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如何做好数感培养

作者&投稿:祝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导语:在低年级教学中尤其要重视数感的培养,让学生在接触数学的初期就逐步建立和培养良好的数感,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又能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数感是人的一种数学素养,是人们学好数学和运用数学的前提,是学生个体在长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于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种对数的认知结构。

  低年级学生如何做好数感培养 篇1

  1、结合具体现实素材,感知百以内数

  在教材中安排了学生丰富的活动,体现出数学课程改革中让学生参与形成知识的过程这一理念。教材主题图中为学生动手数出数量为100的不同物体,学生选取生活中的不同物品进行数数练习,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自己数面前事物有多少,展示出数数过程,让学生感知10个有多少,20有多少,而100要比10和20多得多。教师在学生已经感知10个、20个、100个有多少的基础上,随意取若干事物让学生猜一猜,可能是多少?顿时,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纷纷说出自己猜的结果,这时老师可以和学生共同数数,验证结果。本节课这一环节的安排,脱离书本,通过鲜明的实例,对数的多少有一定认识。新的课程标准在“学数学、用数学”上花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教材的编写,在很多的插图中都渗透了要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理念,教材中的插图给我提供了很多灵感,通过这些实际的、多层次的操作和交流活动,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得到了锻炼。

  2、对数的大小进行比较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方面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2.1 通过具体的情意从中比较数的大小,培养数感。教材通过例8“两只小鸡”的情境,鼓励学生对28和26的大小进行比较。教师可以根据主题图编写有趣的故事,就骄傲的小黄鸡和小红鸡比比谁的鸡蛋多?课堂教学中可以把这个问题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交流。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28要比26多,教师摆出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反问学生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这时早就迫不及待地说出了自己的答案。有的说:小红鸡差2个就可以装满,而小黄鸡还差4个呢!有的说:小红鸡的鸡蛋有5行,每行5个,第6行还有3个,而小黄鸡的第6行却只有1个,肯定小红鸡多。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示观察得出28大于26,此时老师可以脱离主题图引导学生比较28和26的大小,学生联系已有经验,利用前面所学到的根据“数的顺序和数的组成”比较数的大小。在本节课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数的大小,对数的大小有所感悟。

  2.2 通过“快乐的小鱼”这一富有生活情境的主题图,引导学生通过描述数量关系,逐步建立数感。教材中以生活实例导入,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知识。教材主题图中出现两个小朋友欣赏美丽的金鱼时而引发的数学问题。主题图中有三个鱼缸,鱼缸里有三种色彩的金鱼。有的密密麻麻的,鱼儿仿佛透不过气;有的则是鱼儿在舒服地游来游去。学生看一眼,就说出了哪种鱼多,哪种鱼少。而且也轻松地比较出了两种鱼谁比谁多一些,谁比谁少一些。通过学生比较鱼的多少,教师导出数字,从而在学生描述事物多少的.过程中引入描述两个数字的大小,感知数的多少。而在本节课设计练习题时,通过两个小女孩对话导入,芳芳:我妈妈30岁了。平平:我妈妈要比你妈妈大一些!同时出现28、32、38三个答案,让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

  2.3 通过猜数游戏,发展学生的数感。教材活动中安排了“摆一摆、估一估”这样一个生活味浓厚,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几个小朋友围成一堆,猜猜一共有多少小星星。在“猜数”这一活动中,课前我也准备了一把星星让学生估估有多少,学生兴趣高昂,纷纷举起自己的小手,说出一大堆数,我只摆摆手表示错了,同时说也我可以帮助小朋友猜。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很快地猜出了星星有多少!而后,把游戏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玩,写数,让别人猜猜,可以给对方适当的提示。这样的游戏,不仅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可以让学生感知数的大小关系,在游戏中感知数的大小。

  2.4 综合操作,感知特征。课本中出现了百数图,通过让学生补充百数图、观察百数图引导学生感知数的特征。在教学本节课时,在学生完成百数图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分别找一找个位数字是3和十位数字是3的数,同时观察百数图中上下、左右数字的关系。同时出现十字形等多种形体,提示里面只有一个数,让学生写出其他的数。

  3 数学学习的点点滴滴中都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学习的新理念,运算方法的选择与学生的数感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在教学“十几减九”时,我用情境引出算式12-9后,并不急于教给学生怎样算出这个算式的得数,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试着得出这道算式的结果。学生有的用小棒摆,有的在计数器上拨动小算珠,也有的根据以前学过的竖式法则试着计算。虽然学生动手、动笔操作的时候不一定十分规范,但学生自己经历了这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因而更能深刻地体会到进位加法的算法意义之所在,从而建立了良好的数感。

  4 在数的运算中加强数感的培养

  学生在运算中,对运算方法的判断,运算结果的估计,都与学生的数感有密切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在学习中,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行,估算,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能用有理数的大致范围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

  实际教学中,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会增强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学习运算是为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为了计算。以往的数学教学过多强调学生运算技能的训练,简单地重复练习没有意义的题目,学生不仅感到枯燥无味,而且不了解为什么要计算,为什么一定要用固定的方法计算,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找到答案,一个算式也可以用不同方式确定结果。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丰富,引导学生探索数以及实际问题中蕴藏的关系和规律,初步掌握一些有效地表示处理和交流数量关系以及变化规律的工具,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感,把数感的建立和初步的数学模型的建立结合起来,将有助于学生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

  低年级学生如何做好数感培养 篇2

  一、结合学习《标准》,提高自觉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提出“数感”,实现了由过去忽视数感培养到重视数感培养的跨越。我们可以在学习内容的说明中找到关于数感的具体描述,并进一步归纳出数感的主要表现。比如:理解数的意义和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和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和估计运算结果,等等。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有研究者就数感内容对小学一线教师进行调查与访谈,发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90%以上的教师都知道数感这一核心概念,然而却说不清“数感”的内涵,更不知道数感的构成要素。更重要的是,尽管80%以上的教师都认为数感对促进小学生数学发展很重要,却对数感培养的方法途径不甚了解。因此,我们要进一步理性解读课标,及时认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对数感培养的误区,纠正诸如忽视学生的亲身体验、重结论轻过程等现象,不断提高数感培养的自觉性。

  二、结合情境创设,调动积极性

  生活是创新的源头活水,教学中,应善于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激起他们潜在的创新欲望,让学生喜欢数学。例如:在教学《减法的性质》时,我们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小刚拿100元钱,想为自己两位好朋友各买一件礼物。小刚看中了四件物品:书包16元、铅笔盒14元、足球44元、球拍36元。同学们猜一猜小刚会买哪两件礼物?如果有余钱,还剩多少元?怎样列式计算?所列算式有什么特点?如此再现了学生平时购物付钱的情景,学生既能明算理,又能悟规律。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挖掘教材与生活实际有联系的因素,让学生从生活化的情景中体验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结合数学活动,激发探究性

  实践表明,学生对于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最容易接受理解。在数学活动中,学生亲自动手做数学,有利于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形成数感,并且进一步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认识米和厘米》时,可以从低年级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如下操作活动:一是动手量一量,让学生用自己的双臂比划1米的长度,用食指宽度比划1厘米的长度。在使用这些身体尺的过程中,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二是动员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和1厘。三是大家走一走,请学生很自然地从教室后面走到前面,数一数大约要走几步,并且明确教室的实际长度是多少米。又如,在教学《克和千克》的内容时,可设计如下教学活动:一是称一称,让学生动手称出一袋盐重多少,一块香皂重多少,一筐苹果重多少。二是掂一掂,让学生用手掂一掂,用眼睛感受一下1千克苹果有多重。三是数一数,让学生点数一下,l千克的苹果有几个。让学生在活动中“触摸”数学,从而在头脑中正确建立l克、1千克、l米、1厘米等度量概念。然后,在生活中运用这些直接经验去测量相关物品的重量或长度,有效地避免出现一张床长2厘米,一头牛重200克的错误。实际上,不论是游戏活动还是实践活动,都是很受学生欢迎的学习形式。比如,在猜数游戏中,可以猜猜一台电冰箱的价格是多少。在这样的猜数游戏中,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比较数的大小,还能感悟到用“区间套”逐渐逼近的数学思想,十分有利于培养数感。



在家长群里,经常看到家长们的抱怨,孩子对数学不感兴趣,简单的计算题目做了一遍又一遍,还是错漏百出,家长一遍又一遍讲解,最终闹得鸡飞狗跳。不仅家长辛苦,孩子还非常痛苦,最终对数学产生抗拒心理,成绩越来越差。家长总是抱怨孩子不努力,不认真学习,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数感能力出现了问题。其实,数感和语感一样都是可以练出来的。

3-6岁是孩子黄金学习敏感期,如果家长能好好地抓住这个阶段,利用孩子的敏感期进行数感的训练,就可以为孩子进入小学数学学习阶段打下坚实基础。

首先,什么是数感?家长必须搞清楚

数感是指个体对于数字和数学概念的理解、感知和运用能力。具体来说,数感包括对数字的理解和认知能力,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数感的发展可以通过数学教育和训练来提高,是数学学习和应用的重要基础。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玩出好数感

而培养孩子的数感,做好幼小衔接,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孩子孩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尤其是要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孩子真实感受到数学存在和数学美妙。

建议在家长们在家庭生活中,有意识进行孩子数感训练培养,例如:

  • 让孩子根据吃饭的人数,数和拿餐具、分坚果、分水果、分饼子,可进行数量认识。

  • 让孩子把自己的小袜子全部都摆了出来,一个个地数;将袜子进行分类、配对,一对一对折好后再放入衣柜,让孩子认识到数与量的关系。

  • 散步时,数步子,前进正数,后退倒着数,还可以两个两个数,三个三个数,五个五个数。让孩子理解数字顺序和大小。

  • 可以玩“一眼识数”小游戏,让孩子猜猜积木块数量,看谁说的数量最接近实际数量,练习数量感。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感
答:1、借助具体事物: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抽象的数字和概念可能难以理解。因此,你可以借助具体的事物来帮助他们建立数感。例如,在计数时,可以使用手指、小石头、小木棒等工具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字的概念。2、联系实际生活:将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意义和用途。你可以引导学生...

低年级学生如何做好数感培养
答:可以玩“一眼识数”小游戏,让孩子猜猜积木块数量,看谁说的数量最接近实际数量,练习数量感。

小学阶段怎样培养学生数感马云鹏
答:1、在活动中培养数感。数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和家长要利用学生身边的素材,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操作、观察、猜测、交流等活动中,自己去感知、发现,从而建立数感。2、在估算中发展数感。估算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

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答:三、素材丰富 让小学生感兴趣是培养数感的关键。当孩子们对数学感兴趣时,他们也会更加主动地学习和了解数学知识。因此,家长需要准备丰富的数学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让孩子们制作数学手工,看数学电影,读数学故事,做数学谜题等等。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答:2、动手操作建立数感 例如,在学习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后,可以让学生带着尺子在小区里实际测量一下停车位的长和宽,然后计算一下停车位的周长和占地面积,这样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就建立起周长和面积的概念。3、在估算中加强数感 鼓励学生利用估算来验证计算结果。估算教学,要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到...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感及学习习惯
答:二 体验生活,在生活实例中启蒙数感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在生活中不断地积累。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

小学阶段怎样培养学生数感
答:一、结合日常生活实际来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师要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建立初步的数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符号来表述现实世界。例如在进行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寻找日常生活中身边的小数,并说一说这些小数。例如:超市里各种物品的标价,如一瓶牛奶4.80元,一包糖15....

举例说明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答:1、重视低学段学生对数的感觉的建立,并在数感培养上处理好阶段性和发展性的关系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在第一学段是重点。在第一学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这一学段教学要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

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答:如何培养数感 一、联系学生生活,在生活体验中获取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发展学生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充满了好奇和想象,而生活是数学的宝库。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素材,让他们用数学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二、在交流表达中形成数感 教学中为学生...

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数感的方法有哪些
答: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数感的方法有:注重生活体验;注重动手实践;注重观察思考;注重小组合作;注重科学训练。总之,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是一种意识活动,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例如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让学生寻找并掂量1克与1千克的物体,寻找哪些物体分别用“克”、“千克”作单位。像一分硬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