后,道就在万事万物中发挥着自身的作用,贯穿万物的生成、生长、发展、消亡的始终,作为一种自然规律客观地存在着。

一提起道,我们不免会在头脑中想象它的模样,然而我们的想象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主观性,真正的道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是客观存在,但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正所谓“大道无形”。我们凭主观想象臆造出的道的样子,不是真正的道,只能称为名。“名”这个概念也是不能用语言和文字来描述形容的,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比想象的局限性更大。如果用语言文字来描述道,只能与道背道而驰。既不能用语言又不能用文字来描述道,那如何才能认识道呢?鉴于语言文字的局限性及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通过抽象的概念,即“无”和“有”这两个名来一窥道的真正面目。所谓无,是指天地生成以前的混沌状态,说明天地是从无中生出来的。所谓有,就是存在的意思,它代表一种正在孕育万物的状态,是万物的生母,即万物是从有中孕育生产出来的。

所以我们可以将道理解为一种无的状态,一种有的能力,它的本原是无,却可以生出天地万物。正因如此,我们可以采取无的态度去体认道的玄妙。道的原始是空无,我们要想体认大道,就必须抛却所有的杂念,将自己回复到毫无思想意识的婴儿时期,达到一种完全虚无的境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悟到道的奥妙和玄机。无和有是我们必须把握的两个概念,它们是打开“众妙之门”的钥匙,只有通过它们,我们才能领悟道的实质。

所谓“常无”,就是一种永恒的无,或叫“大无”;与此相对应,“常有”就是一种永恒的有,也叫“大有”。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忘却自我一切的常无,体悟到天地初生时的“妙”;通过这种包容万物的常有,观察到万物未生前的“徼”。妙,按汉字的组字法,可以拆分为“少”和“女”,少女不但处于妙龄,而且是纯真、纯洁的象征,这里用在道中,可以理解为天地的本始。徼的本义为边界。这里引申为开端、端倪的意思。在这里,不论是常无还是常有,都只是对宇宙大道中的某一状态的描述,还停留在概念这一层面上,都是名。常无在前而常有在后,所以概念的“相名”也就不同了,但它们都是由大道生出来的,都是对大道的发展和变化,统称为“玄”。玄意为深奥而不可理解、不可测知。“大道无形”,变化多端,变化来变化去,就构成了天地万物的“众妙”,即老子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回过头来看原文,我们不难发现,文中着重讲了这样几个概念:道的概念、名的概念、无和有的概念、妙和徼的概念、玄的概念。这些概念统称为“名”,借用老子的一句话“名可名,非常名”来说,这些概念并没有真正地揭示出道的真正内涵,这是因为“道可道,非常道”,任何言语和文字都无法揭示出道的真义。我们学习和研究这些概念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道,它们可以作为理解道的桥梁。

参考资料: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