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高地质资料公共服务水平的几点建议

作者&投稿:欧阳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简单说来需做到以下四点:
(1) 转变职能,更新观念
(2)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是要坚持以服务为重点。本着“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工作态度,从群众的需求出发。
(4) 建立考核制度。

一、客观形势为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带来空前的发展机遇
1.国民经济和社会对地质资料的需求越来越大,日益凸显地质资料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正驶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国民经济和社会正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与此同时,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气候异常、地质灾害频发等诸多现实问题,也成为全社会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地质科学作为基础科学,再次受到关注和重视。而作为地质科研和勘查必备条件的实物地质资料,客观上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信息共享。
数十年来,中国积累了大量的实物地质资料,为地球科学的发展、开发矿业以及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近些年,由于管理体制的转轨和地质勘查投入机制变革,大量地质资料不向国家汇交,国家地质资料得不到补充和更新,社会利用率大幅下降,需要单位不能通过正常渠道获得资料。而地质资料服务的社会化可以避免地质工作的重复投入,节约资金和时间。因此,随着中国地质矿产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打破地质资料封锁,实现地质信息资源全社会共享是大势所趋。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必定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的法律地位和工作职能已得到国家确认
2000年7月,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正式批复成立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中编办字[2000]76号文),2001年10月下发法人单位资格证书,正式确定了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的宗旨和业务范围,2001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健全与完善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是中国地质调查局重点建设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的接收、管理、研究开发、提供公益服务的职责。2002年3月19日颁布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国务院349号令)和2003年2月颁布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国土资源部16号令)又将实物地质资料纳入地质资料管理范围,因此确立了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作为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所属的全国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与服务中心的法律地位。
3.《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及《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为中心采集实物资料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保障
《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及《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是国家在新形势下颁布的重要行政法规,是规范地质资料汇交和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就地质资料的汇交而言,在汇交管理体制与权限、范围、汇交期限、处罚与控制措施、争议解决途径等各方面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从而保证了实物地质资料能按时、优质、高效汇交,为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的资料来源打下坚实基础。
随着地质工作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及技术方法标准的陆续出台,国家对地质资料进行清查和各地勘单位对欠交地质资料的陆续补交,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与科研工作的全面启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各界对实物地质资料越来越迫切的需要,实物地质资料库相关调研项目的陆续开展,都为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技术基础、资料来源、制度规范依据、法律地位、资金支持,必将促使实物地质资料中心迅速进入黄金发展时期。
二、实物地质资料中心调研基本对策探讨
1.实物地质资料调研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实物地质资料调研,是以《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及《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为基本制度依据,以地球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点,以服务经济、服务社会、充分发挥实物地质资料的作用为根本目的,对全国现有实物地质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调研,查明其管理、机构设施、库藏量、类型、生产单位、生产时间、生产方式、存放地点、保存状况、存在价值等。在此基础上,对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特殊性的实物地质资料进行筛选,制定筛选目录,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技术方法、工作规程及相应的信息系统建设。试采集部分实物地质资料,积累经验,锻炼人才,加强管理,为最终建成设施一流、服务到位、富有创新、高效运行的现代化公益事业单位、建成一个以实物地质资料的开发、科研、管理利用、提供公益服务的综合研究中心奠定坚实的基础。
2.实物地质资料的采集与收藏范围的确定
中国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缘,与太平洋和印度板块相连,各地区地质条件差异较大,发展历史各不相同,区域地质各具特色,这为我国类型多样、数量巨大的实物地质资料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但要真正使调研达到布局科学合理、节约费用、协调统一的目的,在采集与收藏范围方面应注意以下问题。
(1)根据《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精神,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实行分级收藏。送交国家级馆藏机构保存的实物地质资料只限于石油、天然气、煤层气、海洋地质、放射性矿产和国务院规定应汇交的其他地质资料。为此,就现阶段来说,我们不应盲目扩大调研范围,应注意与《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的规定相衔接,避免日后资料采集困难,缺乏法律依据,浪费调研资源。
(2)资料收集范围应做到与全国地质资料馆、中国地质博物馆、地质高等院校等馆藏单位的实物地质资料相互补充,以免造成重复收集,浪费人、财、物力,影响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
(3)构造、地层、环境、工程、物化探等实物资料具有采集难、运输量大、占用空间大、社会对其文本资料需求较多、而对实物资料需求较少等特点;岩石、古生物方面,北京已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方岩石与古生物数据库、中国地质调查局岩石数据库等建成并投入运营,收集这方面的实物资料意义不大。故上述范围不应作为调研工作的重点。
在矿产与能源方面,除石油系统外,实物地质资料基本上是自产、自管、自用,无统一规划。为此,应加强对矿产和能源实物地质资料的调研和采集,制定出一个覆盖区域广且分布均衡、成矿类型与成矿模式丰富、反映中国成矿规律特色、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保持适当比例的筛选目录体系。
现阶段的试采集,应结合单位财力,优先挑选特别阶段急需的、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实物,重点是中型、大型、超大型矿床中具有典型意义或有重大科技意义、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实物地质资料、新矿床类型、新矿种和不明矿种标本和需要进行开发利用科技攻关的重要矿床的实物地质资料。
3.注重研究、实物地质资料入库前的预处理工作
做好预处理工作,逐步提高处理水平,对提高调研与对外服务质量,消化冗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应着重做好化验室的开发利用工作。
(1)对收集到的实物进行二次开发测试,是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重要环节和基础。为社会提供现代手段所能取得的尽可能全面的、高水平的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是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的重要职能,也是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作用发挥和存在的关键。抓住这一契机,还可以装备和更新一批现代化测试设备,提高单位的发展后劲。
(2)中心冗员较多,需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安置。就单位开发情况来看,不但资金和经营人才匮乏,而且市场竞争激烈,目前只有印刷厂一家在艰难运营,处于半停产状态,很难再增加人员。而实物地质资料入库前期工作包括运输、预处理(劈样、编录、测试、磨片)等工作,内容多,工作量大,需用人员多。除测试对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外,其余工作要求相对较低,普通职工通过简单培训即可胜任。再者,随着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与科研工作的全面启动,在京单位必将产生大量的实物地质资料亟待开发(如磨片、测试等),加上毗邻北京的区位优势及同属一个系统,如工作得力,可望争取到可观的发展空间和经济效益。因此,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既可与单位当前工作相协调,也可消化富余人员。建议应在实物地质资料的先期处理环节上加强领导,加大投入。
三、适应形势需要,进行人员、部门与职能调整
1.适应客观形势需要,转变职能,进行机构整合
当前,实物中心所属各部门基本是在以前旧的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虽经过多次调整,仍不能满足目前管理的需要。为此,应本着精简机构、突出职能、适应需要的原则,在参考类似工作单位部门设置的基础上,将现有部门(科技办公室、政治部、中心办公室、财务办公室、行政办公室、开发公司及所属专业科研科室)整合为三个部分。具体思路是:
(1)整合职能部门,组建新的中心办公室,负责人事、党务、工会、共青团、行政后勤、保卫、外事、第三产业与开发等项工作,保留财务办公室。
(2)将现有科研科室合并,组建新的科技办公室,负责项目调研与筛选、集刊编辑、数据库建设、信息网络建设与维护。
(3)组建流通部,负责实物资料的预处理、入库验收与登记、库藏管理、协助建立地学文件数据库等。以后随着岩心库各项工作的扩充,还可对科技办公室重组,增设采编部、信息部等新的部门,行使对外公益性服务、信息交流等职能。
2.经营性与公益性工作分离改制
(1)通过“三定”方案的实施,将精干队伍剥离出来,进行优化配置,从事实物地质资料库的调研和管理工作。
(2)进行产权、管理制度改革,搞活第三产业。
A.鉴于过去第三产业的经营状况,调整产业结构刻不容缓,应积极发展与地学类——尤其是实物地质资料类联系紧密的相关产业,按事业编制管理,条件成熟时组建公司制企业,停止、减少或转让在其他行业的投资,甩掉包袱,轻装前进。这样不但可以服务主业,而且获得相当的经济效益。
B.物业公司,从性质上说,是企业型的,但由于中心本身是事业单位,各种文件、制度、经营管理方式、考核办法都是事业型的。多年来,自己一方面按企业的运作标准确定管理职能,又不得不应对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造成公司运营效率低下,人浮于事。为此,物业公司应按照企业发展的要求,改革内部各项管理制度,按照“先转企、后改制、再完善”的转制程序,以制度创新来提升管理工作水平。当前,应首先实施企业化运作和目标责任制管理,以“经济合同”方式确定其与中心的责、权、利关系。经过一定时间的运行,初步奠定一定的基础和企业化运作经验后,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剥离相应资产,按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资本运营机制,最终过渡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实现企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实物资料中心除拥有人事劳资管理权外,在其他方面和物业公司真正形成对等的民事关系主体。
C.对其他企业,可从两方面进行改革。一是产权拍卖,退出国有资产,对所属人员进行分流。二是争取上级机关的财政和政策支持,组建新的燕郊中地科技开发公司或称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印务中心,并进行公司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改造,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行,从而搞活企业,获得生存和发展。
四、制定人才规划,引进、培训急需人才,改善人才结构
1.应高度重视人才培训工作
由于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单位性质、业务范围的转变,在新旧角色的切换中,每一个在职职工都将面临严峻挑战。首先,单位职工对新工作、新环境缺乏了解;其次,人才结构不合理,冗员过多,且大多知识层次偏低,接受新知识、进入角色较慢。因此,提升现有人员素质,提高管理水平是当前人才建设的当务之急。
改善人员素质,有两条途径可走——引进、培训。引进人才,可迅速缓解单位人才短缺现状,但对其他职工来说,将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靠激励措施,鼓励在职职工进行自学、函授等途径接受学历教育,周期又太长且所学专业又未必是单位目前所急需。基于此,根据实物地质资料的工作需要,选择有关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应该是解决单位人才问题的一条现实途径——一方面,可迅速满足工作需求且不会增加在职职工人数,扩大编制;另一方面,也照顾到了部分职工知识水平偏低的实际情况,虽知识量相对较少,但有能力接受,在对口岗位上稍加锻炼,即可很快进入角色。
2.以实物地质资料调研为契机,积极引进人才,改善人才结构
人才短缺是实物资料中心的基本情况。实物地质资料的调研和管理,不仅涉及地质科学的各个专业,而且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强有力的支持,急需大量的地质、矿产、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专业及复合人才。因此,在一些对专业技术要求高的岗位,遴选有关人员,参加到项目中来,通过一定时间的工作和严格考核,将其中工作能力强的人员吸收进来,可短时间改善人才结构,满足发展需要,不失为一条现实途径。

袁慧香

(全国地质资料馆,北京100037)

摘要 国土资源部出台的《关于加强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若干规定》 提出了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可操作性,促进了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进程。但是由于历史管理运行机制的制约和人为思想的束缚,地质资料实现社会化服务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关键词 地质资料;公共服务;问题;对策

地质资料是指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电磁介质等形式的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和岩矿心、各种标本、光薄片、样品等实物地质资料。它是国土资源调查、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重要基础信息资源,广泛应用于地球科学研究、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工程建设、地质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1,2]

1 地质资料公共服务的新形势

进入21世纪,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人口膨胀等三大问题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地质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地质资料作为地质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在新形势下社会各界的需求不断扩大。

1.1 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出台,为地质资料公共服务提供保障

2002年以后,为全面提高地质资料的管理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水平,相继出台了《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地质成果资料电子文档汇交格式》等一系列法规、标准。这些为地质资料的管理和社会化服务提供了法律保证。《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出台后,国土资源部组织开展了欠交资料的清理工作,大量欠交资料得到了补交,多年未按规定向地质资料主管部门汇交资料的石油部门也开始汇交资料[1]。这些工作极大地丰富了全国地质资料馆馆藏资源,同时为长期的资料积累提供了保障,有效促进了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

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对地质开发利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是指导新时期我国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工作纲领性文件,为新时期我国地质资料开发利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给地质资料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春天。

1.2 地质资料涉密清理工作的开展,解决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当务之急

《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开始实施以来,社会各界对地质资料公开利用的期望值有增无减,但地质资料的涉密问题始终是制约地质资料公开利用的瓶颈。绝大部分公益性地质资料由于存在涉密问题从而使它们的公开利用在实际操作中大打折扣。为全面推进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工作,国土资源部和国家保密局联合下发《加强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若干规定》(国土资发[2005]215号),要求涉密地质资料,如果系由多个相对独立的单件组成,则其中不涉密的单件资料可以单独公开供社会利用。因此,全国各级馆藏机构根据国家保密的法律、法规对保管的地质资料按照文件级重新确定密级并标注。

随着涉密地质资料清理工作的稳步推进,国土资源部和国家保密局联合下发《关于印发 〈涉密地质资料管理细则〉 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69号),明确规定了涉密地质资料的定密原则、标注和借阅复制程序。地质资料涉密清理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清理结束后,已经数字化的公开的地质资料将有可能通过网络向社会提供服务,将极大丰富我们的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提高地质资料服务水平和服务程度。

2 限制地质资料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的原因分析

为了全面贯彻《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促进地质勘查和矿产资源开发工作,落实地质资料公开利用基本制度,国土资源部与国家保密局出台了《加强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若干规定》。这一规定推进了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进程。但是由于历史管理运行机制的制约和人为思想的束缚,地质资料实现社会化服务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2.1 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有待加强

全国地质资料馆藏近10万档地质资料,包括矿产、水文、物化探等不同类别。为了解决这些资料的长期保存问题,同时为了适应现代化管理和服务的需要,全国地质资料馆从1995年起开展了图文地质资料扫描数字化工作,形成了大量的图文资料,和新汇交电子文档一起构成了海量的数字化数据。由于数据存储受保存介质寿命、设备故障、保管环境、计算机病毒、计算机黑客等问题的威胁,充分保证电子文件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成为全国地质资料馆面临的首要问题。全国地质资料馆积极跟踪和研究国内外先进的存储技术,针对本馆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合理的电子文件存储方案,按照多手段、多介质、多备份的原则进行[3]

尽管这种安全备份方案基本保证了数据的安全,但在实际工作中难免偶然遇到计算机、信息技术带来的数据损坏问题。各类数据在不同介质之间传输备份,由于Windows操作系统本身无法实现断点续传,只能借助第三方软件,但这种软件对数据传输的原理不明朗也为数据的安全可靠备份埋下了隐患。地质资料的公共服务依赖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们要应用所有可能的新技术提高地质资料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2.2 模糊破损资料影响服务质量

全国地质资料馆资料最早可追溯到1907年,新中国成立前形成的地质资料数量约7400余种,占目前馆藏近10%。这些老资料中报告和附图都是手写、手绘,在长时间的库存过程中受温湿条件影响和频繁的使用,部分报告和附图已经没有办法再复制,或者是复制可能使报告和附图解体。这些严重影响了地质资料的服务质量。

3 对策建议

3.1 加强数据服务队伍建设,重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提高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正不断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地质资料的汇交、管理和服务也正接受着这种冲击。近年,电子文档汇交数据量加大,海量数据的管理和批量数据的提取成为地质资料管理服务人员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加强数据服务队伍建设,重视工作人员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培养,通过长期努力,建设一支在数据存储、信息安全等各方面各有所长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3.2 破损资料修复

对馆藏破损资料的跟踪清点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有必要对馆藏资料进行清点,采用合理科学的方法修复宝贵的地质资料,尤其是那些日本侵华掠夺我国矿产资源时形成的日文资料、李四光前辈地质工作成果等具有历史意义的地质资料。地质资料的管理和服务应当建立在完好平整地地质资料基础之上。

3.3 专题地学数据库是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精品

地质资料是地质勘查工作形成的最直接、最真实的信息,人们对老矿山、旧矿点的认识受当时认识水平和采冶技术的限制,未能产生飞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对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以新理论、新方法重新评价以往的地矿工作,在更高的起点上进行突破创新,这是国内外发现许多大型矿床的成功经验[4]。可见,对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将提高地质资料的利用度,是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必然趋势。

以地质工作历史中形成的分析数据基础,借助各种新技术开发形成的各类专题地学数据库是资料馆藏资料的亮点,是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过程中的精品。在提供服务前的数据库安装通常由于资料中报告或者附件没有充分说明安装运行环境致使安装失败,严重影响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进程的推进。部分安装成功能够利用的数据库,可以在深入了解阅者的需求情况下,通过分析试验为阅者提供专题数据转换和处理服务。

管好和用好地质资料,为社会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信息服务,实现地质资料的社会共享和地质资料潜在的巨大价值是每个地质资料人的使命。作为地质资料人,要树立持续学习的意识,随时补充与资料管理有关的法规政策、计算机、档案管理和地质知识,提高地质资料数据的加工处理、综合编研和专题服务能力,不断调整知识结构以适应资料馆信息化数据的现代化管理,齐心协力为实现“地质资料数字化、地质资料管理和社会服务网络化”的建设目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单昌昊.强化资料汇交管理 提高资料服务水平.见:第四届全国地质档案资料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2]支兵发,罗剑.我国地质资料社会共享的制约因素.见:第四届全国地质档案资料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3]尚武,高爱红.全国地质资料馆电子文件的存储与管理.见:第四届全国地质档案资料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4]胡青,戴庆嘉,康晓钧.地质档案资料的开发与利用.见:第四届全国地质档案资料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对提高地质资料公共服务水平的几点建议
答:地质资料涉密清理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清理结束后,已经数字化的公开的地质资料将有可能通过网络向社会提供服务,将极大丰富我们的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提高地质资料服务水平和服务程度。 2 限制地质资料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的原因分析 为了全面贯彻《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促进地质勘查和矿产资源开发工作,落实地质资...

浅谈如何提高地质资料服务质量
答: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地质资料的服务现状及影响地质资料服务质量的一些因素,提出了完善服务配套政策制度,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丰富馆藏资料,加强宣传力度,加强服务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开展服务质量评价,重视地质资料公共服务产品的开发等具体措施,以更好地提高地质资料服务质量。 关键词 地质资料 服务 质量 地质资料是地...

强化管理 提升石油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水平
答:社会公共服务意识不强、信息工作硬件条件落后、信息资源数据产品不全面、信息资源分散集成共享程度低、缺乏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石油地质资料信息综合利用的机制和手段还相当贫乏等一系列问题,提高石油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水平就成为当前一项急需探索的重要课题。

关于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答:地质资料是一种基础性、战略性的地学数据资源,提高地质资料综合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实现地质资料社会共享,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地学信息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1 地质资料信息化 信息化是运用系统化的思想,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信息资源的交流和知识共享,促进信息资源的集成、共享和再创造过程。地质资料信息化就是依据地质资...

(六)提高地质调查成果社会化服务水平
答:借鉴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的经验,明确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附件八)。建立地质调查成果版权、使用许可证制度,从而解决地质资料成果归属问题。4.建立新的服务机制和服务方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要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使用户能够得到快捷有效优质的服务。针对不同的需求、不...

关于推进地质资料公共服务的思考
答:1.1 地质资料需求日趋旺盛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呈现出对地质工作的旺盛需求;地质资料作为地质工作成果的重要体现和地质工作公共服务的主要载体,理所当然地成为这种需求的目标指向。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地勘工作逐步复苏,尤其是2003年以来,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对矿产资源、工程建设等需求大幅度提高,相关...

地质资料公共服务现状与问题
答:提高地质资料公共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资料的需求,为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信息支撑。3.1 加强地质资料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服务政策 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做好地质资料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部署。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

关于地质资料服务工作的一些思考
答:1 全国地质资料馆服务工作主要进展 《条例》出台以来,为尽快提高地质资料服务水平,全国地质资料馆通过积极开展国内外调研,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服务政策,丰富服务方式,加大地质资料在线服务力度,加强资料服务宣传工作,主动服务重点工程等,地质资料服务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2009 年至 2011 年连续三年...

山东省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和社会化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答:现结合工作实际对产生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1 山东省地质资料服务与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地质资料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较低,地质资料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了资料的开发利用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地质资料管理人员必须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将工作重点由过去的组织保管向信息...

加强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建设提升实物地质资料服务集群化...
答:2008年由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地质勘查规划》,提出要“建立健全地质资料数据管理和服务的新机制,形成完善的政策制度体系,制定地质资料汇交、地质信息交换和服务等相关技术标准,加强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依法强化对地质资料的管理和公共服务。全面整合各类地质勘查资料,推进地质资料数据产品开发和专项服务,最大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