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如何做好数感培养(2)

作者&投稿:熊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四、结合合作交流,促进实践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从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的主动性建构过程。在数感培养的初级阶段,由于低年级学生缺乏生活经验,观察能力相对不足,加上数学语言还没有得到有效发展,因而缺少可以同化新内容的知识和经验。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加强小组合作交流,让低年级的小朋友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进而形成初步的数感。这种起始阶段的数感培养非常宝贵,需要耐心培养。同时,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不同,他们的数学思维方式也会呈现很大的差异性,因而对数的意义、作用都有各自的生活烙印。通过合作交流,能够激发学生想象、交流的热情,让学生感受到数无处不在,享受到数学学习的进步和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可以先组织合作交流,设计新颖的练习题,引导学生得出不同的口算方法,比如“点数法”、“接数法”、“凑十法”、“拆小数,凑大数”、“拆大数,凑小数”、“交换加数的位置”等等。通过口算方法的交流,还能够帮助学生感知数的相对大小,并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

  最后值得强调的是,数感作为一种数学的基本素养,其培养必须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对于缺乏生活常识的小学生来说,要学会将抽象数据再转换成有用的、能感知的数学信息,数感培养尤其显得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究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效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知识经验,在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感。比如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在细微处探寻数;指导学生学会转化,在变化中感知数;帮助学生学会参照,在比较中感受数;帮助学生有序整理,在直观中表示数;帮助学生学会体验,在实践中触摸数等等。这样能帮助学生揭示各种数所隐藏的秘密,使学生有效增强数感,不断提高数学素养。

  低年级学生如何做好数感培养 篇3

  1、依据生活经验,建立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感的培养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采撷“生活实例”,积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景,从室内扩展到室外,校内延伸到社会,让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加深对数的认识,在认识数的过程中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如何用数表示周围的事物等,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积累数感。例如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可让学生寻找并掂量1克与1千克的物体,寻找哪些物体分别用“克”、“千克”作单位。如一分硬币重1克,4包豆奶约重1千克等;再如认识大数时,我利用多媒体(利用统计图和录音机)进行教学,告诉学生我市有多少人,大约是我校学生数的多少倍;我省土地面积有多大,它的面积大约相当于多少个我市。通过引导让学生观察体会大数的情景,培养学生感受周围世界那种数量化的意味,从而逐步感受数。在数概念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如何用数表示周围的事物等,使学生感到数就在自己身边,每天都跟数打交道,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如在购买学习用品时,要读懂标价,付款、找钱都接触有具体意义的数;自己的生日、身高、体重、鞋号都是一个具体的数;一页书有多少字,一万粒大米大约有多重等等都是由数组成的。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可感知的现实背景,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的感知和体验,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数,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数的过程,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数的意义的理解,为建立数感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在不知不觉中积累数感。

  2、依据思维特点,培养数感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虽然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比如,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他们难以区分概念的本质和非本质属性,而中高年级小学生则能区分概念的本质和非本质属性,能掌握一些抽象概念,能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进行思考。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转折期,一般出现在四年级。如果教育得当,训练得法,这一转折期可以提前到三年级。

  我们在教学一年级“7的减法”时,分三个层次:

  2.1 教师先设计了共有7只小鸟,其中有3只要飞走的精美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课件生动形象,学生兴趣盎然。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从图中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2.2 启发引导同学用自己喜欢的、熟悉的图形来表示这幅图,学生们纷纷说出用正方体、正方形、圆形等来表示图画的意思。

  2.3 让同学用数和算式来表示这幅图,有7只小鸟,飞走3只,还剩4只,用算式:7―3=4(只)

  上面的教学设计,设计了由实物图到抽象图形再到抽象符号的学习过程,正是遵循了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所以学生能够很容易接受理解并掌握这一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自然而然的产生了用数来表达愿望,也就是产生了数感。

  3、依据具体问题,发展数感

  数学家费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学习运算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而不是单纯为了计算。结合具体的现实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为此,教师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引导学生学会将生活中的一个问题转化成一个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和数学的观点处理现实问题,从而建构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的数学模型。

  例如,五年级数学找最小公倍数,教学中让学生在数表中圈出4和6的倍数,使学生经历探索找最小公倍数的过程。揭示公倍数的含义,从而引出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这种列举法是一种比较常用的解决问题的数学思考方法,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另外,本阶段求最小公倍数的数限制在10以内,用列举法来解决并不繁琐,也正是体现教材以知识为载体,凸显解决问题的一般思想和方法。而以前常用的“短除法”实际上是找出两个或三个数的所有因数,技巧性太强,很多学生并不容易理解“短除法”蕴含的算理,如果要求学生掌握,会加大学生的负担,产生为难情绪。也不利于学生对公倍数及最小公倍数的掌握。

  再比如,二年级数学“搭配”的问题,有三件衣服,两条裤子,共有几种穿法?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先引导学生用图片来摆,从中发现共有6种穿法;接着启发学生用连线的方法,衣服和裤子搭配连线,有6条线,也就是6种穿法;最后在引导学生用数来表示2+2+2=6

  3+3=6 2×3=6.使学生在解决这一搭配问题时,经历了实物图从实物图到连线再到数字,这样的思维过程,知道解决这一问题有这样三种方法,也在解决这一复杂的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数感。



在家长群里,经常看到家长们的抱怨,孩子对数学不感兴趣,简单的计算题目做了一遍又一遍,还是错漏百出,家长一遍又一遍讲解,最终闹得鸡飞狗跳。不仅家长辛苦,孩子还非常痛苦,最终对数学产生抗拒心理,成绩越来越差。家长总是抱怨孩子不努力,不认真学习,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数感能力出现了问题。其实,数感和语感一样都是可以练出来的。

3-6岁是孩子黄金学习敏感期,如果家长能好好地抓住这个阶段,利用孩子的敏感期进行数感的训练,就可以为孩子进入小学数学学习阶段打下坚实基础。

首先,什么是数感?家长必须搞清楚

数感是指个体对于数字和数学概念的理解、感知和运用能力。具体来说,数感包括对数字的理解和认知能力,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数感的发展可以通过数学教育和训练来提高,是数学学习和应用的重要基础。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玩出好数感

而培养孩子的数感,做好幼小衔接,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孩子孩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尤其是要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孩子真实感受到数学存在和数学美妙。

建议在家长们在家庭生活中,有意识进行孩子数感训练培养,例如:

  • 让孩子根据吃饭的人数,数和拿餐具、分坚果、分水果、分饼子,可进行数量认识。

  • 让孩子把自己的小袜子全部都摆了出来,一个个地数;将袜子进行分类、配对,一对一对折好后再放入衣柜,让孩子认识到数与量的关系。

  • 散步时,数步子,前进正数,后退倒着数,还可以两个两个数,三个三个数,五个五个数。让孩子理解数字顺序和大小。

  • 可以玩“一眼识数”小游戏,让孩子猜猜积木块数量,看谁说的数量最接近实际数量,练习数量感。



举例说明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答:举例说明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如下:1、重视低学段学生对数的感觉的建立,并在数感培养上处理好阶段性和发展性的关系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在第一学段是重点。在第一学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
答:我们都了解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对数的概念认识较为模糊,所以教师应为学生充分地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体会、形成对数及运算的理解,建立数感。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实践操作,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而不是听数学、记数学,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增强数感,培养数学应用能力。如...

小学阶段怎样培养学生数感
答:小学阶段怎样培养学生数感:1、数学作业中的数 在做数学作业时,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仔细观察题目中的数字,理解它们的含义和作用。例如,在做加法作业时,我们可以让孩子先找出题目中的数字,然后思考如何通过这些数字解决问题。这样,孩子就能在实践中提高他们的数感。2、数学问题中的数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

小学生的数感要怎样培养
答:”于是,小学生们开始兴趣盎然地数数:1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答:一、在生活体验中培养学生数感,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有位教育家指出:数学知识不是一人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去教学数学知识,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二、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数感,...

什么是数感?家长如何帮助学龄前儿童培养数感?干货分享建议收藏_百度...
答:培养孩子数感,哪个数学启蒙APP更好?很多家长非常清楚培养孩子数感的重要性,也意识到要真正帮助孩子有效的建立数感,偶尔的积木游戏难免太过单薄,但大多数家长并不具备专业的引导方式和知识体系,无法亲自手把手进行孩子数感培养。在选择数学思维启蒙工具,数感星球是一个不错选择。数感星球创始人靳博士...

培养数感的三种方法
答:2、在数数的过程中培养数感 在数数中认识数的结构;在数数中感受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在数数中学习估数的方法。数数是认数的基石,认数是培养数感的基础。课上有目的地让学生数数并带领学生不断将数数经验上升到对数的意义的认识,是培养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3、在运算中培养数感 就是算出数感...

培养小学生低年级学生数感的方法有哪些
答: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呈现的问题要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建立数感.如教学“元、角、分”的知识后,可以穿插一个“小小文具店”的购物游戏.让学生自带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再分小组模拟表演购物的活动.讲台上摆放着作业本、文具盒、铅笔、橡皮、尺子、卷笔刀等文具用品,并标上各自的单价.每组推选一个 ...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感(2)
答:1.动画创设激欲望,感知“用数学”的乐趣,从而培养数感 我在教学1-5的认识时,首先动画展示:湛蓝的天空一轮红日,漂来4朵白云;一位教师带4个学生来到野生动物园游玩;一头大象从左边徐徐走来;右边大树旁有2头犀牛在休息,3只羚羊、3只长颈鹿从不同的方向进入视野;4只小鸟自由飞翔;草丛中5朵鲜花开放。然后让学生...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答: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数学课程标准》(讨论稿)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目标提了出来,这对每个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如何理解数感,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