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册语文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以什么线索记录了6件事? 有哪6件事...

作者&投稿:原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初一下册语文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语带双关,一是实指爸爸种的夹竹桃的败落,二是象征爱花的爸爸的辞世。小说以此为题,含而不露,哀而不伤。。。。。。。。。本文有两条线索:爸爸爱花是主线,毕业典礼是副线。

这是一节品读课。首先通过“听”让学生走进故事,知晓背景、感知内容;接着让学生“说”起来,分析人物、感受成长;然后让学生“品”起来,探究技法、习得语感;最后让学生“记”下来,积累心得。整节课学生都处在耳听、嘴说、脑思、手写的“活动”中,力求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

一、听一段故事

1. 激情导入。 1983年新春伊始的北京,人们相互传递着一个令人欢欣的消息:根据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城南旧事》获得马尼拉第二届国际电影节金鹰奖,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屏幕展示或板书:听一段故事——《城南旧事》简介(见教师教学用书)。

2. 进入课文。

(1)初步感知,把握内容。本文节选自《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写主人公英子经历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屏幕展示或板书速读课文,概括提炼:①从英子的角度概括小说内容。②从爸爸的角度概括小说内容。

提示:本环节有一定难度,可让学生区别出写“眼前事”和“对往事的回忆”的段落,从写“眼前事”的段落中(文章第1、30~3235~38、54~68段)概括“以英子为角度”的内容;从写“对柱事的回忆”的段落中(文章第2~29、33~34、39~53段)概括“以爸爸为角度”的内容。或者引导学生用“人物+事件”的思路逐一完成。

提示:①本文主要记叙了英子参加毕业典礼时由眼前的事物引发的回忆。②从爸爸的角度可以这样概括:本文主要记叙了爸爸病床上的叮嘱;爸爸在六年前见英子赖床不起而惩罚她;爸爸为叫英子闯练而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爸爸去世。

(2)深入情节,理清思路。爸爸病床上的一席话中,有三句话照应后文提全文,请看课后习题

一 想一想这三句话和文中的哪几件事相照应?研读课文,相互讨论,形成统一认识①第一句话照应爸爸为叫英子闯练而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工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②第二句话照应爸爸在六年前因英子赖床不起而惩罚她。第三句话照应爸爸去世。

二、说一些感受

1. 说一说爸爸。

(1)探究人物形象——重点研读文章第2~29. 33~34、39~53段,力求以与人物相关的事件及人物的言行举止为依据,说说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活动,教师相机点拨。屏幕展示或板书探究部分结果,如:大爱无言。

爸爸表面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爸爸善于教子,总是逼“我”去闯练。

爸爸注重感情,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爸爸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2)述说自身感受——仿照“爸爸,我想对你说......”的句式,对文中的爸爸或自己的爸爸说一句恬。

2 说一说英子。

(1)从哪些地方我们可以感受到英子的成长?

提示:学习非常用功,被选作代表为同学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从六年前的那一次后从不迟到。硬着头皮完成了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这件事。闻说爸爸去世而处乱不惊从容面对……

(2)以“英子,你真是好样的打头”,说一句(段)话。

三、品一处妙笔

林海音,这位20世纪60年代就蜚声台湾文坛的作家,她的作品风靡海内外,广为流传。下面我们通过品读课文来感受其魅力。请同学们以“我发现文中有这样一处妙笔……”的句式说话,品析文章妙要。

提示:可从文题、结构、穿插、照应、语气等方面入手。

四、做一点积累

教师小结,回扣全文;学生积累,整理心得。

[板书呈现]

听一段故事——概括内容

说一些感受——体会大爱

品一处妙笔——赏析妙要

做一点积累——小结积累

·························@@@@@@@@@@@@@@@@@@@@@@@@@@@@@@@@@@@@@@@@@@@@@@@@@@@@@@@@@@@@@@@@@@@@@@@@@@@@@@@@@@@@@@@@@@@@@@@@@@@@@@@@@@@@@@@@@@@@@@@@@@@@@@@@@@@@@@@@@@@@@@@@@@@@@@@@@@@@@@@@@@@@@@@@@@@@@@@@@@@@@@@@@@@@@@@@@@@@@@@@@@

第2课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

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生在世,人们夸赞的最多的是母爱,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可是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辈唱一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夸赞。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爱的父亲吧!

二、整体感悟:

1、检查预习情况。

2、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c、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速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

a.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b.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

c.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同时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则点出了爸爸的离开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同学们可以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

确定思考题,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将思考题集中到以下几方面,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呈怎样引出的?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c.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四人小组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归纳。

a. 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b.比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至于写他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c.是说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四、作业

1、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2、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3、进一步阅读文章,思考“研讨与练习”:

4、准备说说自己的爸爸。



第二课时

一、研读与赏析

教师导学

上节课我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已经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节课我们就文章的重点进一步学习和探讨,使自己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请同学们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可就下面的问题展开讨论。

a. 对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b. 毕业典礼后“我”回家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呢?

c.“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有关内容,然后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明确:

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但是他表面的严厉中又有无限的关爱,关心自己的冷暖和苦乐。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

弟弟妹妹们只是自顾自地玩着;爸爸种的夹竹桃垂下了好几枝,很不像样子;小青石榴从树上掉下来,老高急匆匆地告诉医院来了电话,等等,这些都预示着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将不久于人世。

是的。“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二、体验与反思

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讨论“我们”为什么很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教师应给学生自由说话的机会,使学生畅所欲言,并且明确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烦恼,但只要正确对待就一定会解除烦恼,迎接新的挑战。

进一步提问:

1、课文中还有什么情节会引起你的阅读兴趣?谈谈体会。

2、你有没有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

三、拓展延伸

有首歌说;世上只有妈妈好。今天的文章让大家重新认识了父亲,那深沉的爱,那感人的爱,让我们说真话,诉真情,用自己的心声说说,“世上还有爸爸好”。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作者的文章和同学们的发言合成了一首感人肺腑的父爱的乐章,让我们把这些内容记在本子上,印在脑海里,留在我们成长的记忆长河中。

四、作业

小作文:《世上还有爸爸好》



教后记:这是一篇感情颇深的文章,学习中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意思,但对作者的感情理解不到位,不能够完全进入课文中的状态。衣襟上的夹竹桃引起“我”对爸爸的回忆,回忆中有快乐,也有感伤;有爸爸严厉的责罚,也有他绵绵的爱意。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我”已经长大了。

以花和毕业为线索。
三部分:
散学礼【眼前事】:开始前——进行中——结束后
六件事:
1,昨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插叙】
2,六年前有一天赖床被爸爸打,从此不再迟到。【插叙】
3,爸爸养花,浇花。【插叙】
4,韩主任发言。
5,到银行寄钱。【插叙】
6,爸爸去世了。

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第七单元课课练及单元测试

三 七 饮 酒

江苏滨海县第三中学 韩松 陆可爱
一、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
1、而无车马喧 2、问君何能尔
3、心远地自偏 4、飞鸟相与还
5、此中有真意 6、欲辨已忘言
二、填充题
1、陶渊明:名 世称 ,是 时期著名诗人,他的作品流传最广的是描绘淳朴宁静的农村景色和歌咏村居生活的 诗,诗风为 。
2、对“问君何能尔”做出富有哲理底蕴回答的一句诗是 。
3、“ ”两句是诗人推崇的田园生活优雅闲适的绝妙写照,也是“心远地自偏”的刻意阐发,而极精确地表现诗人超然冥邀,神逸方外的悠闲之情全体现在一个“ ”字。
4、把流溢于诗人心中的宁静,恬淡推向高潮,主观心境与无意中见到的客观景物丝丝入扣,浑然一体的诗句是 。而对他所歌颂的田园生活作总结,又充满哲理的诗句是 。
三、分别选择下列各组中不正确的一项
1、( ) A、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B、陶渊明早年即弃官归隐,躬耕终生。
C、《饮酒》是陶渊明酒后写的杂感诗,共二十首,课本中选的是其中第五首。
D、东晋的黑暗社会现实对陶渊明生活道路和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2、( ) A、《饮酒·结庐在人境》写诗人远离世俗,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表现了诗
人对黑暗政治的厌恶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B、本诗将写景、抒情、说理融为一体。
C、本诗最大的特点语言平淡,不加雕饰,而诗情自然流出,韵味隽永。
D、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句理解是:这里有人生的真义,想要
辨别却忘记了说话。
四、语文课上老师批评不认真听讲的小明时说:“同学们都在认真听讲,你却开小差,这与整体气氛很不协调,你的心思在哪里?”小刚插话说:“这真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小刚引用得很不得体。请你设计一个语境,使小刚引用的这句诗能恰到好处。(50字左右)

五、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完成题目
种豆南山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①荒草:杂草 ②荷:扛 ③草木长:草木丛生
④愿无违:不要违背自己的意愿,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1、“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所表达的意思同《饮酒》中 相同,都表达了诗人 的决心。
2、解释“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句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表现出了物我融为一体的意境,请说出选诗中也有此意境的一句

4、选择下列说法中不恰当的一项 ( )
A、本诗叙述了诗人的躬耕生活。
B、诗中叙事、抒情、议论达到有机的统一。
C、“悠然见南山”和“种豆南山下”两句中的南山指的是不同地方。
D、选诗语言平淡,明白如话,能体现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

三 八 春 望
一、填充题
1、杜甫是唐代伟大的 主义诗人,字 ,他的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 。”
2、“春望”作题的意思即 “烽火”即 。如成语
中“烽火”即此意。
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国破山河在 2、城春草木深
3、家书抵万金 4、浑欲不胜簪
三、选择题
1、选择下列关于《春望》一诗说法有误的一项 (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B、该诗具体而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乱的极端沉痛的思想感情。
C、“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短短两句诗就把安史之乱造成的国破人亡的悲惨景象和盘托出。
D、全诗都统在“望”字中。
四、阅读《春望》完成题目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城春草木深”中“深”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深”写出了满目凄然的景象。
B、写出了春天到来一眼望去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C、草木葱茏令人向往,表现诗人的欣喜之情。
D、表现了诗人对春天景象的无限留恋之情。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颔联表现诗人在现实基础上的幻想,花和鸟寄托了作者的某种思想。
B、颈联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句,是因为其道出了战火纷飞年代人们的心声,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C、诗人虽自身安宁,但想到边疆的战士,举目四望、睹物伤怀、对花溅泪、闻鸟惊心。
D、“白头搔更短”描写了诗人已近暮年的情景。
3、诗的前两联中“山河”、“草木”、“花”、“鸟”四景能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请你以这四物为对象,作一段景物描写。(150字左右)

五、阅读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完成诗后问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从诗的内容看,该诗同《春望》相同都表现诗人忧国伤乱的感情。
B、从表现手法看,该诗叙事、抒情相结合。
C、该诗处处表现诗人的喜悦之情,可以说“无一字不喜,无一字不跃”。
D、该诗是一首七言律诗。
2、比较《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和该诗中的“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说说各表现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3、根据古诗朗读的节奏,下列停顿正确的是 ( )
A、初/闻涕泪/满衣裳 B、漫卷/诗书/喜欲狂
C、白日放歌/须纵酒 D、便/下襄阳/向/洛阳

三 九 卖 炭 翁

一、填充题
1、白居易,唐代诗人,字 号 他的诗歌语言特点 。
2、该诗是白居易《 》组诗中的一首,描写了 ,
旨在揭露 。诗题下原有 一句,点明了本诗的主旨。
二、下面对诗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一句,诗人抓住最能表现人物特征的面色,鬓发、手指,勾勒出一个历尽辛劳,备尝艰苦的烧炭老汉的形象。
B、“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一句理解为:卖炭换钱作什么?为的是身上的衣裳口中的馍。
C、“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一句中“泥中歇”反映了卖炭翁心力交瘁、疲于奔命到了歇不择地的地步了。
D、“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可见宫使并没有掠夺,只是换取。
三、阅读《卖炭翁》第一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2)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3)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4)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5)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6)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1、有“//”划分选文的层次,并概括每层的大意

2、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薪 鬓 辗 辙
3、分析第四句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4、我国古代诗歌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很多,试举一两例

四、阅读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送别》完成后面习题
赋得古草原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这首诗以 为喻,抒发了 之情。
2、颔联是千古名句,请说说这一联在诗中所表达的意境。并为这一联重新设计一段语境。(100字左右)

3、诗中“离离”、“萋萋”、“荣”在诗中都表示茂盛的样子。请你用其中任意两个词写一段话。(50字左右)

四 O 泊 秦 淮

一、填充题
1、杜牧,是晚唐著名诗人,同 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2、这一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河所作,被誉为唐人 中的精品。
3、“后庭花”即 简称,后被世人视为 。
二、简答题
1、“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为全诗创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

2、诗中字面上批评商女,其真正意蕴有几层含义?

三、请你根据“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意思,作一段景色描写。(不超过100字)

四、阅读理解
江 南 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全诗由两幅不同色调的画面组成,第一句为第一幅画面,描写了江南的
景色,后句为第二幅画面,描写江南 景色。
2、诗中体现江南春光特色的词语有 、 、 、 ,另外,诗人还通过虚写的 景同实写的 景,相互映衬使景物有立体感。
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同《泊秦淮》中 一句表达了相同的意境。

四 一 过零丁洋

一、给加点字注音
1、干戈寥落四周星 2、山河破碎风飘絮

二、选择题
1、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句是 ( )
A、“辛苦遭逢起一经”——所有经历的辛苦遭遇都起因于一次经历。
B、“干戈寥落四周星”——在兵荒马乱的战斗中整整过了四周年。
C、“山河破碎风飘絮”——山河破碎像被风吹散的柳絮一样。
D、“惶恐滩头说惶恐”——昔日曾在惶恐滩头述说惶恐。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文天祥是南宋文学家,《过零丁洋》是他的代表作。此诗以示他弃暗投明的志向。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诗,表现出他的高尚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C、作者在这首诗中将叙事和议论紧密结合起来,将个人的经历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D、诗中的“惶恐滩”和“零丁洋”是两个具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这里巧妙相对,其目的是表现诗人的才华。

三、我国古代诗歌中将个人命运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表现作者忧国忧民思想的诗句很多,请举一二例

四、本诗中以形象比喻说明国家和个人的遭遇,巧妙运用地名来抒写自己忧虑不安的心情,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四 二 如 梦 令

一、填充题
1、李清照号 是南宋时期 派代表词人,如梦令是 名。
2、《如梦令》追叙了作者一次酒醉划船回家,误入荷塘的情景,以“ ”统领全词。
二、选择题
1、从描写的景色可以判断这首词描写的是什么季节? ( )
A、早春 B、初夏 C、深秋 D、隆冬
2、下列哪一句能恰到好处地流露出作者天真的情趣和急切的心情? ( )
A、沉醉不知归路 B、兴尽晚回舟
C、误入藕花深处 D、争渡,争渡
3、下列关于这首词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按“晚归à沉醉à误入à争渡à惊鸟”的顺序来构思的。
B、通过追记一次有趣的游赏,表现作者活泼率直、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C、作者抓住一时一事,用白描手法,融情于景。
D、“兴尽晚回舟”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
三、阅读下列一首词,完成题目
如 梦 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填空
这首词以 为词牌,词中 一句可以看出与《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在相同的心态下创作的。
2、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 )
A、这首词属于词中的短调。
B、本篇抒写作者惜花的心情。
C、“绿肥红瘦”生动地描绘出盛夏雨后景色的变化。
D、全词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景物观察的细致。

单 元 检 测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48’1-8题每题2’)
1、下列句中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 )
A、车马喧(xuā n) 悠然(yōu) 称敕(chì) 斜晖(huī)
B、不胜簪(zā n) 叱牛(c hì) 红绡( x iào) 停泊(bó)
C、寥落(l iáo) 冰辙(zé) 轧路(yà) 两鬓(bī n)
D、东篱(lí) 分辨(b iàn) 烽火(fōn g) 搔挠(sháo)
2、下列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结庐在人境(房屋) 而无车马喧(喧扰)
B、国破山河在(国家) 白头搔更短(挠)
C、卖炭得钱何所营(经营) 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
D、辛苦遭逢起一经(一部经书) 留取丹心照汗青(史册)
3、下列作品从体裁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
A、《饮酒·结庐在人境》 B、《春望》
C、《卖炭翁》 D、《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4、下列关于诗词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唐代是我国诗歌的繁荣时期,从诗歌反映的内容看,主要可以分为边塞诗和田园诗。
B、词在宋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主要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之分。
C、唐代盛行的格律诗属于古体诗,它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均有较严格的规定。
D、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如梦令》属于小令。
5、下列对作品、作者及朝代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饮酒》—陶渊明—东晋 B、《卖炭翁》—白居易—唐
C、《泊秦淮》—杜牧—宋 D、《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宋
6、下列对诗词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饮酒·结庐在人境》写诗人远离世俗,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
B、细细品味《春望》,可见诗人忧国忧家的沉痛感情。
C、《泊秦淮》中“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表达了作者对陈后主创作的这一名曲的赏识。
D、《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文笔清新淡雅,融情于景,写得活泼而富有情趣。
7、下列诗句同原文不一致的是 ( )
A、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坪
C、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D、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8、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Z hǐ 高气扬 精神 t uí 靡
9、(14’)名句填空
(1)可怜身上衣正单, 。 (《卖炭翁》)
(2) ,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
(3)烽火连三月, 。 (《春望》)
(4)白日放歌须纵酒, 。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5)在天愿作比翼鸟, 。 (白居易的《长恨歌》)
(6) ,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
(7)古代诗词中描写春的诗句很多,请举两例。

10、(10’)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1)杜牧是晚唐著名诗人,同 齐名,时称小“李杜”, 和 则也被称为“李杜”。
(2)《卖炭翁》从表达方式看属于 诗,诗题下原有小序 。诗中 , 一句最能反映卖炭翁被生活所迫困苦不堪的境况。
(3)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第二句中的 和第三句中的“争渡”的人舟、惊飞的“ ”构成了一个情趣横生的美妙境界。
(4)“烽火”在古代常指代战争,如成语 就形容战火到处燃烧。
11、(2’)根据“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句诗所表现的意境作一段景色描写。50个字左右

12、(2’)下面是首绝句的诗句,顺序已被打乱,根据所学的知识,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 ) ( ) ( ) ( )
A、野旷天低树 B、移舟泊烟渚 C、日暮客愁新 D、江清月近人
13、(2’)我国古代诗歌中有很多名句描绘了祖国的山川秀美,而如今,环境正日益受到破坏,请以“水”“野生动物”“森林”“土地”为对象各拟一则环保为话题的公益广告词,每则不超过15个字。
水: 野生动物:
森林: 土地:
14、(2’)古代送别诗中,有很多情景交融的佳句,虽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之情思,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请从你熟悉的唐诗中举出两例。
二、阅读理解
(一) (12’) 忆江南(三首)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重逢。
15、这三首词以“ ”字为线索贯穿起来,形成了一个整体。如果说第一首是对江南的总忆,那么第二首就开始转入对 的回忆。第一首重在写景,第二首也以写景为主,而第三首主要写 。
16、第一首词含蕴的点出“忆”的主题的词句是“ ”,为人所传诵的名句是“ , ”。
17、第二首词中点出杭州最有代表性的景色是什么?
答: 。
18、第二首词中与“早晚复相逢”相照应的语句是什么?
答: 。
19这三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二)(10’) 论诗五绝(之一)
——赵 翼
李杜诗篇万古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20、解释下列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1)新鲜:
(2)风骚:
21、“才人”在诗中指什么人? 答:
22、与“各领风骚数百年”诗意相应的字哪一个? 答:
23、诗人否定李杜诗篇的目的是什么?
三、作文(30’)
你热爱生活吗?你关注生活吗?生活是个大课堂。只要把目光投向生活你一定会有许多新奇的发现、真切的体验和深刻的感悟,从而获得知识,增长才干,美化心灵,树立志向……请你以“关注生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生活的某种经历,抒发自己的感悟,也可以对生活中的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对生活中的某种新事物,做出自己的评价。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以内。

第七单元
《饮 酒》
一、1、喧扰2、如此,这样 3、僻静 4、结伴 5、人生的真义 6、辨别 二、1、潜 靖节先生东晋 田园质朴自然、平淡清新 2、心远地自偏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见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三、1、B 2、D 四、略 五、1、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归隐
2、早晨起来清除田间杂草,晚上扛着锄头回家 道狭草木长,夕露浴我衣。 4、C
《春 望》
一、1、现实 子美 诗史2、在春天远望 战火 烽火连天 二、1、国都 2、茂盛 3、家信 4、简直
三、D 四、1、A 2、B 3、略 五、1、A 2、略 3、B
《卖 炭 翁》
一、1、乐天 香山居土 平易通俗,明白晓畅2 、《新乐府》卖炭翁的悲惨遭遇 “宫市”掠夺的本质 苦宫市也 二、1、D 三1、第一层(1、2句)写卖炭翁伐薪烧炭的艰辛。第二层(3、4句)揭示卖炭翁的矛盾心理 第三层(5、6句)写卖炭翁运炭上市的经过 2 、xī n bìn n iǎ n z hé 3 、揭示了卖炭翁矛盾反常的心理,是为了进一步表现他的生活已陷入了绝境。4、略 四、1、草 送别 2、显示了友情的真挚久长,贴切生动,且蕴含哲理,耐人寻味。3、略
《泊 秦 淮》
一、1、李商隐 2、绝句 3、玉树后庭花 亡国之音 二、1、为全诗创造了柔和幽静而又迷蒙冷寂的气氛 2、一是特指商女犹唱,感叹南朝之亡 二是揭露座中那些欣赏亡国之音的达宫显贵腐朽堕落,视国家命运不顾 三是让人们从陈代荒淫亡国联想到即将重蹈覆辙的晚唐王朝的命运 三、略 四、1、江南春光明媚 江南春雨绵绵 2、莺啼 绿映红 酒旗 烟雨 远 近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四、二、1、A 2、B 三、略 四、以形象比喻说明国家和个人遭遇的是第二联,巧妙地利用地名描写自己忧虑不安心情的是第三联,这样写的好处是生动真切,感情深沉,蕴涵丰富
《过零丁洋》
一、 1、 l i á o 2、 x ù 二 、1、A 2、B 三 、略 四、略
《如 梦 令》
一、1、易安居土 婉约 词牌 2、常记 二、1、B 2、D 3、A 三、1、如梦令 浓睡不消残酒 2、C
单元检测
一、1、A 2、B 3、D 4、C 5、C 6、C 7、B 8、趾 颓 9、略 10、(1)李商隐 李白 杜甫
(2)叙事 苦宫市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3)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 (4)烽火连天
11、略 12、BCAD 13、略 14、略 15、忆 对具体事物的回忆 人16、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7、月中桂子和潮头 18、何日更重游 19、对江南生活、美景的留恋和向往,对逝去美好事物的追忆 20、(1)希罕(2)原指《诗经》《离骚》此处泛指诗歌 21、各时代的文坛领袖
22、代 23、突出诗人不迷信古人,要创作出反映时代生活的新诗,领时代风骚的观点。三、略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
答:第一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伤仲永》第二单元:《黄河颂》《最后一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土地的誓言》《木兰诗》第三单元:《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

语教版初中文言文目录
答:第30课 寓言四则 3. 中学生语文课本的目录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目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课文目录 第一单元1、*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2、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 3、短文两篇 蝉(小思)贝壳(席慕容) 4、紫藤萝瀑布(宗璞) 5、童趣(沈复) 第二单元6、理想(流沙河) 7、*短文两篇 行道...

初一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
答:初一下册 语文知识 点 一、 积累与语言运用 1、 生词:每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2、 古诗:(1)课外古诗词(P231-240,共十首);(2)课内(木兰诗);(3)《房 兵曹胡马》(P228)(四种形式:上下句、理解型、运用型、积累型默写)3、 现代诗:(1)第四课(两首);(2)《黄河颂》;(...

七年级下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目录
答:七年级下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目录第一单元 阅读 2017版新版目录 2017版新版目录 1 邓稼先/杨振宁 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臧克家 3*回忆鲁迅先生/萧红 4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写作 写出人物的精神 第二单元 阅读 5 黄河颂/光未然 6 最后一课/都德 7* 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8 木兰诗 写...

初一下语文复习提纲最新的啊。。要全!!!
答:5、《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文章以“伤”为题眼,意在表明对方仲永的“哀伤、叹惜”之情。方仲永从5岁到20岁之间,他的才能每况愈下,告诉人们: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学习是天才成长的关键因素。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6、《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

冀教版七年级语文知识点
答:2、憔悴qiáocuì:形容人脸色不好。冀教版七年级语文知识点相关 文章 :★ 七年级冀教版下册语文复习提纲 ★ 冀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重要知识点总结 ★ 冀教版初一语文下册哦,香雪知识点内容介绍 ★ 七年级上册冀教版语文古诗 ★ 冀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 ★ 冀教版七年级语文...

初一下册语文词语手册25课的全部内容,急急急
答:初一下册语文词语手册25课的全部内容,急急急 15  我来答 3个回答 #热议# 职场上受委屈要不要为自己解释? 燕尾巧克力 2012-05-30 · TA获得超过22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7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3.6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初一下册全部语文25课。1.《从百草园到三味...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匆匆教材解读?
答: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匆匆》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我在此整理了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匆匆》教材解读,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匆匆》教材解读 一、走进教材 《匆匆》一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片脍炙人口的散文...

求初一下册语文1课课后2题造句300字
答:求初一下册语文1课课后2题造句300字 2个回答 #热议# 西安防疫政策有哪些漏洞?也许不再恨 2011-02-24 · TA获得超过301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9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2.4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1,不必说翠绿的青山,苍劲的松柏,浮动的白云,湛蓝的天空,也不必说...

初二语文下册 第二课字词 《我的母亲》
答:2、第13节具体从哪三件事来表现那伟大的、无私的母爱? 明确:(1)写母亲筹备“巨款”,送“我”上学。 在家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母亲知道后不但不怪“我”,还想方设法筹齐了“保证金”,“含泪把我送出门去”。这里作者没有对母亲作具体的描写,而是把镜头对准了这令母亲“作了半...